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钠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甘庆华 18648887878(广西柳州市铁二中学 545007)摘要 钠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当盐酸的浓度达到一定的值时,会生成白色的晶体,且钠一定量时,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大,白色晶体的量也随之增多。关键词 钠 盐酸 白色晶体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在学习钠与水反应的同时我们还相应地扩展学习钠与盐酸的反应,知道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和氢气。但对钠和多大浓度的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溶液则没有明确的说明。理论上,盐酸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生成的氯化钠与氢气越多,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盐酸浓度达到某个值时,钠与盐酸反应时不只生成了氯化钠溶液,还生成了白色沉淀,且钠一定量时
2、,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大,生成白色的沉淀越来越多,那生成的白色沉淀是不是氯化钠呢?如果是,盐酸的浓度需要多大才会生成沉淀?由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我们做了下面的实验探究。一、实验原理1.钠投入到盐酸性溶液中,钠会先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与氢气:2Na+2HCl=2NaCl+ H2,过量的钠会进一步与水反应:2Na+2H2O=2NaOH+ H2。2.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 1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图从上图曲线看,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大,如果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量多,氯化钠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二、实验用品100mL 的小烧杯若干、50mL 容量瓶若干、滤纸、镊子、小刀、50mL 的量筒、
3、2钠粒、37%的浓盐酸溶液、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1.量取一定量 37%的浓盐酸进行稀释,移至 50mL 的容量瓶中,分别配置1mol/L、3mol/L、4mol/L、6mol/L、7mol/L、8mol/L、9mol/L、10mol/L、11mol/L 的盐酸溶液。2.用量筒量取 1mol/L 的盐酸溶液 20mL 放于 100mL 的烧杯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切黄豆大小的金属 Na,投入盐酸溶液当中,待反应结束后,再加一块钠,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观察现象。3.按步骤(2)进行钠与不同浓度盐酸(包括 37%的浓盐酸,约为 12mol/L)反应,观察现象。4.将反应后有白色晶体的溶液进行过滤
4、,取滤渣,用适量的乙醇进行洗涤,用硝酸银检验滤液,直至滤液中不含氯离子即停止洗涤。5.将经过洗涤后的固体进行烘干,取少量试管中配成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6.取少量的固体进行焰色反应,观察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四、实验现象表 1 钠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盐酸浓度/(mol/L) 钠与盐酸反应 滤液滴加 AgNO3 焰色反应1346浮、游、熔、响、Na 块着火,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后溶液为澄清无色7 有少量白色晶体出现,震荡后消失,其余现象同上 8-12均有白色晶体生成,且随盐酸浓度的增加,生成晶体的速率增加,量增多;反应后震荡,晶体不溶解;其余现象同上。均有白色沉淀 火焰为
5、黄色(注:每次所用的钠块大小都约相等,方便比较;表示没有这步操作)五、实验注意事项1.因浓盐酸极易挥发,各体系的盐酸溶液应现配现用。2.每次投入的钠块不要过大,以免反应过于剧烈。3.在投入钠块的时候不要过于靠近烧杯。4.整个实验用的金属钠和浓盐酸来源相同。3六、实验现象及解释1.将洗涤后的晶体配成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固体中有氯离子存在;进行焰色反应时火焰呈黄色,说明晶体中有钠元素,由此可以知道该固体是氯化钠。2.当盐酸的浓度大于或等于 8mol/L 时,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大,产生白色晶体的速率越来越快,量也越来越多,说明盐酸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越大,氯化钠晶体的析出越快。原因解释:反应在室温(30)进行,反应后溶液的温度均升高 7左右(反应放热) ,此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约为 36.4g,而反应所取的盐酸溶液为 20mL,溶剂水约为20g,在此温度下,20g 水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36.4g20g /100g=7.3g。当所用盐酸为 20mL,8mol/L 时,与钠完全反应(钠的量为足量) ,生成的氯化钠的量为0.16mol(约为 8.4g) ,达到了过饱和状态,因此氯化钠以晶体形式析出。七、结论钠与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会因为溶液中氯离子的饱和而析出,且钠一定量时,随着盐酸浓度增大,氯化钠析出的速度越快,析出的晶体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