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宣言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一、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的 7 次四中全会:1979 年 9 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5 年 9 月,十二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的建议(草案)1989 年 6 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调整,选举江泽民为总书记1994 年 9 月,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 年 9 月,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4 年 9 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9 年 9
2、 月,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这是贯彻落实十八大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1978) 1997 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 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被载入宪法2002 年,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2012 年,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
3、体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这些部署和要求,关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2.这是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说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10.27)“三个全面”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动力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保障“实践先行、立法附随”模式 误区:改革就是要突破现有法律后果:改革与法治“两张皮”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习近平3.这是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新常态”的需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2014 年 5 月,考察河南)中国政治“新常态”:通过长期整风和高压反腐,使整个政治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让党政干部感到廉洁从政是理所当然,并切实体会到“高压电”
5、的存在,进而使整个社会在合理有序的“显规则”下正常运行。 两个斗争:“生理癌症”“精神癌症”疗“肌体之伤”补“精神之钙”反腐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个依然”: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习近平(2013 年 8 月,政治局会议)二、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的总体框架和主要亮点1.总体框架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第
6、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论述和部署。 第六部分、第七部分构成第三板块第六部分讲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第七部分讲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1)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
7、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决定(2)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决定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 从静态制度体系到动态实践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贯穿决定的主线 (3)五大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4)六大任务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三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四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五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
8、建设。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2主要亮点(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二)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宪法第 67 条(2)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
9、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决定(3)建立领导干预司法、插手案件记录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决定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出于个人利益,打招呼、批条子、递材料,或者以其他明示、暗示方式插手干预个案,甚至让执法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的事。习近平(2014 年 1 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4)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决定(5)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决定(6)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
10、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决定(7)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对司法领域的腐败零容忍,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决定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培根 (8)把法治建设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决定三、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关系1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两种观点:观点 1:强调依法治国会冲击党的领导,架空党的领导观点 2
11、: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不能落到实处两种观点的逻辑起点一致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决定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习近平说明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立法的主要成果,是成熟定型的党的政策的规范化、条文化、法律化。 执政党必须遵守法律,法律同样限制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依宪执政与“宪政”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
12、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决定近来一些人炒作“宪政”问题 “宪政”包括三权分立、多党制、普选制、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等基本内容 “宪政”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概念依宪执政与“宪政”的根本区别 中国不搞“宪政”的理由:基于西方宪政的阶级局限性和暴露的问题 基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移植“宪政”的惨痛教训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法治道路的成就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德治人治中国缺乏法治传统(2)厘清国家与社会的功能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恩格斯(3)道德越自觉,法治越容易实现既重视发挥法律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