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阐释题答题模板.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5940634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阐释题答题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理阐释题答题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理阐释题答题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理阐释题答题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理阐释题答题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阐析题专题一、生态环境问题、设问角度:表现、分布、成因、影响、治理、主干知识环境问题表现垃圾堆放工业三废和农药化肥的任意排放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物种灭绝 生物: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入侵交通和工厂二氧化碳和氯氟烃增多放射性物质泄漏不合理灌溉破坏植被滥捕乱猎污染物进入海洋陆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沙尘暴、土壤污染 海洋:赤潮、厄尔尼诺、石油污染、核冷却水大气: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发生领域分布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交通工业活动和人口密集城市与农村不同发展中国家比较严

2、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当农村以生态破坏为主、分析模式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候植物成因地貌土壤技术措施耕作制度产业结构植物利用下游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当地危害 防治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例:黄土高原 A产生的原因:2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地表植被稀少;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人为原因: 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毁林开荒; 过度樵采;古代营造宫殿;战争等) 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 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

3、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B主要危害: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农业减产。植被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崩塌,耕地减少,危及人类生存空间;水源枯竭,交通阻隔,制约经济发展。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增加抗洪难度。水库淤积,库容缩小,会降低蓄洪效益C治理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

4、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深耕改土,轮作套种;管理措施:加强管理,分割到户,利益归农民所有;)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内蒙、青海等地)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物源条件-高原地区覆盖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 大风日多且集中。气候条件-处于内陆地区,干旱少雨,加速荒漠化的进程。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鼠害,蝗害。3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政治和军事活动)采取措施:1、

5、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如封沙育草、保护植被、营造防沙林带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注意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6 、其他。如建立荒漠化预警机制第二种答法:A.合理用水 B.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禁止过度樵采 C.恢复自然植被(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固沙)D.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E.合理放牧,建设绿洲草场。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

6、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或者: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

7、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势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5、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控制;实行雨季回灌等工程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6、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4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海域相对封闭;静水;静风。(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

8、、农药;由于海洋开发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二、自然灾害(人为加剧)和能源问题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原因:a. 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 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 台风的影响; d. 厄尔尼若现象B.水文水系原因e. 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f. 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 河道弯曲(荆江河段)。C.地形原因:h. 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a. 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

9、 围湖造田;c. 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d.乱占河道等 治理措施:(可以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a. 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b. 退耕还湖;c. 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 d. 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 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f. 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 H.实行防洪保险( 原则: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例:简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自然原因: 流域内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暴雨集中; 长江水系流

10、域面积大、支流多、汛期长,长江上游与南北支流的来洪量大; 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河道泄洪能力不足。5人为原因: 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下降,泥沙入江,河床抬升,使河道不畅;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春季更盛)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放牧、挖药材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

11、表裸露。 治理措施:a.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 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c. 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d. 退耕还林、还牧;e.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f. 禁止采伐发菜等3、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

12、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4、滑坡与泥石流(1)泥石流形成的条件自然条件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峻(注意等高线疏密) ;岩石:构造复杂,岩石破碎,表层碎屑物质多;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山坡缺少植被保护;气候: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使松散堆积物水分饱和达到流塑状态(注意是迎风坡还是背风坡) 。人为原因:修铁路、公路、水渠破坏山坡;采石、开矿、弃渣堆积;滥采、滥伐森林和破坏植被。(2)滑坡形成的条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坡度越陡,越易出现 );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有滑动面);植被覆盖低,固土能力差;破坏平衡

13、的触发机制(失去下部支撑) 。6危害:滑坡: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滑坡和泥石流的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护坡工程等)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减灾意识5.我国的能源问题与解决的措施(1)能源问题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对环境影响大;进口原油超过 1 亿吨,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进口原油 4/5 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石油进口途径单一,不利于国家安全;国内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分布不平衡;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2)产生的原因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所占比重较小;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3)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依赖石油进口;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开发清洁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确立节能首要位置;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