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李娜中国新名片2006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八强,个人也是中国首个大满贯赛事八强;2011年悉尼网球精英赛冠军,中国网球首个 WTA顶级巡回赛的单打冠军;2011年澳网成为第一个闯入大满贯赛决赛的亚洲选手;2011年法网进入八强后成为四大满贯赛均闯入八强的唯一一名中国人,击败阿扎伦卡后已追平亚洲选手参加法网的最好成绩,而在击败莎拉波娃后,她已将亚洲选手在法网的最佳战绩独揽在自己名下。今天,纪录又被刷新,她夺得法网冠军,中国人乃至亚洲选手的法网最好成绩,也是其个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首个大满贯单打冠军。她,叫李娜。从年初进入澳网决赛开始,李娜已经成
2、为中国体育新名片、甚至是中国的新名片,一个开放的、自信的、强大的中国的新名片。继姚明的高度、刘翔的速度、丁俊晖的准度后,李娜代表了中国的力度!鉴于网球在世界上的地位,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地区,李娜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上述中国明星。如果说是精湛的球技和不俗的成绩造就了李娜今天的地位的话,那么率真的个性更是让千千万万网球迷记住了她。她可以直言不讳自己复出是为了奖金,可以将老公呼噜打得山响公布于众,可以将自己欲拿下大满贯冠军以带动千千万万中国人热爱网球的“野心”与世人分享正是这种与中国体育环境“格格不入”且略带反叛的个性帮助李娜融入了世界体育社会并正在影响中国体育的未来。李娜又不仅仅是一张体育名片,她的
3、幽 默和松弛以及用英语自如交流其实也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李娜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宣传着中国。今年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为她举办的生日宴会上,李娜感谢完澳大利亚大使接着说:以后去澳大利亚签证,要快快的。一时间全场大笑。这份从容和幽默让世界重新发现她个人、中国网球甚至中国。中国网球尤其是职业网球的发展尚不成熟,李娜的崛起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网球的发展。随着李娜、郑洁、彭帅等人的“单飞”并屡创佳绩,尤其是李娜获得中国首座大满贯赛冠军,这无疑将加快中国网球的发展进程。反过来说,李娜夺冠也让世界在加速了解中国网球。随着李娜一次次刷新个人最佳,中心球场、主新闻发布厅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她的身影,外国媒体也在不断
4、地挖掘李娜和中国网球的相关新闻,中国网球正通过李娜这个“载体”为世人所知。当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李娜的成功模式很难复制,李娜也已达 29岁“高龄” 。中国网球不能将希望只寄托于李娜一个人身上,中国网球主管部门应当抓住李娜法网夺冠的契机,在人才尤其是职业网球人才培养机制上理清思路、多下工夫。李娜在法网决赛前指着埃菲尔铁塔说:希望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们也可以爬到塔尖,中国人也可以改变一切。改变,从现在开始!25李娜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新名片? 6.李娜的崛起为中国网球带来了哪些影响?7你认为中国网球要取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做哪些工作?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引得春风度玉关唐代诗人王之涣在
5、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一情形在 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光绪五年(1879 年) ,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不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也颇为关注。鉴于甘肃“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他建议广种棉田,以解决穿衣问题。他认为甘肃凡是可种罂粟的向阳肥暖之地,都适宜种棉花。于 是,他不仅通令下属各地严禁种植罂粟,劝告农民广种棉花,还采购纺车织具,设立专门机构,雇请
6、民妇来教习纺织,并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 ,分行陕、甘两省,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为一举两得计也” ,期望这些举措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 。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 , “数年来陇中遍地修渠、治道、筑堡、栽树” 。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他命令“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 ,这些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 ,被后人艳称为“左公柳” 。收复新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这固然出于军事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的用意。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 19000余亩,获粮数千石。他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新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
7、,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用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 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 ”这些主张对他后来率军收复新疆极为有利。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同治七年(1868 年) ,左宗棠在参与镇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机器局。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主要生产枪、炮、子
8、弹、炮弹。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更有收复新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画收回伊犁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光绪三年(1877 年) ,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呢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受到了左宗棠的称赞。于是,左宗棠打算从国外购买全套织呢机,他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得,只要有机器便省工力等由请他从德国访购织呢机器。直到光绪五年,织呢机器才全部运至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
9、奇迹。创办兰州织呢局被左宗棠视为“气象更新”之举,高兴之余,他还费尽苦心就地取原料,想以成本低廉来抵制洋呢进口。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理想,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不能出售,品质上和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呢绒,即便把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也比从欧美输入呢绒要贵多了,再加上 局中被安置了大批“干领薪俸”的冗员,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 4年就被迫停办。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3(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8.左宗棠“发展西北的经济”有哪些显著的具体成效?请简要概括。9.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
10、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10.左宗棠在发展西北经济时,善于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率先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在“善于”和“勇于”中你更认同哪种品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启示。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一代怪杰辜鸿铭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也会常常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与天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
11、赋,在近代中国可谓无出其右者。孙中山说:“中国有三个半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可见,孙中山对其英文造诣的佩服之深。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拖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起来。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还装得像真的似的,哈、
12、哈、哈”在一阵阵的嘲笑声中,只见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不要说如此简单的东西,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他还真的背诵起歌德的语录来,以教训这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洋青年。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还有人说,辜鸿铭凡所居住过的地方,都能说一口地道的当地方言,如厦门话、广东话、上海话、北京话,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辜鸿铭的青春岁月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经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
13、的思想。还是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成 native 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 native改成 Chinese。他说,native 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 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 native相称呢?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 Chinese goods(中国货)。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 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 Chinese goods,洋人难以接 受。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恼羞成怒,瞪着眼睛斥道:“积非成是,奴隶思想!就算抚台把它改成 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 Chi
14、nese goods。”1917年 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和发挥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4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 Lycidas比作洋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他要向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所有的文明。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 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1930年,
15、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 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物议。可是,他倒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沐猴而冠!”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
16、“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他立即反诘:“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一句话噎得洋 人无言以答。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有一大雅好,那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是因为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11.第一段画线处的作用是什么?1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13.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1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
17、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5 分)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 年 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 “为国人之学” “为世界人之学”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 年留学日
18、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 ,鼓励他们要“奋斗” , “有朝气” , “有独立心” ,能“立定脚跟” ,而办事又要“精细”, “小不谨,大事败矣” 。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 ,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 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 , “在校研究
19、科学之术” ,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 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5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
20、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 ;“古者为学,重在行事”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
21、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 ,还要读“无字之书” 。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 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 。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 ,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
22、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 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
23、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 77 种。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 “游学”,这两次“ 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 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6 分)【3】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
24、括回答。 (6 分)【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 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5 分)托尔斯泰的眼泪 年轻的艺术家夏里亚宾跟友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一起去看望托尔斯泰。夏里亚宾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是活生生的本人。 ”以前,他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 魁梧:高大、健6壮、宽肩阔背。但是,此时此刻的托尔斯泰却是中等偏矮的个子。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小伙子感到非常
25、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冻僵了。 ” 果然,托尔斯泰请拉赫玛尼诺夫弹一曲。夏里亚宾忐忑不安,看来自己也要被点将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让两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 。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夏里亚宾含着泪水唱出将被枪毙的士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滴眼泪。许多人把写过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的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当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伟大却
26、是平凡。托尔斯泰的那一串眼泪让我们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的托尔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流泪的托尔斯泰比海伦还要美丽,我觉得。 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与他最亲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轻的秘书费布尔加科夫。布尔加科夫是托尔斯泰热情的崇拜者,当时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列夫 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穿着西伯利亚式的毡靴,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走进来。 “我真高兴,非常
27、高 兴, ”他说, “你来了,我需要您的帮助”片刻之后,托翁关切地问:“您的嘴唇怎么这么干哪?您不舒服吗?”布尔加科夫回答说,可能是累了,因为晚上在车厢里没有睡好。 “那你就躺着吧, ”托翁指着沙发对布尔加科夫说, “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当我读到这个片断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啊,你已经感受不到它的高度。有的半高的山,很有些凌人的气质,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来。看看真正的大山吧这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一见面,托翁就把年轻人当作家里人。托翁面对 20出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时,就像是老爷爷见到小孙子一样。托翁真不愧是大作家,一个照面就发现了年轻
28、人干裂的嘴唇。那句问候,真是让人如坐春风。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那些汗牛充栋的颂歌,在这样一些细节面前轻如鸿毛。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选自余杰托尔斯泰的眼泪 ,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许多人把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生活中的托尔斯泰和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B夏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两人拜访托翁并合作表演老伍士 。托尔斯泰被眼前的这两位年轻人深深感动了,以致留下了眼泪。C选文引述了费布尔加科夫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时说到“ 当我读到这个片段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因为这一细
29、节描写取材于生活小事,写得非常精彩。D文章以年轻艺术家夏里亚宾和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年轻的费 布尔加科夫来衬托对比托尔斯泰的“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 的特点。E “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 ,这句议论意在表明托尔斯泰是真诚关心别人。没有过多的客套,没有程式化的接待,有的是对每一位来访者最真诚的关心、问候。【2】文章第段花大量笔墨写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3】文中第段中说“ 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 ”,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6 分)【4】为什么说“ 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 分)7六阅
3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5 分)一片赤心在丹青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移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二是上世纪 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
31、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 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携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竞哭了起来!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了。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
32、去,给后人新的启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来不好活,后退更没余地。”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2009 年 2月 26日是一个卓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从上世纪 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凡几,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 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吴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
33、“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在他的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来幅。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做“不安宁粒子”。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
34、,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烟火”。艺术是他永远的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91 个春秋飞渡,吴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
35、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8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他是艺术的赤子,他的心中只有艺术。装不下别的了。(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1)下面是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
36、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一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到”,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画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E本文多处引用吴冠中的话,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比单纯的记叙和纯粹的评议更令人信服。(2)本文第二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6 分)(3)结合全文,请分析吴冠中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6 分)(4)吴冠中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