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沁园春长沙.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591424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沁园春长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沁园春长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沁园春长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沁园春长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沁园春长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沁园春 长沙从容说课本单元学习的是新诗,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却是以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形式写成,然而,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为形式所困,抒发的是诗人革命的豪情。这正是中国新诗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不完全受传统的束缚,积极向外国诗歌学习,但同时也没有抛弃中国传统诗歌的可取之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发展出中国的新诗。本文的学习要适当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切忌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本文拟通过独特的情景的创设,侧重运用朗读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豪情壮

2、志。拟定一课时。教学设想:把教学地点从课室之内转移到课室外空旷的高处,在九月的秋风中为学习和品读本词营造一种开阔而舒畅的氛围。在学生大声反复朗读本词的基础上,分析本词中上片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情的前提,展开丰富的联想;下片则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心中激荡的诗情。教学重点 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教学难点 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具准备 选定适合的室外上课地点(高处、开阔处) 、录音机(可携带外出,不需用交流电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三维目标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

3、丰富的联想。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3.情景教学,在特设的情景中,感受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4.反复朗读,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5.思维训练,充分展开联想,开拓自己的胸襟。6.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把上课地点选择在室外开阔的高处,教学楼顶层天台,此处为教学楼第八层,远眺大江,江面开阔,江水浩荡。 (注:若无此条件者,则任何开阔处、高地处,都是很好的选择。 )师生迎着九月的飒飒秋风,面江而立,学生自由地环绕着老师,呈半圆形站立】师 同学们,今天我

4、们把课堂搬到了这里,大家一定觉得很特别吧。同学们放眼四望,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声说出你的感受吧。生 风凉水冷!生 开阔、壮观!生 秋高气爽!生 神清气爽!生 兴奋!生 【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静听,不多评论。待学生发言基本完毕】师 同学们刚才是用说话的形式大声地说出自己在这秋日登高的感受,有一位伟人他也和我们一样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只是他用的是诗的形式。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了什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专心听】推进新课师 这首词的作者是生 (齐声)毛泽东!师 这用词写下的感受传了近一个世纪,从湘江边传到了珠江上,也传到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这是充满豪情的心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5、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首先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同学们可以尽力大声读,让我们充满豪情的声音随着这秋风传扬开去。师 读了一遍,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生 有气势。生 壮阔。生 很有激情。师 说得好!那么大家是通过词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气势、感受到壮阔、感受到激情的呢?生 从他写的景物感受到的。生 从词中对“同学少年”描写上感受到的。生 从词中的用词感受到的。师 那我们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都用了些什么词来描写景物的?【学生找出词中上片中描写到的景物及其所使用的描述性的词语】生 作者写了湘江边的树林、江水、天空。师 概括得不错,具体的词语有哪些呢?生 “湘江北去”写出了滚滚江水向北流去的壮阔场

6、景,开篇就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师 说得好,这可以说的上是先声夺人啊。生 我特别喜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句的写景。师 哦?说说看。生 你看啊,秋天的风把所有的山头都吹红了,树林的枫叶在秋阳的照耀下,红得似火,红得如血,灿烂辉煌,让人的热血也沸腾啦!师 太好了,用诗的语言去理解诗歌,这样的分析让人赏心悦目啊!生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也很好啊。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湘江的水更绿、更透,像整块碧绿的水晶,更美丽的是水上千帆竞发,生命是如此多彩,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生 我觉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更好。你想啊, “雄健的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它想在长天上留下自己的雄姿;活泼的鱼儿也不示弱,它们在

7、水中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活力” 。一上一下,生命如此动人,怎让人不发出赞叹呢?师 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我也要为大家精彩的分析再次鼓掌。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师 那么,这些景物共有的特征呢?生 生机勃勃。生 充满生气和生命力。生 奋发向上。生 力争上游。师 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呢?生 “争” 。生 “击” 。师 如果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选择哪个词语?生 竞自由。师 很好。眼前的景物为什么让诗人感受到“竞自由”?【教师简介本诗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

8、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知识拓展、提升师 联系诗人创作此诗时的特殊背景,同学们讨论一下,诗人借助这蓬勃的秋景图,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生 诗人的情感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师 很好, “改天换地”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你怎么看出来的呢?生 在下片里作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啊。而且,又有“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9、 “激扬文字”的词表示他们的决心。生 还有“粪土当年万户侯”也表示他们对权贵的蔑视和他们的雄心壮志。师 分析得很准确。大家都知道,一般到了秋天,诗人都会伤感、悲叹等,可是作者却充满了豪情壮志,这是为什么?生 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心情不同嘛。师 对了,大家想想,如果是林黛玉在秋天的时候会有作者这样的感情吗?生 (齐声)不会!师 是啊,对于同样的景物和季节,作者的身份、地位或背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作品。课堂小结诗人虽在“寒秋” ,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抒发青春的豪情。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

10、,让大家在仰望蓝天和远眺秋江的情形下,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让天空也留下你们的声音吧!【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课室学习我们高中语文第一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长沙 ,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板书设计拓展阅读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11、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鉴赏提示:这是毛泽东同志怀念夫人杨开慧和追念战友柳直荀的一首词,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毛泽东的诗词素以雄浑、豪迈而著称,此词为悼念亡人故旧而作,却也丝毫没有悲悲凄凄的小儿女之态。把中国古老的传说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结合,现实人间与超人间的仙境共同构成一个充满诗情和豪情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毛泽东诗词作品中别具风采的作品。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熟读并能背诵全诗,体会情感,把握节奏。参考答案:1.要求学生能背诵全诗。2.朗读全诗的情感基调:激越。3.全诗的节奏划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12、/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命题意图: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感情。参考答案:1.学生可以就诗中描写的意象展开适当地描述。对学生的答案加以引导。2.在上片,诗人通过描写山、林、江水、江上的船、鹰、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长的秋景图;诗人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下片围绕“同学少年” ,

13、诗人表现出勇于投身激流的非凡气概和表达搏击勇进的召唤;蕴涵着诗人改造旧中国和誓挽狂澜的志向、气魄和精神。三、命题意图:拓展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诗人。参考答案:略(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及书法作品,也可要求学生课外查找,适当引导。 )备课资料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

14、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 。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15、,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

16、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欲与天公试比高”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

17、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毛泽东 1928 年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 ,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 采桑子重阳 如梦令元旦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这一组意境超

18、拔、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 ,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满江红 )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毛泽东的诗词继承

19、了这个优良传统。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 。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诗词造诣精湛的优秀诗人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的美学价值,认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翁扬、余飘人民日报2000 年 12 月 2 日第六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