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青主男科 1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男科卷上 阳曲傅青主先生著 江都郭锺岳校刊 伤寒 初病说 凡病初起之时 。 用药原易奏功 , 无如世人看不清症 , 用药错乱 , 往往致变症蜂起苟看病清 , 用药当 , 何变症之有 。 伤风 ( 按古方书皆曰中风今曰伤风 ) 凡人初伤风 , 必然头痛身痛 , 咳嗽痰多 , 鼻流清水 , 切其脉必浮方用荆芥防风 、 柴 、 胡 、黄 、 芩 、 半 、 夏 、 甘草各等分 , 水煎服一剂即止 , 不必再剂也 。 伤寒 凡伤寒初起 , 鼻塞目痛 , 项强头痛 , 切其脉必浮紧 , 方用桂枝 、 乾葛 、 陈皮 、 甘草各等分
2、 , 水煎服 , 一剂即愈 。 外感 ( 外感之发热 , 卫气外闭也 , 内伤之发 热 , 营气内损也 , 外感热在皮毛内伤热在骨髓 , 治法不同 , 内伤发热方见下 ) 凡人外感 , 必然发热 , 方用 : 柴胡 、 黄芩 、 荆芥 、 半夏 、 甘草各等分 , 水煎服 。 四时不正之气 , 来犯人身 , 必然由皮毛而入荣卫 , 故用柴胡 、 荆芥先散皮毛之邪 , 邪既先散 , 安得入内 , 又有半夏以祛痰 , 使邪不得挟痰以作祟黄芩以清火 , 使邪不得挟火以作殃 ,甘草调药以和中 , 是以邪散而无伤於正气也若内伤之发热 , 则不可用此方 。 伤食 凡伤食必心中饱闷 , 见食则恶 , 食之转
3、痛也 , 方用 : 白术 茯苓 枳壳 ( 各壹钱 ) 谷芽 麦芽 ( 各贰钱 ) 山楂 ( 贰拾个 ) 神曲 ( 伍钱 ) 半夏 ( 壹钱 ) 甘草 ( 伍分 ) 砂仁 ( 叁粒 ) 水煎服 , 一剂快 , 二剂愈 。 疟疾方用遇仙丹 ( 此方丸之大小 , 未曾定分两 , 愚酌以壹钱为准 , 南方之人 , 以及老弱久疟尤宜减半 ) 生军 ( 陆两 ) 槟榔 三棱 莪术 黑丑 白丑 ( 各叁两 ) 木香 ( 贰两 ) 甘草 ( 壹两 ) 水丸 , 遇发傅青主男科 2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日清晨温水化三四丸 , 寻以温米饮补之 , 忌生冷鱼腥荞面 , 孕妇勿服 。 伤暑 人感此症
4、 , 必然头晕口渴恶热 , 甚则痰多 , 身热气喘方用 人叁 ( 壹钱 ) 白术 ( 伍钱 ) 茯苓 ( 叁钱 ) 甘草 ( 壹钱 ) 青蒿 ( 壹两 ) 香薷 ( 三钱 ) 陈皮 ( 壹钱 )水煎服一剂愈 。 大满 此邪在上焦 , 壅塞而不得散也 , 方用 瓜蒌 ( 壹个捣碎 ) 枳壳 天花粉 ( 各叁钱 ) 栀子 ( 贰钱 ) 陈皮 ( 叁钱 ) 厚朴 ( 壹钱伍分 ) 半夏 甘草 ( 各壹钱 ) 水煎服 。 此方之妙 , 全在用瓜蒌 , 能去胸膈之食 , 而消上焦之痰 , 况又佐以枳壳花粉同是消中圣药 , 又有厚朴半夏 , 以消胃口之痰 , 尤妙在甘草 , 使群药留中而不速下则邪气不能久
5、存而散矣 。 发汗 凡人邪居腠理之间 , 必须用汗药以泄之 , 方用 荆芥 防风 甘草 桔梗 苏叶 ( 各壹钱 ) 白术 ( 五钱 ) 云苓 ( 叁钱 ) 陈皮 ( 五分 ) 水煎服 , 此方妙在君白术盖人之脾胃健 , 而後皮毛腠理始得开合自如 , 白术健脾去湿 , 而邪已难存况有荆防苏梗 以表散之乎 。 寒热真假辨 真热症 , 口乾极而呼水 , 舌燥极而开裂 , 生刺喉痛 , 日夜不已 , 大热烙手而无汗也真寒症手足寒久而不回 , 色变青紫 , 身战不已 , 口噤出声而不可禁也 。 假热症 , 口虽渴而不甚 , 舌虽乾而不燥 , 即燥而无芒刺纹裂也 。 假寒症 , 手足冰冷而有时温和厥逆身战
6、 。 亦未太甚 , 而有时而安 , 有时而搐是也 。 乍寒乍热辨 ( 玩此可知治疟有用小柴胡汤之法 ) 病有 淅恶寒而後发热者 , 盖阴脉不足 , 阳往从之 , 阳脉不足 , 阴往乘之何谓阳不足 , 寸脉微 , 名曰阳不足 , 阴气上入阳中 , 则恶寒也 , 何谓阴不足尺脉弱 , 名曰阴不足 , 阳气下陷阴中 , 则发热也 , 凡治寒热 , 用柴胡升阳气使不下陷阴中 , 则不热也 , 用黄芩降阴气 , 使不升入阳中 , 则不寒也 。 真热症 方用 : 麻黄 黄连 黄芩 石膏 知母 半夏 ( 各叁钱 ) 当归 ( 伍钱 ) 枳壳 ( 贰钱 ) 甘草 ( 壹钱 ) 水煎服 , 一剂轻二剂愈 。 真
7、寒症 方用 : 附子 ( 叁钱 ) 肉桂 乾姜 ( 各壹钱 ) 白术 ( 五钱 ) 人叁 ( 壹两 ) 水煎服急救之 。此乃真中寒邪 , 肾火避出躯壳之外 , 而阴邪之气直犯心宫 , 心君不守 , 肝气无依 , 乃发战发噤 , 手足现青色然则用桂附乾姜逐其寒邪足矣 , 何用叁术即用何至多加 , 盖元阳飞越 一线之气未绝 , 纯用桂附乾姜一派辛辣之药 , 邪虽外逐 , 而正气垂绝若不多加叁术 , 何以反正气於若存若亡之际哉 。 傅青主男科 3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假热症 方用 : 黄连 当归 白芍 半夏 ( 各叁钱 ) 茯苓 柴胡 栀子 ( 各贰钱 ) 枳壳 ( 壹钱 ) 菖蒲
8、( 叁分 ) 水煎服 。 此方妙在用黄连入心宫 , 佐以栀子 , 提刀直入 , 无邪不散 , 柴胡白芍又塞敌运粮之道 ,半夏枳壳 , 斩杀党馀 , 中原既定 , 四隅不战而归 , 然火势居中非用之得法 , 则贼势弭张 , 依然复入 , 又加菖蒲之辛热 , 乘热饮之 , 则热喜热不致相反而更相济也 。 假寒症 方用 : 肉桂 附子 ( 各壹钱 ) 人叁 ( 叁钱 ) 白术 ( 五钱 ) 猪胆汁 ( 半个 ) 苦菜汁 ( 拾叁匙 )水三杯 , 煎一 杯冷服将药并器放冷水中 , 激凉入胆蔡汁调匀 , 一气服之 , 方中全是热药倘服不如式 , 必然虚火上冲 , 将药呕出 , 必热药凉服 , 已足顺其性
9、况下行又有二汁之苦 , 以骗其假道之防也哉 。 真热假寒 此症身外冰冷 , 身内火炽 , 发寒发热 , 战栗不已乃真热反现假寒之象以欺人也 , 法当用三黄汤加石膏生姜 , 乘热饮之再用井水以扑其心 , 至二三十次 , 内热自止 , 外之战栗亦若失矣後用元叁麦冬白芍各二两煎汤 , 任其恣饮 , 後不再甚也 。 真寒假热 此症下部冰冷 , 上部大热 , 渴欲饮水 , 下喉即吐乃真寒反现假热之形以欺人也 , 法当用八味汤 , 大剂探冷与服再令人以手擦其足心 , 如 火之热 , 不热不已 , 以大热为度 , 用吴萸一两 , 附子一钱麝香三分 , 以少许白面入之 , 打糊作膏 , 贴足心 , 少顷必睡
10、, 醒来下部热而上之火息矣 。 上热下寒 此症上焦火盛 , 吐痰如涌泉 , 面赤喉痛 , 上身不欲盖衣 , 而下身冰冷此上假热而下真寒也 , 方用 附子 ( 壹个 ) 熟地 ( 半斛 ) 山萸 ( 肆两 ) 麦冬 ( 壹两 ) 茯苓 ( 三两 ) 五味子 ( 壹两 ) 丹皮( 叁两 ) 泽泻 ( 叁两 ) 肉桂 ( 壹两 ) 水十碗煎三碗 , 探冷与服 , 其渣再用水三碗 , 煎一碗 ,一气服之立刻安静 , 此上病下治之法也 。 循衣撮空 此症非大实则大虚 , 当审其因 , 察其脉 , 叁其症而分黑白矣 , 实而便秘者大 承气汤 , 虚而便滑者 , 独叁汤 , 厥逆者加附子 阴虚双蛾 方用 :
11、 附子 ( 壹钱 ) 盐水炒 , 每用一片含口中 , 後以六味地黄汤大剂饮之附外治法 引火下行 , 用附子一个为末 , 醋调贴涌泉穴 , 或吴萸一两白面五钱水调贴涌泉穴 , 急针刺少商穴 , 则咽喉有一线之路矣 。 结胸 此伤寒之变症也 , 伤寒邪火正炽 , 不可急於饮食 , 饮食而成此者 , 方用 瓜蒌 ( 壹个捶碎 ) 甘草 ( 壹钱 ) 水煎服 , 勿迟 瓜蒌乃结胸之圣药 , 常人服之 , 必至心如遗若 , 病人服之 , 不畏其虚乎不知结胸之症 ,傅青主男科 4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是食在胸中 , 非大黄枳壳槟榔厚朴所能 逐 , 必得瓜蒌始得推荡辟脾 , 少加甘草以和之
12、 , 不致十分 猛烈也 扶正散邪汤 人叁 半夏 甘草 ( 各壹钱 ) 白术 茯苓 柴胡 ( 各叁钱 ) 水煎服 , 此方专治正气虚而邪气入之者 , 如头痛发热右寸脉大於左寸口者 , 急以此方投之 , 无不全愈 。 火症 泻火汤总方 栀子 丹皮 ( 各叁钱 ) 白芍 ( 五钱 ) 元叁 ( 贰钱 ) 甘草 ( 壹钱 ) 水煎服 , 心火加黄连一钱 ,胃火加生石膏三钱 , 肾火加黄柏知母各一钱肺火加黄芩一钱 , 大肠火加地榆一钱 , 小肠火加天冬麦冬各一钱膀胱火加泽泻三钱 , 治火何独治肝经 , 盖肝属木 , 最易生火 , 肝火散则诸经之火俱散 , 但散火必须用下泄之药 , 而使火之有出路也则得矣
13、 。 火症 真火症 , 初起必 大渴引饮 , 身有斑点 , 或身热如焚 , 或发狂乱语方用 : 石膏 知母 升麻 半夏 甘草 ( 各叁钱 ) 元叁 麦冬 ( 各壹两 ) 竹叶 ( 壹伯片 ) 水煎服 , 一剂少止 , 三剂愈 。 ” 大寒之症亦有发斑者但看其渴与不渴 , 若身发斑不渴 , 小饮即吐饮虽沸汤不觉甚热 , 此大寒症不可与此 火越 此乃胃火与肝火共腾 , 而外越不为丹毒 , 即为痧疹 , 非他火也 , 方用 元叁 ( 壹两 ) 乾葛 ( 叁两 ) 升麻 青蒿 黄 ( 各叁钱 ) 水煎服 , 此方妙在用青蒿 , 肝胃之火俱平 , 又佐以群药重剂而火安有不灭者乎 , ( 治小儿亦效 )
14、燥症 此症初起 , 喉乾口渴 , 乾燥不吐 , 痰乾咳嗽不已 , 面色日红 , 不畏风吹者是也方用 麦冬 元叁 ( 各伍钱 ) 桔梗 ( 叁钱 ) 花粉 甘草 ( 各壹钱 ) 陈皮 ( 叁分 ) 百部 ( 捌分 ) 水煎服 。 治火丹神方 丝瓜子 元叁 ( 各壹两 ) 柴胡 升麻 ( 各壹钱 ) 当归 ( 伍钱 ) 水煎服 小儿服之亦效 消食病 此火盛之症 , 大渴引饮 , 呼水自救 , 朝食即饥 , 或夜食不止 , 方用 元叁 ( 壹两 ) 麦冬 ( 伍钱 ) 生地 ( 叁钱 ) 竹叶 ( 叁拾片 ) 菊花 白芥子 丹皮 ( 各贰钱 ) 陈皮 ( 伍分 ) 水煎服 。 痿症 不能起床 , 已
15、成废人者 , 此乃火盛内炽 , 肾水熬乾治法宜降胃火而补肾水 。 方用降补汤 。 熟地 元叁 麦冬 ( 各壹两 ) 甘菊花 生地 沙叁 地骨皮 ( 各伍钱 ) 车前子 ( 贰钱 ) 人叁 ( 叁钱 ) 水煎服 。 傅青主男科 5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痿症 人有两足无力 , 不能起立 , 而口又健饭 , 少饥则头面皆热 , 咳嗽不已此亦痿症 , 方用起痿至神汤 。 熟地 元叁 山药 菊花 ( 各壹两 ) 当归 白芍 人叁 ( 各伍钱 ) 神曲 ( 贰钱 ) 白芥子 ( 叁钱 )水煎服 , 三十剂而愈 郁结 开郁 如人头痛身热 , 伤风咳嗽 , 或心不爽 , 而郁气蕴於中怀 ,
16、或气不舒而怒气留於胁下 , 断不可用补药 , 方用 : 当归 ( 叁钱 ) 白芍 ( 伍钱 ) 半夏 ( 贰钱 ) 枳壳 薄荷 白术 丹皮 甘草 ( 各壹钱 ) 水煎服 。 头痛加川芎一钱 , 目痛加蒺藜一钱 , 菊花一钱鼻塞加苏叶一钱 , 喉 痛加桔梗二钱 , 肩背痛加枳壳羌活 , 两手痛加姜黄或桂枝一钱腹痛不可按者 , 加大黄二钱 , 按之而不痛者 , 加肉桂 ( 壹钱 ) , 馀不必加 。 关格 怒气伤肝 , 而肝气冲於胃口之间 , 肾气不得上行 , 肺气不得下行 , 而成此症以开郁为主方用荆芥 柴胡 川郁金 茯苓 苏子 白芥子 花粉 ( 各壹钱 ) 白芍 ( 叁钱 ) 甘草 ( 伍分
17、) 水煎服 ,又方用 : 阴阳水各一碗加盐一撮 , 打百馀下 , 起泡 , 饮之即吐而愈 , 凡上焦有疾 , 欲吐而不能吐者饮之立吐 虚劳 痨症虚损辨 二症外相似而治法不同 , 虚损者 , 阴阳两虚也 , 劳症者 , 阴虚阳亢也故虚损可用温补 ,若劳症则忌温补而用清补也 , 两症辨法不必凭脉 , 但看人着复衣此着单衣者为劳症 , 人着单衣 , 此着复衣者为虚损 , 劳症骨蒸而热虚损营卫虚而热也 内伤发热 方用 : 当归 柴胡 陈皮 栀子 甘草 ( 各壹钱 ) 白芍 花粉 ( 各贰钱 ) 水煎服 , 凡肝木郁者 ,此方一剂即快 , 人病发热 , 有内伤外感必先散其邪气 , 邪退而後补正 , 则正
18、不为邪所伤也 ,但外感内伤 , 不可用一方也外感发热方见前 未成劳而将成劳 方用 : 熟地 ( 壹两 ) 地骨皮 人叁 麦冬 ( 各伍钱 ) 白芥子 山药 ( 各叁钱 ) 白术 ( 壹钱 ) 五味子 ( 叁分 ) 水煎服 。 凡人右寸脉大於左寸即内伤之症 , 不论左右关尺脉何如 , 以此方投之效验 。 阳虚下陷 凡人饥饱劳役 , 内伤正气 , 以致气乃下行 , 脾胃不能克化 , 饮食不能运动往往变为劳瘵 ,盖疑饮食不进为脾胃之病 , 肉黍之积 , 轻则砂仁 、 枳壳 、 山查 、 麦芽之品 , 重则芒硝 、 大黄 、傅青主男科 6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牵牛巴豆之类 , 纷然杂
19、进 , 必致臌闷而渐成劳矣若先以升提之药治之 , 何至於成劳方用 : 人叁 柴胡 陈皮 甘草 ( 各壹钱 ) 升麻 ( 三分 ) 黄 白术 ( 各叁钱 ) 水煎服 。 阴虚下陷 凡人阴虚脾泄 , 岁久不止 , 或食而不化 , 或化而溏泄方用 : 熟地 ( 壹两 ) 山药 山萸 白术 ( 各伍钱 ) 茯苓 ( 叁钱 ) 升麻 ( 叁分 ) 肉桂 五味子 车前子 ( 各壹钱 ) 水煎晚服 。 此方纯是补阴之药 , 且有升麻以提阴中之气又有温湿之品以暖命门而健脾土 , 何至溏泄哉 。 ” 此症每至腿脚发踵稍多饮食即便蛔虫 , 乃脾阴虚陷已极 , 方宜加入乾姜 、 乌梅 。 阴虚火动夜热昼寒 此肾水虚
20、兼感寒 , 或肾水亏竭 , 夜热昼寒 , 若认作阳症治之 , 则口渴而热益炽必致消尽阴水 , 吐痰如絮 , 咳嗽不已 , 声哑声嘶 , 变成劳瘵 , 法当峻补其阴则阴水足而火焰消 , 骨髓清泰矣 , 方用 : 熟地 元叁 ( 各壹两 ) 山萸 地骨皮 芡实 ( 各伍钱 ) 五味子 麦冬 沙叁 白芥子( 各叁钱 ) 桑叶 ( 拾肆片 ) 水煎服 。 此方治阴虚火动者神效阴寒无火方用 : 肉桂 柴胡 ( 各壹钱 ) 熟地 ( 壹两 ) 附子 白术 人叁 ( 各叁钱 ) 水煎服 , 二方治阴之中 , 即有以治阳治阳之中 , 即藏於补阴 。 ” 此两方似六味八味地黄 , 而上方之白芥 , 桑叶下方之柴
21、胡 , 其妙用有过于地黄丸之丹 , 泽者 , 用者不可以意加减也 。 过劳 凡人过劳 , 脉必浮大不伦 , 若不安闲作息 , 必有吐血之症 , 法当滋补方用 : 熟地 黄 白芍 白术 ( 各伍两 ) 山萸肆两 人叁 茯苓 五味子 麦冬 ( 各叁两 ) 神曲 ( 壹两 ) 砂仁 陈皮 当归 ( 半斛 ) 蜜丸 , 早晚滚水送下五钱 日重夜轻 病重於日间 , 而发寒发热 , 较夜尤重 , 此症必须从天未明而先截之方用人叁 枳壳 青皮 陈皮 半夏 甘草 ( 各壹钱 ) 黄 白术 ( 各伍钱 ) 当归 ( 叁钱 ) 柴胡 ( 叁钱 ) 乾姜 ( 五分 ) 水煎服 。 又方 熟地 ( 壹两 ) 人叁 陈
22、皮 白芥子 甘草 ( 各壹钱 ) 白术 ( 伍钱 ) 柴胡 ( 贰钱 ) 水煎服 。 夜重日轻 病重於夜间 , 而发热发寒 , 或寒少热多 , 或热少寒多 , 一到天明便觉清爽一到黄昏 , 即觉沉重 , 此阴气虚甚也 , 方用 : 熟地 ( 壹两 ) 山萸 ( 肆钱 ) 当归 白芍 柴胡 生何首乌 麦冬 白芥子 ( 各叁钱 ) 鳖甲 ( 伍钱 ) 五味子 陈皮 ( 各壹钱 ) 水煎服 , 此方妙在用鳖甲乃至阴之物 , 逢阴则入 , 遇阳则转 , 生何首乌直入阴经 , 亦攻邪气 , 白芥子去痰又不耗真阴之气 , 有不奏功者乎 , 必须将黄昏时服 , 则阴气固而邪气不敢入矣 。 阴邪兼阳邪 此症亦
23、发於夜间 , 亦发寒发热 , 无异纯阴邪气之症 , 但少少烦燥耳不若阴症之常静也 ,法当於补阴之中 , 少加阳药一二味 , 使阳长阴消自奏功如响矣 , 方用 : 熟地 ( 壹两 ) 山萸 ( 肆钱 ) 鳖甲 茯苓 ( 各伍钱 ) 当归 白术 白芥子 麦冬 五味子 生何首乌 ( 各叁钱 ) 人叁 柴胡( 各贰钱 ) 陈皮 ( 壹钱 ) 水煎服 。 气血两虚 饮食不进 , 形容枯稿 , 补其气血益燥 , 补其血气益馁 , 助胃气而盗汗难止补血脉而胸膈傅青主男科 7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阻滞 , 法当气血同治方用 : 人叁 白术 川芎 谷芽 ( 各壹钱 ) 麦冬 ( 伍钱 ) 甘草
24、 ( 捌分 ) 当 归 茯苓 ( 各贰钱 ) 熟地 白芍 ( 各叁钱 ) 陈皮 神曲 ( 各伍分 ) 水煎服 , 此治气血两补 , 与八珍汤同功 , 而胜於八珍汤者妙在补中有调和之法耳 。 气虚胃虚 人有病久而气虚者 , 必身体 弱 , 饮食不进 , 或大便溏泄 , 小便艰涩方用 : 人叁 ( 壹两 )白术 ( 伍钱 ) 茯苓 ( 叁钱 ) 甘草 陈皮 车前子 泽泻 ( 各壹钱 ) 水煎服 , 此方用人叁为君者开其胃气 , 盖胃为肾之关 , 关门不开 , 则上之饮食不能进 , 下之糟粕不能化必用人叁以养胃土 ,茯苓车前以分消水气 , 如服此不效 , 兼服八味丸最能实大肠而利膀胱也 。 气虚饮食
25、不消 饮食入胃 , 必须气充足 , 始能消化而生津液 , 今饮食不消 , 气虚也方用 : 人叁 ( 贰钱 )黄 白术 茯苓 甘草 ( 各叁钱 ) 神曲 麦芽 陈皮 ( 各伍分 ) 山查 ( 叁个 ) 水煎服 。 伤曲食加来服子 , 有痰加半夏白芥子 , 各一钱 , 咳嗽加苏子一钱 , 桔梗二钱伤风加柴胡二钱 , 夜卧不安 , 加炒枣仁二钱 , 胸中微痛 , 加枳壳五分方内纯是开胃之品 , 又恐饮食难消 ,後加消导之品 , 则饮食化而津液生矣 血虚面色黄瘦 出汗盗汗 , 夜卧常醒 , 不能润色以养筋是也 , 血虚自当补血舍四物汤又何求耶 , 今不用四物汤 , 用 熟地 ( 壹两 ) 麦冬 枸杞
26、( 各叁钱 ) 当归 ( 伍钱 ) 茜草 ( 壹钱 ) 桑叶 ( 拾片 )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桑叶 , 以补阴而生血 , 又妙在加茜草则血得活而益生 , 况又济之归地麦冬大剂 ,以共生乎 。 肺脾双亏 咳嗽不已 , 吐泻不已 , 此肺脾受伤也 , 人以咳嗽宜治肺 , 吐泻宜治脾殊不知咳嗽由於脾气之衰 , 斡旋之令不行 , 则上为咳嗽矣 , 吐泻由於肺气之弱清肃之令不行 , 始上吐而下泻矣 ,方用 : 人叁 ( 壹钱伍分 ) 麦冬 茯苓 ( 各贰钱 ) 车前子 甘草 ( 各壹钱 ) 柴胡 神曲 薏仁 ( 各伍分 ) 水煎服 , 此治脾治肺之药 , 合而用之咳嗽吐泻之病各愈 , 所谓一方而两用之
27、也 。 肝肾两虚 肾水亏不能滋肝 , 则肝木抑郁而不舒 , 必有两胁饱闷之症肝木不能生肾中之火 , 则肾水日寒 , 必有腰背 难以服俯仰之症 , 此症必须肝肾同补方用 : 熟地 ( 壹两 ) 山萸 当归 白芍 ( 各伍钱 ) 柴胡 ( 贰钱 ) 肉桂 ( 壹钱 ) 水煎服 。 熟地 、 山萸 , 补肾之药 , 归 、 芍 、 柴 、 桂补肝之品 ,既云平补 , 似乎用药不宜有重轻 , 今补肝之药多於补肾者何盖肾为肝之母 , 肝又为命门之母 ,岂有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 。 心肾不交 肾 , 水藏也 , 心 , 火藏也 , 是心肾二经 , 为仇敌矣 , 似不可牵连而合治之也不知心肾相克而实相须
28、, 肾无心之火则水寒 , 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 , 肾必得心火以温暖 ,如人惊惕不安 , 梦遗精泄皆心肾不交之故 , 人以惊惕为心之病 , 我以为肾之病 , 人以梦 泄为肾之病我以为心之病 , 非颠倒也 , 实有至理焉 , 人果细心思之 , 自然明白方用 : 熟地 白术( 各伍两 ) 山萸 人叁 茯神 枣仁炒 麦冬 柏子仁 ( 各叁两 ) 远志 菖蒲 五味子 ( 各壹两 ) 山药 ( 叁钱 ) 芡实 ( 伍钱 ) 蜜丸每早晚温水送下五钱 , 此方之妙 , 治肾之药 , 少於治心之味盖心君谧静 , 肾气自安 , 何至心动 , 此治肾正所以治心 , 治心即所以治肾也所谓心肾相依 。 傅
29、青主男科 8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精滑梦遗 此症人以为肾虚也 , 不独肾病也 , 心病也 , 宜心肾兼治方用 : 熟地 ( 半斛 ) 山药 肉桂 鹿茸 炒枣仁 远志 杜仲 柏子仁 破故纸 五味子 ( 各壹两 ) 山萸 白术 ( 各肆两 ) 人叁 茯苓 麦冬 白芍 巴戟 肉苁蓉 ( 各叁两 ) 紫河车 ( 壹副 ) 砂仁 ( 伍钱 ) 附子 ( 壹钱 ) 蜜丸早晚白水送下五钱 , 此方用熟地山药山萸之类 , 补肾也 , 巴戟 、 肉苁蓉 、 附子 、 鹿茸 , 补肾中之火也 , 可以已矣而又必加人叁茯苓柏子仁麦冬远志枣仁者何也 , 盖肾火虚 , 由於心火虚也使补肾火不补心火 ,
30、 则反增上焦枯渴 , 故欲补肾火 , 必须补心火则水火相济也 。 夜梦遗精 此症由於肾水耗竭 , 上不能通於心 , 中不能润於肝 , 下不能生於脾以致玉关不闭 , 无梦且遗 , 法当补肾而少佐以益心肝脾之品方用 : 熟地 ( 壹两 ) 山萸 ( 肆钱 ) 茯苓 白芍 生枣仁 当归 薏仁 ( 各叁钱 ) 白术 ( 伍钱 ) 茯神 ( 贰钱 ) 五味子 白芥子 ( 各壹钱 ) 肉桂 黄连 ( 各伍分 ) 水煎服 , 一剂止十剂不犯 。 遗精健忘 遗精 , 下病也 , 健忘 , 上病也 , 何以合治之而咸当乎 , 盖遗精虽是肾水之虚而实本於君火之弱 , 今补其心君 , 则玉关不必闭而自闭矣 , 所谓
31、一举而两得也方用 : 人叁 芡实 麦冬 生枣仁 当归 山萸 ( 各叁两 ) 莲须 ( 贰两 ) 熟地 ( 伍两 ) 山药 ( 肆两 ) 柏子仁去油 远志 昌蒲 五味子 ( 各壹两 ) 蜜丸 , 每日服五钱 , 白水下 。 倒饱中满 气虚不能食 , 食则倒满 , 方用 : 人叁 来服子 甘草 ( 各壹钱 ) 白术 ( 贰钱 ) 茯苓 山药 ( 各叁钱 ) 芡实 薏仁 ( 各五钱 ) 陈皮 ( 叁分 ) 水煎服 下喉虽则微胀 , 入腹渐觉爽快 。 久虚缓补 久虚之人 , 气息奄奄 , 无不曰宜急治矣 , 不知气血大虚 , 骤加大补之剂力量难任 , 必致胃口转膨胀 , 不如缓缓清补之也方用 : 当归
32、 茯苓 山药 ( 各壹钱 ) 白芍 ( 贰钱 ) 白术 枣仁 ( 各伍分 ) 人叁 陈皮 麦芽 炮姜 甘草 ( 各叁分 ) 水煎服 , 此方妙在以白芍为君 , 引叁苓入肝为佐 , 小小使令 , 徐徐奏功使脾气渐实 , 胃口渐开 , 然後再用纯补之剂 , 先宜缓补之也 , ” 如久饿之人骤投以饭则饱死 , 须以薄粥徐徐饮之 , 同是一理 补气 右手脉大 , 气分之劳也方用补气丸 。 人叁 黄 白芍 ( 各三两 ), 茯苓 ( 肆两 ) 白术 ( 半斛 )陈皮 五味子 白芥子 远志 ( 各壹两 ) 麦冬 ( 贰两 ) 灸甘草 ( 捌钱 ) 蜜丸 , 早服五钱 , 白水下 。 补血 左手脉大 , 血
33、分之劳也 , 方用补血丸 熟地 白芍 ( 各半斛 ) 山萸 当归 ( 各肆两 ) 枣仁 麦冬 白芥子 五味子 ( 壹钱 ) 砂仁 肉桂 ( 各伍钱 ) 蜜丸 , 晚服一两 , 白水下 , 如身热去肉桂加地骨皮五钱 。 出汗 人有病不宜汗多 , 若过出汗 , 恐其亡阳 , 不可不用药以敛之方用 : 人叁 黄 当归 ( 各壹两 ) 桑叶 ( 伍片 ) 麦冬 ( 叁钱 ) 炒枣仁 ( 壹钱 ) 水煎服 。 傅青主男科 9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痨症 痨症既成 , 最难治者 , 必有虫生之以食人之气血也 , 若 徒补其气血而不入杀虫之药 , 则饮食入胃 , 荫虫而不生气血 , 若但杀虫
34、而不补气血则五藏俱受伤 , 又何有生理哉 , 惟於大补之中 , 加杀虫之药 , 则元气既全真阳未散 , 虫死而身安矣 , 方用 : 熟地 地栗粉 何首乌 ( 各半斛 ) 鳖甲 山药 ( 各壹斛 ) 神曲 麦冬 ( 各伍两 ) 桑叶 ( 半斛 ) 人叁 白微 ( 各叁两 ) 熟地为丸 ,每日白水送下五钱半年虫从大便出矣 。 痰嗽 古人所立治痰之法 , 皆是治痰之标 , 而不能治其本也 , 如二陈汤上中下久暂之痰皆治之 ,而其实无实效也 , 今立三方 , 痰病总不出其范围也 。 初病之痰 伤风咳嗽吐痰是也方用 : 陈皮 半夏 花粉 茯苓 苏子 甘草 ( 各壹钱 ) 水煎服 。 二剂而痰可消矣 ,
35、此去上焦之痰 , 上焦之痰原在胃中而不在肺 , 去其胃中之痰 , 而肺自然清肃又何致火之上升哉 。 ” 此症医治不善 , 极易成劳 , 缘痰嗽皆责之於肺伤风痰嗽是风伤肺也 , 若发散燥痰太过 , 则肺不敛必嗽愈甚 , 而上呛血丝久则肺伤而肾炽 , 若寒凉滋润太过 , 则肺不舒必痰愈多 , 而气喘声痿久则金冷而水寒 , 此方无此二弊 , 愿病者勿以小病而忽之也 。 已病之痰 必观其色之白与黄而辨之 , 黄者火已退也 , 白者火正炽也 , 正炽者用寒凉之品将退者用 逐之味 , 今一方而俱治之 , 方用 : 白术 白芥子 ( 各叁钱 ) 茯苓 ( 伍钱 ) 陈皮 甘草 ( 各壹钱 ) 枳壳 ( 伍分
36、 ) 水煎服有火加栀子 , 无火不必加 。 此方健脾去湿 , 治痰之在中焦者也又方 白术 茯苓 薏仁至义尽 ( 各五钱 ) 陈皮 ( 壹钱 ) 益智 ( 叁分 ) 水煎服 。 有火加黄苓一钱 , 无火加乾姜一钱甘草二分 。 此方健脾去湿而不耗气 , 二剂而痰自消也 。 久病之痰 久病痰多 , 切不可作脾湿生痰论之 , 盖久病不愈 , 未有不因肾水亏损者也非肾水泛上为痰 , 即肾火沸腾为痰 , 当补肾以 逐之方用 : 熟地 薏仁 ( 各壹两 ) 山药 山萸 麦冬 芡实 ( 各伍钱 ) 五味子 茯苓 ( 各叁钱 ) 益智仁 ( 贰钱 ) 车前子 ( 壹钱 ) 水煎服 , 此治水泛为痰之圣药也若火沸
37、 腾为痰 , 加肉桂一钱 , 补肾去湿而化痰 , 水入肾宫 , 自变为真精而不化痰矣此治下焦之痰也 , 又方六味地黄汤 , 加麦冬五味子 , 实有奇功 , 无火加桂附 。 滞痰 夫痰之滞 , 乃气之滞也 , 不补气 , 而惟去其痰 , 未见痰去而病消也方用 : 人叁 陈皮 花粉 白芥子 ( 各壹钱 ) 白术 ( 贰钱 ) 茯苓 ( 叁钱 ) 苏子 ( 捌分 ) 白蔻仁 ( 贰粒 ) 水煎服 。 湿痰 治痰之法 , 不可徒去其湿 , 必以补气为先 , 而佐以化痰之品 , 乃克有效方用 : 人叁壹两 茯苓 半夏 神曲 ( 各叁钱 ) 薏仁 ( 伍钱 ) 陈皮 甘草 ( 各壹钱 ) 水煎服 , 盖此
38、方之中用神曲 , 人多不识谓神曲乃消食之味 , 绝非化痰之 品 , 不知痰之积聚稠粘 , 甚不易化惟用此神曲以发之 ,则积聚稠粘开矣 , 继之以半夏 、 陈皮 , 可以奏功然虽有陈半消痰 , 使不多用人叁 , 则痰难消 ,傅青主男科 10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今有人叁以助气 , 又有薏仁茯苓健脾去湿 , 而痰焉有不消者乎 。 寒痰 人有气虚而痰寒者 , 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钱 、 乾姜五分足之矣 。 热痰 人有气虚而痰热者 , 方用 : 当归叁钱 白芍 麦冬 茯苓 ( 各贰钱 ) 甘草 白芥子 花粉 陈皮 ( 各壹钱 ) 神曲 ( 叁分 ) 水煎服 。 老痰 凡痰在胸膈不化者 ,
39、 谓之老痰方用 : 柴胡 茯苓 甘草 陈皮 丹皮 花粉 ( 各壹钱 ) 白芍 薏仁 ( 各壹钱 ) 白芥子 ( 伍钱 ) 水煎服 。 此方妙在 百芥子为君 , 薏仁 、 白芍为臣 , 柴胡 、 花粉为佐使老痰无处可藏 , 十剂而老痰可化矣 。 顽痰 痰成而塞咽喉者 , 谓之顽痰 , 方用 : 贝母 半夏 茯苓 ( 各叁钱 ) 白术 ( 伍钱 ) 神曲 ( 贰钱 )甘草 桔梗 白矾 炙紫苑 ( 各壹钱 ) 水煎服 。 此方妙在贝母半夏同用 , 一燥一湿 , 使痰无处逃避又有白矾消块 , 梗苑去邪 , 甘草调中 , 有不奏功者乎 。 水泛为痰 肾中之水 , 有火则安 , 无火则泛 , 倘人过於入房
40、 , 则水去而火亦去久之则水虚而火亦虚 ,水无可藏之地 , 必泛上为痰矣 , 治之法 , 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温 , 当於补肾之中 , 加大热之药 , 使水足以制火 , 火足以暖水则水 火有既济之道 , 自不上泛为痰矣 , 方用 : 熟地 ( 壹两 ) 山萸 ( 伍钱 ) 肉桂 ( 贰钱 ) 牛膝 ( 叁钱 ) 五味子 ( 壹钱 ) 水煎服一剂而痰下行矣 , 二剂而痰自消矣 。 中气又中痰 中气中痰 , 虽若中之异 , 而实中於气之虚也 , 气虚自然多痰 , 痰多必然耗气虽分而实合也 , 方用 : 人叁 甘草 ( 各壹两 ) 半夏 、 南星 茯苓 ( 各叁钱 ) 附子 ( 壹钱 ) 水煎服
41、 。 人叁原是气分之神剂 , 而亦消痰之妙药 , 半夏南星虽逐痰之神品 , 而亦扶气之正药 , 附子甘草 , 一仁一勇 , 相济而成 。 湿嗽 秋伤於湿 , 若用乌梅粟壳等味 , 断乎不效方用 : 陈皮 当归 甘草 枳壳 桔梗 ( 各壹钱 )白术 ( 贰钱 ) 水煎服 。 三剂帖然矣 , 冬嗽皆秋伤於湿也 , 岂可拘於受寒乎 。 久嗽 方用 : 人叁 ( 伍钱 ) 益智仁 ( 伍分 ) 白芍 枣仁 ( 各叁钱 ) 五味子 白芥子 ( 各壹钱 ) 水煎服 。二剂後服六味地黄丸 。 久嗽 方用 : 瓜蒌仁 ( 去油 ) 乌梅 ( 各伍钱 ) 薄荷 甘草 ( 各伍分 ) 人叁 ( 童便浸 ) 五味子
42、 ( 酒蒸 ) 寒水石火煅 杏仁 硼砂 ( 各壹钱 ) 贝母 ( 叁两 ) 胡桃仁 ( 贰钱去油 ) 蜜丸樱桃大 , 净绵包之口中噙化 , 虚劳未曾失血 , 脉未数者 , 皆用之 , 无论老少神曲效 , 十粒见功二十粒愈 , 又方用 : 人叁当归细茶各一钱 , 水煎 , 连渣嚼尽 , 一二剂即愈 。 傅青主男科 11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肺嗽兼补肾 肺嗽之症 , 本是肺虚 , 其补肺也明矣 , 奈何兼补肾乎 , 盖肺经之气夜必归於肾 , 若肺金为心火所伤 , 必求救於其子 , 子若力量不足 , 将何以救其母哉方用 : 熟地 麦冬 ( 各壹钱 ) 紫苑 ( 伍分 ) 山萸 (
43、肆钱 ) 元叁 ( 伍钱 ) 苏子 牛膝 ( 各壹钱 ) 沙叁 天冬 ( 各贰钱 ) 水煎服 。 喘症 气治法 气虚气实 , 不可不平之也 , 气实者非气实 , 乃正气虚而邪气实也法当用补正之药 , 而加 逐之品 , 则正气足而邪气消矣方用 : 人叁 白术 麻黄 半夏 甘草 ( 各壹钱 ) 柴胡 ( 贰钱 ) 白芍( 叁钱 ) 水煎服 。 推而广之 , 治气非一条也气陷 补中益气汤可用 , 气衰 六君子汤可采气寒 人叁白术附子汤可 施气虚则用四君子汤 , 气郁则用归脾汤气热用生脉散 , 气喘用独叁汤气动用二陈汤加人叁 , 气壅塞用射干汤气逆用逍遥散 , 气虚则嬴弱 , 气实则壮盛 , 气虚用前
44、方实者另一方 , 白术 柴胡 甘草 栀子 ( 各壹钱 ) 茯苓 ( 叁钱 ) 白芍 ( 贰钱 ) 陈皮 枳壳 ( 各伍分 ) 山查 ( 拾个 ) 水煎服 。 气喘 凡人气喘而上者 , 人以为气有馀也 , 殊不知气盛当作气虚看 , 有馀当作不足看若认作肺气之盛 , 而用苏叶桔梗百部豆根之类 , 去生远矣 , 方用 人叁 ( 叁两 ) 牛膝 ( 叁钱 ) 熟地 麦冬 ( 各伍钱 ) 山萸 ( 肆钱 ) 胡桃 ( 叁个 ) 枸杞 五味子 ( 各壹钱 ) 生姜 ( 伍片 ) 水煎服一此方不治肺 , 而 正所以治肺也 , 或疑人叁乃健脾土之药 , 既宜补肾不宜多用人叁 , 不知肾水大虚 , 在一时不能遽
45、生 , 非急补其气则元阳一线必且断绝 , 况人叁少用则泛上 , 多用即下行 , 妙在用人叁三两使下达病原 , 补气以生肾水 , 方中熟地 、 山萸之类 , 同气相求 , 直入命门又何患其多哉 , 若病重之人 , 尤宜多加 , 但喘有初起之喘 , 有久病之喘初起之喘多实邪 , 久病之喘多气虚 , 实邪喘者必抬肩 , 气虚喘者微微气息耳此方治久病之喘 , 若初起之喘 , 四磨四七汤 , 一剂即止喘不独肺气虚而肾水竭也 。 实喘方用 : 黄芩 ( 贰钱 ) 柴胡 甘草 ( 各伍分 ) 麦冬 ( 叁钱 ) 苏叶 乌药 半夏 山豆根 ( 各 壹钱 ) 水煎服 。 一剂喘定不必再剂也 , 凡实喘症 , 气
46、大急 , 喉中必作声 , 肩必抬 , 似重而实轻也 。 虚喘 大抵此等症 , 气少息 , 喉无声 , 肩不抬也 , 乃肾气大虚 , 脾气又复将绝故奔冲而上 , 欲绝未绝也 , 方用救绝汤 。 人叁 熟地 ( 各一两 ) 山萸 ( 三钱 ) 牛膝 五味子 白芥子 ( 各一钱 ) 麦冬 ( 五钱 ) 水煎服 。 气短似喘 此证似喘而非实喘也 , 若非实喘治之 , 立死 , 盖气短乃肾气虚耗 , 气冲上焦壅塞於肺经不足之故也 , 方用 人叁 ( 二两 ) 熟地 ( 一两 ) 山萸 牛膝 补骨脂 枸杞 ( 各三钱 ) 麦冬 ( 五钱 ) 胡桃 ( 三个去皮 )五味子 ( 二钱 ) 水煎服三剂气平喘定
47、。 此方妙 在用人叁之多 , 能下达气原 , 挽回於无何有之乡又纯是补肺补肾之品 , 子母相生 , 水气自旺 , 则火气自安於故宅不上冲於喉门矣 。 傅青主男科 12 中华针灸信息网制作 未经允许请未转载 抬肩大喘 人忽感风邪 , 寒入於肺 , 以致喘息肩抬气逆 , 痰吐不出 , 身不能卧方用 : 柴胡 茯苓 麦冬 桔梗 ( 各二钱 ) 黄芩 当归 甘草 半夏 射干 ( 各一钱 ) 水煎服 。 此方妙在用柴胡射干桔梗 ,以发舒肺金之气 , 半夏以去痰黄芩以去火 , 盖感寒邪 , 内必变为热证 , 故用黄芩以清解之 ,然徒用黄芩虽曰清火 , 转足以遏抑其火 , 而火未必伏也 , 有射干桔梗柴胡一
48、派辛散之品则足以消火减邪矣 。 肾寒气喘 人有气喘不能卧 , 吐痰如涌泉者 , 舌不燥而喘不止 , 一卧即喘此非外感之寒邪 , 乃肾中之寒气也 , 盖肾中无火 , 则水无所养 , 乃泛上而为痰 方用六味地黄汤 , 加桂附大剂饮之 ,盖人之卧 , 必肾气与肺气相安而後河车之路 , 平安而无奔越也 。 肾火扶肝上冲 凡人肾火 , 逆扶肝气而上冲 , 以致作喘 , 甚有吐红粉痰者 , 此又肾火炎上以烧肺金 , 肺热不能克肝 , 而龙雷之火升腾矣方用 : 沙叁 地骨皮 ( 各壹两 ) 麦冬 ( 伍钱 ) 丹皮 ( 叁钱 ) 甘草 ( 叁分 ) 桔梗 ( 伍分 ) 白芍 ( 伍钱 ) 白芥子 ( 贰钱
49、) 水煎服此方妙在地骨皮清骨中之火 , 沙叁丹皮以养阴 , 白芍平肝 , 麦冬清肺甘草桔梗引入肺经 , 则痰消而喘定矣 。 假 热气喘吐痰 人有假热气喘吐痰者 , 人以为热而非热也 , 乃下元寒极 , 逼其火而上喘也此最危急之症 , 不急补其肾水与命门之火 , 则一线之微 , 必然断绝方用 : 熟地 ( 肆两 ) 山药 麦冬 ( 各叁两 ) 五味子 牛膝 ( 各壹两 ) 附子 肉桂 ( 各壹钱 ) 水煎冷服 , 一剂而愈 喘嗽 人有喘而且嗽者 , 人以为气虚而有风痰也 , 谁知是气虚不能归源於肾而肝木挟之作祟乎 ,法当峻补其肾 , 少助以引火之品 , 则气自归源於肾而喘嗽俱止 , 方用 : 人叁 ( 壹两 ) 熟地 ( 贰两 ) 麦冬 ( 伍钱 ) 茯苓 ( 叁钱 ) 牛膝 枸杞 白术 五味子 兔丝子 ( 各壹钱 ) 水煎服 , 连服几剂 ,必有大功 , 倘以 四磨四七汤治之 , 则不效 。 附矣贞元饮 此方专治喘而脉微涩者 熟地 ( 叁两 ) 当归 ( 柒钱 ) 甘草 ( 壹钱 ) 水煎服 , 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