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B/T 18954-2003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底盘测功机的设定 惯性滑行法前 言本标准非等效采用 ISO 11486:1993两轮摩托车 燃油消耗量测定 用滑行法设定底盘测功机。本标准与 ISO 11486:1993 的主要差异如下:按照汉语习惯对一些编排进行了修改;修改标准名称;将一些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取消了标准环境条件的要求及行驶阻力(或系数)的修正。因为各实验室的道路试验环境条件和实验室的室内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而且实验室室内并非处于标准的环境条件下,因此取消了此要求。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
2、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海洲、段保民、雒林平、宫建军。本标准为第一次制定。 GB/T 18954-2003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底盘测功机的设定 惯性滑行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两轮摩托车和两轮轻便摩托车道路行驶阻力的测定及其在底盘测功机上的设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两轮摩托车和两轮轻便摩托车(以下简称摩托车)。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5378-19
3、94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道路试验总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行驶阻力 running resistance摩托车行驶时所遇到的全部阻力。由滑行法所测的行驶阻力还包括摩托车传动系统的摩擦阻力。3.2 测点速度 specified speed测量行驶阻力时的摩托车速度。4 试验条件4.1 受试摩托车4.1.1 受试摩托车使用的燃油、滑润油的牌号及其混合比均应符合该车技术文件的规定。必要时,试验前应对试验用油进行检验。同一次试验应使用同一批燃油和润滑油。4.1.2 受试摩托车轮胎的充气压力应符合该车技术文件规定,其误差不允许超过10kPa。4.1.3 受试摩托车的质量状态为
4、整车整备质量状态。4.1.4 受试摩托车应按企业产品技术要求进行走合状态。4.1.5 试验前,必须对有关质量进行测量,包括驾驶员和仪器的质量。4.1.6 当试验仪器装在受试摩托车上时,应尽可能减小其对车轮间负荷分布的影响及其形成的附加空气阻力。4.1.7 试验前,受试摩托车应按规定进行预热行驶。4.2 试验仪器对试验仪器的要求按 GB/T 5378 的有关规定。4.3 试验道路4.3.1 除特殊规定外,试验均应在沥青或混凝土的直线道路上进行。路面应整洁、干燥。4.3.2 试验路段的纵向坡度不允许超过 1%,横向坡度不允许超过 3%,且任意二点之间的高度差不允许超过 1 m。4.4 驾驶员4.4
5、.1 驾驶员及其装备的总质量以 75 kg 为标准,不足 75 kg 者,在摩托车上加配重,仪器质量应计作配重;驾驶员身高为 1.75 m0.05 m。4.4.2 驾驶员必须身着紧身的整体式外套或类似的服装,并佩戴必须的防护用品。4.4.3 驾驶时,驾驶员必须坐在规定的驾驶位置上,双手控制方向把,双脚放在脚蹬上,双臂自然伸展。在整个测试期间,驾驶员的位置应保持不变。4.5 道路试验环境条件在试验期间,风向应稳定。在滑行试验路段的中点,连续或定时测量风速和风向。环境条件必须在下列范围内:最大风速:3 m/s;大气温度:278 K308 K。5 道路试验5.1 测点速度 Vj受试摩托车应从接近 8
6、0%最高速度的车速(选取 10 km/h 的倍数点)开始,以 10 km/h 或 5 km/h 的级差递减,直至 20 km/h,至少应测取 5 点。5.2 滑行初速度 VjkVjk=Vj+V j式中:V j0.1V j(在测试仪器较难达到时,可取 5 km/h 或 10 km/h)。5.3 滑行末速度 VjjVjj=Vj-V j5.4 滑行时间和滑行加速度的测量5.4.1 滑行时间的测量5.4.1.1 在预热行驶后,摩托车应尽快地加速。在车速超过滑行初速度约 10 km/h 后调整好驾驶姿势,迅速切断动力,确保在滑行初速度之前进入滑行。5.4.1.2 滑行时,若摩托车转换到空档位置比较困难,
7、可在离合器分离的条件下来实现滑行。对于那些无法切断发动机传动机构的摩托车可以用其他动力装置进行牵引。5.4.1.3 应尽可能避免转向操作,在结束滑行测量前不应使用制动器。5.4.1.4 相对应于测点速度 Vj的滑行时间T jai应为受试摩托车从速度 Vjk到 Vjj所经过的时间。5.4.1.5 反向滑行按 5.4.1.1 至 5.4.1.4 的试验步骤进行,并测量滑行时间T jbi,且同一组试验往返时间间隔应尽可能短。5.4.1.6 计算往返滑行时间T jai和T jbi的算术平均值T ji,往返时间偏差不得超过 10%。T ji=(T jai+T jbi)/2(1)5.4.1.7 试验至少进
8、行四次,任意两次滑行时间的偏差不得超过 3%。5.4.1.8 各个测点速度均按 5.4.1.1 至 5.4.1.7 的步骤进行,从而测得各测点速度下的滑行时间T j。(2)5.4.1.9 若测量仪器能保证,最好由一个连续的滑行来获得各测点速度下的滑行时间。5.4.2 滑行加速度的测量5.4.2.1 当进行平均加速度测量时,用 5.4.1.1 至 5.4.1.3 和 5.4.1.9 进行操作,测量加速度。5.4.2.2 记录速度 Vj时的加速度值 ajai。5.4.2.3 反向滑行进行同样的试验并记录 ajbi。5.4.2.4 求出往返滑行加速度 ajai和 ajbi的平均值 aji,往返加速度
9、偏差不得超过 10%。aji=(ajai+ajbi)/2(3)5.4.2.5 至少进行四次试验,任意两次加速度的偏差不超过 3%。5.4.2.6 各个测点速度均按 5.4.2.1 至 5.4.2.5 的步骤进行,从而得到各测点速度下的滑行加速度 aj。(4)6 数据处理6.1 行驶阻力的计算6.1.1 在测点速度 Vj的行驶阻力由下式计算:F(Vj)=1/3.6(M+Mr)2V j/T j(5)式中:F(V j)测点速度 Vj时的行驶阻力,单位为牛顿(N);M受试摩托车质量,包括驾驶员和仪器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M r所有车轮及在道路上滑行时随车轮转动的摩托车零部件的当量惯量,单位为千克
10、(kg)。M r可通过适当的方式测量和计算,或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确定:MrXM/100(6)式中:X用经验公式选择时估计的一常系数,X7。6.1.2 当用平均加速度法时,测点速度 Vj相应的行驶阻力 F(Vj)由下式计算:F(Vj)=(M+Mr)-aj(7)6.2 对于无法测取的高速点(90%最高车速点和最高车速点)和低速点(20 km/h 以下速度点,如 10 km/h),其行驶阻力值根据由 6.1 绘制的行驶阻力曲线向外延伸推出。7 测功机设定7.1 设备要求底盘测功机的滚轮应清洁、干燥,无任何可能造成轮胎打滑的脏物。7.2 当量惯量设定7.2.1 当在试验台架上用滑行法设定行驶阻力时,飞
11、轮当量惯量 IM 接近于实际质量 Ma,M a由实际试验中受试摩托车、驾驶员和仪器的总质量 M 加上前轮旋转质量 Mrf构成。Ma=M+Mrf(8)IM=Ma=M+Mrf(9)式中:Ma实际质量,单位为千克(kg);IM底盘测功机飞轮当量惯量,单位为千克(kg);Mrf滑行试验时前轮旋转的当量惯量,单位为千克(kg)。Mrf可用适当的方法测量或计算,或用下面经验公式来确定:Mrf=Xf-M/100(10)式中:X f用经验公式选择时估计的一常系数,X f3。7.2.2 当量惯量在无法等值时,其增量应为 10 kg 或 10 kg 的倍数,并取接近值。当量惯量也可用等效的电模拟量代替。7.3 底
12、盘测功机的预热试验前,底盘测功机应按其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预热,以使摩擦阻力 Ff趋于稳定。7.4 轮胎气压的调整轮胎压力必须调整到厂家的规定范围,以便使实际行驶试验中的车速与底盘测功机上得到的车速相等。7.5 摩托车的预热受试摩托车按 4.1.7 同样的方法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预热。7.6 测功机设定程序测功机作用的负荷力 FE由总摩擦阻力 Ff(F f为测功机的转动摩擦阻力、轮胎滚动阻力及摩托车行驶系统转动部分的摩擦阻力的总和)和功率吸收部分的制动力 Fpau组成。用下述等式表示:FEF f+Fpau(11)因此,6.1.1 和 6.1.2 得出的行驶阻力 F(Vj)希望在测功机上按照摩托车行
13、驶速度再现产生,即:FE(Vj)F(V j)(12)7.6.1 总摩擦阻力的测定底盘测功机上的总摩擦阻力 Ff应按 7.6.1.1 或 7.6.1.2 测定。7.6.1.1 测功机拖动法这种方法仅对测功机能驱动摩托车时是适用的。摩托车由测功机平衡地托运至测点速度 Vj,其变速器档们与道路试验时相同且离合器脱开。那么,测点速度 Vj下的总摩擦阻力 Ff(Vj)的驱动力矩测得。7.6.1.2 无动力吸收滑行时间法在底盘测功机上,其吸收动力为零时,5.4.1.1 至 5.4.1.4 所述的方法进行摩托车滑行,并测量测点速度 Vj下滑行时间T ji。试验至少进行三次,下式计算平均滑行时间V j:(13
14、)在测点速度 Vj的总摩擦阻力 Ff(Vj)计算如下:Ff(Vj)=(IM+Mrl)(2V j/T j)(1/3.6)(14)式中:M rl滑行试验时后轮旋转的当量惯量,单位为千克(kg)。M rl可用适当的方法测量或计算,或按下面经验公式来确定:MrlX 1M/100(15)式中:X 1用经验公式选择时估计的一常系数,X 14。7.6.2 功率吸收部分的制动力计算测点速度 Vj下测功机的制动力 Fpau(Vj)由行驶阻力 F(Vj)减去 Ff(Vj)计算得出:Fpau(Vj)=F(Vj)-Ff(Vj)(16)7.6.3 测功机的设定底盘测功机地点与道路试验地点的大气压力差不大于1.25 kP
15、a,大气温度差不大于8时,根据测功机的型式,按照其说明书规定选用下述方法之一进行测功机设定。7.6.3.1 具有折线函数功能的测功机对于具有折线函数功能的测功机,吸收特性取决于不同速度点的负荷力值,测功机应就每一测点速度按 7.6.2 所得的 Fpau(Vj)值来设定。7.6.3.2 具有系数控制功能的测功机7.6.3.2.1 具有系数控制功能的测功机,其吸收特性决定于给定的某一折线函线的系数,每测点速度下的 Fpau(Vj)值按 7.6.2 中公式(16)计算得出。7.6.3.2.2 假设负荷特性为:Fpau(Vj)=aV2+bV+c(17)式中:系数 a、b、c 由多项回归法确定。7.6.
16、3.2.3 测功机按上面所得的系数 a、b、c 来设定。7.6.3.3 装有 F 多项数字设定器的测功机装有 F 多项数字设定器的测功机,其系统中内 CPU,以数字方式依次直接输入 F(Vj)和 Vj数据组,然后进行滑行试验并能自动地测量和计算V j、F f和Fpau,并设定测功机上的行驶阻力 Fpau,重复几次滑行试验,即可完成行驶阻力的设定。7.6.3.4 装有 f0、(f 1、)f 2、系数数字设定器的测功机,其吸收特性取决于给定曲线函数的系数。7.6.3.4.2 假设负荷特性为:F(Vj)=f0+(f1V)+f2V2(18)式中:系数 f0、(f 1、)f 2由多项回归法确定。7.6.
17、3.4.3 这种测功机,系统中内置一台 CUP,以数字方式直接输入系数 f0、f 1、f 2,然后进行滑行试验并能自动测量T j、F f和 Fpau,并设定测功机上的行驶阻力 Fpau。重复几次滑行试验,即可完成行驶阻力的设定。7.7 测功机的校验7.7.1 初次设定后随即使底盘测功机运转于某一测点速度 Vj下,按照从 5.4.1.1 至 5.4.1.4 或从 5.4.2.1 至 5.4.2.2 步骤测量滑行时间V Ei和平均加速度aE。当进行滑行时间测量时,至少进行三次,由此计算出平均滑行时间T E。7.7.2 测功机在测点速度 Vj下的设定行驶阻力按下列公式计算:FE(Vj)=(IM+Mr
18、l)(2V j/T E)(1/3.6)(19)FE(Vj)=(IM+Mrl)aE(20)式中:F E底盘测功机上的设定行驶阻力,单位为牛顿(N);T E底盘测功机上的平均滑行时间,单位为秒(s);a E底盘测功机上的平均加速度,单位为米每平方秒(m/s 2)7.7.3 设定误差计算如下:F E(Vj)-F(Vj)/F(Vj)100%(21)式中:设定误差。7.7.4 如果没有其他标准规定,则要求设定误差在如下范围内:当 Vj50km/h 时,2%;当 30km/hV j50km/h 时,3%;对于 Vj=20km/h,10%。7.7.5 如果设定误差不满足规定要求,即须调整测功机,然后重复 7.7.1 至 7.7.3 的步骤,直至设定误差符合要求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