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 家畜的适应.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02816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家畜的适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章  家畜的适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章  家畜的适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章  家畜的适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章  家畜的适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章 家畜的适应环境对生物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生物并不是环境的奴隶。它们能使自己适应环境,并且改变环境条件,来减少各项生存条件的限制作用。生物对生态因子不仅在生理上可产生适应,甚至能将这些适应性遗传给后代。第一节 适应的概念与原理一、概念适应(Adaptation )是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机能反应或遗传反应。适应性:生物对其在外界环境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过程中的调整能力与程度。它能使生物有机体一切功能保持着与周围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保证其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地生存与繁衍后代。适应性有强弱之分,适应性差是指其耐受程度弱,对环境变化敏感,应激反应强烈;适应性强是指家畜对外

2、界环境的变化耐受幅度大,应激反应较弱。二、适应的基本原理(一)格罗杰(Gloger ,1833)法则 生活在温暖潮湿地区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其皮肤中的黑色素比寒冷干旱地区的同种动物多。生活在干早地区的 动物, 贮积黄色与红棕色的色素 较多。这一理论主要阐述动物毛色与气候的关系。注意:野生动物的皮毛颜色往往与保护色和繁殖求偶密切相关;家畜、家禽的毛色又与生产需要和人们的喜爱密切相关。(二)白格曼(Bergmann,1841)法则和爱伦(Allen)法则论述了动物体型与气候的关系。白格曼法则 “同种温血动物,在(北半球)北方寒冷地区体格较大,在南方温暖地区( 热带)体格较小”。 ( 体格与气温的关系

3、)爱伦法则气温高的地区(靠近热带),其体表面积大;而寒带温血动物的体躯更接近于球形,其体表面 积小。(体表面积与气温的关系)(三)威尔逊(Wilson,1854)法则 绒毛的含量与温度呈反比,而粗毛的含量则与温度呈正比;寒冷地区动物的表皮比较致密,重而厚,而热带动物的表皮层薄而疏松,皮下脂肪少。 (动物表皮绝缘层与气候的关系)。(四)白纳德(Bernard,1876)法则动物身体的外周部位的温度是借助血液循环来进行调节的。主要论述畜体内部的反应与变化与气候的关系。三、适应过程的调节体内平衡主要是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来实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体内平衡最重要的调节者,它接受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接受器

4、)和内部温度感受器(下丘脑、脊髓、胃肠道)传来的信息,并将与定点温度(setpoint temperature)相比较,然后指令产生神经的、生化的(激素)和行为的反应。第二节 适应的类型家畜的适应有表型适应和遗传适应。表型适应又有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表型适应动物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其机体在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的改变。遗传适应由于自然与人工选择,淘汰了不适应于环境变化的个体,保留了适应新环境的个体。一、形态适应2(一)体格与体表在同样条件下,温血动物散热大致与其表面积成正比。体型类似的动物,体格愈大体表面积相对愈小,有利于抗寒。体格较小的动物散热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在炎热的环境中

5、生存。需要注意的是,动物散热的难易程度还决定于其皮肤的结构特性。水牛的皮肤面积与黄牛相似,但汗腺密度仅及黄牛的六分之一,因而其皮肤散热机能差,气温高时就要靠浸水来散热。(二)腿、脚与耳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动物(如骆驼、驴) ,通常腿特别长,因而其腹部与地面的距离加大,可减少地表辐射热的影响。同时腿长还便于其长途跋涉,寻找食物和水源。如索马里骆驼能行走 500 公里,瘤牛也能行走 26 公里寻找水源。腿长还使其采食上灌木林的嫩枝与嫩叶。骆驼的蹄下有厚度可达 1 厘米的角质垫,并有大量黑色素,可以防阻沙粒的热量传递。在每一趾骨外面有三个梭状垫(直径 24 厘米的坚实弹性组织) ,使骆驼能够在热而深的流

6、动沙粒上行走自如。牛、羊体重由两趾承担,因此便于在硬地、泥泞地及曲丘上行走。水牛蹄圆而宽,便于在泥泞及沼泽地中行走。马、驴由第三趾和蹄承担体重,且第三趾骨很发达,使其适应于在硬的地面甚至碎石地奔跑。马鹿的蹄具有巨大而平坦的底面,适宜于在雪地上行走。有些动物耳朵有许多动静脉吻合管,可使血液能迅速通过耳朵,也能使流过的血液迅速转向,而且转向或分流能够定期开动,间歇地以温血供应局部组织。如兔子耳朵的血管,既可起散热作用,又可起保温作用。(三)嘴与消化道马嘴具有高度敏感的、强有力的、运动灵活的上唇,采食时,能将草放在上下门齿间。牛的舌长而坚实,运动灵活,表面粗糙。放牧时,牛舌伸展并环绕牧草,把草卷入口

7、中。羊的上唇裂开,使其能啃很短的草。猪有一尖型下唇,便于拱地时采食。骆驼的上唇很敏感,能拣食矮小的植物,在嘴的周围有特别硬的组织,采食时不被带刺的植物刺破,口内粘膜也有厚的鳞状组织和长 12 厘米的乳突,可抗御带刺食物的刺伤。肉食动物的消化道与体长相比比较短。这是因为其食物富于营养,可消化程度高。杂食动物的消化道比较长。例如,驯化了的家猪能食入并消化大量饲料,其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比野猪长得多。反刍动物的消化道,适应于体积大而营养差的饲料,而瘤胃就成为借助微生物分解粗纤维的场所。单胃草食动物(如马)的消化道则具有对于粗纤维有较强消化力的盲肠。(四)体被体被(Intergument)由皮肤及其附着物

8、(如毛、蹄、羽毛、皮脂腺及汗腺等)组成。1皮肤颜色 动物对太阳辐射的适应性,与皮肤色素的存在与否密切相关。生活在温暖及潮湿地区的家畜,色素比寒冷干燥地区者深,皮肤内的各种黑色素能吸收或完全吸收紫外线。因此,家畜有色素的眼睑比无色素的白眼睑患眼癌的机会少。如海福特牛,头部及脸部白色,眼睑缺乏色素,因而最易感染眼癌,在太阳照射强烈的地区更为严重。开始发病时表现为轻度的眼结膜炎或眼睑炎,后发展为眼癌。2皮肤厚度 一般情况下,生长在温带、热带的家畜皮肤薄,生活在寒冷条件下的家畜皮肤厚。同种家畜,皮肤的厚度也会随季节而变化。例如苏联研究人员研究表明,牛的皮肤冬季增厚约 10(从 7.9 增到 8.9 毫

9、米) 。皮肤厚薄因动物种类不同而有区别。生长在热带的动物,如大象同样具有厚皮肤,这些动物的厚皮肤不但不影响散热,3反而可作为阻止辐射热从外部透入机体的屏障。此外,皮肤厚度也与防止外寄生虫的侵袭,防护带刺植物。3被毛 家畜的被毛不但有保温作用,而且在高温环境下具有隔热的作用。被毛的隔热性能与被毛的颜色、光泽、厚度、密度以及毛发类型等有关。在直接阳光照射下,黑毛温度比白毛高,因为黑色被毛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为白色被毛的 2 倍。在热带 35气温条件下,被毛长度与结构相同的牛受太阳辐射时,深棕色牛的表面被毛温度比白色的高 4。如牛的被毛厚度在 2 毫米以下,则白毛牛的皮温反而比棕毛牛高 1,这是由于棕

10、色被毛牛排汗较多,通过汗而排出的水分比白毛牛多 7之故。有被毛的动物,其乳房、腹股沟及腋部常不长毛,这有利于机体散热。4汗腺 水牛通常是通过呼吸来散发体热的。在炎热情况下(29以上) ,水牛就要到水中浸浴来散发多余的体热。因为其汗腺不发达,通过出汗方式只能散发少量体热。鸟类没有汗腺,狗的机能性汗腺很少(除脚趾外) ,均靠喘气来实现蒸发散热。(五)脂肪组织动物积蓄的脂肪不仅能使动物度过极度饥饿期,而且具有绝缘作用。因此,不论是在热带或寒带,脂肪的积贮都是必需的。脂肪积贮的部位可以分为:1局部化的脂肪组织 生活于干旱地区的绵羊,贮藏脂肪的尾巴有三种类型,即长脂尾,薄脂尾,短脂尾带肥臀。有些品种脂尾

11、长达 20 厘米,如阿拉伯阿瓦西羊,伊拉克羊、索马里羊、马塞羊。波斯黑头羊和有些苏联品种为肥臀羊。驼峰主要是由脂肪构成的,峰的大小随食物供应量不同而有区别,最大者可接近体重的 20。2皮下脂肪与腹腔脂肪组织 热带动物则将皮下脂肪作为绝缘层。北极的动物用很厚的皮下脂肪层贮存能量和保温。沙漠地带的动物,背部有局部脂肪,用可防止外界热量进入身体,而胁部一般脂肪少,可通过对流或蒸发散热。(六)体型外貌生长在高寒地区的牦牛,体躯粗重、紧凑,颈短,腿短,全身被毛厚,额顶、胁部、大腿部的被毛长而下垂,这对防御大风及寒冷气候具有重要作用。在温带北部高山区,牛(欧美品种)体紧凑,腿、颈短,耳小,被毛厚。水牛适应

12、昭泽和灌溉区,体矮,皮厚,毛稀。北方沙漠绵羊(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北撒哈拉沙漠)体型不甚紧凑,腿、耳较长,毛及绒毛较粗,具有典型的肥尾。如南撒哈拉和南印沙漠的绵羊,体细长,腿高,颈长,耳及尾长,被毛细短,有肥臀。亚热带地区的轻型阿拉伯马,体细长,体表面积大,极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而体大、体格结实的重型马(如夏尔)能更好适应寒冷气候条件。二、生理适应动物可运用代谢热的产生、皮肤和呼吸道的散热、外周血液流量、水代谢等生理功能变化来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如外界温度升高时,皮肤和呼吸道的蒸发量增加,皮肤中血液流量增多,水的代谢增强。有些动物在炎热环境中可降低汗的分泌以保持身体中的水分。一般认为,生理适应受

13、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T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TSH(促甲状腺素) 、甲状腺素等激素反应也有重要调节作用。生长在冷环境中的绵羊与牛,血浆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较高。耐热动物和不耐热动物血浆中甲状腺素含量相差也很大。温度升高时,耐热动物血浆中甲状腺素含量较低,温度愈高则甲状腺素愈少。而耐热差的动物,温度升高时血浆中甲状腺素起初下降很快,但下降幅度不及耐热动物大。在 1020环境中饲养的动物,突然被放到 32环境中饲养,血糖和氮的含量可下降 31。在水的蓄积方面,牛体内水量比较多,山羊和骆驼较少。水的消耗量,牛较多,羊较少。体内水的重吸收能力,4骆驼最强,水牛最差,羊居其中。对牛供水不及时,体量下

14、降很快,血浆浓度变高,成活率低,尿浓度增高,可使其发生尿中毒,甚至死亡。骆驼可以 2 周不喝水,美利奴羊约 1 周。牛半周不给水就不行。三、遗传适应在不变或相似的环境中,各性状可以完全受遗传控制,这时家畜对该环境具有最大的适应性。而在变化着的环境中,一定量的变异性是必要的,可保证群体能够在变化着的环境中生存。可见个体的适应能力是由其对环境的总适应性决定的。而适应性的遗传部分是由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决定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范围是受遗传控制的,即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并不伴随基因型的变化。环境突然变化(如把野生动物关起来) ,就会使适应性最大的动物的基因型将得到保存。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家畜的适应是定向的,

15、代代趋向相同,因而可导致进化。可见,在一个基因库中,只有较好的、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基因,才有可能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使家畜的适应性提高。第三节 家畜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特殊环境指一般的家畜不能够适应的环境,如高温、高海拔、严寒等。一、对干旱沙漠环境的适应(一)地理环境特点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分布在距赤道 15 到 32 的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气温变化剧烈,年温差可达 70左右,日温差亦可达 30以上。降水极其稀少,一般年降水量为 100200 毫米。我国塔里木盆地年降雨量仅为 520 毫米,且多集中在夏季。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 40左右,低者仅 2030,因此,气候极为干燥。

16、风沙频繁,全年起风沙时间超过 100 天。植被稀疏,覆盖度小,植株矮小而多属干旱生灌木(菊科、藜科植物为主) 。(二)骆驼的适应性表现骆驼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适应亚洲北部寒冷沙漠地带,以生产毛、肉为主的双峰驼。一是适应于非洲和阿拉伯炎热沙漠区及印度北部干旱平原的以生产乳、肉为主的单峰驼(占世界骆驼总数的 90) 。1骆驼对干旱的适应主要表现在极强的耐渴能力。骆驼 35 天喝不到水,仍可照常劳役,失水达体重的 3040,无生命危险,而人若失水 10,就有生命危险。骆驼耐渴的主要原因是特殊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1)瘤胃贮水(一次饮水量最高可达 5080 公斤,可供 3 天体内代谢的需要) ;(2

17、)汗腺不发达,粪尿失水少(夏季早晨体温 34,而午后可达 40.640.7) ;(3)耗水量少(冬季耗水量l体重/d,驴为 2.5,夏季耗水量为驴的 1/2 ;(4)缺水时,驼峰及腹腔脂肪氧化供(100 克脂肪能产生代谢水 107.1 毫升) 。(5)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高浓度蛋白质,具有保持血液水分的效能(骆驼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抗力大,血浆脱水,红细胞内水分渗出,体积缩小也不影响红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 。2骆驼对气温的适应5(1)卧地动作(先以前肢着地,用力将热沙向前推,然后后膝着地,用力将热沙向后扒,使地表面温度发生改变(气温为 29.5、地表温度为 47时,骆驼卧地后,前肢下的地面温度为

18、32,胸底处为 37) 。(2)卧地姿势(前膝、肘端、胸底和后膝着生有七块大小不等的胼胝体,卧地时由肘端、胸底和后膝五处支持体重,使身体其它部位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且头颈高抬,后腿上翘,母驼乳房离地面 23 厘米左右。公驼包皮末端后折,睾丸位于肛门下两股之间,炎热时显著缩小,甚至缩入腹腔,免遭高温的危害。(3)骆驼皮下脂肪极少,且主要贮存于驼峰和腹腔。(4)被毛在初夏脱换,要经过一段短期的“无毛期” , 有利于体热发散,度过炎热的夏季;遭到暴风雨时,全身发抖产热;秋后长出被毛,防寒越冬。3对植被的适应(1)身体结构适应(嘴尖齿利,上唇纵裂似兔唇,下唇尖而游离,唇薄而灵活,伸缩力较强;颈长,能低

19、头觅食 35 厘米的短草和灌木,向上可啃食高达 23 米左右的乔木与枝叶;上齿垫异常坚硬,两颊布满长角质化乳头,齿缘突起呈锯齿状,咀嚼肌发达,唾液多而粘稠,可利用各种粗硬带刺的,木质化程度高的、灰分含量大的草和木本植物。(2)采食行为的适应(为了适应饲草供应的不均衡状态,在夏秋两季,骆驼大量采食并在驼峰及腹腔沉积大量脂肪) 。(3)机能性适应(骆驼代谢水平低,静止状态下,每小时所消耗热量仅为马的 62。在沙漠中驮载 100 公斤,行走 1 公里所消耗能量仅为马的三分之一) 。4对风沙的适应(1)眼部适应(双眼有单独张闭能力,且上眼睫毛长、密而下垂,遇风沙时眼呈半闭合状态;泪腺、瞬膜发达,通过增

20、加泪水和瞬膜向后移动,可将眼球表面上的沙土带走,故可在 45 级风所扬起的尘沙中正常采食和游走) 。(2)鼻孔适应(鼻孔狭长,斜而成裂缝状,可随意张闭,鼻孔周围还密生有 1 厘米长的鼻毛。(3)呼吸道适应(上呼吸道形成弯曲的皱襞,能过滤尘沙和湿润空气) 。(4)唇的适应(上下唇的口角外缘和耳内均密生短毛,两耳活动灵活。5对沙地的适应(1)体型适应(头大,颈长,呈“乙”字形,有利于平衡身体重心;躯短肢高,方便于躯体前移和迈动较大的步幅;后肢短斜呈刀状,具有较强的推进力和持久力) 。(2)指(趾)蹄适应(前肢着地时趾枕面积增大到 6871.5 平方厘米以负担庞大的体躯,使其不致陷入沙中;提肢时,趾

21、枕面积则缩小至 6265.5 平方厘米,以利步行;在第三趾节骨的下端,有向后下方弯曲的角质蹄钩,具有固定指(趾)和防止后滑的作用) 。二、牦牛对严寒与高海拔(3,0006,000 米)的适应绵羊和羊驼能在海拔 40005000 米以上地区放牧,瑞士褐色牛也能在海拔 4000 米处生活。但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最典型的家畜还是牦牛。1对高海拔的适应(1)解剖结构适应(胸廓发育良好,肺大,气管粗短,环状软骨两端间的距离大;心脏发育良好) 。(2)生理机能适应(血液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含量较一般牛种高;呼吸与脉搏则比低海拔地区的牛种快) 。2对低温的适应(-30)6(1)体格适应(不太大但很紧凑的体格,且

22、垂皮较小,皮肤皱褶很少,故体表面积较小,散热少,有利于御寒)(2)皮肤适应(皮肤较厚;皮下脂肪沉积能力较强;排汗机能很差)(3)被毛适应(被毛长而厚密,是由不同纤维类型组成的混型被毛层,能有效隔热) 。3对粗劣饲牧条件的适应(1)采食器官(齿质坚硬,门齿齿面宽而平坦,舌端宽,乳头角质化,嘴唇薄而灵活,在牧草高约 5 厘米时就可啃食,绵羊难以利用的牧地,牦牛也可利用) 。(2)采食行为适应(采食速度很快,一般为 0.8 次秒,且能昼夜采食) ,(3)肢蹄适应(四肢强壮有力,蹄质坚实,蹄尖狭窄锐利,蹄侧及前缘有坚实而突出的边缘,蹄掌有柔软的角质,使牦牛在陡峻的高山上行动自如) 。7第四节 家畜的风

23、土驯化和引种一、风土驯化(一)概念风土驯化(acclimatization)是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既可以指优良的育成品种对不良生活条件的适应,也可指原始地方品种对良好与丰富的饲养管理条件的反应,还可表示家畜对新环境中某些疾病的免疫能力。家畜风土驯化主要是气候驯化和饲养条件驯化两个方面。(二)家畜风土驯化的一般规律1环境条件差异过大时,风土驯化易失败。有人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牛运往拉萨(海拔 3,658 米) ,这些家畜常因不适应而得心脏病,甚至死亡。把高原的牦牛移到海拔 1,500 米的兰州,也难以维持健康。有人把新疆细毛羊引入广东,也未成功。2一般来说,温带类型家畜对间歇性高

24、温比持续而不太高的气温易于风土驯化。如温带的海福特肉用牛在美洲和澳大利亚干旱的亚热带地区,表现很好。而在美洲和澳大利亚终年都有高温及潮湿气候的热带地区,就不适应。3在高温条件下驯化家畜时,选择皮肤相对面积较大,被毛短,皮肤色素较多的家畜,一般会获得良好效果。(三)家畜风土驯化的途径1直接适应 即家畜在新环境条件下,在行为上和生理上产生一系列反应,直到基本适应新环境条件为止。这种新的环境条件,一般属于该品种的耐受范围,故直接适应就能达到风土驯化的目的。2定向改变遗传基础 当新环境条件超越了该品种的耐受范围,家畜就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的反应,甚至发病、死亡。此时通过人工选择的作用,淘汰不适应的个体,留

25、下适应的个体,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使家畜群体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实现风土驯化。在实践中,两种途径不是孤立的。首先是通过直接适应,然后经过人工选择,使遗传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实现风土驯化。二、引种引种是现代畜牧业生产中较常见的现象。(一)引种时需注意的生态问题1引种前要研究品种原产地和新引入地之间,在海拔、地形、气候、饲养管理条件方面的差异,考查新品种逐渐适应新环境的可能性;2一般从低劣环境引入优良环境容易适应;3由温暖地带引入寒冷地带宜在春夏季进行;4性成熟年龄迁移合适,妊娠后期迁移最不合适。5.一般情况下,小或中型的比大体型动物有较强的耐受力,能顺利完成风土训化。(二)引种时,为

26、解决生态问题常用的方法81让家畜适应环境;2改变环境满足家畜需要;3在生态条件相似的区域内引种。(三)引入品种的利用1纯繁 首先要观察该品种在引进地区二年内的生长速度、生产力、繁殖力、抗病力等是否能达到在原产地的各种指标。如果某些指标下降而又不能恢复,则不宜扩大纯繁。2杂交 利用引入品种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或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适应特殊气候的新品种,仍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三、家畜对新环境适应性的评定衡量适应的指标:一般动物:生存与繁殖。家畜:生存、繁殖、生产性能,指标有:繁殖存活率、发病率、生长发育情况和生产性能表现。赵有璋等提出用“总适应能力”来衡量羊的适应表现。总适应能力( GA)= 4

27、0(R )+30(P)+30(E )R繁殖力;P生产力;E经济效果第五节 家畜的生物学周期一、动物的生物学周期9(一)概念生物学周期指动物在行为、生理、数量、分布及生活方式上出现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使其在繁殖、迁移、休眠、换毛和进食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周期性现象。(二)生物学周期的分类按时间分为:1高频生理节律(周期约小于 30min,如家畜呼吸频率、心跳效率,脑电图) 。2中频生理节律(周期约 30min 至 6 天) 。(1)超时节律 周期在 30min20h。如牛垂体前叶分泌生长素的节律周期为 35h,(2)昼夜节律 周期在 2028h。如睡一醒,动一静,食一息等节律,如体温、心率

28、,血压,细胞代谢率等的昼夜节律。(3)亚日节律 周期 28h2.5 天。(4)近日节律 周期为 0.5h2.5 天。3低频生理节律 周期一般在 6 天以上至一年或更长时间。(1)近月节律 如动物的发情周期(21 天或 17 天) 。(2)近年节律 周期为 12 个季节或长达一年。如马和绵羊的季节性繁殖。二、生物钟及其生态学意义(一)概念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是受到某种内部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计时功能就称为“生物钟” 。(二)生物钟的形成机制1内源性定时假说认为生物钟是生物体内固有的,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不依靠外界的力量,不需要任何信号而可以测定时间。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生物节律是可以遗传的,并

29、且具有下面几特点:第一,虽然外部因素消失或反常,但由于体内计时器的作用,其节律仍会持续。如尿的形成、激素,酶活性、睡眠,觉醒、摄食、饮水等的日节律变动;第二,是预知现象,即体内计时功能可预先发现某些刺激,例如,对动物进行定时给饲,其胃和肝酶的活动及活性,在预定摄食前数小时便开始增加;第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虽然体内同步产生急剧变化,但节律不会立刻改变,而需经一定过渡期,才能与新变化的环境同步进行,如明暗条件逆转,需经 410 天才能与新的明暗条件相适应。2外源性定时假说认为体内的“钟”是由外界环境中的信号决定的,生物的节律是生物生理机能对某种外部信号的一种反映,它受宇宙间不断重复的外界节律调

30、节。这些学者认为,生物对地球电磁场每天的变动都在产生反应,动植物可以利用这种细微的变化作为定时的“线索” ,以确定其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节律。他们曾用马铃薯、鸡胚胎,蝾螈、海草等做试验,把他们置于暗室中,发现其消耗能量的速度仍然随着月球的运转变化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但生物钟的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三)生物钟的生态学意义1在医学上 利用生物钟的知识来鉴别,诊断周期性疾病,控制给药时间,掌握病人对毒物和药物的感受性等。例如,有人采用同剂量的马钱子碱(剧毒化学药品)注射给同种小白鼠,结果发现,在某一时刻注射,死亡率达 75;而在另一个时间注射,死亡率只有 60。102在畜牧业上 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颜色可增加家禽的产蛋量;通过控制光照时数来调节牛、羊的发情期与配种期;深入观察和研究家畜在消化及吸收方面的节律,然后择时饲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增进畜体健康。3在消灭病虫害方面 有人发现,下午受到杀虫剂喷射的苍蝇的死亡率比较高,因为这个时间正是苍蝇活跃的时间。掌握这段最有效的时间进行灭蝇,不仅可以获得最高的杀灭率,而且节约劳力和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