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 海岸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其防止途径长期以来,为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日已经不得工程技术,在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目标的同时.也是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肆意破坏的种种错误行为.从而导致生态改变.资源衰退,环境污染.1.3.1 海岸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1.1 滩涂围垦沿海滩涂属潮间带是海洋生态环境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海水增养殖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当筑堤围垦后,畅饮改变了原来的流场分布, 地貌形态,海底地质组成和水质条件, 使潮间带生态环境局部改变,从而影响到这里栖息的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如.辽宁东沟沿海筑堤围垦后,原来沿岸纵向泥沙
2、流优势呗横向流所取代, 在驻地前的淤泥粉砂底面覆盖了一层0.2m 厚的细沙堆集层,底质粗化的改变,导致栖息蟹类的死亡或迁徙。此外,在建有港口的海湾内围垦,往往会给近海航道带来一定影响。如山东胶州湾由于不断围垦,使该湾 50 年内水域面积减少了 120 平方公里,约缩小水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导致湾口抄袭汊道过水断面减少,使青岛港主航道之一的沧口水道出现萎缩西移征兆。1.3.1.2 河口建闸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许多中小河流的河口兴建了挡潮闸,曾发挥积极作用。但建闸后减少乃至基本失去了冲淡水及营养物质的来源,使海洋生物的产卵,孵化以及由于幼鱼生长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并切断了溯河性鱼类洄流的通道,从而导致
3、河口极其附近还去潮间带的贝,蟹类和浅海带的鱼虾类等海洋生物群的数量或物种显著减少,使这两个生态环境的水产产量锐减。天津海河口健闸后,天津银鱼绝迹,胜芳和白洋淀河蟹产量急剧下降。此外,河口建闸,切断径流,改变了潮河口的动力条件,闸的上下游发生严重淤积,使建于河口区段的中小港口失去原有的功能。如海河口建闸后,当年即将原来通海的大沽沙航道深潮淤平,通往天津市区长达 67.1km 的海河水道逐年淤浅,过去市区海河两岸靠泊1000 至 3000 吨级客货轮码头,今已辟为河滨公园,使昔日的天津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1.3.1.3 港口设施港口对滩涂亦即潮间带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除整体工程本身外,在工程建设过程
4、中,甚至建成后进行各项正常生产作业活动时,如果不慎仍会给潮间带生态环境以影响,给水产业带来严重损失。例如:湛江港因有大量废水排入湛江湾,1980 年 5 月港域附近 250 平方千米范围内海水黑臭,其透明度从 3m 降至 5m,海域受污染而生态环境剧变,给当地水产资源和海水养殖业带来严重损失。1.3.2 海岸带开发利用不当,后果严重20 世纪以来,各沿海国家对海岸带开发十分重视,但由于长期以行业部门为主进行单项开发,而又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控制与协调,从而导致开发利用不当,甚至有的资源开发过度,是海岸带的功能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造成海岸带生态失衡和资源的浪费或破坏。1.3.2.1 海岸线利用
5、不尽合理在我国沿海生产建设中,有的地方深水岸线浅用,甚至不需要岸线的建筑物也占用了深水岸线。如福州马尾渔港和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的宿舍楼都占用了该地岸段仅有的深水岸线,使其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宗旨,沿海海岸线利用不尽合理的状况普遍存在。据统计,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温州、厦门、广州、北海、和海口等 16 个主要港口城市的资料统计,都存在着岸线利用不尽合理的状况。其中大连以利用的岸线中,不合理占用的有 13%,秦皇岛有 12%,青岛有 25%。许多沿海岸段还存在着军事设施、港口航运、工矿企业和市政设施征占岸线的问题。1.3.2.2 滩涂开发不当我国沿海地区人多地少而滩涂资源丰富,围垦土地是解
6、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但沿海滩涂亦即潮间带,本属海洋生态环境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平原海岸的河口滩、沼泽湿地以及红树林岸段的淤泥质潮滩,均属海洋高生产力生态系,本应通过综合分析论证、合理开发利用,以求获得最大经济。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如:20 世纪 60-70 年代,在我国全面围垦的的高峰期,由于对沿海一些局部岸段的基本条件缺少周密考虑,致使 1968-1979 年全国沿海有 6.67 多万公顷传统的海水养殖滩涂被围掉,使这些地区的海洋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而所谓垦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既不能种也不能养,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具体实例如 1988 年辽河三角洲尚有芦苇沼泽湿地 6.68 万公顷,这是
7、我国面积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不仅年产芦苇 39.1 万吨,还可为鱼虾蟹贝类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并能阻流、消浪、抗御风暴潮而起到护岸作用,以及净化海水中污染物质的功能等。近几年来,随着油田开发、稻田扩大、盐田扩建等行业部门征占开发的结果,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类型最全的辽河三件周沼泽湿地的面积锐减,自然生态环境范围不断缩小,现在仅大凌河口左侧上保存有部分原始地貌,亟待保护。1.3.2.3 渔业捕捞过度据估算,我国海域的渔业资源可捕量为 280 万-330 万吨。新中国成立 40 多年来,渔业捕捞量增长了 8 倍多,1972 年已超过 300 吨,1986 年达到 380 万吨,1988
8、年上升到451 万吨,1990 年有超过 600 万吨,1992 年突破 700 万吨。由于长期过度捕捞,一是我国还户多数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导致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群体组成低龄化,优质化及个体小型化,不少珍稀物种濒临绝迹,并使捕捞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这是当前我国海洋渔业也是海洋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1.3.3 排污倾废管理不力,资源遭到破坏1)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及海岸开发事业的发展,陆原排放入海的污水总量追念增多,1980 年为 56.8 亿吨,1990 年及 1995 年先后增至 80 亿吨和 87 亿吨。近十年来,沿岸水域由于生产活动所发生的溢油、漏油事件 20 多起
9、,溢油、漏油总量 2 万多吨。使海岸带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特别是近岸水域和滩涂、河口和海湾等地尤为严重。例如,大连湾曾是多种鱼虾蟹贝藻类的重要产地。据 1985 年资料,大连湾周围年排放入海污水总量 2.63 亿吨,导致沿岸海域环境污染,水质恶化,局部海域鱼虾蟹贝类绝迹,已有十多处海参、扇贝及海带养殖场报废。2)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赤潮大多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地区的沿岸水域,至七十年代,赤潮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沿岸水域频繁发生,而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沿岸水域也时有可见,赤潮发生的区域不仅局限于沿岸的,而且也逐渐向近海扩展。自 80 年代以来,赤潮发生已遍及世界个沿
10、岸国家和地区的沿岸水域,并且赤潮的危害程度也日趋严重,其分布图如下。据历史资料统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我国沿海各地记录到的赤潮现象只有 4起,而七十年代则达 5 起,到了八十年代增到 31 起。据监视、检测结果;90 年代以来,10 年累计发生赤潮 200 多起,年均 20 多起。究其原因,有海域环境质量降低因素,也与养殖业发展太快、投放饵料不当,加速海域富营养化有关。近年来,我国一些近岸海域,特别是河口和海湾的赤潮发生不断增加,如长江、珠江口、辽东湾、杭州湾、莱州湾、大亚湾、汕头、汕尾以及天津等地沿海是赤潮的多发区;而且赤潮的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11、不仅出现在夏季,春、秋也时有发生;不仅出现在沿海,并有向近海发展的趋势,赤潮对我国沿海海洋生物资源、海岸带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业带来极大危害,并严重影响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下表给出中国各海区不同历史年代赤潮发生记录的统计。.3)根据 1997 年组织实施的沿海 11 个省、市、自治区统一海洋污染调查结果表明,近 20年来,由于贯彻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 ,我国海洋污染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缓,但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例如:沿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的海域污染日趋严重。1998 年我国沿海海域水质恶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已近 20 万平方公
12、里,比 1992 年扩大了近一倍。沿海海域主要受营养盐污染和有机污染,并逐年加重,局部海域油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仍较突出;人工合成的有毒有机物质在沿岸海水、沉积物以及海洋生物体内普遍检出。50 年来,围海造地、滩涂开垦,致使沿海湿地丧失近百分之五十,红树林丧失百分之七十左右,沿海珊瑚礁 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排海污染物的持续增加导致我国海域污染面积越来越大,沿海海洋生物污染损害日趋显著,赤潮等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海洋生态破坏加剧。资源的无序、无度、无偿开发是海洋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1.3.4 对海岸带生态环境不良影响防治途径的探讨建国以来,通过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实施,使我们逐步认识到,由于对可再
13、生资源的生态功能及其价值认识不足,在渔业生产活动中曾进行“掠夺式”开发,致使沿海及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由于对生态环境的区域性认识不足,曾盲目大搞围海造田的群众活动,所产生的后果,至今尚影响着我国部分沿海岸段的生态环境;由于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许多海岸工程建设,只考虑本部门或行业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了整体生态效益,最终也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损害和破坏。1.3.4.1 开展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20 世纪以来,各沿海国家对海岸开发十分重视,但由于各行业部门常进行单项目标开发而出现之前所述诸多问题。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海岸带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资源之间的依存的制约关系。到 20 世纪 60 年代
14、明确提出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问题,亦即在 2 开发利用时必须进行全面规划,通过分学科的综合调查哦与分析论证后,制定出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并通过科学实验,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求获得最大或者合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 ,统一考虑各项开发利用的要求。已获得防潮灾、改善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航运条件,确保工业和生活用水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供开辟新的旅游区等效益。我国海岸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间差别很大,各岸段的开发潜力也不尽相同。例如,对沿海优良港湾、深水岸段和大河河口的开发利用,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综合调查研究,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且应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
15、则,不得随意挤占深水岸线建中小泊位;尤其大河河口的开发,一般以航运为主,兼顾水利、水产等其他事业综合开发利用。对已围垦区应本着逐步改造局部地区环境的准则;采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扬优势,合理开发并发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使之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面演化,就能收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例如钱塘江河口整治工程,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围垦与整治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制定出江道规划整治线,并进行有计划的围垦。不仅已围垦滩涂 4000 多公顷,而且使江道得到了初步的整治缩窄,取得了可喜的综合效益。1.3.
16、4.2 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维护海岸带生态平衡1)海洋污染是当前海岸带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大陆沿岸海域已受到人类生产活动广泛而严重的影响。从世界范围估计,目前入海污染物总量中,70%以上来源于陆地,20% 来自海上船舶、石油平台和海港生产作业,这些污染物大部分滞留于海岸带和近海区。多年的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局部海域污染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海洋生物的栖息与繁殖,或者直接威胁到沿岸地区的生产与生活,甚至危及人们健康。1988 年春季,在苏、浙、沪一带繁盛了由于误食带甲肝病毒的贝类及交叉感染,引起甲肝流行损害人体健康的重大事故;1989 年春季,在冀、津、鲁沿海相继发生了赤潮,
17、其面积达 1300km,给唐海、黄骅、潍坊等沿海县市养虾业造成巨大损失;1999 年 7 月,渤海发生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赤潮。面积达 6300km。2)我国环渤海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东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地面沉降和海水地下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沿海地区良田板结,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其中莱州湾尤为严重。 我国沿岸部分地区海水入侵现状最初海侵面积(k) 1988 年后海侵面积(k )影响辽东半岛 4.2(1969 年以前) 230.0 岩溶水地段海水入侵明显莱州 15.8(1976 年) 538.8龙口 64.5(1984 年) 报废民用水井 7900眼,农用水
18、井 5380眼,4.5 万市民吃水困难3)鉴于上述情况,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维护海岸带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此我国已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 、 水污染防治法 、 渔业法 、 防止船舶污染条例等有关法规。此外,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并抓好污染源和污水排入的控制和管理。对海岸工程和沿海新建和扩建企业,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合理选址,做好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综合分析论证,体制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防治对策,防患于未然。为防止资源衰退和环境破坏,必须维护海洋生态走向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为此要保护有重大研究价值的生态环境和珍贵的生物资源
19、,并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比如沼泽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海洋生态保护区,以及特有物种保护区。我国已建有 14 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一批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3.4.3 建立健全法规,加强海岸带开发的综合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人口越向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沿海地区集中,目前世界 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陆地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5%,而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 40%以上,人口向海岸带地区迅速集中的趋势将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各行业部门争划建设用地的矛盾更为突出。生产和生活污水废物大量排放入海,使海岸及近海水域环境受到污染,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管
20、好、用好、保护好我国海岸带及近海的环境和资源,已成为当前以至 21 世纪的重大课题。例子:沿海人口的增加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员 12 月 6 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 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 1845 万人,比 2006 年增长 1.6。2006 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 13.42 万人,比 2005 年增加 1.03 万人,增长 8.3。预计到今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出生将超过 16 万人。2006 年,全市来沪流动人口为 627 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有 467 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 25.7。统计还显示,去年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58,比 2005 年上升了 0.62 个千分点。
21、预计今年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上升到 2.0。目前,我国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法规体系。如前所述已颁布并实施的法规大多是专项性的行业法,有的是陆上法规向海洋的延伸,缺乏对海的固有特性的考虑,有些行业法亦多从本部门发展着眼,缺少对其他行业的兼顾,特别是缺少对海的整体利益的考虑,并且不配套,不系统。除修订健全已有法规外,尚需制定颁布一些基本法规,如海岸带管理条例 、 海洋基本法和综合管理法等。中国海岸带和近海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基本上是以行业和部门管理为主。近年来,由于海岸带和近海开发活动广泛、深入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海岸带和近海环境保护面临一个新的、较为严峻
22、的形势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不尽合理,综合效益不高,局部地区资源浪费严重,生态失去平衡,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分散、政出多门、利益纷争、力量不集中的结果。而海岸带及近海的多种经营与综合开发,以及更高层次的开发利用,都迫切需要建立综合管理体制和协商机构,统一管理并协商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与矛盾,都加速我国海岸带及近海开发利用事业的发展。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护海岸带资源,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我国已于1997 年启动南海北部的三个示范区,也就是广东海陵湾、广西防城港和海南清澜湾,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这并非取代行业管理,而是对行业管理的补充,亦即从高于行业管理的层次上
23、协调各行业的活动,以达到海岸带持续开发的目的。诸示范区的主导功能各有不同:海陵湾重在维护渔业资源的持续开发;防城港重在港口规划、建设与营运管理的发展;清澜湾重在协调多种开发利用的矛盾,保护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热带资源与海洋生态系。通过示范区的综合管理实施,建立必要的协调管理框架,确定并解决法律方面的矛盾,制定功能区划,调整地方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化环境监测和监督,建立持续的财政机制,为逐步、全面推广我国海岸带及近海开发综合管理提供经验。注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简称 UNDP)是世界上最大的负责进行技术援助的多边
24、机构。它是联合国的一个下属机构,总部位于纽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工作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上的建议、培训人才并提供设备,特别是为最不发达国家进行帮助。目前,中国是开发署第三大受援国,前两位依次为印 度 和孟 加 拉 国。例子:1、 广东海陵湾: 海陵大堤建成后,曾对沟通陆岛交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 40 年来海堤东侧不断淤积,如不及时整治,将严重威胁海陵岛南部这个世界级黄金海岸,并对阳江港的航道和海陵湾的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项目组调查和分析了水文泥沙、化学环境和社会现状,反演与分析了水动力和泥沙运动机制的历史,分析并确认了目前和将来海陵湾存在的问题,通过数学模型研究了海陵湾的修复与整治方案,
25、通过比较试验提出了打开海陵大堤和污水集中排海的方案和建议。打开海陵大堤,是解决海陵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必然趋势,它将对解除大堤东西两侧的淤积和浑水对海陵岛东南沙滩的污染,提高海陵湾的水质和纳污容量,改善海陵湾贫营养的状态,提高养殖容量,起到积极作用。项目组对打开海陵大堤提出各种方案,可在工程可行性研究中作进一步的论证。在将来的规划中,污水应集中处理并选择合适地方排放。建议严格控制围海养殖或造地,实行退围养还海,维护海陵湾的纳潮面积,保持港口航道的稳定,避免降低海陵湾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保持生态环境。2、广西防城港:防城港市作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主要门户和中国连接东盟的“桥头堡” ,是广西北部
26、湾经济区的重要港口城市。其沿海生长的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滩涂特有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植被物种,极具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港口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大,防城港市中心东湾海岸渔洲坪滩涂原生长的6000 亩红树林已减少至 3153 亩,红树林生长的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域污染、植被破坏等生态危机。防城港市东湾海岸沿线大部分海岸是没有防护措施的天然土坎,常年受海潮侵蚀,迎水面已经被风浪冲成陡坎,区域地层沉陷,土方崩塌,红树林被掩埋,陆地面积缩小,区域工农业生产、人民的生命财产及红树林生长环境均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为了有效保护海岸及周边红树林
27、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海堤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同时为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实施防城港市海岸保护与整治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防城港市海岸保护与整治工程沿岸海堤近期按 20 年一遇洪(潮)水标准设计,远期按50 年一遇洪(潮)水标准设计,堤防工程级别为 4 等,次要建筑物级别为 5 等。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新建生态海堤 9.15km,其中堤防段长 3.87km ,堤路结合段长 5.28km,沿堤线设置 8 座排水涵闸;路堤结合段为次干道,二级道路标准,车行道宽度 3.75m;防城港市港口区渔洲坪红树林宾馆至暗埠江桥海堤宽度为 6.0m,暗埠
28、江桥至公车工业集中区海堤宽度为 30.0m;新建红树林广场及配套工程,占地面积 2.5ha。3、海南清澜湾海南省在解放初期拥有约 1 万余公顷红树林;但时至目前,全省红树林面积仅余 3900多公顷。这个数字意味着:过去 50 年,海南失去 60%以上的红树林。红树林遭受破坏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上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毁坏红树林面积达 8万多亩: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海水养殖业,侵占、毁坏红树林约 1万亩。建省以来,尽管海南省林业部门一直在对红树林进行恢复与人工营造,但修补与破坏难以平衡,未能弥补破坏所造成的窟窿。海啸要想登陆,必须要越过三道自然屏障:第一道是珊瑚礁,第二道是红树林,第三
29、道是海滩沙丘或礁石。而红树林是海啸和风暴潮的天然“缓冲器” ,即使第一道防线被摧毁了,当海浪进入长满红树林的更远地区时,冲击力和前进速度都会大大下降。目前,海南省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口东寨港和文昌清澜港,其他区域均有零散分布。环岛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已建立的东寨港、清澜港、彩虹桥、东场、新英、三亚 6 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 8370 公顷,红树林 3464 公顷。其中东寨港和清澜港,是理想的物种保存基地,也是我国仅有的红树林高度大于 10 米的分布区。该省选定在东寨港、清澜港两个红树林保护区内,建设红树林育种苗圃,将面积由原来的0.3 公顷,扩大到6公顷。其中东寨港基地为4公顷,清澜港基
30、地为2 公顷。1.3.4.4 大力发展环境工程,防止、治理海岸带环境污染(1 ) 环境工程的形成、目的及其涉及的内容范畴环境工程师人们在察觉了自己对资源掠夺性开发、对环境肆意破坏的种种错误行为后,逐步发展形成的。它是一类特殊的工程行动,其目的在于防止、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以及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环境工程包括以下内容。1) 防止工业或城市污染的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措施,如对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2) 对环境污染及环境质量的控制技术等。从其工作的对象看,它关系到工业和城市的废弃物。从其采用的技术看,它涉及物理、化学、机械、化工、电子等各种科学技术领域。(2)环境工程
31、的主要内容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要求科学技术改变只知道向地球索取资源,却不顾资源及环境保护的传统做法;尽力做到对自然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最精心保护,以便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要求环境工程在一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 大力开发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积极防止工业性环境污染。如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曾提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方针;世界各国也曾提出推广应用“五废、少废工艺废物最少量化”等一系列技术政策,均属清洁生产技术范畴。将清洁生产列入环境工程的范畴,这意味着环境工程已不再局限于尾端进行污染物的治理,这是环境工程的突破,必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可持续发展的
32、突破产生积极影响。2) 大力开发应用污染物无害化新技术,建设污染物无害化工程设施,确保环境安全无害。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开发研究适用于我国的污染物无害化新技术,属科学研究范畴;二是建设污染物无害化工程设施,属工程建筑范畴。3) 大力开发研究推广应用污染物资源化新技术,积极为人类提供新资源。这方面我国已有不少成功实例,如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和重复使用,城市废水净化后再用,高浓度有机废水经发酵后产生沼气利用,固体废弃物经加工后作建筑材料等。为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首先需要人们改变对废物和污染物的看法和态度,认识到“废物不废,事在人为;污物不污,本是资源” 。其次,当然也离不开技术开发和工程行动。要实现废物的资源化,环境工程应大大更新并拓宽其业务范围,其它工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应为此作出贡献。(3 ) 大力发展环境工程在中国,环境工程的任务尤为艰巨,大力发展环境工程的要求更为紧迫。这是因为,中国的江河湖泊已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沿海大小河口以及许多海湾水域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有的已很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及生产发展。只有加快环境工程建设,防止、治理海岸带及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是实现海岸带和近海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