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锅炉燃烧氧量控制技术.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01011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54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锅炉燃烧氧量控制技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锅炉燃烧氧量控制技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锅炉燃烧氧量控制技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锅炉燃烧氧量控制技术.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锅炉燃烧氧量控制技术.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Q/HPI10122013 I ICS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HPI10122013 锅炉燃烧氧量控制技术规定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xygen content control of boiler combustion (试行) 2013415 发布 2013415 实施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发 布 Q/HPIQ/HPI10122013 I 目 次 前 言I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3.1 氧量 OXYGEN CONTENT1 3.2 运行氧量 OPERATION OXYGEN CONTENT.1 3.3

2、校准 CALIBRATION.1 3.4 响应时间 RESPONDING TIME2 3.5 零点漂移 ZERO DRIFT.2 3.6 量程漂移 SPANDRIFT.2 3.7 零气 ZERO GAS .2 3.8 一氧化碳含量 CARBON MONOXIDE CONTENT .2 4 氧量测量方法.2 4.1 氧量测点的安装.2 4.2 氧量测点的校准.3 5 氧量调整目标.4 6 各调节因素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4 6.1 燃用煤种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4 6.2 燃用煤粉细度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4 6.3 负荷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4 6.4 漏风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5 7 氧量控制对

3、锅炉运行特性的影响5 7.1 氧量控制对锅炉运行安全性的影响5 7.2 氧量控制对锅炉运行经济性的影响5 7.3 氧量控制对NOX排放的影响5 8 氧量控制要求.6 8.1 无烟煤锅炉氧量控制.6 8.2 贫煤锅炉氧量控制.6 8.3 烟煤锅炉氧量控制.6 8.4 褐煤锅炉氧量控制.6 8.5 混煤锅炉氧量控制.6 附录 A 号锅炉氧量测量仪巡检记录7 附录B 无烟煤锅炉氧量控制参考曲线8 附录 C 贫煤锅炉氧量控制参考曲线9 附录 D 烟煤锅炉氧量控制参考曲线10 附录 E 褐煤锅炉氧量控制参考曲线11Q/HPI10122013 II 附录 F 试验报告基础数据汇总表12 附录 G 氧量与运

4、行参数的关系曲线34Q/HPI10122013 IV 前 言 为规范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各电厂关于电站锅炉煤粉燃烧氧量控制的技术要求,根据 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规定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标准制 定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研究总结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煤粉锅炉氧量控制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的, 目的是规范氧量测点的安装、氧量仪表的校正,提高氧量运行控制技术水平,达到机组安全稳定 和节能环保的目的。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D、附录E、附录 F、附录 G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制定,由公司技术部负责解释。

5、本标准起草单位:华能太仓电厂、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晓旭、周志培、周龙。 本标准首次发布。Q/HPI10122013 1 电站锅炉煤粉燃烧氧量控制技术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火力发电厂锅炉氧量测点安装、 校准及运行控 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火力发电厂 300MW及以上机组范围内电站燃 煤锅炉氧量测点安装、校准及运行控制过程,其他锅炉可参考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予本标准,然而,

6、鼓励根据本 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B/T 8281-1999 氧化锆氧分析器技术条件 JB/T 8280-1999 热磁式氧分析器技术条件 JJG 535-2004 氧化锆氧分析器检定规程 JJG 662-2005 顺磁式氧分析器检定规程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GB 10184-88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GB/T 5751-2009-T 中国煤炭分类 JB/T 104402004 大型煤粉锅炉炉

7、膛及燃烧器性能设计规范 DL/T 774-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国家环保局编写,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3.1 氧量 oxygen content 电站锅炉煤粉燃烧生成的烟气中O2 的体积含量百分率。 3.2 运行氧量 operation oxygen content 运行氧量是指省煤器后, 空气预热器前烟道上采用氧量测量仪实际检测的烟气中O2 的体 积含量百分率。 3.3 校准 calibrationQ/HPI10122013 2 用标准气体对氧量测量仪进行零点校准、量程校准、精度检查、重复性校准和响应时间

8、 检查。 3.4 响应时间 responding time 显示值达到稳定值的90%时所需要的时间。 3.5 零点漂移 zero drift 氧量测量仪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后,仪器的读数与零输入之间的偏差。 3.6 量程漂移 span drift 氧量测量仪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后,仪器的读数与已知参考值之间的偏差。 3.7 零气 zero gas 氧含量不超过 0.005%的标准气体,零气中含有的其它气体的浓度不得干扰仪器的读数。 3.8 一氧化碳含量 carbon monoxide content 电站锅炉煤粉燃烧生成的烟气中 CO 的体积含量百分率。 4 氧量测量方法 4.1 氧量测点的安装 4.

9、1.1 安装位置 4.1.1.1 位于省煤器后,空气预热器前。 4.1.1.2 安装位置应在氧量分布均匀的位置, 该处测得的氧量能代表烟气平均氧量。 优先选 择在垂直烟道上,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安装位置上游如有弯头、 阀门、变截面及支撑等部件,安装位置与上述部件的距离应不小于 2 倍烟道当量 直径;安装位置下游如有上述部件,安装距离应不小于 0.5 倍烟道当量直径。当 安装位置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 应尽可能选择在气流稳定的断面, 且安装位置前直 管段的长度必须大于安装位置后直管段的长度。 4.1.1.3 测点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离烟道壁的距离不小于 1m;位于或接近烟道断面中心

10、区。 4.1.1.4 为了保证运行氧量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氧测量元件安装的位置应按照GB 10184-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附录 H 中的规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 安装。 4.1.2 安装要求 4.1.2.1 安装位置处烟道振动幅度应尽可能小。 4.1.2.2 安装位置处应避免烟气中水滴和水雾的干扰。 4.1.2.3 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应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并符合相关国标 要求。 4.1.2.4 安装氧量测量仪工作区域必须提供永久性的电源。 4.1.2.5 室外安装的氧量测量仪应有防护设施。Q/HPI10122013 3 4.1.2.6 氧量测量仪工作区域应易于人

11、员到达,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日常维护和比对监测。 4.1.2.7 氧量测量仪应采取防雷击措施。 4.1.2.8 在氧量测量仪测点下游应按GB 10184-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附录H 中的规 定预留试验测孔。 4.1.2.9 在运行锅炉上安装或取出测量元件时, 应缓慢进行, 以防止因温度剧变而引起元件 破裂。 4.1.2.10测量元件安装时宜水平或从烟道侧面倾斜插入,使得凝结水不容易影响到电极。 4.1.2.11锅炉空气预热器入口氧量测点的安装数量应不少于 6个。 4.2 氧量测点的校准 对运行中的氧量测量仪系统要定期进行维护、校准和检查,保证氧量数据的准确性、可 靠性。 4.2.1 校准方

12、法 4.2.1.1 气体标准物质 氮气中氧标准气体(以下称氧标准气体),其扩展不确定度应不大于 1.5% (k=3)。 4.2.1.2 气体流量计 量 程 :01L /min,准确度级别不低于 3级。 4.2.1.3 校准前应先调好标气流量,避免因气体流量过大而导致测量元件破裂。 4.2.1.4 标准气体通过标气口通入测量元件; 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调整氧测量仪设置, 将氧量 显示值调为标准气体氧量值一致。 标准计量要求最少使用三种不同浓度 (1%、4% 、 8%)标准气体,这样经过三次标定重复修正好系统线性,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4.2.1.5 校准过程中,应保证不漏气,以免影响校准的准确性。 4

13、.2.1.6 校准完毕后, 应拧紧氧量测量仪的标气入口螺帽, 防止空气进入使氧量测量值偏大。 4.2.2 校准周期 4.2.2.1 具有自动校准功能的氧量测量仪, 每 24 小时至少自动校准一次仪器零点漂移和量 程漂移。 4.2.2.2 每 30 天至少用校准装置通入氧含量为零的标准气体和接近烟气中氧浓度的标准 气体校准一次仪器。 4.2.2.3 无自动校准功能的氧量测量仪, 每 15 天至少用氧含量为零的标准气体和接近烟气 中氧浓度的标准气体和校准装置校准一次仪器。 4.2.2.4 每 3 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全系统的校准,进行零点校准、量程校准、精度检查、重 复性校准和响应时间检查,巡检记录要

14、求见附录(A)。 4.2.2.5 每年按GB 10184-88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中网格法进行一次对氧量测量系统 进行比对测试。 4.2.3 日常运行管理要求 从事氧量测量仪日常运行维护部门应根据该氧量测量仪使用说明书和本标准的要求编 制仪器运行管理规程, 明确运行操作人员和管理维护人员的工作职责,人员经培训后持证上 岗。 4.2.4 日常巡检 4.2.5 日常巡检间隔不超过 7 天,巡检记录应包括检查项目、检查日期、被检项目的运 行状态等内容,每次巡检应记录并归档。Q/HPI10122013 4 4.2.6 日常维护 4.2.6.1 日常维护保养应根据氧量测量仪说明书的要求对保养内容、 保养

15、周期或耗材更换周 期等做出明确规定,每次保养情况应记录并归档。每次进行备件或材料更换时,更 换的备件或材料的品名、规格、数量等应记录并归档。 4.2.6.2 对日常巡检或维护保养中发现的故障或问题, 系统管理维护人员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对于一些容易诊断的故障,如气路堵塞、通讯和电源故障等,应在 24 小时内及时 解决;对不易维修的仪器故障,若 72 小时内无法排除,应安装相应的备用仪器。 备用仪器或主要关键部件 (如氧化锆探头) 经调换后须对氧量测量仪系统重新校准 后方可投入运行。 4.2.6.3 当氧量测量仪不能满足技术指标而失准时, 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缩短下一次校准、 维护间隔时间。仪

16、器使用寿命参照说明书,当仪器传感器失效时,应及时更换。 5 氧量调整目标 合适的氧量应保证锅炉正常运行,煤粉着火燃烧稳定。既能保证煤粉充分燃尽,降低飞 灰和炉渣可燃物含量,又能控制合理的烟气量,减少锅炉排烟热损失,减少风机电耗,获得 较高的锅炉热效率,同时还应保证烟气中尽可能低的NOX排放。 6 各调节因素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 6.1 燃用煤种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 对于一般煤粉锅炉,最佳运行氧量随燃煤煤种的燃烧性能下降而增大。 无烟煤和贫煤的挥发分较低,着火和燃尽困难。燃烧时应采取较小的一次风率和风速, 以增大煤粉浓度,减小着火热并使着火点提前;避免二次风过早混入一次风粉气流。燃用无 烟煤和贫

17、煤,要求控制较大的运行氧量,以减少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 但如果氧量控制过大,会造成排烟热损失增加,降低锅炉热效率,严重时会影响锅炉燃烧稳 定性,造成锅炉灭火。 挥发分高的烟煤和褐煤,煤粉的着火特性和燃尽特性均较好,需要注意燃烧的安全性, 防止炉膛结渣和燃烧器喷口烧损,可采取较高的一次风率和风速。燃用烟煤和褐煤,要求较 小的运行氧量,以减少锅炉排烟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但如氧量控制过小,一方面影响 燃尽,导致飞灰可燃物含量和 CO 排放增加,降低锅炉热效率;另一方面对控制锅炉结渣和 水冷壁高温腐蚀不利。 6.2 燃用煤粉细度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 煤粉细度不但影响煤粉的着火条件

18、和燃烧条件, 而且对燃烧的经济性也将产生直接的影 响。 煤粉越细, 比表面积越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加热时温升越快, 挥发分的析出、 着火及化学反应速度也就越快, 因而越容易着火, 同时所需燃烧时间越短, 燃烧也就越完全, 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越低。因此,一般煤粉细度应控制得较细,可适当降低运行氧量。当 煤粉细度较粗时,不得不提高运行氧量,以保证煤粉的燃尽,提高锅炉热效率。 6.3 负荷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 锅炉负荷变化会对氧量控制产生很大影响。Q/HPI10122013 5 高负荷下由于炉膛温度高,火焰充满程度高,煤粉气流着火与混合条件好,对煤粉燃尽 有利,因此高负荷下,运行氧量较

19、小即可满足高效燃烧。 低负荷时,由于烟气量的降低,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偏低,需增加风量提高主蒸汽和 再热蒸汽温度,因此低负荷运行氧量控制相对较高。 6.4 漏风对锅炉氧量控制的影响 在平衡通风锅炉运行中,炉底、检修人孔、看火孔、炉墙、烟道的不严密部位可能有空 气自炉外漏入炉膛和烟道中。漏风会造成运行氧量的增加,同时影响传热性能,增加锅炉排 烟热损失,降低锅炉热效率,导致引风机电耗增加等,应采取有效措施将漏风减少到最低限 度。特别应消除氧量测点附近的漏风。 7 氧量控制对锅炉运行特性的影响 7.1 氧量控制对锅炉运行安全性的影响 7.1.1 氧量控制对锅炉高温腐蚀和结渣的影响 氧量控制过低时,会

20、在锅炉水冷壁附近形成还原性气氛和含量很高的 H2S 气体,H2S 对水冷壁的腐蚀非常强,会使 Fe2O3 保护膜破坏,使得管壁不断遭受腐蚀。而灰分在还原性 气体中灰熔融温度将大幅降低, 易引起炉内结渣。因此氧量控制过低会产生高温腐蚀和结渣 的风险,对锅炉运行安全性造成影响。为防止结焦结渣和水冷壁高温腐蚀,锅炉烟气中一氧 化碳含量宜控制在 120ppm以下。 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与氧量、燃料种类和制粉系统运行方式都有密切的关系,可参考附 录 G 中的图 1、图 2、图 4。 7.1.2 氧量控制对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锅炉燃烧的稳定性是安全运行的根基, 煤粉射流主要是通过卷吸炉内高温烟气使自身温

21、度达到着火温度后开始燃烧反应的,运行氧量过高,燃烧器区域炉膛温度明显降低,无论是 对煤粉气流的辐射换热还是卷吸的对流换热都将减弱,煤粉气流着火条件恶化,燃烧稳定性 下降,甚至会产生锅炉灭火的风险。低负荷下更加突出。 7.2 氧量控制对锅炉运行经济性的影响 合理的风、粉配合是提高锅炉运行经济性的重要措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氧量增加, 可以改善燃料与空气的接触和混合,有利于完全燃烧,使可燃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和固体 未完全燃烧热损失降低。但是运行氧量增大,会导致锅炉排烟烟气量增加,增大了排烟热损 失。运行氧量过大,还将使风机的电耗增加。因此氧量控制对锅炉运行经济性影响很大,合 理的运行氧量应使各项

22、热损失之和为最小,锅炉热效率最高。 运行氧量和锅炉热损失及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的关系参考附录 G 中的图 3 所示,氧量 的控制应在一氧化碳含量骤然升高的拐点右侧,也即锅炉热损失最小的区域。 7.3 氧量控制对 NOx 排放的影响 氧量控制对锅炉燃烧生成的NOx 影响很大, 锅炉燃烧生成的总的NOx含量随氧量的增 加而增加,因此高氧量运行对锅炉的NOx 控制是不利的。 采用分级燃烧技术的锅炉,通过燃尽风的设置来降低烟气中 NOx 排放量,燃尽风的投Q/HPI10122013 6 入大小会对锅炉燃烧经济性产生影响。在氧量一定的情况下,燃尽风投入过大将使主燃烧器 区域缺风,影响煤粉的燃尽,降低锅炉热

23、效率;燃尽风投入过小,达不到降低烟气中 NOx 排放量的目的。应通过氧量和燃尽风的综合控制来达到提高锅炉热效率和控制 NOx 排放的 目标。 8 氧量控制要求 下面给出了不同煤种氧量控制的推荐值, 但实际运行中应以燃烧调整优化试验的结果为 依据。 8.1 无烟煤锅炉氧量控制 无烟煤是挥发分最低的煤种,其挥发分低而固定碳较高,着火特性和燃尽特性差,应控 制较高的氧量运行。 无烟煤锅炉满负荷氧量控制应 44.5%左右,具体数值应根据锅炉燃烧优化调整试验确 定,低负荷氧量控制数值逐渐增加。应在保证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的前提下,保证飞灰可 燃物含量不高于 5%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氧量控制数值,60%以上

24、负荷氧量控制数值最大不 超过 5%。 8.2 贫煤锅炉氧量控制 贫煤挥发分含量比无烟煤稍高,着火特性和燃尽特性略好,可控制较高的氧量运行。 贫煤锅炉满负荷氧量控制应在 3.54.0%,采用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的锅炉氧量控制数 值取上限,具体数值应根据锅炉燃烧优化调整试验确定,低负荷氧量控制数值逐渐增加。应 在保证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的前提下,保证飞灰可燃物含量不高于 4%的前提下,尽量降 低氧量控制数值,60%以上负荷氧量控制数值最大不超过 4.5%。 8.3 烟煤锅炉氧量控制 烟煤的挥发分和发热量较高,着火特性和燃尽特性较好,可控制较低的氧量运行。 烟煤锅炉满负荷氧量控制应在 1.53.0%左

25、右,具体数值应根据锅炉燃烧优化调整试验 确定,低负荷氧量控制数值逐渐增加。应在保证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的前提下,保证飞灰 可燃物含量不高于 1%前提下,尽量降低氧量控制数值,60%以上负荷氧量控制数值最大不 超过 4.5%。 8.4 褐煤锅炉氧量控制 褐煤的挥发分和水分较高,发热量较低,着火特性和燃尽特性较好,对氧量的需求低, 可控制较低的氧量运行。 褐煤锅炉满负荷氧量控制应在2.53.5%左右, 具体数值应根据锅炉燃烧优化调整试验确 定,低负荷氧量控制数值逐渐增加。应在保证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的前提下,保证飞灰可 燃物含量不高于 1%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氧量控制数值,60%以上负荷氧量控制数值

26、最大不 超过 3%。 ( 防止炉内结渣是褐煤锅炉运行的控制重点) 8.5 混煤锅炉氧量控制 混煤掺烧应尽量避免燃烧特性相差大的煤质进行掺烧, 混煤的氧量控制应参照掺烧煤质 中燃烧特性较差的煤质进行控制,具体数值应根据锅炉燃烧优化试验调整确定。Q/HPI10122013 7 附录A 号锅炉氧量测量仪巡检记录 巡检日期 测点编号 锆头温度 就地示值 DCS示值 问题汇总: 巡检要求: 1、变送器外壳、外露部件(端钮、 面板、 开关等)表面应光洁完好,铬牌标志清楚; 2、仪表LED显示屏显示应完整、清晰、准确; 3、柜内各电子元件可见部分无明显变色或鼓包现象; 4、锆管法兰接合面应无腐蚀,密封垫完好

27、,法兰螺丝紧固; 5、就地检查锆头温度稳定且就地仪表示值与DCS显示相同。Q/HPI10122013 8 附录B 无烟煤锅炉氧量控制参考曲线 燃用无烟煤锅炉氧量控制曲线 注:上述曲线为燃用无烟煤锅炉氧量控制推荐曲线, 电厂可根据实际燃烧情况在推荐数 值的基础上浮动0.5。 0 1 2 3 4 5 6 7 BMCR THL THA 80%THA 60%THA 氧量% 锅炉负荷Q/HPI10122013 9 附录C 贫煤锅炉氧量控制参考曲线 燃用贫煤锅炉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氧量控制曲线 燃用贫煤锅炉四角切圆燃烧方式氧量控制曲线 注:上述曲线为燃用贫煤锅炉氧量控制推荐曲线,电厂可根据实际燃烧情况在推荐

28、数值 的基础上浮动0.5。 0 1 2 3 4 5 6 7 BMCR THL THA 80%THA 60%THA 氧量 % 锅炉负荷 0 1 2 3 4 5 6 7 BMCR THL THA 80%THA 60%THA 氧量% 锅炉负荷Q/HPI10122013 10 附录D 烟煤锅炉氧量控制参考曲线 燃用烟煤锅炉氧量控制曲线 注:上述曲线为燃用烟煤锅炉氧量控制推荐曲线,电厂可根据实际燃烧情况在推荐数值 的基础上浮动0.5。 0 1 2 3 4 5 6 7 BMCR THL THA 80%THA 60%THA 氧量 % 锅炉负荷Q/HPI10122013 11 附录E 褐煤锅炉氧量控制参考曲线

29、 燃用褐煤锅炉氧量控制曲线 注:上述曲线为燃用褐煤锅炉氧量控制推荐曲线, 电厂可根据实际燃烧情况在推荐数值 的基础上浮动0.5。 0 1 2 3 4 5 6 7 BMCR THL THA 80%THA 60%THA 氧量 % 锅炉负荷Q/HPI10122013 12 附录F 试验报告基础数据汇总表 l 无烟煤 无烟煤 300 MW 报告名称 W1 日期 204.7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自然循环汽包炉 容量(MW) 30 设计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3.86 收到基水分(%) 5.73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9.85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3680 燃烧方式 W

30、型火焰炉 制粉系统 中间储仓式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试验负荷(MW) 30 240 180 氧量控制(%) 3.83 3.20 4.23 飞灰可燃物(%) 10.03 7.31 8.64 炉渣可燃物(%) 无烟煤 600 MW 报告名称 W2 W3 日期 206.8 206.12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自 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Q/HPI10122013 13 然循环汽包炉 自然循环汽包炉 容量(MW) 60 60 设计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16.42 16.42 收到基水分(%) 7.67 7.67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8.75 8.75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31、) 25090 25090 燃烧方式 “W”型火焰燃烧 “W”型火焰燃烧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双进双出钢球磨 双进双出钢球磨 试验负荷(MW) 60 60 氧量控制(%) 4 4.2 飞灰可燃物(%) 9.66 10.46 炉渣可燃物(%) 2.4 7.58 报告名称 W4 W5 日期 207.6 209.10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自 然循环汽包炉 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 自然循环汽包炉 容量(MW) 60 60 设计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16.42 16.42 收到基水分(%) 7.67 7.67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8.75 8.75 收到基低

32、位发热量(kJ/kg) 25090 25090Q/HPI10122013 14 燃烧方式 “W”型火焰燃烧 “W”型火焰燃烧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双进双出钢球磨 双进双出钢球磨 试验负荷(MW) 60 60 氧量控制(%) 44.2 3.5 飞灰可燃物(%) 8.80 6.28 炉渣可燃物(%) 9.92 5.72Q/HPI10122013 15 l 贫煤 贫煤 300 MW 报告名称 P1 日期 209.3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自然循环锅炉 容量(MW) 3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3.91 收到基水分(%) 8.4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15.

33、31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870 燃烧方式 四角切圆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试验负荷(MW) 30 240 180 氧量控制(%) 3.84.0 4.44.7 5.55.8 飞灰可燃物(%) 1.32 1.30 1.15 炉渣可燃物(%) 5.59 3.96 4.71 报告名称 P2 日期 208.12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自然循环汽包炉 容量(MW) 32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35.22 收到基水分(%) 9.4Q/HPI10122013 16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20.49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18080 燃烧方式

34、 四角切圆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 试验负荷(MW) 320 280 210 氧量控制(%) 3.33.8 4.14.3 4.14.3 飞灰可燃物(%) 12.76 9.68 9.00 炉渣可燃物(%) 1.17 3.35 1.81 报告名称 P3 日期 201.7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自然循环汽包炉 容量(MW) 362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19.06 收到基水分(%) 0.8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13.89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5875 燃烧方式 W 型火焰炉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35、36 36 280 210 氧量控制(%) 3.2 3.84.2 4.55 55.5 飞灰可燃物(%) 5.61 9.2 3.5 5.45Q/HPI10122013 17 炉渣可燃物(%) 贫煤 600 MW 报告名称 P4 日期 2010.8 机组类别 超临界、一次再热、固态排渣、滑压运行直流锅炉 容量(MW) 6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5.89/27.5/24.25 收到基水分(%) 7.60/7.10/7.5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12.74/13.58/13.17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80/22350/23450 燃烧方式 前后墙对冲 制粉系统 试验

36、负荷(MW) 60 480 360 氧量控制(%) 5.0 5.5 5.55.7 飞灰可燃物(%) 12.49 8.95 6.48 炉渣可燃物(%) 1.00 2.15 15.18 报告名称 P5 日期 2010.9 机组类别 一次再热、超临界本生直流锅炉 容量(MW) 6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9.05Q/HPI10122013 18 收到基水分(%) 6.6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1040 燃烧方式 前后墙对冲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双进双出钢球磨 试验负荷(MW) 60 540 450 360 氧量控制(%) 4.60

37、4.60 4.605.10 5.60 飞灰可燃物(%) 5.59 4.36 4.39 6.23 炉渣可燃物(%) 0 0.32 0.46 4.41Q/HPI10122013 19 l 烟煤 烟煤 300 MW 报告名称 Y1 Y2 日期 207.7 206.8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 自然循环汽包炉 亚临界、一次再热、 自然循环汽包炉 容量(MW) 30 3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12.63 24.49 收到基水分(%) 12.0 6.6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34.22 32.71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3410 21820 燃烧方式 四角切圆 四角切圆

38、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30 240 20 160 30 250 180 氧量控制(%) 3.74.0 4.05 4.98 7.13 3.0 3.7 4.6 飞灰可燃物(%) 2.32 1.37 1.28 0.26 6.73 3.39 3.72 炉渣可燃物(%) 3.59 0.1 1.76 1.56 12.55 13.73 21.76 报告名称 Y3 日期 206.7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固态排渣、控制循环 汽包炉 容量(MW) 3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Q/HPI10122013 20 收到基灰分(%) 20.39 收到基水分(%

39、) 9.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35.84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1890 燃烧方式 四角切圆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30 240 180 氧量控制(%) 3.5 4.54.7 4.95.2 飞灰可燃物(%) 1.27 1.08 1.21 炉渣可燃物(%) 3.6 4.07 5.19 报告名称 Y4 日期 2010.10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控制循环汽包炉 容量(MW) 3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8.90/35.57/35.57 收到基水分(%) 10.20/8.40/8.4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35.14/

40、35.57/35.57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18650/17210/17210 燃烧方式 四角切圆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30 240 180Q/HPI10122013 21 氧量控制(%) 3.0 3.77 4.77 飞灰可燃物(%) 2.45 1.52 1.28 炉渣可燃物(%) 0.50 2.27 4.14 报告名称 Y5 日期 2010.10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自然循环汽包炉 容量(MW) 3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5.61 收到基水分(%) 10.9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39.47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41、kJ/kg) 18790 燃烧方式 四角切圆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30 250 170 氧量控制(%) 2.93.2 3.43.8 4.75.1 飞灰可燃物(%) 0.72 0.57 0.38 炉渣可燃物(%) 0.29 0.23 0.77 报告名称 Y6 Y7 日期 2010.1 209.9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自然 循环锅炉 亚临界、一次再热、控制循环锅炉Q/HPI10122013 22 容量(MW) 30 3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36.02 10.84 收到基水分(%) 8.55 14.0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4.3

42、0 38.25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16960 23070 燃烧方式 四角切圆 四角切圆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直 吹式热风送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30 240 180 30 240 180 氧量控制(%) 2.6 3.5 5.6 2.84 3.313.89 4.645.24 飞灰可燃物(%) 4.45 1.41 0.25 0.40 0.60 0.45 炉渣可燃物(%) 5.45 2.60 1.60 1.87 2.35 2.45 报告名称 Y8 日期 209.10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控制循环汽包锅炉 容量(MW) 320

43、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14.68 收到基水分(%) 15.03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1403 燃烧方式 四角切圆Q/HPI10122013 23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320 氧量控制(%) 2.5 飞灰可燃物(%) 2.32 炉渣可燃物(%) 0.25 报告名称 Y9 日期 207.10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固态排渣、自然循环锅炉 容量(MW) 3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5.19 收到基水分(%) 7.8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3.59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

44、1370 燃烧方式 前墙布置旋流燃烧器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310 250 20 氧量控制(%) 3.84.5 5.2 5.6 飞灰可燃物(%) 3.89 3.15 6.22 炉渣可燃物(%) 1.89 0.67 5.87 报告名称 Y10Q/HPI10122013 24 日期 209.9 机组类别 一次再热、超临界本生直流锅炉 容量(MW) 35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5.44 收到基水分(%) 10.2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36.68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0290 燃烧方式 前后墙对冲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45、 中速磨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350 280 210 160 氧量控制(%) 2.83.0 3.23.5 3.74.0 5.05.5 飞灰可燃物(%) 1.95 2.09 1.05 0.65 炉渣可燃物(%) 2.15 2.28 3.32 1.03 烟煤 500 MW 报告名称 Y1 Y12 日期 209.2 206.8 机组类别 亚临界、低倍率强制循环、 一次再热、塔式炉 亚临界、低倍率强制循环、一 次再热、塔式固态炉 容量(MW) 50 5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37.15 32.25 收到基水分(%) 8.3 9.40Q/HPI10122013 25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46、(%) 42.37 39.51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1510 1680 燃烧方式 前后墙对冲 前后墙对冲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50 40 30 450 40 30 氧量控制(%) 3.43 4.21 6.67 3.8 4.10 7.22 飞灰可燃物(%) 1.69 0.93 0.69 1.04 1.34 0.78 炉渣可燃物(%) 8.72 9.71 8.77 3.25 3.85 2.34 烟煤 600 MW 报告名称 Y13 Y14 日期 2010.10 209.12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固态排渣、 自然循环汽

47、包炉 固态排渣、螺旋管圈直流炉 容量(MW) 60 6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3.27 35.09 收到基水分(%) 14.2 8.7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31.11 35.29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18950 170 燃烧方式 前后墙对冲 四角切圆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正压直吹式 试验负荷(MW) 60 450 360 60 450 30Q/HPI10122013 26 报告名称 Y13 Y14 日期 2010.10 209.12 机组类别 亚临界、一次再热、固态排渣、 自然循环汽包炉 固态排渣、螺旋管圈直流炉 容量(MW)

48、60 6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氧量控制(%) 3.29 3.71 5.10 2.3 4.04.3 4.75.3 飞灰可燃物(%) 5.43 3.91 2.59 6.37 8.25 5.70 4.26 5.79 炉渣可燃物(%) 5.38 6.63 2.78 14 1.261 9.82 5.0 7.68 报告名称 Y15 Y16 日期 209.1 208.1 机组类别 超临界、一次再热、超临界变压 运行直流锅炉 亚临界、一次再热、固态 排渣控制循环汽包炉 容量(MW) 60 60 燃用煤质工业分析 收到基灰分(%) 21.27 19.38 收到基水分(%) 9.50 13.1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35.04 31.52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220 20437 燃烧方式 前后墙对冲 四角切圆 排渣方式 固态排渣 固态排渣 制粉系统 正压直吹式 正压直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