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下列关于存储器功能的论述中,选出两条正确的论述。 (1)即使在多道程序设计的环境下,用户也能设计用物理地址直接访问内存的程序。 (2)内存分配最基本的任务是为多道程序分配内存空间,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内存空间的利用率。 (3)为了提高内存保护的灵活性,内存保护通常由软件实现。 (4)交换技术已不是现代操作系统中常用的技术。 (5)地址映射是指将程序空间中的逻辑地址变为内存空间的物理地址。 (6)虚拟存储器是物理上扩充内存容量。,(2),(5),2.提高内存利用率主要是通过(A)功能实现的,(A)的基本任务是为每道程序做(B),使每道程序能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运行,主要是通过(C)功能是
2、实现的。 A,C: (1)内存分配;(2)内存保护;(3)地址映射;(4)对换;(5)内存扩充。 B: (1)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2)内存到外存间交换;(3)允许用户程序的地址空间大于内存空间;(4)分配内存。,A: (1) B: (4) C: (2),3.静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A)中进行的,动态重定位是在作业(B)中进行的。 A,B: (1)编译过程;(2)装入过程;(3)修改过程;(4)执行过程。 4.静态链接是在(A)进行的,而动态链接是在(B)或( C)进行的,其中在( C)进行链接,可使得内存利用率最高。 A,B,C: (1)编译某段程序时;(2)装入某段程序时;(3)调入某
3、段程序时;(4)紧凑时;(5)装入程序之前。,3 A: (2)B: (4),4 A: (5) B: (2) C: (3),5.由连续分配方式发展为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主要推动力是(A);由分页系统发展为分段系统,进而又发展为段页式系统的主要动力(B)是和(C )。 A,B,C: (1)提高内存利用率;(2)提高系统吞吐量;(3)满足用户需要;(4)更好地满足多道程序运行的需要;(5)既满足用户需要,又提高内存利用率。,A: (1) B: (3) C: (5),6.在动态分区式内存管理中,倾向于优先使用低址部分空闲区的算法是(A);能使内存空间中空闲分区分布得比较均匀的算法是(B);每次分配时,把
4、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区分配给进程的算法是(C)。 A,B,C: (1)最佳适应算法;(2)最坏适应算法;(3)首次适应算法;(4)循环首次适应算法。,A: (3) B: (4) C: (1),7.在首次使用算法中,要求空闲分区按(A)的顺序形成空闲分区链;在最佳适应算法中是按(B)的顺序形成空闲分区链,最坏适应算法是按(C )的顺序形成空闲链。 A,B,C: (1)空闲区起始地址递增;(2)空闲区起始地址递减;(3)空闲区大小递增;(4)空闲区大小递减。,A: (1) B: (3) C: (4),8.在动态分区式内存管理中,若某一时刻系统内存的分配情况如图所示,当一进程要申请一块20K
5、的内存空间时,首次适应算法选中的是起始地址为(A)的空闲分区;最佳适应算法选中的是起始地址为(B)的空闲分区;最坏适应算法选中的是起始地址为(C )的空闲分区。A,B,C: (1)60K;(2)200K;(3)270K;(4)390K。,520K,640K,390K,295K,270K,230K,200K,110K,60K,0,A: (1) B: (3) C: (4),9.在回收内存时可能出现下述几种情况:(1)释放区与插入点前一分区F1相链接,此时应(A);(2)释放区与插入点后一分区F2相链接,此时应(B);(3)释放区不与F1和F2相链接,此时应( C)。 A,B,C: (1)为回收区建
6、立一分区表项,填上分区的大小和起始地址;(2)以F1分区的表项作为新表项且不做任何改变;(3)以F1分区的表项为新表项,但修改新表项的大小;(4)以F2分区的表项作为新表项,同时修改新表项的大小和起始地址。,A: (3) B: (4) C: (1),10.对重定位存储管理方式,应(A),当程序执行时,是由(B)与(A)中的(C )相加得到(D),用(D)来访问内存。 A: (1)在整个系统中设置一个重定位寄存器;(2)为每道程序设置一个重定位寄存器;(3)为每道程序设置两个重定位寄存器;(4)为每个程序段和数据段都设置一个重定位寄存器。 B,C,D: (1)物理地址;(2)有效地址;(3)间接
7、地址;(4)起始地址。,A: (1) B: (2) C: (4) D: (1),11.对外存对换区的管理应以(A)为主要目标,对外存文件区的管理应以(B)为主要目标。 A,B: (1)提高系统吞吐量;(2)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3)降低存储费用;(4)提高换入换出速度。,A: (4) B: (2),12.在页式存储管理中,其虚拟地址空间是(A)的;在段式存储管理中,其虚拟地址空间是(B)的;在段页式存储管理中,其虚拟地址空间是(C)的。 A,B,C: (1)一维;(2)二维;(3)三维;(4)层次。,A: (1) B: (2) C: (2),13.在没有快表的情况下,分页系统每访问一次数据,
8、要访问(A)次内存;分段系统每访问一次数据,要访问(B)次内存;段页式系统每访问一次数据,要访问(C)次内存。 A,B,C: (1)1;(2)2;(3)3;(4)4。,A: (2) B: (2) C: (3),14.通常情况下,在下列存储管理方式中,(A)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管理最简单,但存储碎片多;(B)使内存碎片尽可能少,而且使内存利用率最高。 A,B: (1)段式;(2)页式;(3)段页式;(4)固定分区;(5)可变分区。,A: (4) B: (2),15.下述存储管理方式中,会产生内部碎片的是(A) 。 A: (1)页式和段式;(2)页式和段页式;(3)动态分区方式和段式.,A: (2)
9、,16.从下列关于非虚拟存储器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1)要求作业在运行前,必须全部装入内存,且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一直驻留内存。 (2)要求作业在运行前,不必全部装入内存,且在运行过程中不必一直驻留内存。 (3)要求作业在运行前,不必全部装入内存,且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一直驻留内存。 (4)要求作业在运行前,必须全部装入内存,且在运行过程中不必一直驻留内存。,(1),17.虚拟存储器最基本的特征是(A);该特征主要是基于(B);实现虚拟存储器最关键的技术是(C )。 A: (1)一次性;(2)多次性;(3)交换性;(4)离散性;(5)驻留性。 B:(1)计算机的高速性;(2)大容量的内存;
10、(3)大容量的硬盘;(4)循环性原理;(5)局部性原理。 C:(1)内存分配;(2)置换算法;(3)请求调页(段);(4)对换空间管理。,A: (2) B: (5) C: (3),18.虚拟存储器管理系统的基础是程序的局部性理论。此理论的基本含义是(A)。局部性有两种表现形式,时间局部性和(B),它们的意义分别是(C)和(D)。A,B:(1)代码的顺序执行;(2)程序执行时对主存的访问是不均匀的;(3)数据的局部性;(4)变量的连续访问;(5)指令的局部性;(6)空间的局部性。 C,D: (1)最近被访问的单元,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还要被访问;(2)最近被访问的单元,很可能它附近的单元也即将被访
11、问;(3)结构化程序设计,很少出现转移语句;(4)程序中循环语句的执行时间一般很长;(5)程序中使用的数据局部于各自程序。,A: (2) B: (6) C: (1) D: (2),19.从下列关于虚拟存储器的论述中,选出两条正确的论述。 (1)在请求段页式系统中,以页为单位管理用户的虚空间,以段为单位管理内存空间。 (2)在请求段页式系统中,以段为单位管理用户的虚空间,以页为单位管理内存空间。 (3)为提高请求分页系统中内存的利用率,允许用户使用不同大小的页面。 (4)在虚拟存储器中,为了能让更多的作业同时运行,通常只装入10%30%的作业后便启动运行。 (5)实现虚拟存储器的最常用的算法是最
12、佳适应算法OPT。 (6)由于有了虚拟存储器,于是允许用户使用比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2)(6),20.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虚拟存储器的最大容量是由(A)确定的,其实际容量是由(B)确定的。 A,B: (1)计算机字长;(2)内存容量;(3)硬盘容量;(4)内存和硬盘容量之和;(5)计算机的地址结构。,A: (5) B: (4),21.在请求分页系统的页表中增加了若干项,其中状态位供(A)参考;修改位供(B)参考,访问位供(C)参考;外存始址供(D)参考。 A,B,C,D: (1)分配页面;(2)置换算法;(3)程序访问;(4)换出页面;(5)调入页面。,A: (3) B: (4) C: (2)
13、 D:(5),22.在请求调页系统中,若逻辑地址中的页号超过页表控制寄存器中的页表长度 ,则会引起(A);否则,若所需的页不在内存中,则会引起(B)。 A,B: (1)输入/输出中断;(2)时钟中断;(3)越界中断;(4)缺页中断。,A: (3) B: (4),23.在请求调页系统中,内存分配有(A)和(B)两种策略,(A)的缺点是可能导致频繁地出现缺页中断而造成CPU利用率下降。A,B: (1)首次适应;(2)最佳适应;(3)固定分配;(4)可变分配。,A: (3) B: (4),24.在请求调页系统中有多种置换算法:选择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予以淘汰的算法称为(A);选择在以后不再使用的页面予
14、以淘汰的算法称为(B);选择自上次访问以来所经历时间最长的页面予以淘汰的算法称为(C) 。 A,B,C: (1)FIFO算法;(2)OPT算法;(3)LRU算法。,A: (1) B: (2) C: (3),25.在请求调页系统中,凡未装入过内存的页都应从(A)调入;已运行过的页主要是从(B)调入。 A,B: (1)系统区;(2)文件区;(3)对换区,A: (2) B: (3),26.某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编程空间共32个页面,每页1K,主存为16K。假定某时刻用户页表中已调入主存的页面的虚页号和物理页号对照表如下: 则与下面十六进制虚拟地址相对应的物理地址为(如果主存中找不到,则为页失效):虚地址
15、 物理地址0A5C (A) 1A5C (B)虚拟存储器的功能由(C)完成。在虚拟存储器系统中,采用(D)提高(E)的速度。 A,B: (1)页失效;(2)1E5C;(3)2A5C;(4)165C;(5)125C。 C: (1)硬件;(2)软件;(3)硬软件结合。 D: (1)高速辅助存储器;(2)高速光盘存储器;(3)快速通道;(4)高速缓冲存储器。 E: (1)连接编辑;(2)虚空间分配;(3)动态地址翻译;(4)动态链接。,A: (5) B: (1) C: (3) D: (4) E:(3),27.从下面关于请求分段存储管理的叙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叙述。 (1)分段的尺寸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且
16、作业总的尺寸也受内存空间的限制。 (2)分段的尺寸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但作业总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 (3)分段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且作业总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 (4)分段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且作业总的尺寸受内存空间的限制。,(2),28.在环保护机构中,操作系统应处于(A)内,一般应用程序应处于(B)内,并应遵循下述规则:一个程序可以访问驻留在(C)中的数据;一个程序可以调用驻留在(D)中的服务。 A,B: (1)最高特权环;(2)次高特权环;(3)中间特权环;(4)最低特权环。 C,D: (1)相同特权环;(2)较高特权环;(3)较低特权环;(4)相同和较低特权环 (5)相同和较高特权环。,A: (1) B: (4) C: (4) D: (5),29.测得某个请求调页的计算机系统部分状态数据为:CPU利用率20%,用于对换空间的硬盘利用率97.7%,其他设备利用率5%。由此断定系统出现异常。此种情况下,(A)或(B)能提高CPU的利用率。 A: (1)安装一个更快的硬盘;(2)通过扩大硬盘容量,增加对换空间;(3)增加运行进程数;(4)减少运行的进程数。 B: (1)加内存条,增加物理空间容量;(2)增加一个更快速的CPU;(3)增加其他更快的I/O设备;(4)使用访问速度更快的内存条。,A: (4)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