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名词解释:1.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2.左传编年体史书,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
2、秋鲁十二公为次序,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 ;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 春秋公羊
3、传 、 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三传注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经传,自得其便。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
4、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5.汉书又称前汉书 ,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 、后汉书 、 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 ,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 ,共 230 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
5、字。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6.三国志注 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7.“史才三长论” 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 ,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 ,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8.史通是我国历史上
6、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 20 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著名的“三长论” 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 ,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 ,“不避强御” , “无所阿容” ,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刘知几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评价人物和事件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他还反对是占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 。 9.通典是我国留存至今的第一部专
7、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门著作。在内容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成为编年、纪传之外又一新的史书体裁。食货居首,礼乐卷数最多,有关唐代制度最详,表现了杜佑重实际,讲功效的史学致用思想,也是中唐社会现实的反映。10.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
8、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 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11.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 294 卷。 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 1362 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
9、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通鉴于叙事外,还选录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史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学家的推崇,成为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 ,以胡三省通鉴音注最为详备。12.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 239 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
10、载事件的来龙去脉。13.通鉴学是研究北宋史书资治通鉴的学问,属于中国史学史的一个分支。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及其助手等人共同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集文学和史学成就于一身,是一部堪与史记媲美的史书。因此历代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以至于类似“史记学”,成为一门“通鉴学”。研究内容 一般说来,有个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资治通鉴对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进行研究;二是对资治通鉴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进行研究;三是关于司马光本人的学生、生平、政治观点等进行研究。14.藏书经传体历史及史论著作 六十八卷,明代李贽所作。在藏书中,李贽对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学教条进行抨击,而对敢于舍孔子之法者大加赞赏。 藏书中宣扬了
11、自己的观念。认为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应该是这个人的实际成就和才干,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教条,这实际是明代社会功利思想的反映。 藏书68 卷,略仿纪传体史著,载录战国至元亡历史人物约 800 名,材料多源于“正史” 。评价人物不以“儒者相沿之是非”为标准,而以人物的实功作为评价的标准15.王世贞1526 1590 字元美 号凤洲 江苏太仓人,著作:弇山堂别集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后七子”领袖之一。 史学思想 1 接受了“六经皆史” 王阳明 说 提出“天地间 无非史而已”“ 六经 史之言理者也”的论点。 2 开创了考史之风 3 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4 反对宗教迷信 可以说(王世贞)是一个开创明代史学
12、新局面的代表人物16.读通鉴论王夫之著,30 卷,每卷以朝代为别,每代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共 85目,约 900 条,另在卷末附叙论4 篇,叙其写作意图和主导观点。此书为系统评论古代历史的专著。全书贯穿“经世致用”思想。评论历史人物或事件,侧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渊源之追溯、原因之阐释、背景之分析、社会与风俗之变迁。但书中表现了天道循环的历史观和内诸夏外夷狄的民族思想。17.明儒学案62 卷,记载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概况,为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黄宗羲所著。本书按学术传授系统,将 200 余名学者分成不同学派,立 19 个学案,大致分三时期:初期叙程朱之学和陆学,中期
13、重点叙王学;末期立“东林” 、 “蕺山”两学案;另有“诸儒学案” ,叙不属任何学派的方孝孺等 43 人。18 顾炎武(1613-1682) ,字宁人,初名绛,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曾参乡试而不中。清初,从事抗清活动十余年,母王氏因昆山沦陷,绝食而死,遗嘱不令仕清。杀仇人陆恩而离乡远游,活动于北方,从事调查、交游、实业等活动。最后卜居陕西华阴二年卒。代表作有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肇域志 。19.廿二史札记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赵翼所著。名为廿二史,实考论 24 史,只是当时旧唐书 、 旧五代史尚未被清官方批准为正史。内容包括:(1)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 (2)指出各史材料
14、的来源。 (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他评论的重点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 。他的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20.乾嘉三大考史家21.六经皆史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首倡于元郝经明王世贞对此有较详论述,清袁枚亦主此说至章学诚才系统地提出这一主张。他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了“六经皆史 “六经皆器“的命题反对 “离器言道“。龚自珍章炳麟亦倡此说。 22.地方志即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单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自然资源诸反面 的分门别类的综合文献和历史性资料书。它起源于先
15、秦,萌芽于汉晋,发育于隋唐,成熟与宋元,昌盛于明清。代表作有山海经 洛阳伽蓝记等23、陈垣(1880 年 11 月 12 日1971 年 6 月 21 日)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广东新会人。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培养了启功、柴德赓、容肇祖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是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代表作:通鉴胡注表微 、古教四考24、 古教四考是陈垣关于中国古代四种外来宗教的四篇考证性专论文章。他们分别是元也里可温教考 开封一赐乐业教考 、 火袄教入中国考 、 摩尼教入中国考由于它们题材相关、体
16、例相近,特别是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资料、精详的考据、填补空缺的创举,为民国学术界开拓出一片新的学术领地古代宗教史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因此,后世一般合称之为“古教四考”。25、元也里可温考陈垣所著,他从 1917 年开始,发奋著述基督教史, 。所谓“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的总称。元亡也里可温就绝迹于中国。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国文学界的注意也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26、通鉴胡注表微“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为中华学人陈垣所著,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此书是陈垣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的北平所写,书成于 1945 年,价值在
17、于,对胡三省的生平抱负,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等作了详尽的全面的研究,表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也是一部将史料考据、史论和中国传统史学微言大义之精神结合得非常出色的一部史学著述。27、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 年 7 月 3 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 年 10 月 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以其卓荦不凡、睥睨群峰的学术贡献,刚正不阿的嶙峋风骨,为世人所钦仰。其人其学,如同屹立在近代中国学术峰巅的繁柯巨干,不啻是中国学术界的理性象徵。28、傅斯年(1896 年 3 月 26 日1950 年 12 月 20 日) ,字
18、孟真,山东聊城人。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 (第一卷) 、 性命古训辨证 、 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 古代文学史 (稿本) 。29、殷周制度论是王国维先生的经典论著,论述了殷周相关制度变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是该文开宗明义的一句话。文章叙述了五帝至殷周一段历史,王国维先生从地域上加以区别夏商文化略同之原因,而周代则与之不同之原因。故而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文
19、章谈到了殷周制度的重大变化:1、周人王位是滴长子继承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及丧服制度和封建子弟制度 2、庙数之制 3、同姓不婚之制。旅美作家李劫认为:“从殷周制度论所揭示的殷周之异稍稍跨前一步,人们就可以发现,中国曾经是一个民主的联邦国家。30、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的发现和释读成果,与传世的文献古籍互相印证,开始了重建上古史的工作。二重证据法指“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 “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这一方法对后人研究先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1、 柳如是别传是史家陈寅恪晚年的封刀之作,也是他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本书更是国学大师
20、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约八十余万言。柳如是别传描写的柳如是乃明末清初的名妓,嫁给钱谦益。陈寅恪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 感泣不能自己 ”。 32、夷夏东西说在 1933 年由傅斯年提出,是过时的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理论。此说认为商代文化由二个族群建立: 商朝的西部由夏族群开发,并且商朝的东部由夷族群开发。 后来根据当时最新发现的考古结果,夷夏东西说得到一些学者的进一步扩展,认为仰韶文化是由西部的夏人建立,而龙山文化由东部的夷人建立。 直到大约 1960 年以前,中国和西方史学家都以这个假说来解释中国的史前史。33、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
21、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 1949 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34、马克思史学五老指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五大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他们人生道路不同,学术风格不同,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贡献也不尽相同。郭沫若是时代的“弄潮儿
22、” ,走在时代大潮前面。范文澜、侯外庐侧重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体系建立。吕振羽、翦伯赞在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方面理论建树颇多。35、伯希和 1878-1945 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 E.E 沙婉(1865-1918) 等人学习,志力于中国学研究。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伯希和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他直接导致了中国现代敦煌学的产生。著作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郑和下西洋
23、。36、内藤湖南 18661934 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内藤湖南关于中国历史最著名的理论是“唐宋变革期” 。他认为中国历史分期以秦汉以前为“上古” ,东汉到西晋为“第一过渡期” ,五胡十六国到唐朝中叶为“中世” ,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为“第二过渡期” ,宋朝以后则为“近世” 。他的理论被之后的日本学者所继承,成为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观念。他的研究方法另辟蹊径直接开创了郭沫若史学。著作:日本文化史研究37、海外汉学是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术界对汉学研究的关注和热情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和学术研究范式
24、转型的重要标志。汉学的存在也日益揭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当代国外汉学研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整体性研究加强。第二,学术研究从传统治学方法向社会科学研究转变,第三,基金会加大对汉学研究的投入。著作有: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革命与历史等二、简答题:1.简答先秦时期的历史观。 2.简答秦汉史学的基本特征。1、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2、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3、 “直笔” 、 “曲笔”现象并存 4、经史难分、史文难辨 5、历史观念的丰富 6、对史学功能有了初步认识。 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 “发凡起例 ”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
25、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3.简答司马迁的治史方法。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2、实地考察 3、亲身访问 4、慎重取舍 材料 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 : (1) “考信于六艺” (2) “择其言尤雅者”4.简答史记的史学价值与影响。史记:(1)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勇于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3)纪传以人物为中心,但又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奠定了后世纪传史书的体裁。 (4)秉笔直书,做到“ 其 文
26、直 , 其 事 核 , 不 虚 美 ,不 隐 恶 , 故 谓 之 实 录 ”。 (5)表现了进步的思想:肯定了社会底层人物的价值,肯定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 (6)文学性。5.简答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1.平民入传 2.个性鲜明。3.多维透视。4. 旁现侧出。旁现侧出法,又称为“ 互现法” ,即在一片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中主要写刘邦带有奇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第一,对英雄人物的神话,体现了天命史观的攥史的思想。 (一、人物置于
27、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行为动作显示性格特征)第二,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就重点介绍,一般人物一笔带过。 (二、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第三,对人物刻画一般都比较客观,好与差都会有很明显的特点。 (三、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声音笑貌)第四,一般都不大篇幅写长得怎么样,只说他有多大能耐。事件的描写多于性格,性格的描写多于外貌。 (四、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多角度、多方面地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 )6.简答汉书在史学上的贡献。1、首创纪传体断代史 :“书”改为“志” ,取消世家 归入列
28、传;全书 12 本纪、8 表、10 志、70 列传;确定了正史的格局,以后断代史便不断出现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本纪是对史记所撰汉武帝以前本纪的扩充,武帝以后的纪都很详细;“表”部分也有其独到之处, 古今人表记从传说时代(女娲、伏羲)到西汉以前(秦末楚汉战争)的人物都列入表中,分九等:上、中、下,每等再分上中下,因而带有对人物的评价;志把史记 “书”的标题改变了, 天官书改为天文志 , 河渠书改为沟洫志 、 平准书改为食货志 。新增刑法志 、 五行志 、地理志 、 艺文志 。 3、文字精炼,叙述有条理:“赡而不秽,详而有体”7.简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的成就。史注的成就:(
29、1)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这时都有了注或新注,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史注名作。 (2)出现了多种注史派别和注史方法,为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主要有:补充史事,训释史文,以著为注,著者自注。8.列举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著名的史注著作,不少于本。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裴松之三国志注 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注世说新语9.简答通典的体例。通典 200 卷,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9 门。 通典9 门之下再分子目。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 溯源明流 通其原委 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 而每个项目又都各自立有标题 颇便查阅。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制度分门立目。它创立了以典章制度为
30、中心,分门立目,以类相从,叙其始终的典制体。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议论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10.简答文献通考的史学价值。第一 所采史料丰富。全书史料采摘繁富 分门别类则更为精确 这些都远远超过于通典 。而所辑材料 又多能贯穿古今 折中至当。 第二 保存的史料价值高。 文献通考所保存的材料 远远胜过通典 何况所载宋制 又多为宋史各志所未备。因此 研究宋和宋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史 文献通考是一部必不可少的重要史籍。第三 增加了新的门类。 文献通考新增了经籍考第四 理清了中国典章制度发展的脉络。 文献通考对于各种典章制度 多能从史的角度出发
31、来进行叙述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编排。11.宋代史学的成就.中国封建史学,至宋朝达到高峰期。宋朝史学途径宽广,气象博大,不仅集以往史学之大成,而且为后世封建史学所不及,在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官修当代史发达,宋朝官方修史,继承和发展唐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修史机构。 (2)宋代史学名家辈出,如司马光、欧阳修、郑樵、李焘、李心传、等等,都是史坛上的佼佼者。 (3)宋朝史书的数量也空前增加。 (4)史书体裁,在宋朝也日趋完善。 (5)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著重新崛起,打破了纪传体“正史”独尊的局面。 (6) 随着史体的增多,宋朝史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7)宋朝史学思想上的一个突
32、出特点,是“会通”思想成为史学的主流。12.简答宋代理学对史学的影响。1、理学促进宋代史学“通识”的发展2、理学对史观的影响:理学家认为对历史起作用的是天理, “理”即封建纲常名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3、对史书编纂的影响:(1)史法:重褒贬:用春秋笔法褒善贬恶。(2)史书编纂体裁:有纲目体、学案体、纪事本末体13.简答王世贞的史学思想。1、通今即总结本朝历史经验,达到“经世”的目的。2、是求学即通过考证诸史,写出一部当代信史。继承了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的进步史学思想。对于封建专制主义持一种批判态度。14.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的表现与影响。表现:1、批评当时社会上的
33、空疏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2、学以“经世应务” 。3、以考据的实证方法改变空疏学风,做到“元元本本,可据可依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 “;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人情、风俗、自然科学等等,影响: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
34、历史进步性。促进了乾嘉时期的考据学的产生。15.简答乾嘉史学的成绩与不足乾嘉史学成绩巨大,醉心于古史之考订辨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注释旧史、补充旧史、旧史的辑佚、旧史的校勘与辨伪、方志与地理学和年谱的撰写。但其求真之精神与客观研究之方法影响深远, “晚清民初以来虽西方史学传入,而乾嘉历史考据学之风不绝,近代最有价值的史学作品,往往都属于考据性之史学作品。 ”不过乾嘉史学抛弃了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为考据而考据。不足:他们的研究领域狭小,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内,不接触现实,不研究自然科学、生产技术,也不敢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陷于孤立、静止,注意微观研究,忽视宏观研究。因此,虽然对古代
35、典籍爬梳考证,做出了成绩,却不能提供新鲜理论和有系统的思想体系,也不易接受、消化西方刚传来的科学技术。16.简答乾嘉史学兴起的原因。从社会政治原因说,清统治者征服全国后,社会趋于安定,经济发展,乾嘉时期是清朝统治的全盛时期,即所谓“乾嘉盛世 ”,在这种情况下,对文化有进一步的要求十分自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更是必需的。清朝帝王开始施行文化高压政策。清初那种因充满忧患意识和爱国激情所导致的思想界的锐意进取、探索和致用的学风被强行扭转了。清廷重开科举考试,重新提倡理学,通过开设博学鸿辞科和组织编纂大型文化学术丛书招揽知识分子。为乾嘉学者理头于朴学提供了可能性清初思想家提倡学以致用,崇尚实学,强调
36、学术上的务实精神。主要方法就是考据。乾嘉学者继承了顾炎武的主要是考据学的方法,而没有继承顾炎武学术的全部,特别是 没有继承顾炎武以考据为手段为的是要讲求“治道” 的目的。中 国的学术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形成了庞大、繁杂的规模。几千年的创造和积累,包含了无数代学者经过辛勤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在客观上,需要来一次全面的整理。这是考据的必要性。17、列举章太炎的门生弟子。“五王” 。他们是天王黄侃(季刚,18861935),东王汪东(旭初,18901963),西王朱希祖(逖先,18791944),南王钱玄同(中季,18871939),北王吴承仕(检斋,18841939)。这五人在他们各自所从事
37、的领域中,均是大师级的人物,后来,我国文史界的不少重要人物都分别出自于他们的门下。18、列举陈寅恪的弟子门生。周一良、譚其驤、勞榦、楊聯陞、嚴耕望。季羨林、蒋天枢、朱东润、章培恒19、列举古教四考 。20、简答新材料的发现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1、可以辩证古籍史料的可信程度,纠正古籍记载中的舛误,推动了古史研究的重大发展,为古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重要的材料。新史料在研究中国古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新史料的发现还推动了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如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二重证据法等推动了近代史学的重大发展。为认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习、阶级、制度,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学有了全新的面貌。3、考证了中国
38、五千年文明的真实性,也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范围。21、为什么傅斯年说“史学即史料学”?当时国内普遍兴起了科学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带起了科学热,坚定了其要将中国的历史学建成科学历史学的信念.要以考订史料的学术实践来说话:历史学是科学。受德国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影响,傅斯年在留学过程中接受到兰克的如实直书的影响傅斯年认为中国史学从司马光之后少有进步.主要是后世的史家不再象司马迁“传信存疑.以别史料”.不再象司马光“ 遍阅旧史.旁采小说.能够利用无限的史料 考定旧记。大多只是用别人的材料.承袭前人史J 体例来著史.搞出的只是“ 化石的史学”要改变史学发展的这种不良趋势.只有从史料上卜功夫。22、当代国外汉
39、学研究呈现出的三个特点。第一,整体性研究加强。各国近十余年来纷纷成立汉学联合会,欧洲成立了“欧洲汉学学会”,有定期刊物,每年一次会议。美国东亚研究会规模大,每年都有年会。由於整体合作加强,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第二,学术研究从传统治学方法向社会科学研究转变,尤其是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领域对中国的研究日益加强。第三,基金会加大对汉学研究的投入。德国的大众汽车基金会,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对汉学的支持和投入逐年加大,从而直接推动了汉学的发展。23、简述王国维主要著作。静安文集 、 王国维遗书 、 王观堂先生全集 、 宋元戏曲考 、 曲录 、 人间词话 、殷周制度论 、 王国维诗词
40、全编 、 评论 、 流沙坠简 、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王国维的学术著作,以史学为最多,文学为最深,文字学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许多方面。换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戏曲史、古文字学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过了同时代学者的。24、简述陈寅恪“不今不古之學” 。不今不古之学指中古史,因为陈寅洛以中古史见长,不作经学与三代两汉之学问。平生為不今不古之學,思想囿於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一般解釋:專治魏晉隋唐。新解:1 不治古文或今文的經學。2 專治不今不古的乙部之學。為了尋求世變的原因,專向歷史探索。探索民族文化之史的原因之一。魏晉南北朝是動亂的時代,轉變的時代,是帝國解體而另一個帝國重組的
41、過渡階段。這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25、何谓“二重证据法” 。(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的遗文互相释证(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的材料互相参证。 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左右逢源,这样才有说服力。用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法”,充分认识到考古材料在证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治史方法远高于封建史学家,因此“二重证据法” 成为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26、简述新史学的内容。书目章节:(1)中国之旧史学;(2)新史学之界说;(3)论正统;(4)历史与人种;(5)论书法;(6)论纪年对几千年中国旧史学进行猛烈批判;初步提出系统的新史学理论观点。
42、“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27、何谓訄书 。中国近代思想家 章炳麟的学术论文集。訄,迫意。本集取名訄书 ,意谓书中所论及的都是为匡时救国被迫非说不可的问题。此书概括了章炳麟早年的政治社会思想,在当时影响颇大。訄书文笔古奥,索解较难。在内容上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泛,对中国古代各时期、各流派的学术思想、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社会风俗、民族、政治、经济、法学等都有论述。重订本訄书在政治观点上批判了维新派,宣传民主革命,号召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于訄书 ,有一点必须得说,很显然章是希望借用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来解读中国的古典
43、,这也许是近代所有“国学 ”著作所概莫能外的。28、简述“郭沫若现象” 。如果把郭沫若以 1949 年为界,分为两段看,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两个郭沫若。-前一个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个性张扬、嫉恶如仇、铁骨铮铮的才子和革命者、社会活动家;-后一个则是迷失自我、唯唯诺诺、盲目跟风、阿谀奉承的文化官僚。这种人格上的扭曲和断裂,成了“郭沫若现象”的最典型特征。郭沫若现象”是上个世纪我国一代甚至几代中国知识精英的缩影,是整个国家的悲剧,整个时代的悲剧。 29、海外汉学近代对国学的影响和冲击。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王元化、刘东、任继愈、李学勤、季羡林这些人致力于海外文学的发
44、展一些大学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学术界对汉学研究的关注和热情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和学术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汉学的存在也日益揭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近二十年来,在西方的传统文科中,汉学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现在全球有近万名专业汉学家,仅美国就有三千多名职业汉学家,每年毕业的汉学博士有近千名,每年海外出版的汉学著作有几百部。优先于国内同行:第一,有些研究方向的文献,海外优于国内。第二,是研究方法高于国内学者。海外汉学从其诞生起就同中国学术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现代学术的产生和近现代西方汉学的发展就是中国近代学者与汉学家互动的结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後,随着中国确立了改革
45、开放的政策,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与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频繁,汉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为近二十年来在西方大学的人文学科中增长最快的一门学科。三、论述题:1.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编撰特点:史记与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 史记首创纪传体,内容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体配合,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汉书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内容上有纪、表、志传。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史记为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轩辕氏,
46、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 汉书则是第一部断代史。司马迁吸收融汇先秦史书的编纂方法,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5 种体例组成。 汉书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 史记为后世著史创立了序、论、赞的史论形式。 史记有篇前之序,篇后之赞,有篇中夹叙夹议以及自序一类的论传形式,既整齐又灵活,多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出现,最具理论色彩,感情色彩,并能揭示著作宗旨,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汉书就缺乏这种形式,所以给人的感觉有点固定、沉闷。著述宗旨:史记继承和发扬了左传纪传体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其写作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还具有严
47、肃的批判精神,尤其是他对当代史所持的批判精神,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都不失中国古代良史的传统。尽管班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够从实际出发给以批判的考察和分析,体现出史学家的严肃态度和求是精神,相对而言远远不及司马迁的勇气, 汉书记载本朝历史,迫于政治上的压力,更多的是歌功颂德的成分。司马迁不完全信从孔子的儒家说教,为一些被世俗瞧不起的小人物立传,宣扬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的本性,为秦末的反秦斗争唱赞歌,都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思想倾向;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主张任贤施仁,反对酷吏暴政;在哲学问题上,司马迁的认识论,有承认天人感应、天命支配人事的一面,还有怀疑天命,以至不相
48、信天命的一面,甚至明确表示了否定天命的思想观点。班固把这种新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汉书中充斥着天人感应、五德终始、谶纬怪异等思想,充满了天意支配人事的说教,集中体现了班固错误的历史观。2. 说明史学脱离经学、独立成部的经过及原因。经过:(1)史书在汉书艺文志附于春秋经之后,表现了史学附属于经学的地位。(2)晋初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簿 ,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甲部为经书;乙部为诸子;丙部为史书;丁部为诗赋之书。后代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法基本形成,只不过“子”在“史”前。 (3)东晋著作佐郎李充作晋元帝书目 , “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 ”(4) 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名四部,另附道、佛二类;并在史部下再设十三小类。原因:(1)儒家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从东汉末年至隋建立的三百六十余年当中,玄学道学的相继兴起,佛教的传入以及儒学的沉浮使得当时的文化状况和意识形态十分复杂,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2)魏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