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94151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加速了艺术生产的通俗化进程。从诗歌到小说、由文学到电影、再从电影到电视、由电视到网络,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是人类艺术实践向着不断通俗化的方向行进。尽管美学家们曾为之担心,但艺术史的这种由“雅”向“俗”的转型事实上从来不是什么问题。在欧洲中世纪时,教会一度放松了要求音乐服务于宗教宣传的严格限制,重返市井世界和乡间集市的结果让音乐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作为纯艺术的莎士比亚戏剧最初只是供大众欣赏的东西,反之作为通俗文学的金庸小说则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总

2、体而言,不能不承认通俗性从来都是艺术精神的基本元素之一。美学方面的考量表明,大众传媒产生的问题不在于通俗化,在于随传媒时代来临而形成的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在消费主义的垂帘听政下,借通俗文化之名出现的“媚俗”与“恶俗”让当代艺术面目全非。所谓“媚俗” ,按小说家昆德拉的解释,其实也就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的衍生,是诸如高明地玩弄漂亮的词藻和绝妙地讲究纯形式的效果等等。是将原本属于“将肉麻当有趣”的低级粗俗的东西,改头换面变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艺术风格。从而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或者接受空洞无物的艺术赝品,或者欣赏信口雌黄的文化说教。 “恶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

3、、残酷、疯狂的需要。无论是媚俗还是恶俗,它们都利用了艺术对于形式感觉身体官能等方面的强调。媚俗是通过对审美形式的极端强化,去掉了其原本蕴含的语义维度的结果;恶俗则是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其推向极端,以一种疯狂取代审美体验中的激情。以此而言,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的问题与其说是“艺术消亡” ,不如讲是“艺术被囚” 。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所把持。所谓的后现代艺术家是“不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作品” ,结果是“不论什么艺术作品都被当作废物。 ”消费主义总是与图像文化联袂出击,无论是经济促销还是政治作秀,离开了艺术媒介无从谈起。从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到大大小小的歌舞晚会,

4、艺术既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觅。用尼采的话说,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正如他所指出的:“当批评家支配着剧场和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的时候,艺术就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美学批评则被当作维系虚荣、涣散、自私、原本可怜而绝无创造性的社团的纽带了。 ”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但也不能不承认十分中肯。事情的症结在于:消费主义让艺术剩下了华丽的躯壳,去除了它的灵魂。这让当今世界的画家或作家或音乐家等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写作?什么是艺术创作?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将“艺术何为”的话题继续进行下去。 “我不会给艺术下定义,而是要探寻它存在的理由。 ”泰戈尔的这句话道出

5、了美学永远的使命。用桑塔格的话讲:“从现在起一直到我们意识的终结,我们都无法摆脱为艺术辩护的责任。我们顶多是不赞成这种或那种辩护的手段而已。 ”当代美学面临的一项基本工作,仍然是“必须尽一切可能,对现代艺术加以筛选,把那些真正对人类有益的艺术与那些对人类无益的艺术区别开来” 。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的一个严竣现象乃是缺乏“对真正的艺术和伪劣艺术作出区别” 。而从美学上看,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把握“崇高之后”的艺术实践。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2(编改自徐岱消费社会的艺术状况)1对于“媚俗”与“恶俗”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媚俗,是审美主义的进

6、一步衍生,是高明地玩弄艺术技巧,将低俗变得冠冕堂皇。B. 在消费主义的观念下,媚俗与恶俗借通俗文化之名,将当代艺术弄得面目仝非。C. 恶俗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审美形式推向极端,追求嗜血、残酷、疯狂。D. 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囚困住,这正是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问题所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都促使了人类的艺术实践不断向通俗化方向发展。B. 尽管为之担忧,但美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由“雅”向“俗”转型是艺术史发展的必然规律。C. 大众传媒出现的媚俗、恶俗等问题,与通俗化无关,而在于传媒时代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D. 消费主

7、义让艺术只剩下了华丽的躯壳,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却去除了它的灵魂与精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艺术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得以飞速发展并成为经典之作。B. 当今社会,各类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艺术性不强,但仍然体现了尊重艺术的价值追求。C. 针对“艺术何为” ,泰戈尔认为美学的使命是探寻艺术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给艺术下定义。D. 去伪存真,是当代美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答案】1 C2 B3 B【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词“媚俗”与“恶俗” “不符合文意”,选项中 C 项,错误,由原文

8、“恶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残酷、疯狂的需要。 ”可以推测。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题中 B 项错误,原文为“尽管美学家们曾为之担心,但艺

9、术史的这种由“雅”向“俗”的转型事实上从来不是什么问题。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B 项曲解文意,由原文“从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到大大小小的歌舞晚会,艺术既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觅。 ”可以知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小麦大王金善宝金善宝生于浙江诸暨县,

10、农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从 6 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读书之余总是帮助母亲上山采桑养蚕。直到上中学,每年的寒暑假,他几乎整天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这段生活经历不仅培养了他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让他学习到了农业生产本领,同时使他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1917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不收学费又提供饭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920 年,金善宝以优异成绩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毕业。农学部主任邹秉文先生介绍他到本校所属小学任农业教员。因已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他婉言谢绝并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不久邹先生又推荐金善宝去学校新建的试验场当

11、技术员。当时小麦试验场只有 106 亩地,一台美制五行播种机,设备简陋,一切农活都要靠人力和畜力,工作繁重,经费也极其有限。但试验场的建立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几年间,金善宝选育了“姜堰黄皮” 、 “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种植后产量大增,这些品种深受农民欢迎。1930 年金善宝应考出国留学被录取,他先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一年后转入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中国的贫穷落后使金善宝等海外游子处处受人歧视,在一次学校举行的聚餐会上,一位美国学生蔑视地对金善宝说:“把这些剩饭拿去给中国人吃吧,中国人正饿着肚皮呢!”金善宝听后,对这位挑衅者异常愤怒,当即回敬道:“先生,遗憾得很,中国

12、离这儿太远了,还是请先生拿到芝加哥公园里去吧,那里失业的人有的是,他们正需要这些。 ”1932 年初,他毅然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航船。回国后,金善宝先回到杭州劳农学院任副教授,半年后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他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作物育种要掌握大量的品种资源和品种类型,这是创新品种的基础。为了广泛搜集我国各地的小麦品种材料,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克服种种困难,从 700多个县搜集了大量品种,并选出了一批优良的地方小麦品种,推广生产后,都实现了增产的目标。为改变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资料缺乏的状况,金善宝根据中国小麦生产的现状,总结生产实践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小麦栽培的

13、知识,于 1934 年撰写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论实用小麦论 ,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七七事变”后,金善宝随中央大学西迁到重庆沙坪坝,尽管条件很艰苦,但金善宝并没有停止小麦的研究工作,带着助教和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四川小麦品种。1939 年,从 3000 多份国外引进的品种中,系统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 2419”和“矮粒多”两个优良品种。新中国成立后,这两个优良品种很快推广为我国南方冬麦区的主要品种,20 世纪 80 年代种植面积仍达百万亩以上,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金善宝还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论著,1961 年他主编了中国小麦栽培学 。19

14、64 年,他与刘定安主编了第一部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品种立传的历史性文献中国小麦品种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金善宝少年时读书之余,经常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因此,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学习。B.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新建了试验场,虽然设备简陋,工作繁重,经费也极其有限,但这个试验场的建立却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C. 回国后,金善宝和助手们克服困难,广泛搜集小麦品种,选育了“姜堰黄皮” 、 “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种植,都实现了增产目标。D. 我国在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存在着资料严重缺乏的状况,60 年代开

15、始,金善宝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4重视理论研究,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关于小麦栽培的论著。5本文第四段引用与美国学生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金善宝的人生经历对你实现人生目标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B5答案要点:(1)表明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 (2)体现金善宝胸怀祖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3)为金善宝后来毅然回国,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巨大贡献作铺垫6答案示例:(1)少年时期的农业劳动生活经历锻炼和培养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到了农业生产本领,同时使他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启示:接受生活磨砺,早立大志。(2

16、)因为深深热爱农业科学,所以克服种种困难,搜集大量品种,选育并推广,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启示:克服困难,坚持目标。(3)-面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一面从事教学工作,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具有参考价值的论著。启示:边实践,边总结。【解析】4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 A 项“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学习”错误,原文“直到上中学,每年的寒暑假,他几乎整天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这段生活经历不仅培养了他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让他学习到了农业生产本领,同时使他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C. “选育了姜堰黄皮 、 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

17、种推广种植,都实现了增产目标。 ”错误,应该是在出国前,上大学时候;D. “我国在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存在着资料严重缺乏的状况”文中并没有提到。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

18、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5试题分析:这是一考查引用的作用,答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内容上,表明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体现金善宝胸怀祖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结构上,为金善宝后来毅然回国,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巨大贡献作铺垫6试题分析:题干 “.金善宝的人生经历对

19、你实现人生目标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题关键 “启示” ,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

20、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病 友石磊第 812 号病房,住着两位病人,都是做了摘除胆囊手术的。一个不到四十,一个五十出头。来看望年轻的病人特别多,出出入入,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得知,年轻的病人姓金,是县里的一位局长,且是一位有一定权力的人。年纪大的那位,除了儿子和儿媳来看过一次,再没有其他人来看过他,只

21、有老婆陪着他。金局长的妻子送走一位老板刚回来,又有一位挺着大肚子的男人手提着水果和鲜花走进了 812 号病房,他肯定又是来看金局长的。他一进来,就走到金局长的床前,叫道:“金局,您好!”“哎呀,黄总,你这位大忙人怎么也来了?”金局长有点惊讶地说。黄总把鲜花递给金局长的妻子,说:“您躺在医院,我能不来吗?再忙也要来看一下。”“黄总,这些天,我就无法到工地去了,你可要保质保量。不然,别怪我铁面无私!”金局长小声地警告他说。“金局,这您就放心吧。 ”他说完,又接着叹了一声,说:“哎,共产党的干部,要是都像您这样”黄总看了邻床的病人一眼,收住了口,说:“不说了,不说了”黄总坐了一会,就告辞走了。黄总临

22、走时,用眼睛对金局长的妻子,示意了一下他的水果袋。金局长的妻子没有反应,装出不知道黄总的意图。黄总走了,金局长的妻子,拿起黄总的水果袋一看,里面有一个大信封,眉开眼笑,乐呵呵地说:“买了这么多水果!”她说完,拿出两个大苹果,递给邻床病友的妻子,说:“大姐,你吃苹果吧。”那位大姐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不要不要,老是吃你的水果。 ”“别客气,我们是病友了,这是有缘分才在一起啊!”金局长接着妻子的话说。金局长说完,看了一眼病友,他微闭着双眼,小心地问:“大哥,你贵姓?”“我姓钟。 ”病友回答他。“在什么单位?听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 ”金局长又问了一句。老钟的嘴角笑了一下,他本想回答他,又有两个人进

23、来看望金局长了。于是,老钟也就不说了。此时,老钟的妻子,拿来一碗粥,给老钟喂粥。那两个人走后,金局长的妻子,趁着老钟吃粥,在小心地处理那些水果袋。老钟还没有吃完粥,又有人敲门了,金局长的妻子急忙打开门,进来了四五个人。老钟夫妇没有理会人家,知道不是来看他们的。来人对着老钟叫了一声:“钟市长,你好!”老钟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急忙抬起头来,说:“陈书记”“钟市长,你怎么到这里的医院来?”陈书记握着钟市长的手,不解地问。“这里很好,这里安静!”钟市长微笑着说。钟市长的话还没有说完,又有人来看望金局长,霎时,一连来了好几位。这回,弄得金局长很尴尬。市委陈书记跟钟市长聊了一会儿工作,告辞走了。陈书记他们一

24、走,金局长就问:“钟市长,您就是邻市的钟炳生市长?”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6钟市长微微地对他点了一下头。此时,金局长低下了他的头,一面愧色。不到半个钟头,金局长提前出院了。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故事发生的地点局限于一个病房,时间跨度不到一天,就在这小小的空间和短短的时间里,带来强烈的戏剧效果。B. 作者将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觉悟通过精心设置的矛盾冲突呈现出来,不着痕迹,可见作者功力之深。C. 同为病友,同是做了摘除胆囊手术的,来看望金局长的人特别多,是因为金局长是县里的一位局长,权力很大。D. 小说描

25、写局长妻子圆滑世故、熟练处理受贿物品和局长勤于工作、铁面无私的共产党员干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E. 作者擅长编织小故事,精心设计,在一系列的铺垫、悬念、反转之后,让贪腐者受到触动,让正能量得以传播。8文本短小精悍,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试举两例赏析。9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7 CD8答案示例:(1)金局长的妻子乐呵呵地说: “买了这么多水果! ”言外之意是黄总贿赂的钱财不少。(2)钟市长微笑着说:“这里很好,这里安静!”言外之意是在邻市住院可以兔去别有用心之人的看望,很清静,也含有对金局长的暗讽。9答案示例:(1)小说分别以 “金局长”和“钟市长”

26、为线索,双线结构,组织情节发展,加大作品容量。(2)叙述中两线交织,在切换中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3)将金局长生病住院接受贿赂和钟市长跨地医疗只为拒绝看望对比,深度挖掘小说“反腐主要在人心,人心思正,贪腐就无处立足”这一主题。【解析】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 C.“是因为金局长是县里的一位局长,权力很大。 ”推断错误;D “形成鲜明对比”不正确。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读全文;抓标题;辨文体;找线索;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

27、是“ 文本短小精悍,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试举两例赏析。 ”答题关键词“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潜台词” “举两例赏析” ,潜台词就是暗含的意思,注意结合原文分析两处。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线索的理解,题干“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题关键词“双线交织”“ 简要分析”,答题时首先点出线索“金局长”和“钟市长” ,然后结合文章情节、人物、主旨分析答题。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少时,以赁升为事。后有参定功,神武命为弟,仍云渤海情人。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相结托。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

28、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皑,并有利于时。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中服者,请亦罢之。诏皆如表。自军国多事,冒名窃官者,不可胜数。隆之奏请检括,旬日获五万余人。而群小蕹嚣,隆之惧而止。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武定中,除尚书令。文襄作宰,风俗肃清。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责让。齐受禅,进爵为王。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

29、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文宣以隆之旧齿,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文宣以其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因从驾,死于路中。竞不得谥。(节选自北史卷高隆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B. 于射

30、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C. 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D. 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受禅”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B. “领” ,兼任,兼职,可以指兼任高级或低级的官职。如“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 ”“迁中书郎,

31、领东观祭酒。 ”C.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D. “崩” ,是帝王之死的讳称,也叫驾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天塌下来”来比喻,由周代开始帝王的死就被称为“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隆之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参与定策的功勋,北齐神武帝把他当作弟弟,而他自己却依旧声称自己是渤海惰人。B. 在主抓邺城的建设工程时,高隆之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增设水碾等水利设施,这些举措对当时的百姓很是有利。C. 连年军国多事,官场有很多冒名窃取

32、官位的人,高隆之奏请进行排查,结果十天就查出了五万多人,毫不畏惧群小的叫嚣反对。D. 齐宣文帝时,因种种原因,高隆之受到崔暹等人的诋毁。高隆之时常在心里轻视皇帝,并反对皇帝受禅,因此,皇帝十分痛恨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答案】10 D11 B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812 C13 (1)高隆之喜欢玩弄小聪明,对于朝廷的仪仗、娱乐表演、服装样式,经常有所改变,不遵守典章旧例,遭到

33、当时的舆论非议。 (“小巧” 、 “时” 、 “典故” 、 “非”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2)崔季舒等人依然因为过去的矛盾,说高隆之的坏话:“高隆之每见到告状的人,都表示同情,以显示不是他就不能裁决案件。 ”(“隙” 、 “谮” 、 “哀矜” 、 “裁”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解析】10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正确断句为: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

34、,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 “纵” “是故” “于是”“向使” “然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

35、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 “夫” “盖”大都在句前。 “于” “而”一般在句中, “矣” “耳”后面画圆圈(。 ) “耶” “乎”经常表疑问

36、(?), “也” “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题中 B 项错误,领:领,是兼职,主管的意思。12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 C 项,表述错误。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

37、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析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句式,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 ,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题中关键句(1) “小巧” 、 “时” 、 “典故” 、 “非” ;(2) “隙” 、 “谮” 、 “哀矜” 、“裁”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38、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

39、,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人说他的父亲高干被姑夫高氏养育长大,因而从了高姓。他后来立下了决定朝廷命运的大功。高欢命他为自己的兄弟,他便说自己是高欢的同乡,渤海地人。他身高八尺,须髯秀美,性情深沉,颇有志气。当初,Www.SlkJ.oRg 行台于晖命他为郎中,他与高欢交情很深,互相寄托心事。后来,他跟着高欢在山东起兵,多次升迁,任并州刺史。进入朝廷,任尚书右仆射。当时,刚分给百姓土地,权贵们都占有肥沃的,贫穷的人接受瘠薄的,他奏请神武帝高欢,重新将土地平均分配。他又任营构大将,用十万工役拆掉洛阳的宫殿,将砖瓦木料运到邺城。邺城建筑的规模形状,高欢都让他来负责。他加筑了南城,周围长二十五里。因漳河临近

40、京城,他又建起长堤用来防止洪水泛滥;又开挖河渠,引出漳河水,围绕京城流过,并在渠上建造水碾水磨,对百姓很有利。北魏自从孝明帝孝昌年以后,天下骚乱,多灾多难,刺史、太守这些地方长官都担任着都督一职,虽然不打仗,也都设置辅助的官职,到处都很繁琐,对地方也有骚扰。隆之奏请朝廷,不是真正的边防要塞,现在驻扎着兵马的,都把地方官兼任的军职和辅助的官员全部取消。另外,朝廷的显贵们多凭借常侍这个职务,在帽子上加貂蝉的装饰。隆之上表请求解除自己侍中的职务,并陈奏所有凭借侍中职务增加帽子上装饰的,也希望能够停止。朝廷都下诏采纳了他的意见。自从国家多事,冒名顶替,窃取官职的人不可胜数。他上疏请求朝廷进行检查,十来

41、天时间就查出五万多人。而那些冒名顶替的小人却气焰嚣张,隆之因畏惧而停止了检查。朝廷下诏,命他监修起居录,晋封为司徒。东魏武定时,他被任命为尚书令,迁任为太保。文襄帝高澄任宰相,朝廷旧有的风气全被肃清,而高隆之却不断收受贿赂。高澄在尚书省对他大加责备。北齐受东魏禅让,建立新朝,高隆之晋升爵位为王。不久,以原来的职务任录尚书事,兼领大宗正卿,负责监修国史。他喜欢玩弄些小的技巧,对于朝廷的仪仗,百官们的服装样式,不断有所改变,但却不遵守典章故事,因而遭到非议。他在射箭的靶子上树立三个人的形象,以增加射手的勇气。文宣帝曾到山东,因到靶场射箭,对隆之说:“箭靶上可以作猛兽的形象,以保存古代尚武的精神,为

42、什么成天对着人的形象射?”隆之听了无言以对。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高澄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文宣帝不同意。文宣帝认为他是有德望的旧臣,将朝廷的事情委任给他。他的儿子与杨遵彦的前妻通奸,遵彦的前妻是文宣帝的妹妹,所以,杨遵彦每天都在文宣帝的面前诋毁他。崔季舒等人也因过去的矛盾,攻击他说:“高隆之每见到告状的人,都表示同情,以显示不是他就不能裁决案件。 ”文宣帝听后,认为他担任官职已经很久,如果知道有冤枉的案子,应该向朝廷申奏改正,何必沽名钓誉?这不是大臣应有的品质。天保五年(554),朝廷禁止他到尚书省去。他曾与元昶一起饮酒,对元昶说:“我与您交往,到死都不会背

43、叛您。 ”有人偷偷地将这句话奏报给文宣帝。另外,文宣帝没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对他流露出轻蔑的神态;他即将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隆之也在持反对意见的人当中,文宣帝早就对他怀恨在心。听到密报后,异常恼怒,骂道“:这个徐家老公的后代。 ”让壮士们打了高隆之一百多拳,然后放出来。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有人劝阻他,他说:“我不知道今天自己还会不会活着!”便喝了许多水。因为跟随文宣帝外出,所以死在路途上。朝廷追赠他为太尉、太保、阳夏王,竟没有给他谥号。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10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梦李白其而杜甫浮云终日

44、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注】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至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磷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 梦李白共两首,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此时的杜甫,闲居蜀中。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开篇“浮云”二句,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以此喻李白的漂游不定。B. “三夜”两句从频梦叙起,是诗人推己及人,从

45、对方设想,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C. 诗歌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塑造了李白的真实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D. 诗人因担心李白遭遇不测,故语多凄惨,忧思深重,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让人心碎。E. 诗歌以诗人自我为中心,哀叹李白的同时也是哀叹自己,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怨怒和对社会的担忧。15清人蒲起龙评论此诗:“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 ”请结合情节和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 CE15参考答案:“告归”以下六句,以语言、动作、外貌等刻画出梦中李白憔悴、匆促、困顿不堪的形象。 (2 分)诗人通过梦境来缓解对故人至诚难抒的思

46、念,表达对李白遭遇的由衷同情,抒写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哀叹故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不平遭际的反思。 (4 分)【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 C 项表述错误,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E 项“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怨怒和对社会的担忧”表述错误,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