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性练习(5-15) 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94193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性练习(5-15) 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性练习(5-15) 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性练习(5-15) 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性练习(5-15) 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性练习(5-15) 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性练习(5-15) 语文试题 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台北故宫的建筑设计清丽典雅,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没有想象中的蓬荜生辉。新瑞纳应潮流而变,精致的镀铬装饰,时尚的双腰线设计,超大容量的空间,全新的舒适度,将人性化设计展现得淋漓尽致。眼看股市“起高楼” ,眼看股市“楼塌了” ,一切来得猝不及防,一切也去得叫人措手不及。目前,这两家馒头店都已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加工环境,其中一家馒头店通过整改已经符合发证条件,顺利办理了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阅读要像少侠行走江湖一样,

2、将每本书作者的一得之见都通过揣摩、吸收化为已有,通过博采众长,最终练成绝世武功。习近平指出,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决不能看人看地方下“菜碟” ,在领导同志工作过的地方进行反腐工作不能投鼠忌器,不管谁触犯法律都要问责。A. B. C .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蓬荜生辉:形容穷苦人家。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不合语境。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以形容非常痛快。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改头换面:只在表面上有所改动,其内容却依然如故,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适用

3、对象不当。一得之见: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不合语境。投鼠忌器: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红线观念,创建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B. 晋商对晋剧的发展功不可没,他们怀着深挚的乡土情结,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晋剧发展构建平台,使晋剧艺术一步步走向成熟。C. 为规范未成年人骑共享单车上路的危险行为,有关部门和企业将推出一系列措施,如不在未成年人较多的场所投放共享单车等。D. “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

4、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 项应在“保护”后加宾语“ 的关系” ;C 项表意不明,应该是“为规范未成年人骑共享单车的行为” ;D 项成分残缺,在“丰富”前面加上“旨在” 。点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5、, 页,总 16 页 2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

6、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 ,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 。什么是“不隔”呢?

7、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只有“语语都在目前” ,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 ,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 ,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 “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叶上

8、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 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 “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 ”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选自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9、,有删改)3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隔”与“不隔”的提出,是王国维先生直觉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结果,这对概念在其文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B. 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肯定“不隔” ,又对“隔”论持否定态度。C. 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D. 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语语都在目前”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是诗人通

10、过直觉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自然美, “镌之于不朽之文字” 从而引起更多读者对美的真实感受。B. 所谓“隔”是指诗人在创作之前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无法通过审美直觉把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和谐地统一到他的作品中来。C. 所谓“不隔”是指诗人通过语言所组成的画面不需要读者更多的理性分析,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信息,能被读者快速而明晰地感知得到。D. 诗的创作,不仅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因此要成为一个诗人仅靠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是远远不够的。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学术界虽然有许多文章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论褒贬不一,但许多美学大家都主张这一理

11、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 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通过直觉见到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因此被王国维评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C. 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只有“语语都在目前” ,人们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D. 在诗歌创作中,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这样影响了作者的表达作用,因此,诗也就“隔”了。【答案】3 C4 B5 D【解析】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对象错误,叶嘉莹先生提出尖锐批评的是“朱光潜

12、从是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对王国维的“隔”论持贬斥态度。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释它们的含意及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B 项,范围缩小,原文“隔”包括“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和即便“对自然之已深切地感受到了” , “创作时却文不逮意 ”两种情况。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 ”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

13、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而不是仅仅影响了表达作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旷世风华大运河传序篇山影远远的,虽只是天际间的一抹黛色,却作龙马奔腾状,极富于气势和动感。那是八达岭,燕山山脉西段军都山的主峰,而号称京师“北门锁钥”的居庸关便雄踞于此。 “天门骁开虎狼卧,石鼓昼击云雷张。 ”元代诗人萨都剌笔下的那种大场面虽过于久远,但游牧民族的马蹄确曾在关外踢腾出漫天的烟尘。关山如海,残阳如血,掩映着莽莽苍苍的古长城那是中华民族最伟硕的雄性徽章。我站在昌平城东南凤凰山下的荒野中,脚下是原始的阡陌和披离的衰草,曾相伴过秦时明月汉时关

14、的古长城就在一望之内,而我在寻找水。不,我是在寻找河,寻找那曾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世世代代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这里有山,有树,有北方黄土地上的一应野趣,偶尔也有几声鸡鸣狗吠,但唯独没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6 页 4有水。白浮泉这名字原本是与水有关的,至今,那草丛中仍孤傲地伸出九个石雕的龙头,那是水的滥觞。细细寻去,附近还残存着龙泉岛的石碑,只是字迹已漫漶难辨,但当初那种恣肆奔涌的水势可以想见。现在,这石雕龙头和古碑已成了荒野中孤独的守望者,它们因守望而孤独,因孤独而矜持。这就是四千里长河最北端的源头么?遥望西北,八达岭正逶迤

15、在沉沉暮霭中,此刻,长城上该还有留连观光的游人吧?他们能不能看到白浮泉,看到这里的石雕龙头和古碑呢?“老夫聊发少年狂” ,我禁不住朝着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我坚信那声波曾抚摸过长城,因为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风尘气息,甚至还传递着长城堞口那特有的顿挫有致的质感。在这一瞬间,我惊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感情溢满胸际: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竟靠得这样近,近得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古老的运河与同样古老的长城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高远与深邃的对视,是

16、冷峻与妩媚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石破天惊的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在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史上,只有它们够资格这么长久地互相对视,因为无论是体魄还是精神上,它们都处于同一档次。从外形上看,大运河和长城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有一种奔腾向前的动感,对于长城,那是崛起于山脊的伟岸;对于运河,那是穿越于原野的浩荡。它们的造型中都有一种单纯的成分,单纯得令人一目了然。单纯是一种美的经典形态,它无须雕琢和修饰,也不屑于卖弄什么。它突出的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以其粗犷而飞扬流动的轮廓线条,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之美。你看我们的长城和运河,它们就把那么一大

17、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古拙也罢、残破也罢展示在你面前,让你在惊悸中叹为观止。它们和所处的山川大地融为一体,似乎它们原本不是人工所为,而是天生就该在那里,或者说是上苍的安排。你欣赏它们,就必须和它们周围的一切天空、阳光、旷野、山梁和风沙一起欣赏,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彼此的一部分。至于它们内在的典雅、华丽和万千气韵,那是懂得美的人解读出来的,你读出了什么就是什么,你总是对的,但你永远不可能读出全部。我想起了那些赞颂长城的歌谣,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那首长城长 ,作者很懂得解读长城, “大漠” 、 “边关” 、 “冷月”之类的背景虽然被人们重复了千百年,却仍然一如既往地煽情。长城总能给人以沉雄冷冽的情感冲击,那是一

18、种关乎历史、民族和人生的忧患意识。但至今没有一首歌是唱给大运河的。或许是大运河不够古老吧?一翻历史,不对了,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在江淮大地上热火朝天地开挖邗沟时,北方诸国还在凭借拙笨的战车和胡人来去如风的骑兵对垒,根本没有想到可以在荒原上筑一堵高墙以自守。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大运河面前,长城只能道一声“余生也晚”吧。但长城总是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样子,它雄视千古,饱经沧桑,而且从不掩饰自己的苍老与破败。它在凄厉的寒风和如血的残阳下板着面孔,等待着你风尘仆仆地去朝拜,也等待着你去修缮。这就是长城。而大运河却更愿意微笑着走进你的生活,它拒绝苍老,尽管它已经不堪重负,尽管它完全有资格充当“太祖母

19、” 。但它的精神是鲜活的,富于世俗的生活情调;它那热情的天性驱使着它总是欢快地流动。它更多地被人们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灌溉之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以至爱情的麇生地而不是一段僵硬的历史。人们对自己生活中的伟大总是熟视无睹的,时间长了,反倒有一种“本该如此”的心安理得。大运河对生活太投入了,它的光环因此消解在生活的寻常色调之中。当大运河在盛世风华中仪态万方时,北方的长城却在孤独中悄悄地坍塌。运河兴则长城废,反之亦然,在隋唐以来的一千四百多年中,这两位巨人很少联袂演出。它们总是在历史舞台的入口处擦肩而过。当一方粉墨登场时,另一方则在某个角落里黯然神伤。这种错位原也不难理解,运河意味着安定和丰足,它是

20、王朝的血脉,血脉流畅则通体强健,这是王朝鼎盛的标志;而在大修长城的背后则往往是边关的烽火和塞上的狼烟,它意味着外患频仍,国势萎靡。王朝鼎盛则威震外夷,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城遂成为一道闲适的风景。国势萎靡则边关示警,子女玉帛皆从属于干戈,哪里还有心思去调理运河?我曾一次次登高望远,以大呼小叫来挥霍过剩的豪迈;也曾徜徉在西风古道上,伤感得满地都是婉约派的词章。但不管怎样意气风发,我都从来不曾对大运河说过什么我是不敢。因为它太恢弘博大了,也太宽厚慈祥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虽然古老,却至今仍然没有风化为僵硬的古董,仍然在默默地濡养我们,孕育着生命的鲜活。它流进菜花、渔歌和船队的汽笛;也流进丝绸、陶瓷和文

21、人的山水画;最后流进了母亲澎湃的乳汁和喜悦的泪花中。面对着她,你只能由衷地感谢一个古老生命的坚韧伟大。于是,带着几分跃跃欲试的自信,也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向往,五十岁的我踏上了考察大运河的旅程。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文章开篇写长城,意在说明长城脚下的白浮泉是大运河北端的唯一水源。B. 在第段中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意在暗示大运河的源头和长城距离很近。C. 在第段中,作者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读出长城与大运河的全部意义。D. 第段作者用“一如既往地煽情” ,鲜明地表明了他对长城的鄙弃态度。E. 本文将实地考察与个人感悟结合起来,诗意地歌颂了大运河的精神风貌。7请对第段中画线的语句

22、作赏析。8第段中,作者说“面对着她,你只能由衷地感谢一个古老生命的坚韧伟大” ,请联系全文,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答案】6 AD7 本段文字具有诗意之美, “对视”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准确交代了长城与大运河的近距离,显示了二者的亲近关系;又连用六个“对视” ,使句式整齐,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句的表达力量;在每一个“对视”里,还运用对比,彰显长城和大运河各自的特点,前者具有阳刚之美,后者具有阴柔之美。8 大运河起源于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兴修于 1400 多年前的隋唐) ,可见其古老;尽管历史久远,不堪重负,大运河却依然欢快地流淌,显示出鲜活的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外在形态方面,具

23、有奔腾浩荡的气势之美;现实功用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伟大”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精神层面,像母亲一样,滋养着华夏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表达了作者对大运河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解析】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 项“唯一水源”错误,D 项“鄙弃态度”不当。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赏析。语句赏析,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注意表达技巧赏析。 “对视”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准确交代了长城与大运河的近距离;又连用六个“对视” ,使句式整齐,形成排比。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

24、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6 页 6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意思。 “面对着她,你只能由衷地感谢一个古老生命的坚韧伟大” ,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 “古老生命” ,大运河起源于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可见其古老;大运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外在形态具有奔腾浩荡的气势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运河的崇敬和赞美之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

25、,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到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 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 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 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 03 年的公务员占到了 37%,工作 36 年的公务员占到了 23%。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公务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

26、也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融(12.7%) 、法律/会计/咨询(12.2%) 、政府/社会组织(11.5%) 、互联网(9.6%) 、房地产/建筑(8.9%) 。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顺滑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走出来” ,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公务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领

27、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 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 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光明网2016 年 6 月 21 日) 材料二:“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

28、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 年春节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又是喜是忧?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 、逐步走下了“神坛” 。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 ,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

29、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 年 5 月 27 日)材料三: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 。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

30、”的公务员竟成为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 ,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

31、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 年 6 月 28 日)9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并且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B. 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是他们在热门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优势所在。C.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在文章开头部分对“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简要叙述,这是新闻评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体现出评论的效率性。D. 材料一表明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跳槽公务员是认可和接纳的,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10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

32、是A.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的背后,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这说明三者作为国家的喉舌,均具有政治敏感性。B. 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C. 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D. 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确切,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E.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是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谋求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11 阅读材料三,

33、请指出它与材料二在对待“公务员跳槽 ”这一现象上的分歧。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答案】9 C10 AD11 材料一认为“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喜忧参半,突出了其在人才资源分配方面的好处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其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材料三对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6 页 8一种行为,是人才资源活力释放的一种方式。看法: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虽然这一现象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会影响公务员队伍建设等,但也应看到这一人才流动现象是政府、市场、社

34、会、个人能力及选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希望在政府严格监管下,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这一现象向好发展。【解析】9试题分析:A 项,材料一、三还提到了个人原因; B 项,根据材料,是 “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使公务员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 “这”指代错误,应是“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 ,另外不是在热门行业中如鱼得水,而是在“相关行业”中;D 项强加因果。10试题分析:B 项“略逊一筹”不妥;C 项“夹叙夹议 ”“混淆” “让受众无法客观看待”均不妥;E 项“都关注到”以偏概全。11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类试题,这样的试题一般都是将多则材料进行对比理解

35、,考生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可以顺着题干回答问题即可。注意在回答问题是要以原材料为答案素材。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阅读材料三,请指出它与材料二在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的分歧。主要要作答分歧。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分歧为材料

36、二认为“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喜忧参半,突出了其在人才资源分配方面的好处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其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材料三对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行为,是人才资源活力释放的一种方式。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 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

37、。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鼐常朝当侍

38、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 ”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 ”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

39、追谥忠介。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40、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住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C.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 ,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D.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邹智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B. 万安、刘吉

41、、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答案】12 C13 C14 D15 ( 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2)

4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解析】选自明史 作者:张廷玉 朝代:清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句正确断句为:原文正确断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6 页 10句: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

43、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 “纵” “是故” “于是”“向使” “然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

44、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 “夫” “盖”大都在句前。 “于” “而”一般在句中, “矣” “耳”后面画圆圈(。 ) “耶” “乎”经常表疑问(?), “也” “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3试题分析

45、: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 C 项,表述错误,只有重犯如叛逆剧盗杀人等才会戴此重刑刑具,一般的轻犯好比如今违反治安法的只会选择其一,所以三木借指重刑。14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 D 项, “因此犯罪”错,他并没有犯罪,是被人构陷。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

46、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5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 “推” “矫” “拯斯民于涂炭” ;(2) “具疏” “值” “故事” 。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

47、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 ,乡试中获第一名。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