1、2017 年长汀一中高中毕业班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 12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 论 述 类 文 本 阅 读 ( 9 分 , 每 小 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并不陌生,而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一直被作为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角度加以看待。 “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成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这个“游民”是指离开其特定土地的居住地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们,实际上是一种宽泛称谓,指代那些脱离
2、土地的人。把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了整个皇权专制社会的主导舆论。到明太祖朱元璋时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到了清代,统治者对“游民”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开始把流民和游民区分开。严寄湘的救荒六十策中说:“平日居民有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令绅查早保甲册时,于姓名下添注游民两字。 ”从这里看出,清代统治者是把游民看作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很明显,又把游民的概念狭窄化了。这种理解一直延伸到了建国后,建国初期, “游民改造”的对象就是从事“乞讨、诈骗、偷窃、抢劫、聚赌”等活动的人们。以上都是在政治范畴中对游民进行定义,所以多是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生活状
3、况及职业状况来确定的。这样进行的概念划分总是或宽或窄,清代之前把流民和游民统称,清代之后却又将游民等同于流氓了。直到近代,杜亚泉在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中,第一次从学术角度赋予游民以正面意义。许多学者开始在学术范畴中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王家范在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一书中提出了“流民”的概念,即“脱离了社会整合,丧失其原有的职业社会角色,游离于法定的户籍管理之外的人口。 ”在中国主要是自然灾害和战乱原因会造成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迁移到富庶的地区。陆德阳在流民史中也定义:“流民为因遭遇自然灾害、社会厄难或其他的种种原因,为了避难、求生而
4、背井离乡、流向他乡的人。 ”在流民的流动过程中,许多人是整个家族或宗族大规模迁移的,像福建客家人,但他们没有一直保持流动的状态,而是换了一个地方稳定下来,继续按原来的秩序生存。当然,在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彻底脱离土地成为“游民” 。池子华在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中区分游民和流民说:“流民可以说是游民的前身,其转化条件是流民没有寻到营生的门径。 ”所以游民就不能简单归纳为天灾人祸的客观原因,而是更多地融入了政治、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深层原因,游民的主要特点在于“游” ,代表一种脱离当时社会秩序的状态,换言之, “游”是有目的的,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游于社会不管这种理想是好是坏。游民尽管脱离了土地和当时的社
5、会秩序,但并不意味着就沦落成了不法分子,即流氓。关于流氓,完颜绍元在流氓的变迁一书中有很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氓”原指“流亡之民” ,后特指脱离生产不务正业而在社会上游荡,并以背离传统道德文化和破坏社会秩序为特征的不良分子,所以流氓是涵盖在游民中的一部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这里指离开其特定土地的居住地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们。B 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清代统治者都把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民,清代更是把游民看作为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C 杜亚泉是第一个赋予游民以正面意义的近代学者,他开始对流民、游民和流
6、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D 王家范的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和陆德阳的流民史都提出了“流民”的概念,其共同之处都包含有指离开自己的土地之人。2 下 列 理 解 和 分 析 , 不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是 ( ) ( 3 分 )A. “游 民 ”一 词 受 皇 权 专 制 社 会 的 主 导 舆 论 影 响 , 一 直 被 作 为 一 个 负 面 的 社 会 问题 , 因 此 没 有 得 到 学 术 界 的 关 注 。B 建 国 初 期 , 从 “游 民 改 造 ”的 对 象 来 看 , 这 是 将 “游 民 ”等 同 于 “流 氓 ”了 , 这 是 对 “游 民
7、 ”的 概 念 划 分 过 窄 的 体 现 。C 封 建 统 治 者 对 “游 民 ”的 概 念 多 是 从 他 们 的 道 德 品 质 或 生 活 状 况 及 职 业 状 况来 确 定 的 。 直 到 近 代 , 游 民 的 概 念 才 得 以 规 范 化 。D 池 子 华 在 流 民 问 题 与 社 会 控 制 认 为 流 民 与 游 民 有 很 大 的 关 联 , 流 民 都是 因 为 天 灾 人 祸 没 有 寻 到 营 生 而 转 化 为 游 民 的 。 ”3 根 据 原 文 内 容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 ( 3 分 )A 清 代 之 前 还 没 有
8、“流 民 ”的 概 念 , 而 是 将 流 民 和 游 民 统 称 为 “游 民 ”, 到了 清 代 , 开 始 把 流 民 和 游 民 区 分 开 。B 在 中 国 , 流 民 主 要 是 指 由 自 然 灾 害 和 战 乱 原 因 的 造 成 的 , 而 游 民 的 形 成 却 更多 地 融 入 了 政 治 、 文 化 及 心 理 因 素 等 深 层 原 因 。C “游 民 ”指 彻 底 脱 离 土 地 以 实 现 自 己 的 理 想 为 目 的 而 游 于 社 会 的 人 。 游 民 的 主要 特 点 在 于 “游 ”, 他 们 遭 到 历 代 统 治 者 的 歧 视 与 迫 害 。D
9、流 氓 只 是 “游 民 ”中 的 一 部 分 , 是 指 那 些 脱 离 了 土 地 和 当 时 的 社 会 秩 序 , 沦落 成 为 不 法 分 子 的 “游 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14 分)窍 门前苏联左琴科现在住旅馆可真难哪,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我一到了南方,立即就深有感触。一下轮船,我就快步直奔旅馆。旅馆的守门人对我说:“现在的旅客可真奇怪,一下轮船,就都朝我们这儿奔,可是我们这里已没有闲房间了,全都客满。 ”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好耍个花招,再碰碰运气吧。离开旅馆,我一边走一边琢磨法子。我手里拿着两件东西:一件是普通的提篮,另一件确实
10、是个挺漂亮的钢板手提箱其实就是个三合板箱子。我把提篮暂存在卖报人那儿,然后把身上穿的那件从外国进口的大衣反穿了起来,大衣的方格里子就成为大衣面。我又把便帽低低地压在鼻梁上,买了支雪茄烟叼在嘴上。我就这么个打扮,提着那只出口的钢板手提箱,大模大样地再次闯进了那家旅馆。守门人对我说:“先生!您不用进去了,里面没有空房间。 ”我没理他,走近一个服务员的眼前,操起半通不通的外国话说:“一个、房间的、有?”服务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上帝啊!外国佬来啦!”接着,他也用半通不通的外国话回答说:“是,是的,一个、房子的、可以的、有,有。请,请。我这就给您腾房间,尽可能找个好房间,臭虫少一些的。 ”表面上我装得
11、神气十足,其实两条腿却在哆嗦着。这个服务员挺爱扯外国话,于是他又问:“对不起,先生!请原谅。您是德国人,还是别的哪国人呢?”我心中暗想:真糟糕,万一这个服务员懂德国话可咋办呢?于是,我对他说:“我是西班牙。一个、房间的、明白吗?你的。西班牙,西班牙的。 ”啊哈,这一下这个服务员可惊呆了。“我的上帝呀!是来了个西班牙人!请您等一等,当然,我已经明白,方才您说的是西班牙,西班牙人。 ”显然,他说话时,身子在发抖。我的手一直在哆嗦,他的手也在打战。我们两个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在不停地发抖。这时,我用似通非通的西班牙语对他说:“对的,对的。请您把我的箱子送到我的房间去,其他以后再说。 ”服务员回答说:“
12、好,好的。不用您嘱咐。 ”一点也没有错,这个服务员想赚钱的劲头来了。他又 问道:“先生,您付什么钱呢?是给外国钱,还是给我们的钱?”为了让我明白他的意思,他用手指头比划着杠杠和圆圈。我心中嘀咕着:我可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真讨厌,快点提箱子算了。我一心想弄一个房间,其他的什么也顾不上了。服务员用手提箱子,由于殷勤过分,用力太猛,箱子盖啪的一声绷开了。箱子一打开,里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掉了出来:破衬衫、短裤衩、 “吉尔”牌肥皂,还有其他的国货。服务员一看,脸都气白了。他立即明白是上了当,气呼呼地说:“啊,好你个西班牙流氓,快点拿出证件来!”“我不明白, ”我尴尬地说, “要是没有房间的话,我就走。
13、”“您看!”服务员对守门人说, “他竟然冒充外国人混进来!”这时,我真想快点溜走,可是,守门人反倒说:“哎,我说同志,请到这边来,您甭害怕。您真是急等着要房间吗?”“我是刚下船的,有些晕船,这会儿连站都站不稳当。请您行个好,快给我弄个房间,我好躺下歇歇。我可以多给你们点钱!”我哀求着说。“我们是不受贿的。如果您真是急着要房间,我可以给您找一个,也不用什么酬谢。 ”服务员说, “只不过这个房间没有钥匙。房间锁着,钥匙弄丢了。您得再付十五卢布给钳工,让他给您打开房门,再从旧钥匙中找一把配上。 ”我乖乖地付了钱,算是弄到了一个房间。到了晚上,隔壁旅客告诉我说,这个房间的钥匙根本没有丢,不过让他们敲去
14、了十五卢布竹杠而已,那位旅客为自己房间的钥匙付了十卢布。我因冒充西班牙人,又被他们多弄去五卢布。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知足的,因为到底有房间住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 年第 23 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虽然被敲诈了十五个卢布,但“我”还是“挺知足”的,既表达了一种“我”的宽慰和无奈,也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丑恶现象的不满。B 文章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让故事显得更为真实。C 文章用夸张的细节,如服务员和伪装成外国人的“我”交谈时, “身子在发抖” ,“我”的手在“哆嗦” ,凸显讽刺的特色。D 文中的服务员发现真
15、相,欲赶“我”出去,守门人却让“我”留了下来,同是唯利是图,守门人显得稍微仁慈一点。5小说的标题“窍门”有何深刻内涵?请作简要分析。(5 分)_ 6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7.8%,较 2012年上升了 2.9 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 2012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
16、刊的阅读率分别较 2012 年下降超过 5 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 10 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 2007 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 4.77 本,比 2012 年增加了 0.38 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 70.85 期(份)和5.51 期(份),与 2012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 2.48 本,比 2012 年增加了 0.13 本。与 2012 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 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
17、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 2012 年的29.2%相比,增长了 13.5 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有 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 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 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6.97 本,较 2012 年提高了 1.48 本,其中,1417 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
18、最大,为 8.97 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 年我国 08 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 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 23.87 分钟陪孩子读书。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 年 4 月 23 日 01 版)材料二: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 ”,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
19、。每逢这个日子, 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 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 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 ,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 “屏奴” ,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 2014 年 4 月 23 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 人们不是不阅读, 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
20、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2014 年 4 月 25 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B. 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C. 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D. 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
21、变得越来越好。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 (5 分)A. 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或其前后日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B 相对而言, 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 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C 对于同一阅读现象, “手机阅读” “网络在线阅读” “屏奴” “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D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E 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
22、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9.有媒体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认为电子工具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4 分)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
23、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
24、头山。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浅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B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C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D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B 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C 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D 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