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村劳动力流动.ppt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5908179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流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农村劳动力流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农村劳动力流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农村劳动力流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农村劳动力流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农 村 劳动 力流 动问题小 组 成 员 : 石 侃刘元敏n 一、课题基本概念和内容n 二、课题相关文献综述n 三、我们研究的问题n 四、我们的研究思路一、 课题的基本概念和内容n 1.1人口流动的定义n 1.2人口流动的历史阶段 n 1.3研究的主要方向1.1人口流动的定义 n 在中国,对于迁移现象有两种说法: “人口迁移 ”, “人口流动 ”。n 这与传统的统计定义有关,及传统上有把户籍变动的居住地变化叫做 “迁移 ”,而把没有户籍变动的居住地变化叫做 “流动 ”。n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没有户籍变动的劳动力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因

2、此, 一般认为迁移与流动的概念是相同的,主要都是指人口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而跨地区移动 。杨云彦: 中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测算与强度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 6期 1.2人口流动的历史阶段 n 改革开放前,国家严格控制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前,农业劳动力迁移十分缓慢。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劳动力流动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管制 。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城市各单位一律不得私自从农村招工。大量劳动力聚集农村,由于实行集体耕作 ,农业剩余劳动力都隐藏起来了。 n 改革开放后,流量递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1) 19781983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萌芽1978年开

3、始实行 家庭承包责任制 ,一直隐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显现。于是,一些农业 剩余劳动力试图离开土地 。但是,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限制并没有放松,少量劳动力以 “离土不离乡 ”、 “进厂不进城 ”的形式 转移到社队企业和乡镇企业企业。( 2) 19841992 年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1984年 国务院下发文件允许一些农民 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在广东等沿海地区鼓励发展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这一时期,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 ,形成了规模可观的 “民工潮 ”。农村劳动力虽被允许进城务工,但被视为边沿群体

4、。 n ( 3) 19932002 年农村劳动力开始有序转移1993年十四届三中指出要 鼓励和引导 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地区间有序流动。 1994年我国 劳动法 颁布,为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提供了 法律依据 。 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劳动力 以跨省流动为主 ,流动规模也较前期扩大很多。不过,这一阶段劳动力流动仍然受到一定限制。n ( 4) 2003年以后转移劳动力逐渐与城市融合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在持续进行, 农民工流动更加有序、合理,并逐渐与城市融合 。但是相对于前期,在 规模和速度上均明显放缓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 “民工荒 ”现象。1.3研究的主要方向n 劳动力流动的特征

5、:人口特征、规模、地域流向、转移方式、行业分布等n 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及影响因素n 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影响: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收入差距、个人素质等n 回流劳动力n 政策 二、文献综述n 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n 2.2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 人口转移推拉理论n 雷文斯 (E Ravenstien)于 1880年发表 人口迁移之规律 的论文,对人口转移进行了研究 , 他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n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 唐纳德 博格 ( Donald Bouge)于 20世纪 50年代末 明确提出的。他认为 ,从运动学的观点看 ,人口转移是两个

6、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 ,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 ;另一个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 ,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推 ”力:较多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 “拉 ”力: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正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人口转入地也存在不利于人口转入的 “推 ”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 刘易斯的 “二元经济结构 ” n 刘易斯 (W A Lewis, 1954)在 无限量劳动力

7、供应下的经济发展 一文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共同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部门生产率低下,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蔽性失业。所以 现代工业部门只要支付一个略高于传统部门的劳动工资,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 假设 存在着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纳殆尽的转折点 ,在到达该点之前,城市部门可以以不变的工资率持续吸收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 只有超过这个点,城乡收入差距才会缩小 。当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至与现代工业部门一致时,二元经济结构逐渐消失。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 n 较为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能够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8、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n 但有缺陷主要是:一是过分强调工业部门的重要性, 忽视了农业部门的作用 ,把农业部门仅看作为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的提供者。二是对现代部门的积累 投资 就业扩大之间的联系看得过分简单, 忽视了现代部门投资的技术倾向 。三是而刘易斯还假设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在 城市则不存在失业,这一点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四是二元经济模型假设在城市现代部门存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它能保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被完全吸收之前,城市工资基本保持不变,而 现实的情况是尽管存在大量的失业,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很快 。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 费景汉 拉尼斯的二元经

9、济理论 n 费景汉和拉尼斯 (G.Ranis (2)迁入地因素 ;(3)中间障碍因素 ;和 (4)个人因素。n 六条迁移规模的规律 包括 :(l)地区差别越大,人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2)人口差别越大,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3)迁移规模与克服中间障碍的难度有关;(4)迁移规模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变化 :(5)除非受到外在强力因素的限制,迁移规模与迁移率会随着时间韵推移而增加 ;(6)迁移规模与迁移率随着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而变化。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 n 六条迁移流向与回流的规律包括 :(1)迁移通常有其特定的流向 ;(2)每一个主要的迁移流,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回流 ;(3)如果迁出地对迁

10、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负面的,则迁移流向效率 (迁移流与回流的比率 )较高 ;(4)如果迁出地与迁入地相似,迁移流与回流的效率较低 ;(5)中间障碍因素越大,则迁移流的效率也就越高 ;(6)迁移流的效率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经济景气时高,萧条时低。n 七个迁移者特征包括 :(l)迁移具有选择性 ;(2)对迁入地的正面因素积极响应的迁移者存在正向选择 ;(3)对迁出地的负面因素积极响应的迁移者存在负向选择 ;(4)就整体迁移人群而言,选择呈现双峰性 ;(5)中间障碍因素越难,正向选择的程度越高 ;(6)迁移者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与迁移选择有很大关系 ;(7)迁移者的特征介于迁出地人口与迁入地人口

11、之间。n 埃弗雷特 李的对劳动力迁移的研究最为全面。他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迁移规模的规律和迁移者的特征都加以详细地分析和归纳, 为现代的劳动力迁移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 托达罗的 “迁移模型 ”n 托达罗 (M.P.Todar, 1969)在 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模型和城市失业 一文中认为 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非熟练的农村工人迁移到城市, 进入城市传统部门 。第二阶段中,农村劳动力 进入一个更持久的现代部门 。在他建立的劳动力乡城迁移模型中,有两个主要变量 :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城市就业的可能性 。在农村劳动力作 迁移决策时,

12、他必须平衡在城市中失业或者就业不充分的可能性和风险 。n 哈里斯和托达罗 (J.R.Harris 女性的流动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大。因为男性主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对教育的要求较低,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更多的选择。她们的文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竞争力越强。2.2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婚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n (Hare, 1999; Zhao, 1999a;都阳、朴之水 , 2003;张晓辉等 , 1999;朱农 , 2002)年龄较小者 (16-35岁 )更倾向于外出打工 ;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外出打工 ,这不仅表现为男性劳动力的迁移数量要大大高于女性劳动力 ,还体现为数量的增长也更快 ;未婚者

13、更倾向于外出打工 n 农业部农研中心 20世纪 90年代中期的研究发现,参与流动的男性农村劳动力中己婚者多于未婚者,女性中未婚者多于己婚者。 2.2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2.关于家庭特征的因素(家庭劳动力数量、人均所拥有土地数量、家庭所拥有生产资料、家庭所拥有的现金财富、家庭中的未成年孩子数量等)n (Hare,1999)家庭中女性劳动力多则倾向于外出打工 ,而家庭中男性劳动力多则倾向于在本地从事非农活动;不过一般说来 ,家庭中的总劳动力多则倾向于外出打工。人均拥有土地数量少 ,家庭中未成年孩子数量少的家庭 ,倾向于外出打工。n Du, Park和 Wang(2004)利用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

14、中国贫困监测调查数据及作者的中国农村贫困调查结果发现:家庭的资源禀赋与劳动力转移倾向呈倒 U形关系 ,且该拐点非常接近贫困标准。这表明 ,有成员要外出打工的家庭必须具有一定的现金财富或者生产资料 ,最贫困的人群由于相对高昂的迁移成本和风险不会发生迁移 ,而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家庭也不愿外出打工。2.2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3.关于输出地特征的因素(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和通讯等的发达程度、当地非农工作机会的多少等)n (Zhao, 1999a; Zhao, 1999b)输出地是否处于平原还是山区对劳动力转移也会产生影响 ,处于山区的比处于平原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迁移。利用道路交通和电话网络的

15、发达程度来代表当地非农工作机会的多少 ,作者发现交通越不发达 ,通讯越落后的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所获得的当地非农工作机会越少 ,就越倾向于迁移。n Rozelle等 (1999)还发现 ,远离大城市的内地农村的劳动力更倾向于转移。 2.2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4.关于输入地特征的因素 :(移民网络、输入地工作机会的获得、输入地的失业状况以及输入地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等)农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靠 “三缘 ”关系 “ 血缘、人缘、地缘 ”向外转移 ,由有关部门组织外出所占的比例较小。n ( Cai和 Wang, 2003)发现 ,输入地非正规部门的失业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影响 ,而输入地正规部门的失业率对其没有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其实是那些供给价格弹性较小的产品和服务 ,集中表现在交通运力不足、城市基础设施拥挤和住房紧张等方面。n (蔡昉等 , 2001)农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靠 “三缘 ”关系,这也导致了来自不同地区流动人口职业的分化。n (Roberts, 2001)对上海市流动农村劳动力的调查发现,不同的来源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流动人口从事的职业,如从商的个体户绝大部分来自于浙江,安徽的流动人口在异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最多,而四川人主要从事建筑和体力劳动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