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31844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吕建福2013-1-16 15:38:24 来源:人文杂志(西安)2012 年 2 期内容摘要:智慧轮为晚唐密宗高僧,法门寺地宫曾出土其多件供施物,但其生平以及师承关系并不明了,其籍贯均以宋高僧传所载“西域人”加以推断。本文据最新发现的唐兴善寺普照大师碑著录文字,考知智慧轮为中国僧,长安杜陵人,俗姓丁,应即密宗最后一代传人丁建武,当法全弟子。曾任左街僧录,住大兴善寺大教注顶院,咸通中赐号遍觉大师,乾符三年(876)卒,谥号普照大师,赐塔所澄襟院,塔名彰化碑。关键词:智慧轮;杜陵人;丁建武;左街僧录作者简介:吕建福,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智慧轮是晚唐最著名的

2、大兴善寺密宗高僧,只因其名不见于密宗谱系,加之僧传记载简略,其事迹长久以来湮没无闻。直至 1987 年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密宗供养物,其中有多件智慧轮供施物及其铭文,才为人们所关注。但其生平籍贯以及师承关系仍不明了,或以宋高僧传智慧轮附传所说“西域人”加以推断。直到最近发现新史料唐兴善寺普照大师碑,智慧轮的真实生平方昭然若揭,故此加以考证。一唐兴善寺普照大师碑,唐给事中张同撰,礼部侍郎崔厚书,僖宗乾符四年(877)立。“普照大师”是唐僖宗赐予智慧轮的谥号,故称智慧轮碑铭为“普照大师碑”。撰写碑文的给事中张同,按旧唐书乾符三年(876)九月条记载,原任商州刺史,是时命为谏议大夫。 1翌年撰碑时署给

3、事中,按唐代职官,为正五品上阶。又康骈剧谈录载智慧轮弟子中有张常侍同, 2即常侍张同,应为同一人。常侍,从三品,掌侍奉规讽,备顾问应对。书写碑文的礼部侍郎崔厚,按旧唐书乾符四年(877)正月条载,时为兵部侍郎,封谏议大夫。 3后书碑时迁任礼部侍郎。广明初(880),仍为侍郎。 4按旧唐书礼仪志,中和元年(881)四月,黄巢攻入长安,僖宗避难成都,诏公卿议立宗庙不决。崔厚由左丞迁太常卿,遂以玄宗幸蜀时例,立行庙,翌年特造神主袝行庙。 5张同撰文、崔厚书写的碑文,还有僖宗赐澄衿寺额碑,僖宗赐澄衿寺名,张同撰碑额,崔厚正书,乾符三年(876)立。澄衿寺,后作澄襟院,为智慧轮塔院,塔铭称彰化碑。兴善寺

4、普照大师碑,宋欧阳棐集古录目著录其要,集古录目补编其父欧阳修集古录而成,故普照大师碑最早或为欧阳修著录。后宋代陈思编宝刻丛编,据集古录目辑录,卷六按书写者著录,卷八按碑文时代顺序著录。僖宗赐澄衿寺额碑,陈思宝刻丛编同时著录,宋田京兆金石录亦著录,清涅涛 六艺之一录 卷七十六据京兆金石录辑录。普照大师碑,自唐及宋,诸家著录。至元代,其碑尚存,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明确记载“有碑尚存”。 6今存兴善寺普照大师碑辑录要文如下:智慧轮,姓丁氏,京兆杜陵人。善西域咒法,成通中赐号遍觉大师,所居曰大教注顶院。僖宗初,谥普照大师。塔曰彰化碑,以乾符四年立。二按此普照大师碑辑要,文字虽短,其价值却高。首先揭示了智慧

5、轮的真实姓氏与籍贯,说明智慧轮是中国僧人,并非如宋高僧传所说的“西域人”,由此否定了智慧轮为西域译经僧以及由西域人而推断为印度来华僧的说法。宋高僧传释满月传智慧轮附传说:“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亦西域人。” 7赞宁误以智慧轮为西域人,除了未搜集到普照大师碑文的原因之外,也与其误解智慧轮梵名有关。般若斫迦,梵文 Praja-cakra 的音译,若直译则为智慧轮。但按汉译习惯,尤其翻译人名,以简略为尚,此名一般译为慧轮或译智轮,故后世亦略为“智慧”。智慧轮通晓梵文,并翻译经轨,取以梵名,故赞宁误认为西域人,并列入译经篇,释其梵名说“华言智慧轮”。智慧轮俗姓丁,尚不知其俗名。按金胎两界师资

6、相承谱系,传胎藏界的法全下弟子 13 人中有茂炫者,小字注明“丁建武”。而传金刚界的法全下弟子 12 人中,有“俗居士茂炫”,小字注“建武、郭”。此俗居士茂炫,应即前系之茂炫,建武应即前系之丁建武,并无疑义。但茂炫下注以丁建武,按金刚界谱系中“遍明”下注明“真如亲王”例,茂炫即是丁建武。而同谱系俗居士茂炫下注文并列建武与郭氏,似乎丁建武与茂炫又非同一人,更像师徒关系,否则建武与郭氏并列就不可解。此疑丁建武、郭氏与茂炫在谱系中属同列关系,即均为法全俗弟子,法全实际传金刚界法者 14 人。如此传胎藏界的法全下茂炫与丁建武亦属同列关系,亦均属法全俗弟子,法全实际传胎藏法的弟子也应为14 人。而两界谱

7、系中附列的丁建武,此疑即智慧轮。按智慧轮俗姓“丁”,与丁建武姓氏相同。智慧轮俗名不见记载,“建武”者正当其名。按金胎两界师资相承,金刚界谱系末“批云巨唐大和八年岁在甲寅仲秋月二十日净住寺梵字传教沙门海云集”,胎藏界谱系末“批云巨唐大和八年岁次甲寅十月上旬有八日净住寺传教苾蒭海云集”,分别与海云所撰略叙金刚界大教王师资相承传法次第记、略叙传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大教相承传法次第记末题一致,但次第记均不载法全诸弟子,可知金胎两界师资相承显系后来补充,并不与次第记同时,谱系末尾有“批云”字样,亦表明后人所为。假如谱系真由海云所作,其末题则属后人所加。此疑师资相承谱当由后人取海云次第记补足而成,其时丁建

8、武虽从法全受法,但尚未出家,故以俗名列入谱系。宋高僧传说智慧轮在“大中(847859)中行大曼孥罗法,已受灌顶为阿阇梨”。大中九年(855),日本圆珍、圆载等入唐从法全受法,时法全从玄法寺移居青龙寺,所集胎藏教法因称青龙寺仪轨。而师资相承谱中注明法全为玄法寺僧,说明该谱系作于大中年之前,时所列丁建武虽从玄法寺法全灌顶受法,但尚未出家。及至武宗法难结束,宣宗复兴佛教,丁建武遂削发为僧,取法名智慧轮,并以阿阇梨位传法授徒,故说“大中中行大曼荼罗法”。以俗居士丁建武为出家之后的智慧轮,从圆珍上智慧轮决疑表提及的智慧轮师承关系亦可得到证实,其中说:“又大师祖师即先三藏也,文师是阿难,必垂付脉图。小师昧

9、劣,福稀列末,莫抛弃”。 8此所谓先三藏者,即指法全。同表文首称:“小师圆珍蒙恩,圆珍谨请先三藏大师传持大毗卢遮那经义释一本”。 9并回忆当初入唐,于“大中九年冬至日,面承院底。有彼(指大毗卢遮那经义释)正本,铭心不忘,于今恒记”。按圆珍在唐从法全受胎藏、金刚界及苏悉地三部大法,法全亲笔书写证明, 10大毗卢遮那经义释也在长安城取得。 11圆珍以自传承所称之“先三藏”,即是前指(智慧轮)大师祖师之“先三藏”,所谓“祖师”者,未必一定是祖辈之师,实则也往往称呼亲自受法之师。“祖”动词解,“祖师”者即祖习教法之师。大师指智慧轮,大师祖习之师为“先三藏”,也就是圆珍受法之先三藏法全。又圆珍说智慧轮的

10、文师为阿难,此阿难应即大兴善寺难陀三藏。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难陀为北天竺僧,“不多解唐语”。 12阿难、阿难陀、难陀,均为梵文 nanda 的繁简音译,意译庆喜等,圆珍所说的阿难应即圆仁所载之难陀,其人虽不多解唐语,但不妨智慧轮从他受学梵文。智慧轮通达三藏,又精通梵文,曾受到法全的高度赞誉。圆珍有言:“青龙全和上寻常赞决我兴善大师曰:兴善三藏和上非常会义,此经论之江海,梵文之山岳,我九州元有双者”。 13可见智慧轮不仅通达经论,而且梵文水平之高,时人无有匹敌者,如是也必定受学于印度高师,故智慧轮从阿难习梵文应在情理之中。法全的称赞,也说明法全对智慧轮非常熟悉,非一般关系可比。圆珍称阿难为

11、智慧轮之“文师”,称先三藏法全为智慧轮之“祖师”,文师与祖师,是圆珍对智慧轮之师的尊称,因祖师而至“经论之江海”,因文师而为“梵文之山岳”,梵汉会义,方可称“九州无有双者”。三智慧轮为京兆杜陵人,其籍贯属京兆府万年县,今属西安市长安区,杜陵即今少陵原一带,因汉宣帝筑陵于东原而名。智慧轮卒于乾符三年(876),以是年僖宗赐塔院为澄衿寺,翌年树塔。其碑文所称“僖宗初谥普照大师,塔日彰化碑,以乾符四年立”。是说僖宗最初赐谥号普照大师,后又赐塔铭为彰化碑,并非指僖宗初年。康骈剧谈录称“咸通、乾符中,兴善寺复有阿阇黎以教法传授”,“及迁化,谥为普照大师”云云, 14表明智慧轮在乾符初年尚传授教法。智慧轮

12、卒葬万年县神禾乡孙村,起塔之地僖宗赐澄衿寺,其地与智慧轮故乡杜陵相邻。澄衿寺,至宋代改称澄襟院,按宋代张礼游城南记载,元祐元年(1086),张礼游历至华严寺,下东阁,至澄襟院。“院引北岩泉水,架竹落庭,注石盆中,莹彻可挹,使人不觉顿忘俗意”云。 15按类编长安志,孙村在华严寺东,则张礼自西向东至澄襟院,再达杨万坡之延兴寺,澄襟院即在华严寺与延兴寺之间。张礼注云:“澄襟院,唐左街僧录遍觉大师智慧之塔院也,碑云起塔于万年县神禾乡孙村,今属鸿固乡”。 16孙村属神禾乡,是其地处神禾原。澄襟院所在孙村,宋代为樊川人元医居地,故称元庄。据载其居“北倚高坡,泉声泠泠,竹阴相接,圃中植花,穴洞岩间架阁池上,

13、茂林修竹与之鹰映,真有幽胜之趣”。金元之际,澄襟院移为滨巨源衣钵院,元氏外迁后,孙村则为道教十方院。游城南记续注云:“澄襟院水久涸,今为长老滨巨源衣钵院。庄则金兴定辛巳(五年,1221)间尚为元氏之居,迁徙后遂无闻焉。近代李构即庄建阁凿洞,立三清像,遂呼为三清阁。兵后高窦老奉披云真人为十方院,门人樊志高尽有元庄,典刑虽在,盛事则废”。 17按游城南记,张礼从孙村向东,“历废延兴寺,过夏侯村王、白二庄林泉,东次杜曲,前瞻杜固,盘桓移时”。 18杜固在神禾原,杜曲、杜陵在少陵原,杜氏世居之地。张礼注云“唐史称杜正伦与城南诸杜素远求通谱,不许衔之。世传杜固有王气,诸杜居之,衣冠世美。及正伦执政,建言

14、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方止,自是南杜稍不显。居杜固者谓之南杜,以北有杜曲故也。杜固今谓之杜坡,所凿之处,崖堑尚存,俗曰马塴压,或曰凤凰嘴,不知何谓也。杜氏世葬少陵原司马村之西南,杜甫尝称杜曲诸生、少陵野老,正谓杜曲、少陵相近故也”。 19杜陵以杜氏为望族,智慧轮俗出杜陵丁氏,自非世居望族可知。今西安城南有地名丁家桥,或以历史上的杜陵丁氏有关。四智慧轮生前不仅传法授徒,且担任僧职,护持宣宗、懿宗、僖宗三代帝王,享有崇高的地位。按张礼游城南记注释智慧轮塔院说:“澄襟院,唐左街僧录遍觉大师智慧之塔院也”。是知智慧轮有左街僧录之职,这是最高的僧官。智慧轮生前有“遍觉大师”的称号,其

15、碑文说“咸通(860873)中,赐号遍觉大师”,是知唐懿宗赐予师号。遍觉大师之号,也见于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咸通十五年(874)兴善寺僧觉支所书衣物帐载智慧轮供施物“以上遍觉大师智慧轮施”。按“遍觉”之号,唐高宗曾赐为玄奘谥号,作“大遍觉法师”。唐懿宗以之赐智慧轮为师号,即有追崇玄奘之意。遍觉,“正遍觉知”之略,本为如来名号,音译三貌三菩提或三藐三佛陀。大日经疏解释说:“正名诸法不动不坏相,遍名不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无余,是名三藐三佛陀。然此宗中,佛陀名觉是开敷义,谓由自然智慧遍觉一切法,如盛开敷莲华无有点污,亦能开敷一切众生,故名佛也。” 20此知密教中以盛开之莲花象征佛陀之遍觉义,遍

16、觉者谓由自然智慧遍觉一切法。智慧轮还有三藏的称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咸通十二年(871)智慧轮敬造奉施佛舍利的素面盝顶金函錾刻铭文中即称“三藏僧智慧轮”,盝顶银函錾刻铭文中亦称“三藏比丘智慧轮”。文献中见称者,如圆珍所上表题称上智慧轮三藏决疑表,宋高僧传亦以译经僧称般若斫迦三藏。三藏之称,多以博通经论的外国译经僧见称,且经敕准。如宋高僧传载善无畏至唐,“即日灌顶为人天师,称曰三藏。夫三藏之义者,则内为戒定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21但国人称三藏者较少,唐代可数者仅玄奘、义净诸人,其他则皇帝特意赐号者,如玄宗赐慧日为慈憨三藏之号,代宗赐崇慧为护国三藏之号等。尊称智慧轮为三藏者,亦以其

17、翻译经轨及通达梵汉经论之故,如法全赞誉其会通教义以为经论之江河、梵文之山岳,是内修三学,外通三藏,总摄密教。智慧轮又有国师之称,圆珍上智慧轮三藏决疑表中题称“上都大兴善寺灌顶院国师轮大阿阇梨大师”。按称国师者,一般指皇帝之师,“国”是皇帝的代称,尤其密宗僧人称“灌顶国师”者,必定为皇帝行灌顶者,如不空以之称“灌顶国师”、“三代国师”、“三藏国师”等。其他称国师者,多为皇帝所赐的特定师号,如武则天赐法藏为康藏国师号,穆宗赐无业谥号大达国师,文宗赐知玄赐号悟达国师等。智慧轮另有遍觉大师号,称其为国师者,也必定以指灌顶国师。智慧轮生前有遍觉大师之号,卒后又有普照大师之谥,可谓尊崇之极。剧谈录载智慧轮

18、“及迁化,谥为普照大师”。宋人即以其谥号称其碑铭为兴善寺普照大师碑。“普照大师”之名,也多见于后世,如宋仁宗时灵隐德章禅师号普照大师, 22宋末太平兴国寺传法院德明亦号普照大师, 23明神宗时丰涧人明空亦号普照大师。 24普照一般寓意佛光普照,在密教则与“遍照”同义,乃大日如来之名,以此为谥号,有尊崇之极的意思。智慧轮卒葬起塔,僖宗又赐塔院为澄衿寺。澄衿,亦作澄襟,澄澈分明之义,如有诗云“处民犹自处,百里尽澄襟”。 25又有比言“凡朝暮四时之变化不齐者,皆斯堂之澄襟霁宇也”。 26在此即以院中北岩泉水莹彻可挹故,取以为名。乾符四年(877),以智慧轮塔院所在地树立灵塔,则又命名为彰化碑。彰化,

19、彰显化导之义,此取彰显塔主法业以化导众生之意而名。作为密宗高僧,智慧轮又有密宗传法的地位和称号。智慧轮于咸通十二年(871)闰八月十日敬造的素面盝顶金宝函上錾刻的铭文中,标明其身份“传大教三藏僧智慧轮”。咸通十二年闰八月十五日造的壶门座盝顶银函上錾刻的铭文中,则作“上都大兴善寺传最上乘祖佛大教灌顶阿阇梨三藏比丘智慧轮”。其中称“传”者,表示其灌顶传法的资格,即有传法阿阇梨位,有此身份,方称“灌顶阿阇梨”。“大教”,“大教王”的略称,全称“瑜伽大教”、“瑜伽大教王”、“金刚顶大教王”,一般指称瑜伽密教。后来也称无上瑜伽密教,称“大瑜伽大教王”。有时也言及真言密教,称“大毗卢遮那大教”、“大毗卢遮

20、那大教王”。此中称谓源自密教经轨的名称 tantrarja,直译怛特罗王,不空始译教王经、大教王经,宋代沿用。称“最上乘祖佛大教”者,最上乘,密教自称其法,如真言密教自称“真言最上乘”,瑜伽密教自称“金刚最上乘”。大日经供养法疏解释说:“最上乘者,即是毗卢遮那所证理自体。” 27智慧轮明佛法根本碑亦解释:“最上乘三藏,亦名佛乘,圆开灌顶,超升等妙之尊,三密四印相应,顿证三身佛果。” 28此知以其教法顿证三身佛果而称,故说亦名佛乘。“祖佛”,自临济慧然相沿为禅宗用语,犹称佛祖,或指祖师与佛,或以祖师为佛。但密宗此称,是以大毗卢遮那佛为密教鼻祖之故,意即二部大法由此代相传承,遂自为大教。五智慧轮从

21、法全受法,由俗弟子而出家为僧,后来灌顶传法,任职左街僧录,遂为一代高僧。他住锡大兴善寺,因尊称兴善大师、兴善三藏和上。其所居院,圆珍决疑表称“灌顶院”,其碑文称“大教注顶院”。“注”即“灌”,“注顶”即是“灌顶”。灌顶本为印度国王即位仪式,以水灌顶,如同加冕,密教取以为式,表示“灌以法水而授法王位也”。 29智慧轮的灌顶院,剧谈录载“所居院金碧华焕,器用俱是宝玉”。 30可见其院宝玉满堂,金碧辉煌,坛场庄严,具足威仪。从智慧轮供施佛舍利的金银器的数量和重量,亦可见其财力之雄厚,非一般贵族可比。按法门寺地宫出土衣物帐末附载,智慧轮供施的金器 1 件,共重 28 两;银器 11 件,共重 155

22、两。其中素面盝顶金函 1枚,重 28 两;壶门座盝顶银函一枚,重 50 两;錾刻羯磨杵银阏伽瓶 4 只,共重 64 两;水碗 1 对,共重 11 两;银香炉一,重 24 两;银盐台 3 只,共重 6 两。智慧轮是晚唐密宗的代表人物,秉承三部大法,灌顶传法,影响颇著。其碑文称他“善西域咒法”,宋高僧传说他“深通密语”。咒法、密语,就陀罗尼神咒而言,指密宗教法。法全称赞“兴善三藏和上非常会义,此经论之江海,梵文之山岳,我九州无有双者”。 31可谓推崇备至。剧谈录记载:“咸通、乾符中,兴善寺复有阿阇黎以教法传授,都下翕然宗之”。 32此兴善寺阿阇梨即是灌顶院智慧轮。不仅如此,日本求法僧入唐习法,亦从

23、之如流。大中九年(855),日本天台宗僧圆珍入唐,曾从智慧轮受法。圆珍后来回忆说:“大中九年冬至日,面承院底。有彼(指大日经义释)正本,铭心不忘,于今恒记”。 33咸通二年(861),智慧轮给圆珍捎去新经法并决义等八本,圆珍说:“蒙和上咸通二年十一月五日恩酬,戴领新经法并决义等都八本,于今存肝胆,顶戴受持”。 34后至唐僖宗中和二年(日本元庆六年,882),圆珍尚不知智慧轮已圆寂,远上决疑表咨询,并求写经论仪轨。咸通六年(865)日本真言宗僧宗教入唐,亦向智慧轮求受密法,其求法录中有最上乘瑜伽秘密三摩地修本尊悉地建立曼荼罗仪轨一卷,作智慧轮撰,当是受法之时所传。智慧轮传法授徒,其弟子可知者,除

24、日僧圆珍、宗叡之外,尚有绍明、张同、崔寓、刘都尉等。咸通十年(869),绍明正书其师智慧轮所撰明佛法根本碑并篆额,树立为碑。宋高僧传所谓“出弟子绍明,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实属误会。京兆金石录、诸道石刻录均著录明佛法根本碑,并载“僧智慧轮撰,僧绍明正书并篆额,咸通十年(869)立”。 35是树立著作碑,而非记传之碑。刘都尉、崔寓、张同等,见于剧谈录,载“刘都尉、崔给事寓、张常侍同与中贵多为弟子”。其中常侍张同,应即撰智慧轮碑文及澄衿寺额的张同。给事中崔寓,宋高僧传恒通传载:“尚书崔寓素奉禅门”,咸通末(874),明州恒通游宣城,崔寓“攀迎庄肃,睹通仪表拔俗,问答往还,崔甚悦服。于谢仙山奏置禅院

25、,号瑞圣,请以居之。四方毳衲之徒,不邀自聚。” 36可知崔寓同奉禅门,时任尚书。刘都尉,按北梦琐言、唐语林载荆州节度使刘都尉判案故事,说唐崔珏二子凶恶荆州,节度使刘都尉判之曰:“崔氏二男,荆州三害,不免行刑”。 37按崔珏,字梦之,大中进士第,此刘都尉与之同时代,应为智慧轮弟子其人。智慧轮灌顶传法,在社会上也有众多弟子和信众。剧谈录载智慧轮及迁化,“信者咸为出涕。刘都尉、崔给事寓、张常待同与中贵多为弟子,出城之日皆缟素后随,劝朝士持斋,受其法者不复思理时务”。朝士及诸中贵不仅缟素相随,持斋纪念,且受法者不复思理时务,可见智慧轮在信众及其弟子中影响之大。六智慧轮精通密宗教法,按圆珍上表咨询的问题

26、,其中包括金刚顶经、大日经、苏悉地经三部大法及其大坛仪轨,以及顶轮王法及诸持明教法和杂部经轨、祈雨止风、延命解怨等密法,还有大日经义释、金刚顶心地法门义决、略集印契标帜释义等著述,另有悉昙类和显教注疏等,此亦可知智慧轮所传持的正是唐代密宗教法。智慧轮精通梵文,曾翻译经轨,其译作今存者,有般若心经一卷,又有最上乘瑜伽秘密三摩地修本尊悉地建立曼荼罗仪轨一卷,宗叡录著录。另有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罗阇陀罗尼仪轨一卷,大正藏作智慧轮译。空海录题北方毗沙门天仪轨经,作般若轮三藏译,但空海入唐时与智慧轮盛年相去甚远,当时不可能有智慧轮译作,而且此经内容系中土伪造。伪造之粗略全如十六国时期的陀罗尼伪经,故空

27、海录中译者系后人所加,八家密录即不题译者名。类似的尚有圣欢喜天式法一卷,大正藏亦作智慧轮译,但亦不见经录,其内容亦属伪造。智慧轮的著作,有明佛法根本碑、示教指归各一篇,今本二篇合为一卷。宋高僧传本传说智慧轮“著佛法根本,宗乎大毗卢遮那,为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修戒定慧,以总持助成,速疾之要,无以超越。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千余言,皆大教之铃键也”。按明佛法根本碑是一篇具有判教性质的短文,其论点有二,一佛之根本者为大毗卢遮那,二法之根本者为真言陀罗尼。其实只有一个中心,即宣传和突出密教的思想及地位。所谓佛之根本,是就佛身观而言,十方诸佛总依法身大日佛,一切如来亦是大

28、日法身所现之自他受用及变化身。所谓法之根本,就三藏教法而言,凡诸佛贤圣所说所诠教理,总归真言陀罗尼门。由此一门,随众生根性流演为三藏教法。文中对四种陀罗尼作了解释,并且说陀罗尼可遍持三身大功德,即法佛之法性,法住法界,总持诸法。该文最后说趣入陀罗尼之道,如受戒发心,入曼荼罗灌顶,绍阿阇梨位等。该文解释三密修行,说修佛身密之戒律,持佛语密之真言,依佛心密之正智,行有情三密之度门,即成无上三身之果位。示教指归从另一个角度说三乘教法终归密乘佛果,说佛开演法门无数,以普应群心,而总摄于三藏。未入正法者,入正法,故说契经;入正法者,令受持学处,故说律藏;已受持学处者,令通达诸法真实性相,故说论藏。而有情

29、根性不同,故大小(乘)有别,各依戒定慧学,修行成果,如小乘四果三觉,大乘地前十地,皆是佛说,咸指佛心。而又有最上乘三藏名佛乘,圆开灌顶,超升等妙之尊,三密四印相应,顿证三身佛果,并说入此佛乘之道。总之,两篇论文均判释密教优胜根本,显教三乘浅略应机。智慧轮作为密宗高僧,也秉持护国护法理念,同样效力皇室,护持帝王,也因此得到三代皇帝的尊崇。智慧轮敬造金银宝函供施佛舍利,其宝函上錾刻铭文,其中充分表达了他的这种思想。其金函铭文发愿:“敬造金函,藏佛真身。上资皇帝圣祚无疆,国安人泰,雨顺风调,法界有情同沾利乐。”这是表现智慧轮广大慈悲之心。银函铭文称:“献上盛佛真身舍利,永为供养,殊标功德,福资皇帝千

30、秋万岁。”其宗教愿望是永为供养佛舍利为功德,现实愿望则是护佑皇帝千秋万岁。注释:13旧唐书卷 19 下,中华书局,1975 年,第 444、445 页。2唐康骈:剧谈录卷下,四库全书本。4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 9,四库全书本。5旧唐书卷 25,中华书局,1975 年,第 612 页。6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 9,黄永年点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 262 页。7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 3,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 年,第 52 页。8913日圆珍撰:上智慧轮决疑表,大日本佛教全书第113 册,第 298 页上、297 页上、297 页下。10日圆珍撰:青龙寺求法目录,大正藏第 55

31、册,第 1097页上。11日圆珍撰: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求法目录,大正藏第 55 卷,第 1098 页下。12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 3,顾承甫、何泉达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 142 页。14唐康骈:剧谈录卷下,四库全书本。1516宋张礼撰:游城南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 年,第 140 页。17宋张礼撰:游城南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 年,第 141 页。其中披云真人,金代人,山东平度人,据山东通志记载:“年十二,从刘长生学道,天性敏慧,道行淑真,后羽化于终南山。偈曰:喝散迷云,驱回宿雾,万法无私,千峯独步。其徒以事闻,诏赠披云真人。

32、”卷 30,四库全书本。1819宋张礼撰:游城南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 年,第 141、143 页。其中有关杜氏地望,详见该书校注,第143145 页20唐善无畏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 1,大正藏第 39 卷,第 585 页上。21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 2,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8 页。22宋普济撰:五灯会元卷 12,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 年,第 737 页23元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卷 76,四库全书本。24清蒋溥撰:钦定盘山志卷 6,四库全书本。25宋李鹏撰:芮城凉轩诗,山西通志卷 223,四库全书本。26宋方逢辰撰:思堂记,蛟峯文集卷

33、5,四库全书本。27唐不可思议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大正藏第 39 卷,第 791 页上。28唐智慧轮撰:明佛法根本碑,大正藏第 46 卷,第 989 页上。29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 13,大正藏第 39 卷,第 714 页上。30唐康骈撰:剧谈录卷下,四库全书本。313334日圆珍撰:上智慧轮决疑表,大日本佛教全书第 113 册,第 297 页下。32唐康骈撰:剧谈录卷下,四库全书本。35南宋陈思撰:寅刻丛编卷 8、卷 11 引,四库全书本。36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 12,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 年,第 290 页。37宋王谠撰:唐语林卷 2,孙光宪北梦琐言卷 3,四库全书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