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之的所有用法.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15858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之的所有用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之的所有用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之的所有用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到去”.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表人、物、事,表示“他”、“她”、“它”.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3.“之”字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样、这种,如

2、:“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4.“之”字用作助词。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第一:“之”用作结构助词。a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的”,如:“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3、,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b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没有实在意义。如:“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c 用于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是并与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如:“宋何罪之有?”d 用于中心词之后,是前置定语标志,无实际意义。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第二,“之”作为助词无实际意义。用于句末或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之后,补充音节;或用于时间词

4、后表示停顿。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补充判别“之”用法技巧: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如: 作师说以贻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

5、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 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6、.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马之千里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5) 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如: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

7、”“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6)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如: 子夏之晋.吾欲之南海,何如?辍耕之垄上.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如: 顷之,烟炎张天.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