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氏风科:辛温大毒祛大寒传承二百八十年的张氏风科,立足于“非大热不能祛大寒”的理念,处方以“辛温之毒”之品为基本方,采用“大剂量”的疗法打破“细辛不过三(克) ”的常规,虽然大剂量只用“毒物” ,但病人从未发生中毒现象,这是因为药物通过炮制及配伍,保留了有效成分,去除了有毒成分。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张氏风科张氏风科创始于清乾隆年间的上海浦东祝桥镇张家宅张氏一族,家族传承十一代 280 年,精于治疗风湿类疾病。张氏风科以祝桥镇为基地,传人及治疗点遍布于浦东的祝桥镇、惠南镇、周浦镇、张江镇以及上海市中心八仙桥等地。张云飞1942 年出生,上海人,张氏风科第十代传人。1965 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带徒班
2、,大专学历,现任上海浦东新区民乐康复养老院院长,曾任上海市个协理事、县台联会副会长、县工商联执委、县政协委员、镇人大代表等。先后在全国学术会议及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 11 篇,多次被评为县(区) 、市的先进工作者,1992 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赴京参加代表会议。浦东新区周浦镇川周公路上一个不起眼的门面房里,每天都是门庭若市,在一股股艾绒燃烧的青烟缭绕间,人头攒动。30 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十多个病人或坐或躺,或针或灸,其中既有花白头发的老大爷,也有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们都是风湿病患者,从全市各个区县慕名而来,只为请一个老先生看病。这个 70 岁的老先生就是张云飞,有着 280 年历史的张氏风
3、科第十代传人。创始于清乾隆年间的张氏风科,以“丸、散、膏、丹”为主,汤剂为引,享誉浦东。八世张汉杰在上海八仙桥设诊时,闻名沪上。如今,张氏风科成功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由于我国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对中药制剂的管理方式,以家族传承为特色的传承方法遇到了一定的障碍。 ”张云飞希望政府能放宽对民间中医的家传政策,让民间中医得到更好的发展。祖传药方内服外敷所谓风科,亦称疯科,为古代医学十三科目之一。自宋元两代起,在风科门中,有中风、疠风、瘫风、癜风等治疗方法,后世有专治头风痛、半肢风(半身不遂)等症的医生。创始于清乾隆年间上海浦东祝桥镇的张氏风科则以祖传秘方“丸、散、膏、
4、丹” ,内服外敷并用,治疗风湿病。在张氏风科第十代传人张云飞位于浦东的诊所,他拿出了一些自制的丸、散、膏、剂,黑色的小丸是治疗各种酸痛的通痹丸,黄色的药粉是治疗鹅掌风的浸剂,褐色的膏药是祛淤通络的追风膏,黑色的汤汁则是治疗白癜风的“乌补酊” 。这些祖传秘方,既有内服的丸、散,又有外敷的膏、剂,内服外敷并用,就是张氏治疗风湿病的秘密武器。临床治疗之时,张氏医生还结合针灸、西药辅治,取得更好的疗效。张云飞给患者看病,一般是问诊、切脉、看舌苔、写处方,他拿出钢针,准确地扎在特定的穴位上,然后拿出一小撮艾绒,熟练地粘在针尾,点燃,缕缕青烟飘来,病人皱了一下眉毛,然后很舒服地闭上眼睛。帘子后面,他的儿子
5、张乐忙着给患者拔火罐,他用的火罐比较特别,都是大小不一的竹筒制成, “这是苏州一个厂生产的,竹筒罐的壳不像玻璃那样锋利,不容易划破患者的皮肤,而且吸力强,易把风寒吸出来。 ”“我去年 11 月来的时候拄着拐杖,现在不撑拐杖也能走几步了。 ”71 岁的岳贵刚做完拔火罐,慢慢从床上起身。他 2008 年开始腰直不起来,走不了路,到大医院检查腰椎间盘突出,双侧骨骼坏死,医生建议开刀。惧怕手术的岳贵经亲戚介绍,每周和老伴从梅陇的家中赶来张云飞处看病。在张云飞的病人中,很多是这样不愿开刀的老人,甚至有些病人被西医判予“不治之症” ,被抬着进诊室,却经过中医调理妙手回春。美丽冻人风寒入风湿类疾病的概念,在
6、现代医学中是指与免疫、代谢、感染、退行性变有关的骨、关节、肌肉的疼痛、酸楚、麻木为主要症状的疾患,其范围相当广泛。风湿类疾病在中国医药中,属于与风、寒、湿邪有关的痹症范畴,包括肢体痹、脏腑痹等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体力劳动者的水田作业、现代人在山区旅游、长期孵空调,饱受风寒所致的腰腿酸痛、关节麻木等症状都属风湿病范畴。“风湿病在 50 岁左右高发,多是由于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寒湿入侵引起的。白领喜欢孵空调,出门坐车、上班、回家,长期在空调环境容易受风寒,引起风湿病。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人的毛孔是张开的,此时吹空调风寒会乘虚而入,日积月累就容易引发风湿病。另外,现在的女孩子大冬天也喜欢穿超短裙,在
7、美丽动人的时候,风寒也乘虚而入。 ”张云飞说。作为专治风湿类疾病的专科,张氏风科的历代传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病人的症状,大多是患有厉节风、漏肩风、鹤夕风、环跳风、龟背风、压头风、绣球风、鹅掌风、白癜风、缠腰风,也就是现代医药所指的类风湿性、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等。中医所指即是肢体痹,其成因为感受风、寒、湿外邪。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痛者闭也” 。为什么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痹?张云飞解释,因为这三种外邪往往不是单独致病,而是胶着交织在一起,只是不同病症三种外邪所占比重不同。
8、假如以感受风邪为主,那么它的症状表现是痛无定处、游走不定,即谓“行痹” ;假如以感受寒邪为主,它的主要症状是疼痛部位固定,以痠痛、钝痛、刺痛、局部感冷,即谓“痛痹” ;假如感受湿邪为主,兼感风邪、寒邪者,它的主要表现症状为局部酸痛、疼痛、肿胀不舒,即谓“着痹” 。但是这三种痹症,其共同症状都为疼痛,所以,临床上碰到的病人就以“痛痹”为主。针对风湿病的病因,张氏风科以“内服、外敷”的特色疗法,将病人分为风重型、寒重型、湿重型、风湿型、寒湿型五种类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给予内服外敷治疗。同时,张氏风科医者根据患者不同的风湿现象,风者流动、寒者固定、湿者肿胀,分别使用丸药、汤剂、粉剂、用针灸或服以西
9、药结合治疗。非大热不能祛大寒张氏风科的疗效,还在于敢于大剂量使用辛温之毒。张氏风科的汤剂,立足于“非大热不能祛大寒”的理念,处方以“辛温之毒”之品为基本方,采用“大剂量”的疗法打破“细辛不过三(克) ”的常规,独创“打底用九(克) ”的特色,基本方法用药为桂枝 12 克、川乌 20克、草乌 20 克、细辛 9 克、马钱子 4 克,以上药物为每方必用,并根据病人的身体强弱、疾病轻重、居住地域,另方剂量。除了以上基本方法外,汤药的其他药品,则根据发病的不同部位,风、湿、寒邪的感受轻重,症状表现为痠、痛、胀、麻的不同及活动受限程度不同,另配以祛风药,化湿药、活血通络药、扶正固本药,因人因病掌握调节,
10、灵活应用。这些含有毒性的药物,使用这么大剂量,病人为什么从未发生中毒现象?张云飞解释说, “这是因为与炮制及配伍有着极大的关系。例如川乌、草乌一定要用盐进行加温翻炒,而不能用生的川乌、草乌,在配伍上,大剂量的川乌、草乌必须要配以大剂量的甘草,通过炮制与配伍巧妙,达到了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去除了药品的有毒成分,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浸泡治疗皮肤病除了精于治疗风湿疾病,张氏风科还善于治疗皮肤病、鹅掌风、白癜风等,并以祖传秘方“乌补酊”浸剂配伍为特色。中医所称的鹅掌风,为现代医药所指的手足癣、皲裂、剥脱性角质松懈症、汗疱疹、鲜菌症共 6 种皮肤病。张氏秘方包含土槿皮、生川军、白芨、升华硫、白国
11、樟、白信等 9 种药物,其中土槿皮、升华硫能杀灭霉菌,配以川军、白芨,强化了对皮肤的吸附力、粘着性与杀菌实效,也强化了对皮肤的角质层、生发层、辣细胞层的修复功效,故能治疗皲裂,剥脱性角质松懈症。在具体的使用方法上,配以米醋,每日浸泡半小时,连泡一个月,其疗效显著。鹅掌风等浸剂的价格每包仅为 15 元,而“中药鹅掌疯浸剂”曾在上海市第一届中西医结合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后中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吸收张云飞为全国协作攻关组成员。张云飞强调说,张氏风科的疗效不仅是各种祖传秘方的功劳,还在于在治疗上以注重延后指导为特色。张云飞以治疗手、足鲜鹅掌风浸剂治疗为例解释说,一般人认为浸了半个月,皮肤已恢复正常于是
12、就停药,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还有很多霉菌隐藏在皮肤下。为此,医者一定要加强延后指导,同时还要指导他们一定要在小暑大暑,人的毛孔开放的节气来治疗,这样药物容易渗入皮肤深层,从而增加疗效。张氏自创药方组成:薏苡仁、板蓝根、大青叶、生煅、牡蛎、乌梅、红花、桃仁、苦参、丹皮等中药。主治:白癜风、鹅掌风、缠腰风(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 ,具有抗病毒功效。源于渔民风湿的中医流派张氏风科,创始于清乾隆年间的上海浦东祝桥镇张家宅张氏一族,家族传承十一代 280 年。张氏风科以祝桥镇为基地,传人及治疗点遍布于浦东的祝桥镇、惠南镇、周浦镇、张江镇以及上海市中心八仙桥等地。浦东祝桥张家宅原为浦东冲积平原的东海之滨,民
13、众的居住地处在“潮泥土属”的沼泽湿地,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清朝乾隆年间的儒医,目睹乡民身患风湿的疾苦,转而专攻风科、为民解痛,张氏风科就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根据民国初期五团乡志 “医科”条目记载,浦东地区原下沙盐场的五团曾有两支风科世家,一是“张氏风科” ,一是“赵氏风科” 。张氏风科始祖张传丰本是一个儒医,他以救世为念,乐善好施,目睹盐民、农民、渔民由于长期亲水作业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于是决心专攻风科,他到处搜集各种单方、验方制成丸散、汤剂为病人治病,创始了民间秘方专治风湿症,成为当地名医。第二至第七代,个个都是疗风行家,均被载入史志 。传至三世风科张翼天,将张氏风科的祖传秘方以“天、地
14、、玄、黄、宇、宙、洪、荒”的代号编名,治风一法,以丸药为主,汤剂为引,疗效显著,被誉为“张一贴” 。其所编风科秘传丸方目录备考 ,成为张氏风科的瑰宝,传之于后代。四世张露香采集医药良方 248 个,编成张露香采辑诸方一书。七世张忍百、张涤初昆仲,处方平稳,疗效显著,从此张氏风科名声大振。八世张汉杰,于上世纪 20 年代学得上海中医学专业理论,后在名医云集的上海八仙桥开设门诊,闻名沪上,后回故里祝桥从诊。在八仙桥业务兴隆,为何重回故里?张云飞回忆祖父张汉杰说,那时的上海滩,地痞流氓横行,张氏风科的红火,引起了黑社会的不满。一天,祖父收到一份礼物,打开一看,竟然是三颗子弹, “这就是暗示,如果你不
15、走,就叫你吃子弹了!”于是,张氏风科不得不关闭诊所,搬回浦东祝家桥老家。由于沪上频有冒名者,为此张氏风科在方笺上加印“历代门诊,素不设期”作为防伪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中医得到了社会保障,很多张氏都进了医院,八世张义勇还走上了南汇卫生系统的领导岗位。九世张丙文继承祖业,又向奉贤名家李楚才学习针灸,他将中医祖业与针灸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效大增。据不完全统计,经张丙文医生治愈的重症风湿性病人达 90 多人次。张丙文还打破了“传子不传婿”的祖规,广收门徒达九人之多。张云飞回忆父亲张丙文说, “那时父亲的门诊量日超百人,其中不乏来自新疆、黑龙江、江浙及内蒙古包头、西安、北京等省市的风湿重症患者。上世
16、纪 70 年代初曾有新疆人王天寿、江阴人耿发扬等,前来看诊时,都是支撑着拐杖,经过几个月治疗,都甩掉了拐杖而归。 ”张云飞自小就在父亲的诊所里长大,家中珍藏的中医典籍以及张氏风科历代著作,成为他学习风科的最好教材。这其中有张传丰所创张氏风科秘方 、张翼天编著风科秘传丸方目录备考 、张露香编著张露香采辑诸方 、八世传人编著家传秘方 。 “这些书我从小都要背下来,早晨天不亮就要起床背书,父亲对我很严厉,经常会考我有没有背出。 ”遗憾的是,这些医书在“文革”中被毁于一旦。“文革中,我们家被抄家 5 次,光这些线装的医书,就整整装了十几麻袋。这些都是历代张氏总结的宝贵的资料,还好我都看过。 ”十世张云
17、飞、张云华、张云鹏医生等把祖业进一步发扬,他们既有祖传秘方,又有大专院校的专业理论,积极参与全国风湿科的医学交流,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名字分别载入中国当代民间医生荟萃 、 中华名医专家创新大辞典 ,填补了我国风湿症和鹅掌风、白癜风等医药类的空白。遵循祖上“传子不传外”的传统思想,张云飞的儿子张乐成为张氏风科第十一代唯一的传人,已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孙女张香坡将成为张氏风科第十二代传人。不过,由于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对中药制剂的管理方式,使得家族传承遇到一定困难。张云飞曾参加上海市中医带徒班,经过考核取得了执业医师证书。而他的儿子没进过医学院校,虽然随父学医 20 多年,仍需要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18、才能取得执业资格。而严格的考试制度,对于没有上过医学院的儿子来说,是一大难题。“民间中医继承父传的政策不应一刀切,现在的考核政策与医学院毕业生相同,考核内容 50%都是西医,而中医内容则包括了内外妇儿等各科知识,儿子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把精力放在这些知识上面,其实这些与我们平时的临床关系不大。传统的家族传承都是父传子,师傅带徒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张氏风科的传承上也应该在特色专业上深入研究,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考试上。 ”张云飞说,“另一方面,国家对于自制药剂的管理很严,除了一些三甲医院可以自制药剂外,二级医院都不允许自制药剂,更何况我们这些小诊所?现在的政策,叫我们民间中医如何传承下去?”令张云飞欣慰的是,张氏风科成功申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张氏风科的传承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建立一个张氏风科传承基地。 “张氏风科的传承要进一步发展,光靠我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