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桃花源记练习题1.本文作者 是 时期著名诗人。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屋舍俨然( )来此绝境( )咸来问讯( )处处志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4用原文语句作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6.陶
2、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7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8.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4 分)9.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 分)2004 衢州市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便要还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咸来问讯 不足为外人道也2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2004 荆门市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C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7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8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
4、)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9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 水 的特点,反映出作者 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2004 长春市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5韩
5、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2004 肇庆市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遂与外人间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停数日,辞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2005 资阳市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1)甲段
6、的主要内容是 19此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此文表达的是 2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05 深圳市3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 5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作品 作者 2006 温州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发现桃花源(
7、)(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悉如外人( ) 便要还家(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6 苏州6.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
8、家)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2006 长春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
9、中的意思。 芳草鲜美( ) 屋舍俨然( ) 便扶向路( ) 寻病终(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1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006 黔东南州11、 解 释 文 段 中 加 点 的 词 语 。(1)屋 舍 俨 然 : (2)便 要 还 家 :12、 用 现 代 汉 语 翻 译 下 列 语 句 。(1)黄 发 垂 髫 , 并 怡 然 自 乐 。(2)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 2006 天门(副卷)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男
10、女衣着,悉如外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B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13 阅读选文,说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4 选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11、? 2006 徐州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问今是何世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不复出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设酒杀鸡作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
12、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2006包头市(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交通: 户: 8甲、乙两文
13、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11、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2006上海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6第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2006 安徽非课改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17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007 海南省19.下列加点字注音
14、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xin) B.便舍船(sh)C.屋舍俨然(yn) D.其中往来种作(zhng)2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1)落英缤纷 (2)缘溪行 (3)渔人甚异之 (4)初极狭,才通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22.综合第文段中的内容,请简要回答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答: 2007 新疆乌鲁木齐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5、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9. 填空。本文以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的世外桃源。从“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20. 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007 云南省 (课)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渔人甚异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2007 北京市四、文言文阅读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16、)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便要还家 要:_(2)欣然规往 规:_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才通人 翻译:_(2)便扶向路 翻译:_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答:_2007 重庆市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
17、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1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 。2008 甘肃省金昌市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10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
18、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2008 上海市5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6第段作者描写了桃花源中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可以想见他们当时的心情是的。(将节选文字中的关键字组成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来回答)(2 分)2008 雅安市29、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便要还家( ) 诣太守,说如此( ) 。30、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19、寻找桃花源。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31、翻译下面的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2、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答: 2008 湛江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 分)(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
20、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1) (2) 21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2 分)答: 2008 河池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俨 yn
21、庄 重 。 诗 经 陈 风 泽 陂 : “有 美 一 人 , 硕 大 且 。 ”王延 寿 鲁 灵 光 殿 赋 : “ 雅 跽 而 相 对 。 ” 整 齐 。 王 勃 滕 王 阁 序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出,得其船: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2008 兰州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1)豁然开朗 豁然: (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15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 分)答: 16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 分)答: 2008 雅安
22、市:29、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便要还家( ) 诣太守,说如此( ) 。30、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31、翻译下面的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2、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答: 2009 广东汕头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及郡下,诣
23、太守,说如此。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3 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3.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骖 騑 于 上 路 , 访 风 景 于 崇 阿 。 ”;(2);(3)。(6 分)2009 娄底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 /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 /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24、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 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25、叹惋。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 分)答: 2009 广东茂名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
26、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2010 四川省成都市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D处处志之 志:记住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
27、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2010湖北省襄樊市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1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
28、桃花源 。1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01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阡陌: (2)向: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其中往来种作 见渔人,乃大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既出,得其船 设酒杀鸡作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极狭,才通人。(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10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2010 吉林省长春市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 ) 怡然自乐( )11缘
29、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12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4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15、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 1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 分)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2011 年
30、福建泉州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 分)A便舍船 太丘舍去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3翻译句子。(6 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4 分)5.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 分)6.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
31、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 分)2011 年大理12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2 分) 13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3 分) 14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15.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32、。(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 分)答: 2009 广东汕头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6 分)2009 娄底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 /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 /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
33、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5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6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