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期以来,规模速度等指标多被用来考核某一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效果,不仅形成了普遍重视产值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因此目前工业增加值率作为引导工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各地纷纷采用。然后,由于受计算方法、资本有机构成、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率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分析和研究,找出适用空间和范围,引导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一、 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其指标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费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2、简言之,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目前采用收入法核算年度工业增加值(即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分配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四项)。从计算方法看,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包括工业增加值的内容,还包括原材料的转移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在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
3、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一) 工业增加值率行业分布特点从行业看,工业增加值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第一, 工业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烟草业、食品加工、医药等。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越靠近生产的初级阶段,越是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越是政府管制相对较强的垄断性行业,就具有越高的增加值。比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的采掘业均属于资源型行业,烟草业是管制相对较严的特殊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第二, 工业增加值率的行业主要是出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或加工流程短,
4、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一般也相对较低。二、 工业增加值率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工业增加值率能否显著提高,这是解决我国工业结构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一) 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为目标,有利于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向高端、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式转变。对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地区或行业而言,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优化等成效,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首先,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较强
5、的增值能力,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值率也更高。其次,中间投入和消耗少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比如,在炼钢过程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改造工艺流程、优化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大幅减少中间投入,进而提高增加值。第三,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也较高。在价值链构成中,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都是产品增值或附加值最多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主导其增加值也自然较高。(二) 工业增加值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总体上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工业增加值率更低,根本原因就是总体上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由于多数企业出于加工制造环节,。在高端产品方面,主要是外国品牌、中
6、国制造,最终造成我们得到了 GDP,但利润绝大部分被外资夺取。在中端产品方面,多数是自有品牌、外国核心技术,结果是别人赚大头,我们赚小头;在低端产品方面,基本是没有品牌,忽视质量,结果是贸易壁垒重重,还要面临环保、反倾销等方面的压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不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也就无法实现工业的由大变强。三、 提升工业增加值,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为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效果,必须把提升工业增加值率作为目标导向,引导工业企业和地区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 吧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 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话进程(三) 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四
7、)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构建产业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共轭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要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选择具有基础和条件的信息技术和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五) 促进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能够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着力推动行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还要积极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土地节约使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合理布
8、局和调整优化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减少资源、产品跨区域大规模调动,降低工业生产中间消耗。通过对主要国家工业增加值率的对比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对一国的工业增加值率有重要影响。我国工业以附加值低的重化工业为主,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工业增加值率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另外,从分配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获得了工业增加价值的一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拿走了工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另一方面,也要适度调整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关系,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内容摘要:通过对主要国家工业增加值率的对比分析,发现产业结
9、构和国际分工地位对一国的工业增加值率有重要影响。我国工业以附加值低的重化工业为主,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工业增加值率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另外,从分配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获得了工业增加价值的一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拿走了工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另一方面,也要适度调整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关系,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关键词:工业增加值率,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劳动者报酬近年来,工业增加值率成为相关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普遍的看法是我国工业增加值偏低,但对造成工业增加值偏低的原因及其政策含义分析较少。
10、本文基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简称 UNIDO)编纂的工业统计年鉴 2011所提供的数据和产业分类方法,对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印度等主要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工业增加值率的主要因素,并结合中国的情况提出政策建议。一、中国与主要国家工业增加值率的比较为发现中国工业增加值率的相对水平和特点,本文选取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印度等 5 个典型国家作为对照。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和中国经济追赶对象,其经济规模大,地位独特;德国和英国经济各具特色,2 个国家同时列示可代
11、表欧洲的情况;印度与中国同为新兴市场国家,与中国具有更多的竞争关系,也作为比较对象。通过对比,发现各国工业增加值率呈现以下特征:(一)国别差异显著2007 年美国的工业增加值率高达 44.85%,为 8 国中最高,且比排在第二位的日本高出 10.91 个百分点;英国和日本两国相近,2007 年的工业增加值率分别为 33.04%和 33.94%;德国居于中间位置,为 28.51%;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率排在倒数第 2 位,2007 年为 26.45%;印度的工业增加值率为 8 国最低,2007 年为 20.07%,与前面 5 个国家的差距明显。(二)各国排列顺序稳定从 2004 年到 2007 年,
12、中国和印度的工业增加值率略有提升,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工业增加值率略有下降,但降幅不大。这 4 年中,美国的工业增加值率变化最大,也不过下降了 2.74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 0.69 个百分点。6 个国家工业增加值率的差距虽略有变动,但排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图 1 20042007 年中国与各主要国家工业增加值率比较资料来源:UNIDO 工业统计年鉴 2011。二、产业结构对工业增加值率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各国工业增加率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以美国和德国为例,美德两国工业品的竞争力同属世界一流,同类产品的质量和声誉不分伯仲,但 2007 年美国工业平均增加值率为 44.85%,德国只
13、有 28.51%,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两国的产业结构有差别。以汽车工业和医药工业为代表来说明:汽车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美国和德国的汽车工业增加值率分别为 31.78%和23.69%,都远低于两国的工业平均水平;而医药行业分别为 66.05%和 44.04%,均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在美国,医药行业占工业总产出比重高达 4%,在德国只有2.86%;汽车行业恰好相反,在德国工业比重为18.19%,在同为汽车大国的美国仅为 8.67%。两国的比较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高增加值率的行业比重大,就会抬高这个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的整体水平;反之亦然。图 2 2007 年美德汽车产业和医药产业
14、增加值率图 3 2007 年美德汽车产业和医药产业占工业总产出比重一国之内不同行业增加值率有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源于不同行业资本构成不同,也可能源于行业竞争程度不同造成行业利润不同。行业增加值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单位产值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单位产值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越大,该项活动的工业增加值率越低;反之,则增加值率越高。(2)单位产值中折旧所占比重。折旧是计入增加值的,大量使用固定资产,如房屋、机器设备的生产活动增加值率较高。(3)单位产值中人力资源成本所占比重。支付给参与者的劳动者报酬计入增加值,高薪的生产活动增加率较高。(4)竞争格局。如果在某些产业或生产环节,
15、企业供应低技术含量的、同质化的产品,且进入门槛低,企业毛利率较低,增加值率也相应较低;反之,如果某些产业或生产环节,由于技术壁垒等原因存在着垄断,企业将掌握定价权,获取较高的毛利率,相应的增加值率也会提升。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统计核算方法也会造成产业增加值率的差异。工业产出和增加值都是按照企业来进行统计汇总,如果产业分工细化,产业链较长,会“摊薄”整个产业链的增加值率。举一个简单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逻辑关系:假设一个经济体生产某一产品 A 涉及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投入原材料价值 5 元,产出零部件价值 10 元;第二道工序投入第一道工序产出的 10 元零部件,可生产价值 15 元的 A 产品。
16、现在要核算 A 产业的增加值率,如果这两道工序均在一个企业完成,此时中间投入为原材料价值 5 元,最终产品价值 15 元,增加值为 10 元,整个行业的增加值率为 66.7%。如果两道工序在不同的企业,对于零部件生产企业,原材料投入为 5 元,产出为 10 元,增加值率为50%,对于组装企业,中间投入变为零部件 10 元,最终产品仍然为 15 元,此时增加值率为 33.3%。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增加值 10 元,总产出则为 25 元,全产业链增加值率被“摊薄”为 40%。汽车业分工高度细化,产业链很长,核算出的工业增加值率较低;而医药工业工艺流程连贯,产业链相对较短,核算出的工业增加值率较高。德
17、国汽车工业的增加值率低于医药工业,不能据此说明德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低于医药工业;相反德国汽车工业技术、品牌和竞争力是世界闻名的,德国汽车工业产业增加值率低是由产业高度分工或者很大程度上是由现有的统计核算方法造成的,在进行不同行业的增加值率比较时需要考虑到该因素的影响。三、国际分工对工业增加值率的影响国际分工差异对各国的工业增加值率也有明显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国家同类产业的增加值率进行了比较,选取纺织/服装、化工、金属、机电、半导体、食品和饮料以及运输工具等 7 个行业进行分析,发现以下现象:图 4 2007 年主要行业增加值率的国别差异资料来源:UNIDO 工业统计年鉴 2010。(一)某个国家
18、在某一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排名与其平均工业增加值率排名几乎相同美国在各行业的增加值率全面高于其他国家。日本除了在金属行业的增加值率稍低于中国外,其余各行业的增加值率也高于中国。与平均工业增加值率情况一样,印度 7 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全部垫底。(二)某个行业工业的增加值率的相对高低在不同国家是有差异的例如,在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最高,但在其他国家,半导体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并不突出,在中国甚至是最低的。造成各国同类行业增加值率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产业分工。从产业链来看,研发、产品设计和关键零部件、一般零部件生产和原材料生产、组装与总成等环节的产业增加值分布不是均匀的。在研发、设计和
19、关键零部件制造环节,劳动参与者主要为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人力资源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大,物质投入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折旧(计入增加值),并且其成果往往兼具不可替代性与垄断性(如专利权);而在后两个环节,参与者以产业工人为主,人力成本较低,可变物料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很大,生产过程技术含量低、同质性强、竞争激烈。相比之下,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环节的增加值率要高于后两个环节(如下表所示)。表 1 主要生产环节产业经济特征生产环节代表性活动原材料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人员薪资竞争格局增加值率研发科学实验、技术验证低 高 高一定程度的集中和垄断高产品设计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功能、外观设计精
20、密制造较低 高 高一定程度的集中和垄断高原料/一般零件生产采矿、铸造很高 高 低几乎完全竞争低组装与合成产品组装、药剂配很高 高 低几乎完全竞争低制目前,很多产业在全球进行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半导体产业是个典型例子。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主要从事并垄断了增加值率最高的产品设计和研发,美国的 AMD 和英特尔公司几乎垄断了计算机芯片研发力量,IBM、戴尔和苹果等公司,分别拥有计算机(商用大型机和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产品设计团队以及最成功的品牌。一般零部件的生产、成品的组装,主要由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 OEM 完成;此环节对技术和创新能力要求较低,竞争较为激烈。上述产业
21、链和价值链分工就造成半导体行业在美国的增加值率近 60%,而在其他 5 个国家为 20%上下。类似情况在化工、纺织服装、机电和汽车行业也广泛存在。四、劳动者报酬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本文还对各国工业增加值的分配进行比较和分析。图 5 给出了各国劳动者报酬以及劳动者报酬以外其他增加值(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占 2007 年该国工业总产出的比重,通过对比发现:(一)劳动者报酬占比差异较大劳动者报酬占总产出比例最高的是德国和英国,分别为16.0%和 15.9%,其次是工业增加值率最高的美国,为11.5%。日本的工业增加值率在 6 国中排名第二,劳动者报酬占总产出的比例为 8.3%,低于其他
22、发达国家。中国和印度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只有 4.3%和 3.7%。图 5 2007 年主要国家工业增加值的构成资料来源:根据UNIDO 工业统计年鉴 2010计算。(二)劳动者报酬差异是工业增加值差异中最大的部分如果扣掉劳动者报酬占比,各国政府和企业获得的工业增加值占总产出的份额比较接近,中国政府和企业分享的工业增加值份额甚至高于德国和英国政府与企业分享的工业增加值份额。在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中相当大部分用于对生产直接参与者进行补偿;美国和日本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比例相近,在 1/4 左右,分别为 25.7%和 24.4%;英国和德国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在 1/2 左右,分别为 4
23、8%和 56.1%。而在中国和印度,分别为 16.2%和 18.4%。这说明在发达国家,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拿走了工业增加价值的一大部分,而在中国和印度,政府和企业拿走了工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五、对于中国工业增加值率的分析2007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 26.5%,与美国相差 18.4个百分点,与日本相差 7.49 个百分点,这其中有产业结构和国际产业内分工的影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我国工业目前仍以低附加值率的重化工业为主导。按照 UNIDO 的行业划分标准,2007 年,我国金属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为 26.1%,产值占工业总产出比重为 14.4%,为各行业中最高;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24、为 27.6%,产值占工业总产出比重为 10.4%,排在第二位;机电行业工业增加值 27.3%,占总产出 8.2%,产值位列第三。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比重较高,而重化工业增加值率低,造成我国工业增加值偏低。表 2 2007 年占中国工业总产出超过 5%的行业的增加值率(%)金属 化工 机电半导体食品 汽车 纺织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14.4 10.4 8.2 8.1 8.0 5.5 5.3增加值率 26.1 27.6 27.3 21.6 30.8 25 26.3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国际产业内分工中处于低端也使得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偏低。以食品、半导体、纺织三个国际参与程
25、度较高的行业为例。我国食品出口以农副产品为主,加工程度低,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半导体行业,我国基本以代工(OEM)角色参与国际分工,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如芯片、设计、品牌均在国外;纺织行业与半导体行业类似,缺乏品牌和设计,主要从事服装制造。这三个行业的增加值率与发达国家相应行业的增加值率差距明显。2007 年,我国食品行业增加值率为30.8%,美国为 44.6%;半导体行业增加值率 21.6%,美国为 58.8%;纺织行业为 26.3%,美国为 45.2%。图 6 2007 年中美食品、纺织、半导体行业增加值率比较总的来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低有发展阶段的因素,也受国际价值链分工处于低端的影响
26、,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低质高量的综合体现。另外,增加值率低特别是劳动者报酬占比低还不利于提高居民收入,不利于扩大内需和经济内外平衡,需要高度重视。六、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比 6 个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发现产业结构和国际产业内分工地位影响一国的工业增加值率。我国的工业体系以产业链较长、附加值较低的重化工为主导,多数行业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端,这导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另外,我国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低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劳动者参与增加分配的程度过低,这削弱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利于经济均衡增长。基于上述分析和结论,建议:一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
27、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促进“产学研” 结合,增加对研发活动的财政支持,使工业价值链向高端升级。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生产直接参与者的专业技能,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也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值率。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教育产业,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工业增加值率绝大部分由企业和政府拿走,适度降低政府所得即可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所得。因此,可考虑对工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方式,以提高劳动者报酬,这有利于扩大消费、改善内外失衡、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全要素生产率
28、变化看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发布日期:2013-04-08 16:26:00 【内容提要】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衡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对科学评价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认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具有较高的契合关系,在反映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衡量工业转型升级成效等方面优势独特,可以作为反映工业发展效益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成效的核心指标。同时,对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表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非技术因素制约明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技术进步与政策引导协同推进。基于此,提出了
29、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四点建议。【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工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主要依靠规模扩张、投资驱动、低价劳动力模式发展。但实践表明,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工业转型升级正是要突破这种依靠加大要素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强调发展要依靠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等非物质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是扣除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后的其它非物质贡献,计算并深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对科学评价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意义及分析方法(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FactorProductivity)是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
30、入增长率的部分,也就是总产量中依靠技术进步、专业化和结构调整等非要素投入的增产部分,在计算上是除去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后的“佘值”。全要素生产率可分解为两个相互独立又完全互补的部分: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其中,技术进步主要反映科学发现、创造发明和技术扩散等纯技术因素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非技术因素的改变通常来自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改善,属于非技术因素的影响。(二)当前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研究当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如韩国韩南大学的田娜 1利用中国、韩国国民经济产值、资本存量、劳动量数据,计算了两国全要素生产率。
31、二是度量技术创新效率。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成 2利用各省工业数据,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技术创新能力,得出各地区技术进步的水平。然而,以上研究对于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重点领域,缺乏对非技术影响因素的更深入分析。为此,我们有必要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工业技术创新、工业节能降耗的影响因素,明确其中的非技术影响因素,以对工业转型升级进行更深入的评价。(三)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借鉴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路与方法,从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通过测度 1998 年以来工业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剖析我国工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变化以及转型升级的总体进展,以期探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32、。二是分别从创新和绿色两个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出发,度量这两个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探析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中纯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推动转型升级的不同成效、问题及其成因,并试图找出进一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在具体指标选取方面,兼顾数据可得、简单易行、减少和避免假设定义产生歧义,工业总体的发展情况以工业增加值为产出效益指标,由劳动人数度量劳动量,由资本净值度量资本量。为衡量创新发展情况,根据我国工业行业研发活动的特征及统计指标的特点,以 34 个工业细分行业为基础,选取各工业行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R&D 经费内部支出作为衡量工业行业创新活动的投入指标,选择各行业专利申请数、新产品
33、产值作为衡量创新发展的产出指标。绿色发展方面,选择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佘额、能源消耗总量和各行业就业人数作为衡量工业行业绿色发展的投入指标,选择各行业总产值作为衡量绿色发展的产出指标,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平减处理,釆用 DEA-Malmquist 方法进行相关指数的计算。二、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一)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工业增加值增速与相关要素的变化趋势显示,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波动情况一致性较高步和效率提升的基本特征。“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工业投资过热(见图 1)。其中,虽然工业资本增速较高,但其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变动情况协调性较差,甚
34、至出现发展规律相背离的情况,说明单独依靠资本投入难以支撑工业的长期增长。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的重要指标,其增速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则表现出较高的契合度。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提升工业发展效益、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从我国工业近年来发展历程分析,“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 3.2,反映出当时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和效率提升的基本特征。“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工业投资过热问题大量涌现,降低了工业投资和资源配置效率,其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仅为 0.2%,反映了技术进步和投资效率的提升对我国工业增长贡献较小,工业呈现一种较为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二)创
35、新能力逐步提升,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非技术因素制约明显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的是,工业创新能力近年来呈上升态势。2009-2011 年,工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为 1.028,其中,创新技术进步增速为 1.216,而创新驱动中的非技术因素发展相对落后,均值为 0.846,落后于技术进步提升速度(见图 2)。表明我国在创新技术提升方面发展较快,但在企业创新制度等非技术因素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关键在于完善企业与行业的创新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体制。从行业角度分析,市场集中度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
36、,如黑色金属矿釆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 1.18,其中,技术因素值为 1.24,非技术因素值为0.95。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相对分散的创新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如食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均值为 0.905,其中,技术因素为 1.23,非技术因素为 0.75。不难看出,各行业的技术因素发展水平相近,但非技术因素差异性较大,是造成行业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的主要因素。(三)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技术进步与政策引导协同推进经计算,我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 1.039,其中技术因素值为 1.04,非技术因素值为 1.01,二者基本相当,表明我国在工业转型
37、升级过程中,技术因素、非技术因素的均衡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见图 3。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收效显著,而节能减排制度建设等非技术因素的完善,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工业节能降耗成果。从行业角度分析,各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持平,对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石油加工、煤炭开釆等资源型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平均值为 1.08。其中,技术因素值为 1.06,非技术因素值为1.02,表明在资源类行业统一管理和调度模式下,节能减排技术得以不断发展与提升,有效推进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一般而言,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而
38、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平均值接近 1,其中,技术因素值 1.03,非技术因素值为0.98,表明该行业在节能减排管理等非技术因素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三、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考(一)建立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的转型升级评估体系全要素生产率剔除了资本、劳动等物质投入因素,强调技术及非技术因素对经济效率提升的作用,对提高工业转型升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工业转型升级内涵丰富,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建立工业转型升级各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评估工业转型升级各领域进展情况,可为国家进一步出台促进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二)要注重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协同发展目前,我国在多个领域的技术都有大幅提升。从我们的计算结果来看,创新能力、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技术进步贡献较大,但非技术因素的贡献较小,只有实现相互契合、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整体层次和水平。因此,我们要重视全要素生产率中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