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二)语文 解析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94373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二)语文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二)语文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二)语文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二)语文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二)语文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届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二)语文 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对于传统期刊来说,与品质至上同样重要的是将优秀作品通过更高效的技术手段传播出去;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的另一大目的,是守住现有读者的同时,培育新一代读者。从近两年文学期刊市场的发行数据和各个期刊此起彼伏的文学活动来看,已经低落了20 年的传统文学杂志,开始回暖,重为大众所关注。除了国家层面对文艺工作的重视,新兴的媒体融合也为传统文学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加速了各大文学期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在内容至上、坚守优秀品质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作品已被实践证明是颇为直接、有

2、效的技术手段。酒香不怕巷子深?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已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观念。当今时代,人们获取资讯和娱乐消遣的方式五花八门,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许多曾经迷恋纸本阅读的人毫不犹豫地转向屏幕阅读。限于这种阅读背景,目前,各大文学期刊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探索与新媒体的有效合作,寻求并拓展文学期刊新的发行与传播途径。如当代 、 人民文学 、 收获 、 十月等传统期刊,都在实践着各自的新媒体建设蓝图,几乎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其中,有的完成了电子付费阅读系统,有的拓展了网络销售渠道,有的创办了手机客户端,等等。越来越多首发在文学期刊上的好文章,也会及时出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各类手

3、机应用中,实现了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对于一个谋求未来的文学期刊来说,与刊发品质优良的文学作品同样重要的,是将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质与精神内核,通过更高效、更广泛的技术手段传播出去,使优秀作品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影响。用新媒体传播还叫“期刊”?文学期刊再“文学” ,本质上还是文学作品的栽体,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阅读自身所承载的内容,完成其作为媒体的社会属性。大力传播期刊内容和理念,并不是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的唯一目的。更为根本的,是守住现有的忠实读者,同时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的新读者,最终使期刊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可以说,优秀的作家作品是期刊的生命源泉,广大读者是期刊的土壤和大地。没有长期支持纯

4、文学、坚持有品质阅读的读者,传统文学期刊就容易成为无根之草,失去生命活力。当前,在经历商业大潮和电子化冲击之后,大多数传统文学期刊的读者年龄偏大,并且有不断流失的趋势。时代在发展,文学的读者也在代代更新如何吸引更广泛、更年轻的读者,成为众多传统期刊的又一探索重任。新的社交媒体和互动平台,一方面在传播渠道上实现了内容输出者与读者的及时沟通,另一方面在媒体形态上契合了目前多数年轻人的习惯。重要的不是他们在哪里读,重要的是,他们在读什么。也许过不了多久,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将以全新的面目焕发出青春蓬勃的活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文学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大力传

5、播期期刊内容和理念,同时也在于守住老读者,吸引新读者。B. 已低落 20 年的传统文学杂志,开始呈现回暖的迹象,其原因是新兴的媒体融合为传统文学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推动了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4 页 2C. 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许多曾经迷恋纸本阅读的人毫不犹豫地转向屏幕阅读,基于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期刊加快了新媒体建设进程。D. 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其本质还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阅读作品自身所承载的内容,完成其作为媒体的社会属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传统期刊需进行新媒体建设,新媒体

6、手段包括互联网、手机、数字报刊杂志等,相比于以往的纸质媒体,它的传播具有更高效、广泛的特点。B. 如当代 、 人民文学 、 收获等传统期刊几乎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其中,有的完成了电子付费系统,有的创办了手机客户端等。这说明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不仅拓展了传播途径,还拓宽了营销形式。C. 首发在文学期刊上的好文章,往往也会同时出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各类手机应用中,在时效性上新媒体也并不逊色。D. 新的社交媒体和互动平台,在媒体形态上契合了目前多数年轻人的习惯,因此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后,会吸引更广泛的年轻读者,也许不久之后,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将以全新的面目焕发出青春活力。3根据

7、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近两年来部分文学期刊出现回暖现象,纸刊发行量有所回升,但是出版社不会盲目乐观,他们明白很难单纯通过纸刊的发行量重现辉煌。B. 对文学期刊而言,形神兼具的纯文学品质依然是期刊本身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期刊除了提升内容品质,更要进行自我观念的更新。C.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纸媒的式微也许不可阻挡。长远来看,作为人类书写的载体,纸上印刷也只是一个阶段,就像从前纸书替代竹简,在大众阅读领域,屏幕、电子传输终将替代纸质出版。D. 新媒体介入期刊,给热爱文学的人们挺供一种交流和分享见解的途径。在微信公号的平台上,杂志社可以从各种数据中了解到读者喜好和需求

8、。【答案】1 B2 C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B 项结合文本内容“除了国家层面对文艺工作的重视,新兴的媒体融合也为传统文学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加速了各大文学期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可知,选项内容概括不全。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 项结合文本内容“越来越多首发在文学期刊上的好文章,也会及时出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各类手机应用中,实现了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可知,忽视了限制性成分。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C 项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许多曾经迷恋纸本阅读的人毫不犹豫地转向屏幕阅读”等可知, “屏幕、电子

9、传输终将替代纸质出版”绝对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数学鬼才佩雷尔曼1966 年,佩雷尔曼出生于苏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母亲是大学里的数学教师,母亲总是把自己头脑中的正确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告诉年幼的佩雷尔曼。也是由于看到佩雷尔曼执着的个性,鲁克辛作为一名数学竞赛的教练,从来不用担心佩雷尔曼在数学训练中会“分心” 。佩雷尔曼确实从不分心。他的同班男孩们长大一些后开始与女孩子们接吻,但佩雷尔曼从不对女孩子感兴趣。佩雷尔曼的另一条行事原则是,必须讲出完整的事实。在参加全苏联数学竞赛的时候,每个学生会被发给一道题目,谁解出来了便对老师举手示意,把解法讲给老师听,如果正确,老师就会发给他下一道

10、题,如果错误,就继续回去做这道题,最终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解出的题目最多。有一次,佩雷尔曼解出了题目,老师把他叫到外面,他向老师解释一番之后,老师说了句“正确”便转身要回教室。可佩雷尔曼却把老师叫住,他说,这道题还有另外 3 种可能的结果!他坚持要把所有的可能性告诉老师,即使对于数学竞赛来说这样做等于浪费时间。即便是在“怪人”云集的数学家群体中,佩雷尔曼也是一个特殊的“怪人” 。他似乎永远都穿同一件衣服,胡子拉碴,不剪指甲他认为这样才是指甲的自然状态。他的食物只有面包和酸奶。美国的面包对他来说可能并不好吃,好在他找到了一家售卖正宗俄罗斯面包的商店,并且经常步行一段距离到那里买面包。佩雷尔曼一辈子没

11、有离开过他的母亲。在纽约做博士后期间,他的母亲随他来到美国,照顾佩雷尔曼的日常生活。1993 年,佩雷尔曼解决了数学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灵魂精想” 。这是一个由杰夫齐杰和另一名数学家提出来的猜想。在 20 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一些人写了长篇大论来分析这个问题,但仅仅做出部分的证明。佩雷尔曼则做了一个能够让所有人惊讶不已的完整证明他只用了 4 页纸!2004 年 5 月,佩雷尔曼回到了圣彼得堡,他与他少年时代的数学老师鲁克辛一起散步,他告诉老师,他对数学界感到失望。2005 年 12 月,在没有明确原因的情况下,佩雷尔曼辞去了俄罗斯科学院 Stcklov 数学研究所的职务。从此,佩雷尔曼“消失”

12、了。他平时只与自己的母亲和老师鲁克辛交谈。 “只要我不是惹人注意的,我就有选择。 ”有一次佩雷尔曼说道, “或者去做某种丑陋的事情,或者,如果我不做这种事,我就会被像宠物一样对待。现在,我成了引人注意的人,我不能再做保持沉默的宠物。这就是我要退出的原因。 ”2006 年,因佩雷尔曼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数学联合会决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这是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有人称它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但是佩雷尔曼拒绝了。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约翰保尔飞去圣彼得堡,试图说服佩雷尔曼领奖,但是没有成功。2000 年,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了 7 个“千年难题” ,并承诺若有人解决任何一个难题,就奖励

13、100 万美元。其实在所长詹姆斯卡尔森看来,此举在很大意义上是个噱头,他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对教学的关注,并没有指望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中得到解决,也没想到百万美元真的能够发出去。几年之后,佩雷尔曼就解决了其中的一个。同时,佩雷尔曼也为卡尔森出了道难题:佩雷尔曼不答应领奖。于是卡尔森去了圣彼得堡。但是他没有见到佩雷尔曼。他怀着一线希望,通过电话与佩雷尔曼交谈,希望佩雷尔曼能够接受这 100 万美元。佩雷尔曼静静地听他讲,他一直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最后佩雷尔曼告诉卡尔森,他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决定领奖,会第一时间通知克雷研究所的。现在看来,佩雷尔曼的回答只是出于礼貌,他从

14、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去领奖。“佩雷尔曼对公共场面和财富的厌恶令许多人迷惑不解。 ”康奈尔大学数学家瑟斯顿在2010 年千禧数学奖颁奖仪式上说, “我没有跟他讨论过这个问题,也不能代表他发言,但是我想说,我对他内心的强大与清晰感到共鸣并表示敬仰。他能够了解和保持真实。我们真实的需求位于内心深处,然而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大多在条件反射式地不断地追逐财富、消费品和虚荣。我们在数学上从佩雷尔曼那里学到了东西。或许我们也应该暂停脚步,从佩雷尔曼对生活的态度上反思自己。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佩雷尔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学鬼才” ,他只用了 4 页纸便完整证明了杰夫齐试卷第 !Undef

15、ined Bookmark, 页,总 14 页 4杰和别人提出的“灵魂猜想” 。B. 从佩雷尔曼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不愿意惹人注意的性格,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消失” ,选择了“退出” 。C. 接到克雷数学研究所所长卡尔森的电话后,出于礼貌,佩雷尔曼并没有直接拒绝领取自己所获的 100 万美元奖励。D. 佩雷尔曼对公共场面和财富的厌恶虽然令许多人迷惑不解,但同时也给一些人带来了启示和反思。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佩雷尔曼的母亲特别疼爱儿子,细心照顾儿子的生活,教育他追求真理,佩雷尔曼也特别亲顺自己的母亲。B. 佩雷尔曼在数学竞赛时,交出答案得到老师认可,却还坚持讲清另外三

16、种可能,作者认为这等于浪费时间。C. 佩雷尔曼永远穿同一件衣服,永远吃同一种食品俄罗斯面包和酸奶,这表现了他性格执拗的一面。D. 佩雷尔曼辞去俄罗斯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职务,原因在于他性格的特立独行,不愿受人控制。E. 2006 年,佩雷尔曼解决 7 个“千年难题”中的一个,获得菲尔兹奖,他放弃 100 万美元奖金,坚持不去领取。6文中称佩雷尔曼为“怪人 ”,请结合瑟斯顿对佩雷尔曼的评价来谈谈你对佩雷尔曼的“怪”的理解。【答案】4 B5 AD6怪:生活上没有高消费的习惯与要求,衣食近乎寒碜但自得自安。多次获奖而拒领丰厚的奖金。没有明确原因,辞去数学研究所的职务。佩雷尔曼能了解和保持内心的真实,他

17、的“怪”主要源于他对名利的淡泊,对自由思考与自由创造的热爱,不愿受任何形式的束缚。【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概括。B 项结合文本内容“他对数学界感到失望。2005 年 12 月,在没有明确原因的情况下,佩雷尔曼辞去了俄罗斯科学院 Stcklov 数学研究所的职务”可知,选项因果关系不当。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与概括。B 项“作者认为这等于浪费时间”错误。C 项“执拗的一面”错误。E 项 “坚持不去”错误。点睛: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8、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6 试题分析: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佩雷尔曼的“怪”的的内涵,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公子金波王拓的祖先王相曾任明朝御史,因公正执法而遭陷害,都郁而死。王拓继承了前人的读书传统,也遗传了宁折不弯的一根筋牛脾气。虽读书万卷,满腹经纶,却不应试,

19、甘愿隐身山野,耕读为生。王拓虽酷爱读书,却不爱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统“课本” ,只偏爱杂书、异书。如神仙记 江淮异人录 括异志等。王拓固执地认为,越是流传民间的异书、怪书,越有现实意义;只有把“正统”书籍和偏怪书籍结合起来读,才能充分认知世界的真相。他常常沉浸在书中,又把书的情形折射到现实中,边读边思,就觉得心明眼亮、世事洞明,出口常有惊人之语。由于王拓苦读不已,人们尊称他为“书公子” 。有文人学士羡其大名,专程去同他“交流”了一番。王拓不仅知识渊博、胸藏万卷,还思维敏捷、谈吐睿智,颇有高人雅士的风范,折服了不少人。也有人讥笑他:“你读了这么多书,却无用武之地,这书不是白读了吗?”王拓答道:“所谓

20、有用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作参照。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读为益智、读为陶情、读为明理、读为修身。舍此,读书才真正无用。 ”为了证明“读书人不当官也有用” ,他专程拜访了新集知县俞孝先。俞孝先也曾慕名与王拓有过交往,算是文友。见面时,王拓直言道:“俞大人可有让我发一笔大财的买卖?”俞孝先一听哑然失笑,道:“本县还真有一桩案子未了结,你要是帮了大忙,会有二百两银子的赏钱。 ”原来,不久前押往光州知府的一万两库银,途中被窃,只抓住了一个江洋大盗,名叫陶其,起获了部分赃银,但大部分赃银不知下落。明人皆知,陶其定有同伙做内应。俞知县严审陶其,打断了一条腿,仍未审出同伙。上峰悬赏限期破案,收缴盗银,

21、但陶其始终守口如瓶。王拓听完了案情,想了想,道:“不妨如此这般。 ”第二天,王拓亲自给陶其送去好酒好菜,笑道:“陶壮士,请用餐。 ”陶其闻了闻香喷喷的饭菜,道:“这是何意?”王拓道:“陶壮士,我们只是奉命行事,有人保你了!”陶其不傻,他想:能替我打点的,必是有头面的人物,难道是他?想到这里,陶其感到生存的希望就在眼前了,吃得便香,睡得也熟。果然,到了月底结案,俞知县当堂宣读了判词:“陶其盗取官银,实属十恶不赦,但念其是从犯,可从轻发落。特判充军两千里。 ”陶其听了判词,终于松了口气。宣判完毕,陶其即被押送配军。可是,行到一个僻静山地,一名差官突然高举木棒,朝陶其脑袋砸去。陶其见状,大叫道:“慢

22、!你我前世无冤、今世无仇,为什么要杀死我?”这时,王拓出现在他面前,道:“陶壮士,你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得罪了人?我是一个盗贼,得罪的人多了去了。 ”“不,你得罪的可不是一般人物。这个人物手眼通天,先打点衙门,给你轻判;又买通我们几个弟兄,在路上对你暗暗下手。他出手可不是一般的大方呀。 ”“我明白了!王念祖,你想杀人灭口呀,我死在阎王那里也不放过你!”“陶壮士,不能再耽搁了。请你闭上眼睛,一路走好吧!”“慢!请各位差官大人把我带回县衙,我要举报光州知府王念祖,戴罪立功!”这个案子就这样破了。俞知县兴致勃勃地设宴款待王拓。席间,俞孝先问:“兄台的连环计策,为什么这么奏效?”王拓道:“有道是,

23、偏方治病、偏才治国。所谓偏,无非是逆向谋略,一切全在一个巧字,以巧出招,才有四两拨千斤之力。那陶其乃江洋大盗,是亡命之徒见早已无所谓了,所以不怕毒打;但盗亦有道,他也不会轻易供出同伙。所以,审、打、招、结等正常程序已不管用,只有出怪招方能破局。 ”俞孝先听罢,哈哈大筻:“难怪你只读偏书、怪书,其中自有一番偏理呀。兄台可否愿意留下来做我的师爷?”“我乃闲云野鹤,还是回家读我的偏书去罢。以后大人有解不开的难题,想着点在下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4 页 6就是了。 ”说罢,王拓携二百两赏银,骑驴而去。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王

24、拓酷爱读书,却只读杂书异书,因为他认为异书、怪书才有现实意义,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统“课本” ,无法使人认知世界的真相。B. 王拓破案是为了证明“读书人不当官也有用” ,他拒绝留下来当师爷,是因为他的祖先曾因公正执法而遭陷害,最后郁郁而死,因此他拒绝涉足官场。C. 小说行文紧凑,语言精练,仅靠传神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就塑造出一个江洋大盗和一个特立独行的读书人形象。D. 王拓破案前,问新集知县是否有让他“发一笔大财的买卖” ;破案后携二百两赏银骑驴归家,可见王拓本质上也是一个贪财的人。8小说开头写王拓的祖先和他偏爱杂书、异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所谓有用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为参照。其

25、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并结合现实谈谈你认为读书的“用”在哪里。【答案】7 C8 采用史家笔法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了书公子固执、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写王拓破案证明读书有用这一故事情节作铺垫。9读书的有用无用不能以功利目的来衡量,读书真正的乐趣在于阅读本身。结合现实4 分,言之成理即可,如:于我而言,读书起到了三个作用:第一,正三观。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养吾胸中浩然之气。第二,开眼界。大千世界,气象万千。若此生无幸亲至,于书中游览一番,亦足矣。第三,存善心。严于律己是善,兼济天下也是善。心怀怜悯,无分大小。读书给我的这三样东西,是我一直以来待人处事不卑不亢的最大依靠

26、,也是我朝着君子如玉这个境界努力的最大帮助 。或者:我认为读书的“用”恰恰在其无用上,何兆武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世上尽是有用之事,于每目的奔波疲劳之后,灯下一坐,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生活因此变得有滋有味。【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结合文本内容“只有把正统书籍和偏怪书籍结合起来读,才能充分认知世界的真相”可知, “无法使人认知世界的真相”错误。B 项因果关系

27、不当。D项“王拓本质上也是一个贪财的人”错误。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开头写王拓的祖先和他偏爱杂书、异书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内容上:采用史家笔法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了书公子固执、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结构上:为下文写王拓破案证明读书有用这一故事情节作铺垫。点睛: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 “所谓有用

28、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为参照。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 ,读书的有用无用不能以功利目的来衡量,读书真正的乐趣在于阅读本身。读书的“用”在哪里,结合实际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僻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

29、为亚卿,久之。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奉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

30、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岛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殉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B. 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C. 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

31、为帝D. 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是古代官阶名,爵位名,为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亚卿即为侯补职位。B. 三晋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故史称三晋。C. 合从即台纵,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地连南北,他们联合便称合纵,西抗秦国。合从在文中泛指联合。D. 战国时期,各大国设有“相国” “相邦”或“丞相” ,后称宰相,为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2、A. 乐毅的先辈乐羊,他曾带兵为魂文侯攻取中山,魏文侯把灵寿封赏给他。后来中山复国,乐毅又替赵武灵王带兵征战,灭了中山。B. 燕昭王因子之之乱被齐大败,一直想报复齐国,但力量太弱,便礼遇郭隗以招贤纳士。这时乐毅为魏出使燕国,燕王赏识其才,便留下他封臣。C. 燕昭王向乐毅询问攻齐的计策,乐毅审时度势,提出联合赵、楚、魏的主张,并亲自出使赵国。诸侯国都恶齐的骄横强暴,于是达成联盟攻齐,大败齐国。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4 页 8D. 齐湣王败逃,在其他诸侯兵回撤后,乐毅单独留在齐国攻战,夺取齐珍宝财物归燕,尔后又在齐征战五年,占齐七十多座城池,把它们划归燕国的郡

33、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2)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答案】10 B11 A12 A13 (1)到武灵王时发生沙丘之乱,他就离开赵国去到魏国。((2)这时,燕昭王征收从齐国掳掠来的财物回去,又派乐毅再领兵平定齐国没有投降的城市。【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主要结合文意断句,句意:齐湣王强大,南下在重丘打败了楚国宰唐昧,西向在观津挫伤了三晋,于是同三晋合击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打败宋国,扩大土地一千多里。齐湣王同秦昭王争夺帝号以自重,不久又取消帝号重新称王。点睛: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

34、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11 试题分析:本

35、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A 项亚卿是汉语词汇,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 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可知, “乐毅又替赵武灵王带兵征战,灭了中山”错误。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1)“ 及”译为到, “去”译为离开, “适”译为到。 (2)“卤获”译为掳掠来的财物 ,“齐”,指齐国, “收归”译为使回去, “平”译为平定, “城之不下者”译为没有投降的城市。参考译文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 侯的

36、将军,进伐攻占了中山,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乐羊。乐羊死后,安葬在灵寿,这以后子孙就安家在这里。中山重新建国,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亡了中山,而乐氏的后代有个乐毅。乐毅贤能,爱好军事,赵国人推荐他。到武灵王时发生沙丘之乱,他就离开赵自去到魏国。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的变乱,使得齐国大败燕国,燕昭王怨恨齐国,不曾有一天忘记要报复齐国。燕国狭小,偏僻荒远,力量不能制服齐国,从此燕昭王卑屈自身,礼贤下士,首先对郭隗以礼相待,以便招徕贤人。乐毅在这时替魏昭王出使到燕国,燕王用客礼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然后委身成为臣子。燕昭王用他作亚卿,有很长时间。正当这个时候,齐湣王强大,南下在重丘打败了楚国宰唐昧,西向在观津

37、挫伤了三晋,于是同三晋合击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打败宋国,扩大土地一千多里。齐湣王同秦昭王争夺帝号以自重,不久又取消帝号重新称王。各诸侯国都想背弃秦国,归服齐国。齐湣王自满,百姓受不了。这时,燕昭王询问征伐齐国的事。乐毅回答说:“齐国有霸国的余业,地大人多,是不容易单独进攻它的。大王一定要攻打它的话,不如联合赵国和楚国、魏国。 ”燕昭王于是派乐毅跟赵惠文王订立盟约,另外派使臣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用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利诱、游说秦国。各国苦于齐湣王的骄横残暴,都争着合纵,跟燕国一起攻打齐国。乐毅回国报告后,燕昭王出动全部军队,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印授给乐毅。乐毅从此总领赵、楚、韩、

38、魏、燕五国的军队去进攻齐国,在济西打败了齐军。各国撤兵回国,而燕军在乐毅率领下单独追击,一直到达临菑。齐潘王在济西失败后,逃跑了,困守在莒邑。乐毅单独留在齐国攻取土地,齐军都据城防守。乐毅攻入临菑以后,把齐国的宝贵财产和祭祀用的礼器掠夺殆尽,运到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到济水边慰劳军队,犒赏、宴请士兵,把昌国封赏给乐毅,称号是昌国君。这时燕昭王征收从齐国掳掠来的财物回去,派乐毅再率领军队去平定齐国没有投降的城邑。乐毅留在齐国攻取土地五年,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邑,都成为郡县隶属燕国,只有莒邑、即墨没有降服。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

39、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 “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B. 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C. 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D. 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 ,点明(收束)主

40、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E. 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15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4 BD15 “ 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 “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语言表达。【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鉴赏。B 项“家在梦中何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4 页 10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

41、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D 项,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衰鬓” ,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 ,确实如此。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

42、,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衰鬓” ,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就可以分析出诗人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了:“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四、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大家都在船上高兴地饮

43、酒,忽听到有人吹洞箫,其音调如泣如诉,十分幽怨,足以产生“_”的艺术效果。(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能够表现杜甫胸怀宽广、心忧天下的两句是:“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开篇向刘禅提出了“_”的建议,希望能以此来发扬先帝之遗德。【答案】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诚宜开张圣听【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壑”“潜”“ 诚”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五、新添加的题型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A. 上世纪八十年代, 乌龙山剿匪记上映后,因为故事生动曲折而热播不断,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成为了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之剧。B. 只是,要真正让“连坐”实至名归,使同饮者也成为实实在在的“监督员” ,恐怕还得先解决“界定难”问题。C. 自 1969 年开始颁发以来,布克奖已不负众望地成为了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D. 相信很多读者虽然过去也或多或少听过这类传闻,但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放事里提到的各种疾病更是不甚了了。E. 大小姐元和沉稳聪颖,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琴瑟和鸣。【答案】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