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居秋暝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 教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 761),字摩诘,唐朝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田园诗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
2、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写亲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三、诵读课文 四、初步感知:既然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诗题解读:“山居” 、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山中居所秋天傍晚景象。 2诗句意象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雨后空山 、天色已晚(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
3、歇, 诗人归隐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4、情感解读: A、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诗人笔下清幽明净的山景、淳朴和谐的民风,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因而愿意归隐于此
4、。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安于隐逸的情怀。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以人和而望政通。 B、春芳已歇,作者为什么还乐意在此? 自然美:明月 青松清泉 白石 翠竹 青莲清新 宁静 美好 生活美:淳厚朴实 勤劳善良 和平安乐 和谐美:景人完美组合 天人合一优美的田园生活图景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雨
5、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 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6、感悟诗境: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
6、,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五、深入探究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 “空山”呢? 明确:环境清幽:无人无达官贵人 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清净:淡泊宁静 不掺杂念 “空山”写出空旷寂静的景象,营造出悠远、清净、空明的意境,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 、 “诗意的憩居” 。 2. 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 “莲动”而后说“归浣女” “下渔舟”? 明确:有四个
7、作用: 为了诗句的押韵。 突出景物的神奇美妙,使句子更为灵活。 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 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六、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以精确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山村图画。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山水诗主要艺术特色:清新、明丽、蕴蓄,饶有情致,富有生气。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予以刻画,构成优美的意境。同时,作者又善于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和音响,把画面、声响、动作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七、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板书设计:版权所有: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