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嘎登纳甲上师瑜伽法加持随求宝藏(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居士译,昂旺敦振居士整理)第4稿.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17898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46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嘎登纳甲上师瑜伽法加持随求宝藏(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居士译,昂旺敦振居士整理)第4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嘎登纳甲上师瑜伽法加持随求宝藏(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居士译,昂旺敦振居士整理)第4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嘎登纳甲上师瑜伽法加持随求宝藏(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居士译,昂旺敦振居士整理)第4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嘎登纳甲上师瑜伽法加持随求宝藏(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居士译,昂旺敦振居士整理)第4稿.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嘎登纳甲上师瑜伽法加持随求宝藏(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居士译,昂旺敦振居士整理)第4稿.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嘎登纳甲上师瑜伽法加持随求宝藏 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 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译, 低劣弟子昂旺敦振依据李定厚笔记和自己多次听闻纂记 师上 瑜伽法 一、加行 皈依师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诵若干遍)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到菩提我皈依, (三遍) 我以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 (三遍) 愿一切有怀离亲疎爱憎住平等舍 (三遍) ,愿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 (三遍) 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 (三遍) 愿一切有情不离增上及解脱妙乐。 (三遍) 特为利益慈母一切有情。必须尽力速速证得正等觉位。为证此故。当修最甚深道上师本尊妙瑜伽法。 (三、五、七遍) 二、正行 迎请支 都史天众依怙心,涌如新

2、酪白云端,遍智法王善慧称,愿同弟子降此处。 请住世支 空前狮座莲月上,至尊师长含笑颜,愿此信心胜福田,为宏圣教住百劫。 礼敬支 遍量所知明彗意,严贤士耳善说语,名称晃耀端严身,敬礼见闻念获益。 供养支 可意阏伽种种花,异香烧涂灯明等,实设意显无馀供,以此奉献胜福田。 忏悔支 我从无始所积集,身语意起诸罪恶,犹其三律违逆品,诚心重悔别忏除。 随喜支 于此浊世勤闻修,暇满不空断八法,依怙所创广大业,我等至心修随喜。 请转法轮支 至尊最胜诸师长,法身空布悲智云,愿于相称所化地,降澍深广正法雨。 回向支 尽我所积诸善根,饶益正法及众生,犹愿法王宗喀巴,圣教心要恒光显。 供曼遮 香涂地基妙花敷,山王四洲

3、日月饰,缘念佛刹而供养,愿众咸受清净刹。 意当 古汝 阿那 曼遮那 冈勒 亚打亚米 三事求加 敬皈依上师三宝。维愿加持我心相续。愿我及慈母一切有情。所有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着二我相一切颠倒心迅速消灭。凡恭敬善知识等一切非颠倒心速得生起。以及内外一切违缘障难迅速息灭。(三遍) 米遮玛 汉译 无缘悲藏观自在 净智增上妙吉祥 摧尽魔军秘密主 雪岭顶饰宗喀巴 善慧名称足下启 上师名称咒 嗡阿 古汝班者 以 大日 阿 米者 以 暇 洒那大 日 阿 噶 玛洒日 阿 舍 以 底 吽吽 道次总摄 下士道 诸功德本谓如理,依止恩师是道基,善了知已多策励,恭敬依止祈加持。 一次获此暇妙身,已知义大极难得,昼夜

4、恒取心要心,能续生起祈加持。 身命动摇如水泡,速疾坏灭当念死,死后如影随于形,黑白业果恒随逐。 获定解己于罪聚,虽诸小罪亦应除,勤修一切妙善聚,常不放逸祈加持。 中士道 受用无厌众苦门,不可保信三有乐,见过患己当希求,解脱妙乐祈加持。 彼净意乐所引生,正念正知不放逸,于圣教本别解脱,能至心修祈加持。 上土道 如我沦坠生死海,诸母有情亦如是,见己负荷度生任,修菩提心祈加持。 仅发心己于三戒,不习不能成菩提,深见己于菩萨戒,能勤勇学祈加持。 止观 散驰邪境令寂灭,如理观察真实义,寂止妙观双运道,速生心中祈加持。 密乘 共道己熟成器时,乘中最胜金刚乘,有缘所趣妙津梁,能易趣入祈加持。 尔时二种悉地本

5、,谓护净律三昧耶,愿获真实决定解,舍命守护祈加持。 尔后如实善通达,续部关要二次第,四座瑜伽不散漫,依师言修祈加持。 演此妙道善知识,如理学侣皆长住,内外所有障碍聚,能全息灭祈加持。 愿得生生不违离,真实上师受法益,地道功德极圆满,金刚持位迅证成。 三、完结行 具足吉祥本师宝,请住我顶莲月上,由大恩门垂摄受,祈赐身语意悉地。 具足吉祥本师宝,请住我顶莲月上,由大恩门垂摄受,祈赐胜共二悉地。 具足吉祥本师宝,安住我心莲月上,由大恩门垂摄受,直至菩提坚固住。 回向 生生由胜宗喀巴,为作大乘知识力,愿于佛赞善稳道,虽刹那顷不暂舍。 我之师长宗喀巴,或居都史或极乐,任住何处胜净土,我等愿生眷属首。 初

6、务广大求多闻,中现经教皆教授,后尽日夜遍薫修,为宏圣教遍回向。 上师口授 师云。发最大之清净菩提心而来闻思修无上之法。功德极大。反之。则功德小。大菩提心者何。即为利有情愿成佛是也。然此并非一种口头禅。反观我们朝日均在念它。究竟发生何种作用否。如此菩提心不能生起。相似此之菩提心至少亦应生起。故特开示三士道。 寂天菩萨有偈云。 意译 仅此暇满难得身。能具士夫成大义。设若不能作饶益。 自利他利 后日俱难成正静。大义者。即指成佛。离寂有二边。而证得无漏涅盘。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莫不在苦中挣扎。因无暇闻善法。思善法。学善法故。今生如是。前一世何尝不如是。再推而广之。过去的一切世莫不如是。现在既得此大好人

7、身。便有闻思修善法的可能。也就有成佛的可能了。故仅此一得之大好人身。实比如意牟尼宝更加贵重。所以应发清净心来闻法。不可为目前利乐。如企图运气好转或马上升官发财。此即不清净之发心。最低亦应发后一世得有有暇圆满之人身。可依之修学才对。 目前利乐可分两种。一。现阶段人生数十寒暑的利乐。二。后世人天善果。永久的利乐。则为出离六道的大乐。惟一切有情选择能力差。便只顾目前利乐。个如于具足一切堪能之现阶段人生。而来发大心。特别在此末法时代之五浊恶世。而来发大心。是会易于成就的。 因此。我们对现生。一。应发生喜庆。二。对空过的时间应马上追悔。好生详细思维获此人身的难得。和喜庆与追悔的力量。即可能马上生起迎头赶

8、上而去修法之心。不会再事推诿了。 什么叫做暇圆满之人身。 即人身难得之义 一。对正法有认识信仰者。二。具足修正法之内外因缘者。今既感有此仅难得之人身。而此人身亦系有因而来者。此因又绝非他力使然。乃由自身造作而来者。因人有变易。故为无常。故凡作善因之时。应猛励的回向成佛。于成佛过程中。常得圆满有暇人身。假如我们自己详细检讨时。无时不在烦恼和造恶业之中。故作善因之时。还应清净发心。不要有恶浊之念。常人一般均系有所谓而作。只顾目前利乐。或者运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方法来作。如此则非清净善因了。乃至于不叫善因了。 于此。一切有情应该了解善趣恶趣及分别智了。因为人身难得故。在未坠入恶趣以前。便应即时修起法

9、来。如无常颂云。有情决定死。死来无定期。死至不可据。死后何所之。死王如风云雷雹骤然则至。不可抗避。而死后不外入于善恶二趣。入善趣系由善业。入恶趣系由恶业使然。反观自身。身语意三亚。多属恶业。过去生中。亦复如是。死王一来。死后必入三涂。 二狱中寒冽热炙。饿鬼道长时饥渴。傍生道鞭打等苦。一旦坠入。何能忍受。 现在我们应该生趣怖畏之心的时候到了。要如何才不坠入恶趣。只有至心皈依三宝。希求救护。依业果取舍之门。如理取舍。下士道心量于焉生起。 提婆中论四百颂云。说有入善趣。说无入恶趣。正净真实见。离二是解脱。说有之因果一切法执着为实有。此尚可入于善趣。此为常边。说无入恶趣。即所有之因果一切法执着绝对无时

10、。则将入于恶趣。此为断边。以上二者均非正净。且应远离断常二边。所谓解脱者。乃解脱善恶二趣。方为真正解脱。非仅不入恶趣而入于善趣者也。因于一切法自性如执为实有时。则不能解脱故。 我们因为业力增长的作用。每每遇着一。邪知识。 指师而言 二。邪友。三。邪的书籍。盖众生从无始以来。均未逃出善恶业力。断常二边这一圈套故。如皈依三宝。即可遮止入于恶趣。此尚不足。善趣亦不应入。应进而求得真正解脱。因善趣亦有苦性故。且为无常。故不可靠。以天王言之。如梵王高居三十三天之上。天上帝释等。凡所饮。所食。所住。所享受者。无一不达其极优点。仙女的陪伴。乃至脚踏者亦较四大部洲之总和。尤为宝贵等等。但第一刹那尚如此享受。第

11、二刹那即沉沦于地狱矣。曾几何时。甘露己变铁汁。以佛眼视之。第一刹那之所谓享乐。与每二刹那之馀铁汁。不特无趣。且极其痛苦可怜。因此天人之位。乃由增上善果之因而来。此系有为法无常故也。 以上王言之。如转轮圣王。福报极大。暂时有乐无苦。大至可以号召四洲有情。但五衰现前。亦不免坠落。注依长阿含轮王事迹品。谓轮王死后生梵天然生天己仍不免坠落。 注依长阿含轮王世纪品谓轮王死后生梵天然生天已仍不免堕落。 总之。天上。人间。乃至于地狱。我们都受生过。住过。且不知生过。住过若干千万次。毫无意义的在那里空游。如进公园,如车轮一般在那里转动。我们现在反问一句。苦果遮止完了否。应惊觉罢。恐怕还有若干苦果在等候着去受呢

12、。释迦牟尼佛于涅盘经云。意译在未脱离生死前。如见猪一样。人们见猪不是很苦的吗。又如仇人相见之苦。相见后将自手足。乃至于头颅砍下。堆集如宫殿高大。尚不知有若干更多的苦还要去受呢。所以老佛爷要对众生说法了。如以我们现今人生而言。何偿不在受相似地狱或相似恶趣的苦。如灾定。病穷。困厄。乃至于有权势者。迫着无权势者。如役奴才。如役畜生等等。至于有财富者。亦莫不是苦。乃至于多造恶业多生烦恼。在不断地寻苦。在不断地造未来的苦因。 阿修罗则身心俱苦。争斗。贪受用不得而嫉姤之心等。 特别是天人在报将尽时苦极了。自身发臭。仙女远离。与见将生之处。如猪狗等处。因天人有五通。故能预见。此其五衰相现前时最感苦痛者。至于

13、三恶道。则更不等言矣。前己说过。 烦恼未断。仅靠定力及增上善果而得之色界。 增上善福果,亦须由持戒来。 无色界有顶天知天人。亦要坠落。虽纵不入恶趣。而入人道。亦属于愚痴之人。如此最高之天人。又何敢求。故龙树菩萨云。苦复转乐。 此为有漏乐。 乐复入苦。如车轮循环然。此为意译。要皆于无漏之乐。从未受过。虽有顶天亦未离苦之自性也。 正净真实见。离二是解脱。即应由戒定慧入手是也。慧系甚深空慧。正净即此空慧。但空慧如可而生。曰。要靠定力。如何可以得定。曰。要。靠戒行。舍此戒定慧三学。则决不能得解脱。亦即不能断生死之跟。故宗喀巴大师开释云。真实智慧不具足。即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生死根。喻如斧头砍树然。空

14、慧即斧头。斧头之锋利及手臂之用力。则有如皈依。出离。菩提心。明点。气派等等。树之能被拔。以斧头为主。其馀为辅。 一般均认为戒定慧很难。但须知道。有此殊胜之人身。确系具堪能者。只须加上外缘的方法。戒定慧三学即得。因有的是大乘佛法。及无上的上师故。 上自有顶天。下至地狱。要知均为生死苦海。我们应如何详细思维修学戒定慧。且如理的去修学而得真正的解脱。中士道的心量于焉生起。 龙树菩萨之中观宝鬘论有颂云。 意译 自与此世间。若欲无上道。彼根菩提心。一如山王故。我与此世间。指此易坏之有情世间。无上道即菩提道。佛果。彼根菩提心者。谓只有此菩提心才能圆满菩提道而成佛。一如山王故。故与菩提心相连。不可更改。有如

15、须弥山之坚固也。 昨说空慧之重要。今言菩提心之重要。此二者相提并重。如欲断生列之根。舍此二者,决不可能。因菩提心为成佛之不共因故。如二乘之阿罗汉。独觉等。对于烦恼己全断尽。盖己通达空慧故。如继续不断地加上圆满的菩提心。即得佛之无上果位。而此时对二利 自利他利 则完全圆满矣。 以己经通达空慧。 因烦恼断尽故 三十七道分。十八变。且精通五明等之阿罗汉。缘觉等。尚须续修此不共因之菩提心种子。辗转增上完成二利的完全圆满。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乎。 前言空慧如斧头。能砍树。断生死。得解脱。此为成佛之共因。现在说菩提心为证得佛果之不共因。因种子不同。而结果自异了。 菩提心能圆满福慧二种资粮。也就是说福慧离不开菩

16、提心。我们须得马上种下菩提心的种子。今日听讲者也是在植下大乘菩提心习气的种子。比如像能引生贪瞋痴烦恼之境一来,此贪瞋痴之烦恼立即生起。因其习气所致故。所以我们现在将种烦恼之因。掉换为种菩提心之因。则菩提心渐次亦可生起了。也可说为烦恼即菩提。 断生死轮回。得解脱。够了吗。不够的。 二乘以戒定慧三学来断生死轮回得解脱。但于最细微之所知障尚未断尽。由增上善果而至佛果尚未能完全建立。故对二利则尚感不圆满。如欲圆满二利。则非发菩提心不可。 但菩提心由何而生。由兹心悲心而生。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速证清净觉。即。一。一生起欲乐利他之心。二。生起速求证得无上佛果之心。此二者之总和。即为菩提心。若于利他而

17、无欲乐之心。亦与二乘之辟支佛等。此利他欲乐之心。系由修生起来的。 慈心悲心。尚须加上增上心。利他欲乐之心。方算圆满。应观有情城求安乐。亦同我母。去年前年之母。亦系今日之母。过去世乃至若干世之母。又何偿不可观为去年前年之母呢。且其恩德亦同今生之母。此即知母。既知有怀均系我母。又如何报恩呢。世间法以衣食等报恩。今者应以离苦得乐。使其苦乐不致颠倒。才算报恩。修四无量心。 慈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悲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喜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舍 愿诸众生永离贪瞋之心住乎等舍。 体念众生未离苦之自性。而勇猛生起。且荷负起为之拔苦得乐之心生起来。即增上心也。此一为利有情愿成佛

18、之一大事因缘。由串习修起而至油然真实生起菩提心来。 瞋如前断贪 痴烦恼之例。 此之谓上士道。 总括的说。一暇满人身难得。先观粗苦。无常。二。观细分之苦。生起出离心。三。依止善知识为道之根本。乃能通达。也就能发起菩提心来了。 龙树菩萨之五次第论颂有云。远离一切诸供养。惟行清净施供养。由此令彼生欢喜。一切智慧胜果成。第一句远离佛法僧与师为二体之心。即以上师与佛法僧为异体而供养上师。此种心理的对境。应当远离。第二句谓能行上师佛法僧为一体之供养。即师是三宝。师是本尊之谓。依密续经教言。上师即佛。上师即法。上师即僧伽。依理言。佛对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是不停止的。如谓上师与佛系异体。则佛利生的事业就会中断。

19、至下半颂谓令师圆满欢喜。因上师生喜故。即十方诸佛生欢喜。由此所集福资而得的加持力特别大。修学进步快。且能速得殊胜之果。可感到佛证果之智慧。能迅速成就一切种智。上师分了义与不了义二种。 以显教言。佛之一切种智为了义。 以密部言。深明慧下三部为不了义。 空乐慧无上瑜伽部乃为了义。 体性是佛。相状是凡俗上师。此指宗喀巴大师。 八千颂云。佛开释大众。汝等声闻乘当知。佛为说法摄取受。饶益。及种种事业。应知皆是佛之功能德。因在说法时。有佛之加持力入于说法者之心里。是佛之意功能放光。故应当作佛看。显密均系如此。故上师瑜伽为速成佛之命脉。般若二万五千颂亦说上师之最重要。以遵师垂训为命脉。又菩提道次第开首说。依

20、止善知识为入道之根本。般若经最后品亦谓。一切法皆由依师而来。宝积经云。诸佛一切法。皆依善知识。一切功德品。莫不依师生。过去诸佛皆作如是说。因如此乃可迅速得大成就故。 宗喀巴大师秘诀。如修学者闻不能记。思不解义。修不能通达时之无上方便诀。即为依上师瑜伽胜福田。勤行积忏。殷重启请求加持。即可闻而能记。思能解义。修能通达。于一切资粮田行布施。均可为众生增加福报。如施犬。施人。施穷人。父母。守戒者。声闻。佛。十方佛。师等中。以供养上师所生之福德资粮极大。 经教中有云。自修观想卅二相八十随好到一千劫。不及对上师一念之功德大。祈祷法门百千万。不如祈祷上师功德名称一语之功德大。因师为十方三世诸佛的总聚体故。

21、 文殊是具相具德之上师。同时也是具相具德之弟子。 今者我们所修者。为宗喀巴上师瑜伽。此法较其它上师瑜伽法更为殊胜。因宗喀大师与我们众生更有亲近因缘。时间近。加持力特别大。宗喀大师过去与众生就有缘。否则我们今天不能闻大师之正法。现在更有亲切缘。修此瑜伽。上焉者。可即身成就。下焉者。亦可于以后若干世得着大师心力的加持。 此仪轨有多种。此为甚深道喜足天众尊长瑜伽法。在了义方面说。宗喀大师为怙主三尊。观音。文殊。金刚手三位合一之体性所化现。为十方诸佛悲。智。力之所化现。在此五浊恶世来救度众生者。为救度汉藏一切众生之一大事因缘而来。故化现凡俗相者。 大师出世时。正为佛法黑暗时代。且极衰微。在早释佛曾为此

22、授记。名为善慧。 可参考大师传记。 在此时代。大师即建立三藏十二部之十大法门。若由大师祈祷力令正法长住一千年。 大师曾于迎佛前兴大供养而发愿。 生起猛利的与上师不可分离的信心。而修上师瑜伽。可得殊胜之佛果。释佛为大师授记有云。于彼即大师生信仰。必生希有佛土更为殊胜。宗喀大师之佛土为希有佛土。或云佛刹。大师名狮子吼音 声 佛。大师身高一由旬。托钵满盛甘露露上有宝塔。上根者。一入希有佛土。即可见塔而入大乘道。中下根。则须在希有佛刹听闻言教。短期中亦入大乘道。以空慧与密相合而修。即弥陀之西方极乐世界内之菩萨众。亦赞叹南赡部洲众生之殊胜人身。因一。南赡部洲众生合于法器。显密双修。很快可得成就。二。一入

23、希有佛刹。不再迂回化生他方。即可入于大乘道而成佛。以上皆释佛所说者。 教授问经内。在不了义方面说。大师诞生前。当时系佛法黑暗时代。大师父母迭次得梦境怙主三尊化现降生地点之情况。得当时大德顿珠仁钦修大威德成就者之看护。三岁为之授居士戒。七岁导之出家。六七八岁时为之灌顶。十五岁时入藏。参考大师行传。 当时门下弟子赞叹大师为地下。地中。地上之明灯。盖可导一切有情能成佛故也。 续申大师之圣迹。如降生时。其脐带流下之血于地上所生之树。树叶有佛像。此树己被四面之塔转绕。作装藏然。其根又窜出生一小树。乃有佛像。且有阿字等字体。 大师遍修显密。遍访大德。后于闻法 定住 忽生定境之圆明境相。但尚非空见。时藏中大

24、备。即得此圆明之境者。亦不可多得。且自认为希有。大师则不以为然。且认为尚未建立基础。 大师之治学方法。在精炼求甚深之了解。后遇一精通中观之大德。此大德常见文殊师利。旋告大师修学方法。 一、集资忏净。供曼遮。礼佛。均系集资。 二、专修上师本尊无二无别之瑜伽。 三、遍参经教。 此三原则为证得空性之方法。然非指大师须要如此做者。乃大师启示后来之示范故也。 大师开始专修文殊法。然后如亲见文殊。后遵文殊菩萨之法语。易地专修。并告以修比说的功德更大时。己有弟子二千馀人。尽舍弃讲说专修。于专修时。并遵文殊法语修补弥勒佛圣像。时连弟子共九人,凑银共九钱。不足之数。乃修毗沙门天王法。得圆满弥勒佛圣像。开光时。诸

25、天佛菩萨均降临焉。大师亲眼于空中见着。 返往处时。旋证得空性。后有萨迦派祖师来问法。即 甲操杰仁波切 初不礼拜。并与大师同座。大师主半座与之。时大师正讲经故。于一小时后。此祖师拟问之一切疑难处。全得圆满答复。乃自动下座而执弟子礼焉。 听此经一座 二小时 之功德。而生起对大师一点信心。可抵天人整个时间之功德。 大师得中观见。通达空性后。即为其宏法之极胜时代。总括大师行传。可分为三个阶段。一。闻法。闻所得慧生起。二。转经教为教授法门之时。得思所得慧而生决定智。三。修的时候。但以上三者。均系同时并行。不过多偏重闻。惟末法众生则多偏重一面或分段而行。此为不可者。 大师并开示修止之不共修法。过去诸大德之

26、修止。不过训示如何坐。如何调息。不想过去。现在。末来。而心空下来。与龙树。无著。弥勒之三摩地不一定吻合。大师则将诸部大论如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等。融通串合而开示修止之不共法则。乃到因明亦不以为全系所谓的逻辑学。辩论学。亦可纳入修的方面去。 由十方诸佛菩萨的劝请。大师乃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此书咸认为四方酥酪之大乳海。 克珠仁波切为萨迦派大开辨论会。结果辨论胜利。时年十七岁。己令誉大振。亦奉师命 亦大师之师 往谒大师。且依止焉。 此时明成宗。曾派钦差往迎。但未去。且先避二日。后遍寻五日方寻得大师。大师乃派弟子偕钦差同去。盖启示后来视所谓功名富贵如糟糠之故。 宗喀大师因系怙主三尊所化现。事实上大师尽管

27、隐讳。然其断证功德。于不知不觉中仍然流露出来了。闻与修并行一事。为当时所无有之现象。咸认为佛所说之经。仅系一种所说者。而非修者。如云修。则有另一法门。且认为多闻系修之一种障碍。大师乃一反过去宗风。将三藏十二部融通为修的方法。对释佛的甘露。容纳无馀。换言之。即释佛的一滴甘露。亦未放弃。大开众生成佛之方便殊胜法门。要皆大师之赐也。多闻方思广。思广方修得大。如仅注重于片面的定力。为不完整之道谛。方便与智慧二分具足。方得为整个之道谛。时萨迦派有一班知达精通五明者曾有云。今日愚痴盲修者。大半多坠畜生道。指仅修定为不够道谛之谓。整个圆满的道谛有三。一。出离心。应取及下士道。应止者亦在内。二。菩提心整个大小

28、乘 包括在内。三。空性。今者修上师瑜伽。因大师将经教组织整理的结果。我们可于一座的时间内。从依止善知识起而将显密的一切法语。即遍尝无馀了。 因讲上师瑜伽故。不得不将大师之行专略为一说。俾得一简略之轮廓也。 正文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结行。 总说。一。三恩具足之根本上师。二。宗喀大师。三。佛。 要者三位合一。而将宗喀大师之像。显现在前面。然后作供养。作祈祷。 像状虽不同而体性均是佛 此之谓上师瑜伽。 修上师瑜伽者。如以佛与上师为异体。则不合上师瑜伽。即将上师变为佛。亦不可。要心生决定认上师为佛。方可得佛之真实加持力。盖上师与佛如水乳之交合也。或想大师为真实怙主三尊所化现之总聚体而作供养

29、。作祈祷。 喜足天众为大师所亲著。且亲传其弟子者。亦云耳传秘诀之一。其加持力甚大。去违缘。长寿。财富。及不共之往生法等。均包括在内。 末法众生。一。福薄。二。灾大。法太贵重。不易得。 修法。先清净住所。庄严住处。庄严供品。大师像供正中。 因有不共之缘起故。 入座。观心量等。 观心法有二。一。九节风息法。即调息此为密法修气派九中之一柱。即气由右鼻孔入。左鼻孔出为一次。共做三次。再由左鼻孔入。右鼻孔出为一次。共做三次。再由左右双鼻孔入。双鼻孔一入一出。为一次。亦作三次。共为九次。如心仍放逸,再用第二法。 二。数息法。双鼻孔一入一出。计一次。数到廿一次无错乱。即行了。如有错。又从头另数。直到无错乱为

30、止。此为除去杂乱分别心。令心往于无记之状态中。乃至无所谓善与恶了。喻如白布一幅。以便染色故。 观心后。然后要有发心的动机。即串习修炼菩提心。从下士道起。要有至少一个略的道次的轮廓。要想一切有情皆在苦中。为令彼等离苦得乐之故而修上师瑜伽。我成佛了。为利一切有情。都愿其成佛。此念应相续不失的而修仪轨。 为别于外道故。先修皈依。皈依要有对境与因二者。有对境如天上之有朗月。自心即如地面之水然。要有水。月方能显现。如无胜解之缘念力。虽三宝常住遍于虚空。即如地面无水。而朗月不能现映也。即不能得着加持。由皈依的辗转增上而得圆满。学佛者。即以皈依较胜于外道。末法众生之有我执。一切执为实有。莫不与外道同。内道之

31、较胜于外道者。即以有皈依故也。然应修清净的皈依。不要急时才来抱佛脚。更不要急时都不来抱佛脚。 皈依之对境。前面虚空有一大宝座。座之中央有一小狮子座。座上有莲花。花上有极透亮月轮。轮上有宗喀大师或释佛为主尊。周围有诸佛。菩萨。绿觉。声闻。勇士。空行。护法围绕。均系面对着自己。 皈依因。先观生死轮回之苦。三涂苦。生起怖畏之心。而希求救护之心理。班禅善慧法幢曾云。知苦之怖畏而求三宝救护的猛利的信心。为皈依之心髓。有此心。即可谓之皈依体。 大乘的皈依因。为遍虚空法界有情。父母。冤亲。六道众生。无时不在苦中。且等待着要受的苦。不知有若干。如生死轮回之苦。特别是三恶道的苦。请求解救啊。要解救。唯有三宝。无

32、他可靠者。 一面念四皈依。一面生起如上的心念。遍数不拘。但至少也得三遍。 参阅六加行法放光灌顶消罪等可加入。 皈依发心。大乘的果的皈依。较胜于声闻。缘觉故。对众生的苦。生起大悲心来。求佛救护而得果。 希求令我迅速而得佛果。希求所有众生均离苦得乐。一面念皈依发心。一面生起如上观想。 皈依鉴别内外道。发心则鉴别于大小乘。此法系大乘法。然修学的人。亦应是大乘人。 补特伽罗 如系小乘人而修大乘法。则功能生不起。要认识并具足以下二点。而来发心修学密乘方配。一。密乘系超胜于波罗密多乘。二。猛利的菩提心生起。且菩提心要由心的深处发出。不要成表面的一个大乘人。而实际系小乘人。我以所修诸善根包括修。学。做的一切

33、善根是为利有情离苦而得乐果故。我愿成佛。此为愿菩提。如照六度行做者即为行菩提。 颂子之义。修时如不与心相合。则有如鹦鹉之念诵然。功德小。一般均在修法。但少了解此法含有能持之义。即上者要不坠寂有二边。中者要不坠生死边。即下者。亦有不坠三恶途。但亦有修法而坠落者。此即修法与心未合之故。对修法得有受用之表现。一。烦恼小。二。对三宝信心大。三。慈心一天一天的大。 愿菩提心加上四无量心 详六加行 则可继续增上。 念四无量心时。 第一句 六道众生周转绕着。因为他们都想乐。但缺乏乐。尤其是无漏乐。故愿令彼等得乐。且得乐因。 增上随喜愿祈祷四种心念同时加上。第二句 观想六道众生的苦果由烦恼业力而来。故愿令他们

34、断。 第三句 缘念六道众生得。一。禅定乐。解脱乐。人天善乐果。生起随喜之心。二。未得者。令他们得以上三种乐。三。且令他们稳固。 第四句 舍心分二。一。众生与众生之间。二。自己与众生之间。断冤亲之因。此因由贪。瞋。痴三毒而来。令远离此因。住平等舍。 以上四句。每句各念三遍。而作如上之缘念。 发最胜心。第一速字为即生成佛意。 密之下三部。第二速字为密四部中之无上瑜伽部。谓在此五浊恶世。人寿极短之时。而得即生成就。亦即速中更速之意。 特为利益慈母一切有情云者。直接的有知母。念恩。报恩及拔苦得乐等义。均包括无馀间接的有道之三要。正见出离心。菩提心等亦均包括。正等觉位即断证二德。做到清净圆满之果位。佛。

35、而要速得故。修最甚深道师长本尊瑜伽法。 二乘人因方便与慧二份未圆满依师故。多有未通达最甚深道上师瑜伽。即大乘中之波罗密多乘。亦多有未圆满依师者。如显密俱圆满者。方为最甚深道。 师长之义有二。一。功德具量者。二。作最高对境之福田时而无愧。且生起胜解者。 师长本尊大师如天中天。 释佛 堪受人天之礼拜者。梵王。帝释均礼拜者。 瑜伽证得止观双运。称为瑜伽者。 自心与上师相应。对师信心到与佛无二无别之心念生起。为上师瑜伽。未生起者令生起。己生起者令此心辗转增上。不使退失。 瑜伽在藏文的意义上有。一。实在的。二。稳当的。三。相合的三个意义。 念发最胜心时。随文殷重的作如上观想。 正行。 一。迎请资粮田。福

36、慧二资粮。二。修七支与供曼达。三。为求加持而行祈祷。四。聚会加持力。或云加持总集。五。自心与师相合。 此喜足天众仪轨。为大师所耳传者。直至底诺巴方将此仪轨写出。其写出有二因。一。恐失传。可惜此希有之法。二。时有白哈摩王作崇。神通极大。后为底诺巴摄伏。白哈发誓。凡修米遮玛到一百遍者。决不为之作崇。 注:此处底诺巴非印度祖师。 第一科、迎请资粮田科 弥勒佛为兜率天或云兜率陀天百千万众之主尊。 在忉利天之上忉利为三十三天之别名 行者面对须弥山。山顶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为地居天。其上为空居天。由此上八万四千由旬。即为夜摩天。已无斗争天。再上为兜率天。兜率天为具足欢喜之天。较兜率以下之天界更乐。天人在此

37、具足安乐。故名喜足天众。兜率天分为两苑。兜率内苑名法乐苑。弥勒佛于其中说法。此为清净刹土。修时应观想此为清净刹土与极乐世界约同。此内苑有弥勒宫展。金沙铺地。琉璃庄严。七宝为池。宝树之间有宝幔连络。宝色鸟。妙音林。间均有珠宝色泽之野兽闲游。八功德水池极多。池中有夜开花。青莲花。妙莲花。为之充满。珠宝灿烂之栏杆。宝梯。金地之上有珠宝。踏之柔软。此大高幢宫殿。为弥勒常说法之处。园前有七宝庄严之大宝座。上坐弥勒佛。周围有菩萨。眷属。阿底峡。 虚空无垢藏菩萨 宗喀大师。 文殊师利藏菩萨 吉祥菩萨。及十方诸佛菩萨围绕。此时弥勒佛正对大菩萨众说法。弥勒着天冠。天衣。臂饰。一切庄严。手结说法印。右手持龙华树枝

38、。 表示弥勒以后成正等正觉时之所在而转法轮 上有法轮。左手持花。上有净水宝瓶。表其时在婆罗门 每一位佛都有十二大事业要做。 行者于此应缘念弥勒真实不虚。且正说法。自己亦闻得妙音。一。舍此报身后。易入法乐苑。二。转秽土为净土。再要想弥勒胸间有一黄金磨出之圆镜光亮。渐次显明。镜内有格纹。格纹内宗喀三父子。 为弥勒的大慈大悲的体性所化现 大师之左边。甲操杰仁波切。大慧观音之体性所化现。右边克珠杰仁波切。金刚手之体性所化现。俱笑颜面对行者。且想己身已在法乐苑内而作殷重的迎请与祈祷。请到行者此一报身之秽土来。想大师允许。由弥勒佛心中放光。有如白炼一匹下降到行者前面虚空中来。形成三个云堆。中者大。左右两堆

39、稍低下一点。宗喀巴三父子由弥勒心间圆镜中冉冉下降分坐于云堆上八大狮子座。月轮 表菩提心 莲花 表出离心 上。三父子具足三衣。 表毗奈耶因经教以戒为根本庄严比丘相。手结说法印。 表度生由说法起 右手持青莲花柄。柄至耳际花开。花上有剑表智慧。左手花上有法函。 修本法即为喜足天众上师瑜伽法要 童贞相。面如满月。白中微红。座为七宝者。表希有义。 一切有情中惟佛实其为希有故 帽尖高形。表见的境界己达最高空间境界。帽边为红色。表金刚乘法。帽之二带。表方便与智慧。 八大狮子座。表八十自在。即语自在。神通自在等。要佛才有此座。莲花月轮在跏趺坐下者。表己得出离。菩提之自在。 二弟子右手说法印,左手入定印。表闻思

40、修均不可少。 第二科、修七支与供曼达 迎请后。集资忏净靠七支。印度有一即生成就之大德曾如是说。欲速成就者。应修七支法。此七支供养法为菩萨之主要修行法。有者。可令不入于二乘。为大乘之心要。 请住世支 前半颂为明显观想。后半颂正请住世。至尊即法王之谓。教证功德及身。口。意圆满者。大师对末法时代众生。保以仍具笑颜。一。以因缘起故。而现笑颜。二。如父子之喻。子虽不成材。致令父生忧愁。然遇子一有善行。则仍现笑容也。 正请住世之后半颂。由念大师身语意功德之生起。行者内心变为信大师是诸佛的体性。知培养福德资粮。应以大师福田为最高的对境。为宏杨正法故。请大师住无量百劫。行者供献宝座。请大师长久住世。宝座化光入

41、于大师之宝座。合而为一。行者作大师己承许住百劫想。由请住世。一可令行者长寿。 又喻如良医 二。行者对师不敬。及乱师意等罪行可忏除。 礼敬支 要身语意三业同时礼敬。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极倡磕长头。拱手一。于顶上。表顶髻相。二。于眉间。表白毫相。三。于喉间。表妙音海。四。于心间。表智慧海。 一切种智 总表植下种子功能。 文殊先加持众生方面的悉地悉地即成就义 念此颂时。起来礼拜或座上合掌礼拜均可。一面礼拜。一面念。如长头礼拜记数时。可于此时加入念卅五佛名号。或于忏悔支中。加入念卅五佛名号亦可。 如加入念时。应观相宗喀巴大师心中放光。光端有卅五佛。而行忏悔。普遍清净之慧心。圆明心 所知境无边。而大师的

42、智慧。尤为广大无尽。 第二句具足贤善因缘之九百几十尊大菩萨 十地菩萨 之善士。即将来此娑娑世界一生即成佛者。尚须闻大师说法。方能圆满其最后功德。因大师无有不明。所说法无缺无倒。系整个显密圆融的清净正法。大师法语方便智慧二份均具足。说。著。辨。谨严。 戒 即以佛慧而看大师。亦看不出有与戒不合者。且具足贤善即慈悲心故。 大师名罗桑札巴。凡见闻念者。均可得着解脱因之利益。 作上市宗喀巴想。殷重的想自己上师与大师合一。无二无别。否则作怙主三尊想亦可。以心行供养。即以依教奉行作供养为上师所喜悦者。亦为十方诸佛菩萨所喜悦者。此种供养。极为殊胜。其次。以财宝供养。仍能积大福资。惟于末法时代众生。以来源不净之

43、财宝供养。上师及诸佛菩萨不一定生不欢喜心。以师佛一体而礼敬。供养。为最殊胜之积福法门。 一面念礼敬支颂文。一面心想着大师之身语意功德。合掌礼拜。座上亦可同时想自身化为无量身在同时礼拜。 同时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即方便与智慧。加入于礼敬支中而观想。一。为利众生成佛意义积福故而敬礼。二。能礼拜的我。与所礼拜之对境宗喀大师。及行礼拜作业。均系由心所安立而无实有自性。盖自性本空故。 供养支 阿底峡尊者开释。尽力的供养。尽力之所能而供。 嘎当派大善知识有云。恶秽 腐 之食物不可供。而择鲜美者供之。如供一支香。只要清净。且观想供养的不仅供养一二尊师佛。即于诸佛菩萨亦在供养。即可得供养诸佛菩萨之功德。应

44、想我们一切的享受。均靠诸佛大悲的赐予。思此我们方能生起猛利的供养的心。所积的福慧资粮更大。众生之能生存。系靠技巧。计划。劳动力。或祖宗的遗留。此均为增上缘。如未种善因乐因。则根本无望如愿。喻如日光水土与毂种。日光水突为增上缘。毂种为种子故。即以增上缘而说。亦系三宝之恩赐。因为有培福的因。加上能遇着一切好的亲友家人。此即缘故。才会产生出成果来。惟此因与缘二份。俱应具足。此亦说明众生的一切享受。均系三宝之赐予而获得者。且一切善因的动机。均为佛之事业的光芒而入于行者的心中故。益殷重的如法供养上师三宝。 供养依于信心。不一定依于物质。依于信心故。即供水一盏。因增上福德。将来可感有供甘露一盏的堪能。 加

45、强意显的供养。而广大的缘念。 供具庄严。应想大。花 头上 花多。花宝鬘。花冠。花幢。花座。花山。花海的想。 且香 香 鼻 。檀香。磨香。柱香。如香之坛城。香山。香烟缭绕。遍满虚空如云。并遍满十方一切佛刹。佛菩萨闻香生乐想。灯明。 眼 凡发光辉者均属之。灯多。灯大。油如四大海之多。灯柱如须弥山之大。光焰遍照三千大千千世界的想。香水。 身 加清凉药如冰片而成者 如四大海水之多。食 舌 即佳馔。味如天味。大且多。如须弥山大。音乐。 耳 凡弹。打。抚者。应有尽有。遍满天空齐鸣等等。或其他。 以上意显均作上师佛菩萨己享受及喜悦想。福田为经教中之喻词。世间良田不种均生悔。而况此胜福田。岂能令其荒芜乎。经云

46、。愿以信犁而种福田。即应勤修供养。 礼敬支对治我慢。供养支对治悭吝。 关于实物供养此二支属于积福。种今后成佛享受之种子。其馀五支。则属修行供养。 忏悔支 一。首先安立对境。其对境为上师宗喀巴。二。能忏者为行者。三。所忏者乃行者所忏悔的罪过。 颂内之三种戒。即。一。别解脱戒。二。菩萨戒。三。密宗戒。即金刚乘戒。犯戒。一。将损毁善的异熟果。二。且将妨害善事业之成就。性罪虽未经佛制戒。但是不应作的。如作了。仍算犯罪。仍是恶业。遮罪应遮止之谓系经佛制定过的。如犯。为遮罪。如五戒中之杀戒。居士受过杀戒者。如再犯杀戒。则性罪与遮罪均同时犯了。因体性同故。如未受过杀戒而犯杀。则为性罪性。 应依四力之门去忏悔

47、去修。四力之门为何。即。一。追悔力。二。依止力。三。现行对治力。四。遮止力。 何谓依止力。谓造罪时系依众生而造的。系依上师三宝而造的。既己犯罪而欲忏除。则须依造罪时之对境而忏悔。即所谓在何处跌倒。即从何处爬起。故须修皈依。修菩提心。方可忏尽。 追悔力。应生起殷重心去忏悔。为四力门中之最重要者。如能多观苦因苦果。即可生起追悔心。如以杀来说。犯杀。即得四种果。一。异熟果。坠地狱或畜生道。二。士用果。后世尚有嗜杀本性。三。等流果。继续杀生。依广论为造作等流果四。增上果。主要感短寿。行者应知凡。作一种不善业。即可得四种果。从认识业果后。并须加念死无常。虚空幢曾说。于业果未生信心者。而言不作恶业。是等同

48、妄语。 对治力。念佛名号。修百字明。念心经。 乃空性经教 及造佛像。供养。修中观等等。均可对治。总之。善业为天然对治不善业者。如能如法忏悔。决定可以忏净。造罪必受果。忏悔能清净。此为佛所说者。行者可勿疑惑。以因明的道理来说。如怀疑罪行不能忏除时。则就同无苦果之可受。念诵时具此四种力。四力。对境有大师。迎请。礼敬。供养。行者再加上以后决不再犯。即得了。 忏悔支为对治贪。瞋。痴。三毒者。行者 注此处似应加以愿二字 如将烦恼障。所知障断尽。即己安立起成佛时二障消除之缘起矣。 随喜支 随喜境。为大师行传中所记述的大师一生中的广大事业和身语意功德的圆满。应生随喜。 浊世闻修断八风。系表示垂示后世模范的教

49、授。事实上大师即是佛。闻为知而闻。知为修而知。大师己将一切经教均变为教授了。如何调伏作调伏烦恼之教授。所以我们要真实的去实修。万一不能马上去修。也要发愿要修。不要疲顿。中断。退坠。此为修法者之大忌。噶当派祖师有云。心于法老疲最怕。喻如钓鱼然。滑钓鱼逃。后即难再上钩了。修法者亦如是。应注意。 随喜支之前半颂。浊世闻修断八法。善得暇满成大义。系指大师而言。因大师才是真实做到者。成义利分三种。即大。中。小三种义利。八风亦分三类。即黑白杂三类。大师一生殷勤宏法利生。黑白杂三类八风均染不着。成就了大义利。我们应对大师一切生起随喜。而且要学大师。如做不到。也要发愿去学大师才对。中指具中等义利。不为杂类的八风所染。小义利。不为黑粗份的八风所染。凡夫对粗份黑份的八风亦未离去。空过人生。实为可惜。虽亦有在修法者。然所修之法。实不算法。因只顾眼前现世的利乐。盖为此身所执着故。 八风。利喜。衰不喜。乐喜。苦不喜。誉喜。毁不喜。赞或云称喜。讥不喜。一正一反系两面。欢喜的四种。不欢喜的四种。或分欢喜与不欢喜二大类。行者应不许八风抬头。即一般行善业者。亦为八风所染着在作。修法应避开八风而修。方能谓之为法。 详菩提道次 如为了后世不堕地狱等三恶道。 不喜的 而想得人天善果。 喜 此属下等义利。但仍为杂类八风所染。 欢喜的人在善果想取得不欢喜的遮止不去做 未断生死故。 白份八风。欢喜自己得解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