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17081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寒论113 方 (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 - 1 桂枝汤方: 12 条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 桂枝加挂汤方: 117 条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

2、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 桂枝加芍药汤方: 279 条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 桂枝加大黄汤方: 279 条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 条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

3、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 桂枝加附子汤方: 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 挂枝去芍药汤方: 21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4、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9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18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 桂枝人参汤方:163 桂枝四兩,另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朮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

5、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2 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 28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朮 茯苓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14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6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

6、加芍药生姜人参。 15 麻黄汤方:3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6 大青龙汤方:38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17 小青龙汤方: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7、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18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19 桂枝二麻

8、黄一汤方: 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0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21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301

9、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302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63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 2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206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

10、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孽 生梓白皮一生,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 25 葛根汤方: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26 葛根加半夏汤方: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 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

11、、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7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34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8 桂枝加葛根汤方:14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法皮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宋本方后注云:“臣亿等仅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

12、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29 白虎汤方:219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 白虎加人参汤方:168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台,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31 竹叶石膏汤方:397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

13、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32 调胃承气汤方:29(甘草干姜汤方、芍药甘草汤方、四逆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33 小承气汤方:208 大黄四两,洒洗 厚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34 大承气汤:208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

14、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35 桃核承气汤方:106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芒消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36 抵当汤方:124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37 大陷胸汤方:134 大黄六两,去皮 芒消一升 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38 小陷胸汤方:138 黄连

15、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39 十枣汤方:152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40 桅子鼓汤方:221 76 肥桅子十四枚擘 香鼓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41 桅子甘草豉汤方:76 桅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

16、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2 桅子生姜鼓汤方:76 桅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台,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3 桅子厚朴汤方:79 桅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侵,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4 桅子干姜汤方:80 桅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5 桅子蘖皮汤方:261 肥桅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17、黄孽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46 茵陈蒿汤方:236 茵陈蒿六两 桅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47 枳实桅子鼓汤方:393 枳实三枚,炙 桅子十四个,擘 鼓一升,绵裹,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桅子,煮取二升;下鼓,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48 小柴胡汤方:37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

18、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9 大柴胡汤方:103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50 柴胡加芒硝汤方:104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51 柴胡桂枝汤方:146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

19、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5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147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5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107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

20、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今加龙骨等。 54 黄芩汤方:172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5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172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生姜一方三两,切,一两半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6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154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57 附子泻心汤方:155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

21、温再服。 58 甘草泻心汤方:158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9 半夏泻心汤方:149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甘草各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一方用半夏一升。 ) 60 生姜泻心汤方:157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

22、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61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359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62 黄连汤方:173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63 旋复代赭汤方:161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4 四逆汤方:29 甘草二

23、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65 通脉四逆汤方:317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66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390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

24、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67 干姜附子汤方:61 干姜一两 附子一覆盖,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8 四逆加人参汤方:38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9 茯苓四逆汤方:69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 四逆加人参汤方:38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71

25、附子汤方: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朮四两 芍药三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2 真武汤方:316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朮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73 白通汤方:314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74 白通加猪胆汁汤:315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

26、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75 当归四逆汤方:351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十二枚,一法,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6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352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一方,酒水各四升。 ) 77 甘草汤方:311 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

27、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78 桔梗汤方:311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79 桂枝甘草汤方:64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80 甘草干姜汤方:29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1 芍药甘草汤方:29 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2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68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83 茯苓甘草汤方:73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

28、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8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65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85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 67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8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66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9、日三服。 87 小建中汤方:100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88 炙甘草汤方:177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89 理中丸方:386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朮各三两,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30、;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朮;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90 乌梅丸方:338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31、,去皮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91 麻子仁丸:247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92 蜜煎导方:233 食蜜七合,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

32、便时乃去之。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93 土瓜根方(缺)233 94 抵当丸方:126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95 大陷胸丸方:131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 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96 五苓散方:71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33、 白朮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97 文蛤散方:141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98 白散方:141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99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

34、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 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100 瓜蒂散方:166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鼓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爪蒂散。 101 四逆汤:323 甘草二两 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热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102 牡蛎泽泻散方:395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

35、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103 烧褌散方:392 妇人中褌,近隐处,取烧作灰。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褌烧服。 104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05 桃花汤方: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106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

36、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107 吴莱萸汤方:243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108 麻黄升麻汤方:357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一作菖蒲) ,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朮六铢 干姜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109 黄连阿胶汤方:303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一云三挺

37、) ,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10 苦酒汤方:312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111 猪肤汤方:310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主之,方九。 112 白头翁汤方:371 白头翁二两 黄蘖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113 禹余粮丸 88 原方缺失 后世:

38、常器之主张:“只禹余粮一味,火煅亦可服”;王日休补方:“ 用禹余粮、赤石质,生梓皮各三两,赤小豆半升,共为末,蜜丸弹子大,以水六升,早晚各一服” ; 古本伤寒论补方,药物组成: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20 丸。近代主张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治疗。 转载自:http:/ 附录:“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 ,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1 石 = 四钧

39、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 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 2.74 克 = 药末约 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 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40、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 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 1 枚 = 15 克 强乌头 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 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 10 枚 = 4 克 栀子 10 枚 平均 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 1 枚 = 46 克 枳实 1 枚 约 14.4 克 石膏鸡蛋大 1 枚 约 40 克 厚朴 1 尺 约 30 克 竹叶一握 约 12 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