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识记本课的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 丝绸之路” 的原因,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产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2.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所在。教学课时 一课时。12* 丝 绸 之 路 一座古朴典雅 2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 ,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精神饱满 ”表现了什么?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 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
2、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开篇为什么先介绍这座群雕?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概括介绍“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样子和产生的联想。 公元前 115 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3段导读:第 2 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 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将军为什么要带大军迎接使节 ?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 4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使团给人的感受是怎样的 ? “来了!来了!”
3、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士兵的欢呼说明什么? “列队欢迎!” 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 ,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 ,人群一片欢腾。1 知识点详解 2 “精神饱满”一词把西域商人满载货物返乡时心满意足的神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让人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两千年前丝绸之路辉煌的景象。3 将军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和尊重。4 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使团的神秘和庄严。从连喊“来了!来了!”可以看出安息国士兵们惊喜、急切的心情。段导读:第 37 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以及相关人物,主要写了欢迎仪式的隆重。
4、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 满面笑容 ,5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对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段导读:第 8 自然段写中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见面互相问候。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 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b)礼。” 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五彩缤纷” 说明了什么?段导读:第 9 自然段写中国使者向安息国敬赠礼物。安息国
5、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 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 !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 ”他把手一招, 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你怎样理解“ 盼望已久”?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 ,走上两个人来, 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 ,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 对两个魔术师表演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魔术师的精彩表演, 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 :“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5
6、 主要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方法,从中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从这个词语可以知道,赠给安息国国王的丝织品多种多样,颜色丰富多彩,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纺织和印染技术相当先进。从“盼望已久”一词可以看出安息国对中国使臣的盼望,表现了两国的友好和融洽。前一个写得很详细,第二个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有所区别。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交易的过程中,中国输出的是先进的技术,其他国家输出的则是动物、食物等。从中可以看
7、出,古代中国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段导读:第 10、11 自然段写安息国向中国献鸵鸟蛋,为客人表演魔术。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段导读:第 12 自然段写中国使者对丝绸之路由衷的赞叹。第 812 自然段写他们见面时的热烈场面。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 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张骞在此之前, 于公元前 138 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 119 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 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 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
8、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在当时世界中的地位如何?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 6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 ,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第二部分(第 213 自然段 ):具体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繁荣,点明丝绸之路的作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 “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联系现实 ,说说“丝绸之路” 巨型石雕的作用和意义。第三部分(第 14
9、自然段):写“ 丝绸之路”石雕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2.丝绸之路的地理挂图。一 谈话导入1.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 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6 这一句与第 1 自然段最后一句相呼应。这座群雕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它矗立在这里,不仅有纪念意义,教育后人不要忘记祖先创造的辉煌业绩。同时,也激励人们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 穿越时空的阻隔,一
10、起认识丝绸之路。(老师出示地理挂图并讲解。 )2.齐读课文题目。3.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板书比较重要的问题。如 :为什么称这条路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大家读一读课文 ,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新词1.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式读课文, 把你特别喜欢的语句,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语句多读一读。重点指导:矗(ch) 立 戎( rn)装 高擎(qn) 作(zu )揖 匕(b)首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互相读一读,如果能说出理由更好。三 阅读课文,交流体会1.体会
11、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从此, 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个词语的?文中的“我们” 又是怎样“联系”的?(“联系” 就是“往来”。文中的“ 我们” 友好往来,互赠礼品 ,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4)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语言。中国使者为安息国
12、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己国家的“ 鸵鸟蛋”献给了中国,并且表演了精彩的魔术。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 ,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课文。(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两国怎样的关系?(通过文中对两国人民动作、表情的描写,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的关系。例如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 “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 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 满面笑容”“大步向前”; 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
13、“高兴地连连点头”等地方。)(4)老师引读:“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3.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 只是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把你搜集到的故事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 1 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 ,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 而这条路的开
14、辟者就是张骞。(4)齐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5)你有什么体会?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起了重大的作用。)(6)再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7)回答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称这条路为“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 主要的贸易品是丝绸。)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四 总结全文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 ,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 重温那动人的一幕。齐读第 1 自然段和最后一个
15、自然段。1.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先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路线,并讲述这条路对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的重大作用,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本文为略读文章,讲述时可以从课文题目入手 ,也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学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借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交流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 ,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学生能够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 ,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丝 绸 之 路 东 西方友 谊 交流之路东 西方 经济 交流之路东 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1.丝绸之
16、路简介。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 西域人与汉人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 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亚和欧洲,因此, 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 ,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 世纪末,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 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就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 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2.张骞简介。张骞(? 前 114),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东) 人。公元前 139 年和公元前 119 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 ,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 “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 从公元前 2 世纪到 9 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