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7 卷 第 4 期 2015 年 7 月 石 油 钻 采 工 艺 OIL DRILLING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status; challenge; prospect 页岩油是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原地 滞留油气资源 , 圈闭界限不明显 , 无法形成自然工业 产能 。包括泥页岩孔隙和裂缝中的石油 , 也包括泥 页岩层系中的致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邻层和夹层中的 石油资源 。直井缝网压裂 、 水平井体积压裂 、 二氧化 碳驱 、 空气驱 、 氮气驱 、 纳米二氧化锌驱等形成 “ 人 造渗透率” 是有效开发页岩油方式
2、 1 。 随着技术水平及开发能力的提高 , 页岩油成为 最有可能替代石油天然气的能源已是各国的共识 。 早在 2011 年 4 月中国工程院 14 名院士建议国家重 视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 增强国家能源保障能 力 2 ;2012 年 1 月 3 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宣布以 22 亿美元价格收购德文公司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奈 厄布拉勒 、 密西西比 、 尤蒂卡俄亥俄 、 尤蒂卡密歇根 和塔斯卡卢萨 5 个页岩油气资产权益的三分之一 , 呼唤廉价石油时代回归 3 ;2013 年 10 月 30 日 ,中 国石油与壳牌页岩油联合开发中心在中国石油勘探 开发研究院揭牌 4 , 联合研发项目团队将以 “
3、 常规 人 , 非常规思想 ” 为指导 , 分别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开 展 “ 颠覆性创新 ” 联合研发 ;2015 年 1 月 30 日 ,作 为国家能源局批复建设的重要创新平台之一 , 由贾 承造 、 朱日祥 、 马永生等 9 位院士和 14 位油气领域 学者组成的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正式成立并落 户中国石化 5 ;2 个关于页岩油形成 、 富集机理与 作者简介:付茜,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地质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电话:13126725980。E-mail:。59 付 茜: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 挑战及前景 富集 、 分布规律的国家 973 计划已获国家科技部批 准 6 。 页岩
4、油与页岩气一样储集页岩中 , 但分布地区 不同 ;虽然页岩油的密度 、 黏度比页岩气高 , 但基本 上可用相同技术开采 。随着技术不断革新 , 页岩油 的探矿 、 开发成本很可能进一步降低 。世界各国不 约而同地加快了页岩油气开发的步伐 , 中国 、 美国 、 日本等国家均把页岩油的开发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 战略 , 加大勘探开采力度 , 出台最优惠政策 , 世界页 岩油开始步入大开发时代 。中国在 “ 甜点 ” 评价区 的页岩基质地层发现有石油滞留的纳米级孔隙 7 , 表明了具有页岩油的资源潜力 , 开发技术的突破将 成为未来页岩油发展的支撑。 1 中国页岩油分布情况 海相 、 海陆交互相以及
5、陆相页岩和泥岩是含油 气盆地中的优质泥质烃源岩 , 即中国 3 类富有机质 页岩 8 。其中 , 海相页岩多为硅质页岩 、 黑色页岩 、 钙质页岩和砂质页岩 , 风化后呈薄片状 , 页理发育 , 分布在扬子地区古生界 、 华北地区元古界古生界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等 ;海陆交互相多为砂 质页岩和炭质页岩 , 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 溪组 、 下二叠统山西组太原组 、 准噶尔盆地石炭 二叠系 、 塔里木盆地石炭二叠系 、 华北地区石炭 二叠系 、 中国南方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等 ;陆相页岩 页理发育 , 分布在松辽盆地白垩系 、 渤海湾盆地古近 系、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 四川盆地三叠系
6、-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 - 吐哈盆地侏罗系 、 塔里木盆地三叠系 - 侏罗系、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等。 胡文瑞院士指出 9 , 中国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巨 大;2013 年 EIA 预测中国有 320 亿 桶(1 桶 =0.14 t ) 的页岩油资源 10 。 中国石油页岩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吉林 、 大庆和 西北 3 个地区 。中国石化页岩油资源 11 主要分布 于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 、 东北地区白垩系和鄂尔多 斯盆地三叠系等陆相层系 , 可供勘探的矿权区块有 41 个, 面积为 11.7610 4km 2 。 陆相含油气湖相页岩广泛发育页岩油 、 致密砂 岩油与致密页岩油 。松辽 、 鄂尔多斯 、
7、 四川等中新代 坳陷盆地 12 及渤海湾新代断陷沉积了厚层湖相富 有机质页岩 、 砂岩与泥岩 13 。例如 :松辽盆地嫩江 组和青山组 2 套页岩十分发育 , 嫩江组稳定分布 , 中 央坳陷区厚度超过 250 m;青山组一段在中央坳陷 区几乎全部为黑色页岩 , 厚度为 6080 m, -型 干酪根 , 镜质体反射率 R 0 = 0.9% 1.8%;再如鄂尔 多斯盆地主要为深湖相沉积的延长组 7 段 , 分布着 平均厚度 2040 m、 面积超过 410 4km 2 的富有机 质页岩 , 有机碳含量平均高达 14%, -型干酪根 , R 0 = 0.6% 1.2%。 2 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
8、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重视国内油气勘探开 发 , 力保国内油气产量稳定并尽可能争取突破的同 时 , 以页岩油气为突破口 , 向非常规油气资源进军 , 践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 构成了油气勘探在新的历史 时期的资源路线图 。2011 年以来 , 针对陆相页岩油 勘探开发面临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点 , 相继开展了 23 项科技攻关研究 , 已在页岩油赋存机理与选区评 价 、 地质地球物理与目标预测 、 优快钻井 、 储层改造 工艺 、 开发设计优化等 5 个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 为 进一步深入开展页岩油勘探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2.1 中国石油页岩油开发现状 辽河油田的曙古 165 井在古近系泥页岩段
9、获 得了日产 24 m 3 的工业油流 10, 14。在随后的研究 中发现 , 辽河西部凹陷砂三中亚段泥页岩中含油率 0.44% 0.88%, 远大于含油率为 0.18% 页岩油产油 下限 15 。 在松辽盆地 K 2 qn 1 钻探的哈 14 井、 古平 1 井、 英 12井 、哈 18 井等 16 , 泥页岩连续厚度 630 m,有 机质丰度 2%, 0.5% R 0 1.2%, 可采资源量为 10.5610 8t。2012 年 4 月中国石油集团与美国赫世公司 ( Hess ) 签署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区块合作协议, 包括 如何划分勘探工作 、 勘探的时间和目标等 ;在三塘 湖盆地已钻探
10、35 口井 , 其中一半探井发现有石油 ; 加速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工作 ;研究发现 17 ,马 朗 地区页岩油富集的基本条件:R 0 为 0.5% 0.9%,源 岩有机质丰度以型和型为主 ;三塘湖项目合作 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国外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方面 的先进技术 、 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 快速高效开发三 塘湖盆地页岩油, 并积累技术和经验。 2.2 中国石化页岩油开发现状 傅成玉在谈及页岩油气发展路线图时指出 17 , 页岩油气有可能成为中国石化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的桥头堡 。2015 年在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启动 会上 , 傅成玉表示 , 加快页岩油研发工作 , 是国家在 能源领域所做的
11、重大部署 。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 核心是靠技术创新和驱动 。在页岩油研发领域围绕 降低成本和提高采收率加强技术攻关 , 实现有效益 的技术突破。 自 2010 年开始 , 中国石化开展了东部断陷盆地石油钻采工艺 2015 年7 月 (第 37 卷 )第 4 期 60 页岩油气老井复查复试和评价工作 , 并在多个凹陷 古近系泥页岩段发现了丰富的油气显示 , 结合不同 地区泥页岩基础地质条件和工程的可实施性 , 将东 部陆相盆地泥页岩勘探集中在河南泌阳凹陷和山东 济阳坳陷 11 。 2.2.1 泌阳凹陷安深 1 井 在泌阳凹陷深凹区多口 老井复查发现页岩均见连续气测显示 。2010 年部署 了安
12、深 1 井 。该井既是一口风险探井 , 又是一口兼探 页岩油气的预探井 , 2010 年 8 月 28 日完钻 , 完钻井 深 3 510 m, 9 月 18 日完井, 在古近系核桃园组二段 核三上段共发现页岩 89 层 670 m, 岩性主要为灰色 、 深灰色页岩 , 多套泥页岩见明显气测异常 18 。2011 年 1 月 23 日对安深 1 井页岩井段进行大型压裂施 工 , 设计总液量为 1 400.8 m 3 , 其中滑溜水 450 m 3 , 交联液 950.8 m 3 , 总砂量 195.2 t, 100 目粉陶 15.8 t, 30/50 目陶粒 179.4 t。施工历时 171
13、min, 施工排量 达 10 m 3 /min, 实际入井液量为 1 361.9 m 3 , 加砂总量 为 200.74 t, 3 月 7 日获得最高日产油 4.68 m 3 。为建 立中石化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区及会战 区奠定了基础。 2.2.2 泌阳凹陷泌页 HF1 井 该井于 2011 年 4 月 23 日开钻 , 2011 年 11 月 16 日完钻 , 完钻井深 3 722 m, 侧钻点 1 903 m, 水平段长 1 044 m。平均井径扩 大率 3%, 储层钻遇率 100 %, 井眼轨迹光滑 , 达到了 工程设计要求 19 。 12 月 8 日完井, 完井井深 3 722
14、 m; 采用钻桥塞完井方案 ( 包括:钻塞施工泵压的确定、 钻塞施工钻压的确定 、 钻塞施工时液体的选择 、 钻桥 塞工具组合 ) 及钻塞施工的详细步骤 11 。通过选择 带压施工装置 , 配套钻桥塞工具 , 设定施工参数 , 历 时 4 d,仅 用 1 只钻头就完成了在 1 042 m 水平段钻 桥塞 14 个 , 冲砂钻进达 170.93 m, 开创了非常规钻 桥塞的新记录。 2011 年 12 月 27 日 2012 年 1 月 8 日 ,历 时 13 d 完成了 15 级压裂 , 施工压力 46.5 65.7 MPa。 2012 年 1 月 9 日开始放喷排液 , 1 月 19 日22
15、 日 用 8 mm 油嘴放喷, 日产油 23.6 m 3 、 天然气 900 m 3 。 页岩油密度 0.863 9 g/cm 3 ,黏 度 13.6 mPa s ( 70 )。 至 2012 年 6 月 5 日累计排出压裂液 8 596 m 3 ,返 排 率 38.8%, 累计产油 589 m 3 , 天然气 12 963 m 3 。试 采近 2 个月 , 泌页 HF1 井页岩油日产量稳定在 10 15 m 3 , 进一步证实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具有良好的 勘探开发前景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 、 工艺要求高 、 施 工难度大 , 压裂施工多项参数创中国石化集团乃至 全国纪录 , 压裂段位在国内陆
16、相页岩油水平井同类 压裂施工中为最高 , 为油田非常规勘探开发提供了 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 。此次大型分段压裂喜获工 业油流 , 是河南油田非常规勘探领域取得的又一新 突破。 2.2.3 济阳坳陷 济阳坳陷 320 余口探井在泥页岩 中见油气显示 , 其中 30 余口井获工业油气流 , 表明 具备页岩油气勘探能力 。1973 年在东营中央隆起带 钻探河 54 井 , 沙三下亚三段 2 9282 964.4 m 泥页 岩段中途测试, 5 mm 油嘴放喷, 日产油 91.4 t。 2011 年对罗 69 井进行了 221 m 泥页岩系统密 闭取心 , 12 000 余次的化验分析 , 开展了烃源
17、岩和储 集性能评价以及地球物理预测方面页岩油气的基础 地质研究工作 。在引进国外页岩气研究理论 、 技术 方法的同时 , 结合陆相页岩的实际 , 提出了有利目标 区。在此研究基础上部署了渤页平 1 井。 渤页平 1 井是胜利油田首口页岩油探井 , 于 2011 年 12 月 12 日顺利完钻 , 完钻层位沙三下 , 完钻 井深 4 335 m, 水平井段 559 m。技术人员分析该井 第 1 段压后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 从地质 、 钻井 、 工艺 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 最终决定采用光套管 、 大排量 、 高砂比实施缝网压裂的新方法进行渤页平 1 井第 2 段大型压裂施工 。累计加入液量 1 2
18、18 m 3 , 累计加 砂量 100 t, 最高砂比 50%, 平均砂比 20.6%。,累 计 放 喷出液 76 m 3 , 渤页平 1 井压裂的成功 , 创造了胜利 油田压裂施工排量最大 、 水平井单级加砂规模最大 2 个新记录。 2.3 中国开发页岩油技术与装备现状 ( 1 ) 优快钻井技术系列 。形成了三开完井的设 计模式 , 以及空气钻 、 泡沫钻 、 清水钻 、 PDC 螺杆复合 钻 、 国产油基钻井液 +PDC 水平段一趟钻的钻井技 术系列 , 满足页岩油开发的要求 。2013 年平均钻完 井工期 95 d,最 短 73 d。 ( 2 ) 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配套技术。 采用大液量
19、、 高排量 、 低砂比 , 组合加砂 、 混合压裂模式 , 实现长水 平段可钻式桥塞多级体积压裂。 ( 3 ) 探索实施了井工厂化作业模式。按照井工厂 化作业模式 , 形成 1 个平台 34 口井的钻前 、 钻井 、 完井 、 压裂等标准化设计 , 试验了钻井 、 压裂 、 生产的 交叉化作业模式。 ( 4 ) 实现页岩油勘探开发大型压裂成套装备的关 键技术突破 。经过 5 年艰苦攻关 , 2013 年 3 月 ,中 国 石化研制成功首台 3000 型压裂车 , 突破了大型压裂 成套装备的压裂泵车 、 混砂车 、 压裂管汇车研发技术 及压裂仪器车数字化控制技术 , 构建了压裂作业现 场数据分析
20、平台 , 实现了网络自动控制 , 能适应中国 特殊道路状况 , 满足油气井的高压 、 大功率施工作业61 付 茜: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 挑战及前景 要求 , 有效代替了性价比不高 、 配件受制约的进口产 品 , 为油气田稳产增产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 利用提供了有力武器 21 。研发的裸眼封隔器 、 桥塞 等井下压裂工具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3 中国页岩油开发面临的挑战“ 原位滞留聚集或原位成藏 ” 的页岩油储层具 有微 - 纳米级孔喉 、 粒度小 、 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现 有的理论与技术已无法有效支撑页岩油进一步扩大 勘探成果 。制约中国页岩油工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3.1 沉积环境与分布模式 国内外的学者普遍认为 7, 22-23 , 页岩是指岩石 粒级小于 62.5 m 的颗粒含量大于 50% 的“细 粒 沉 积岩 ” , 并初步建立了水体分层 、 海侵 、 门槛 、 洋流上 涌等沉积模式 24-25 , 但国内的学者侧重于岩石矿物 学的研究上 。因此 , 建立 “ 细粒沉积学 ” 研究细粒沉 积物的物化性质 、 沉积作用 、 沉积过程 , 为明确细粒 致密储集层 、 富有机质页岩分布预测 、 有利沉积相带 和富集区优选提供基础依据, 已成为必然趋势。 3.2 页岩油储层微观成分和结构的评价与表征 如何评价细粒页岩储集层基本特征 、 储集层的 性能
22、?如何精细表征微 - 纳米级孔喉 ?解决这些问 题需要国内地质学家要将以实验观察描述为主的研 究思路 , 转变到开展储集层建模方法 、 参数分布特征 等研究上来 , 才能为准确评价页岩油储集层提供重 要的理论论据。 3.3 页岩油层地球物理测井遇到挑战 赵政璋等 26 提出的“七性关系” 页岩油测井评 价方法 , 使页岩油测井评价进入定性到半定量阶段 , 但因页岩油层地球物理响应差异小 , 造成油层识别 、 有效储集层的划分 、 参数的识别 、 展布预测等遇到了 测井评价的挑战。 3.4 页岩油富集规律和资源潜力 常规油气的成藏理论与评价方法 , 面对页岩油 藏已无能为力 , 致使页岩油的滞留
23、聚集量及赋存状 态不清 。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页岩油藏地质预测评 价方法 , 开展大尺度页岩油分布物理与数值模拟 , 揭 示地层条件下页岩油的分布与富集规律等 ;评价优 选页岩油富集区与重点勘探区 ;同时 , 重视技术可 采资源量与储量的计算 27 。 3.5 页岩油的可流动性 具有致密 、 低孔 、 低渗特征的页岩油 , 常用的热 解参数 、 氯仿沥青 “A” 不能独立作为评价页岩油含 油率的参数 10 。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层系中残 余油的含量 , 而且更要评价多少具有可流动性 , 但国 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3.6 页岩油工业化开采的技术瓶颈 中国页岩油气开发的关键技术如水平
24、井分段压 裂主要引进国外的技术 、 工具 、 材料及配套设备 。虽 然近年来在某些方面已取得突破 , 但还处于现场试 验阶段 , 尚未形成有效 、 成熟的关键技术 , 制约了页 岩油气的快速发展 。例如 :最优的压裂程序是什 么 ?最优的井筒结构是什么 ?最优的完井级数是什 么 ?一级完井最佳长度是多少 ?每级应有几簇射孔 炮眼 ?相邻两簇射孔段之间间距多少最佳 ?最佳的 压裂液是什么 ?每级注入多少支撑剂最佳 ?每级注 入多少液量最佳? 在开发模式上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 , 如页岩原 位加热改质技术 、 纳米二氧化锌驱油技术 、 氮气驱油 技术等 。页岩油的低成本工业化开采 , 对石油工业 将
25、产生里程碑式的影响。 4 中国页岩油开发前景 近几年中国学者创新发展了连续油气聚集的概 念, 明晰了连续油气聚集( 页岩油气 ) 在储集层特征、 源储配置 、 聚集特征 、 渗流机理 、 分布特征等与传统 意义常规圈闭存在明显的差别 28-32 。连续油气聚集 主要是滞留在烃源岩内 , 或经一次运移或近源短距 离二次运移 , 在盆地中心 、 斜坡等大面积非常规储集 层中准连续或连续分布的油气聚集 , 无明显圈闭与 盖层界限 , 流体分异差 , 无统一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 统, 含油气饱和度差异大, 单井无自然工业产能。 中国石化在页岩油方面 , 近期将重点开展沾化 、 东营 、 泌阳等凹陷的勘探
26、评价和开发试验 。到 2015 年力争实现页岩油勘探及开发试验的突破, 形成 23 个规模建产阵地 , 有望形成 4010 4t 页岩油产能阵 地。 到 2020 年在济阳坳陷 、 南襄盆地等地区实现整 体规模。 中国石油学会经济委员会委员 、 中国能源研究 会常务理事施国泉认为 , “ 后石油时代 , 页岩油是很 现实的替代能源 ” 。并建议中国重视页岩油开发 , 加 大扶持力度。 “过去由于技术不行, 生产过程污染环 境 , 这一行业发展受到限制 , 但现在技术上已经有了 很大的改进 , 特别是国外有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 , 基 本不存在污染 , 这为页岩油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必 要的技术保障
27、。 参考文献: 1 邹才能, 陶士振, 侯连华, 等 .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M. 石油钻采工艺 2015 年7 月 (第 37 卷 )第 4 期 62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4:245-252. 2 罗承先 . 页岩油开发可能改变世界石油形势J . 中外 能源, 2011, 16 ( 12 ): 22-26. 3 张绍波 . “页岩油革命” 呼唤廉价石油时代回归J . 中 国石油企业, 2012 ( 8 ): 55. 4 以景 . 中国石油壳牌页岩油联研中心揭牌J . 国外测 井技术, 2013 ( 12 ): 56. 5 宁彬, 张海霞 . 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落户中石化 N. 中国能源
28、报, 2015-02-09 ( 14 ). 6 薄云山 . 17 项地学项目获“973” 计划立项J . 华北 国土资源, 2014, 59 ( 2 ): 5. 7 邹才能, 朱如凯, 白斌, 等 . 致密油与页岩油内涵、 特征、 潜力及挑战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 34 ( 1 ): 3-17. 8 邹才能, 董大忠, 王社教, 等 .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 地 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 6 ): 641-653. 9 胡文瑞 . 中石油新能源版图J. 中国石油石化, 2008 ( 20 ): 36. 10 薛海涛, 田善思, 卢双舫, 等
29、 . 页岩油资源定量评价中 关键参数的选取与校正以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 组为例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 34 ( 1 ): 70-78. 11 马永生, 冯建辉, 牟泽辉, 等 . 中国石化非常规油气资 源潜力及勘探进展J. 中国工程科学, 2012, 14 ( 6 ): 22-29. 12 王广源, 张金川, 李晓光, 等 . 辽河东部凹陷古近系页 岩气聚集条件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10, 25 ( 2 ): 1-5. 13 张林晔, 李政, 朱日房, 等 . 济阳坳陷古近系存在页岩 气资源的可能性J. 天然气工业, 2008, 28 ( 12 ): 26- 29.
30、 14 张抗, 林腊梅, 李玉喜, 等 . 页岩油分类与评价J. 地学前缘, 2012, 19 ( 5 ): 322-331. 15 李婉君, 张金川, 荆铁亚, 等 .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聚 集条件及有利区优选J. 特种油气藏, 2014, 21 ( 2 ): 59-63. 16 柳波, 吕延防, 冉清昌, 等 .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页 岩油形成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J. 石油与天然气地 质, 2014, 35 ( 2 ): 280-284. 17 吴红烛, 黄志龙, 杨柏松, 等 . 马朗凹陷低熟页岩油地 球化学特征及成烃机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 学版, 2014, 40 ( 1 ):
31、 56-66. 18 方锡贤, 王光鹏, 梁华伟, 等 . 气测录井资料在安深 1 井页岩油气评价中的应用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 25 ( 5 ): 34-37. 19 田平, 薛建国, 蒋建宁, 等 . 河南油田泌页 HF1 水平井 钻井技术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2, 26 ( 3 ): 88-91. 20 郭耘, 潘朝军 . 非常规水平井多段钻塞完井工艺在河 南油田泌页 HF1 井的应用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 34 ( 7 ): 103-105. 21 付亚荣 . 我国页岩气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 石油 地质与工程, 2013, 27 ( 6 ): 78-8
32、1. 22 方邺森, 任磊夫 . 沉积岩石学教程M. 北京:地质 出版社, 1987:139-140. 23 冯增昭 . 沉积岩石学( 上册 ) M. 北京:石油工业 出版社, 1994:297-307. 24 JOE H S, QUAKER M, ADAMS A E. Maximizing information from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n inclusive nomenclature for mudstones 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3, 73 ( 5 ) : 735-744. 25
33、 TYSON R V. Sedimentation rate,dilution,preservation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Some results of a modeling studyJ. Organic Geochemistry, 2001, 32 ( 2 ) : 333- 339. 26 赵政璋, 杜金虎 . 致密油气M. 北京:石油工业出 版社, 2012:197-209. 27 邹才能, 杨智, 崔景伟, 等 . 页岩油形成机制、 地质特征 及发展对策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 40 ( 1 ): 16- 26. 28 邹才能, 陶士振,
34、朱如凯, 等 .“连续型” 气藏及大气区 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煤系大气区为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 3 ): 307-319. 29 邹才能, 陶士振, 袁选俊, 等 .“连续型” 油气藏及其在 全球的重要性:成藏、 分布与评价J. 石油勘探与 开发, 2009, 36 ( 6 ): 669-682. 30 邹才能, 陶士振, 袁选俊, 等 .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 与分布特征J. 石油学报, 2009, 30 ( 3 ): 324-331. 31 邹才能, 董大忠, 王社教, 等 .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 地 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 6 ): 641-653. 32 邹才能, 张光亚, 陶士振, 等 .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 特征、 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J. 石油勘探与 开发, 2010, 37 ( 2 ): 129-145. ( 收稿日期 2015-03-10 ) 编辑 付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