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883772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田鹏飞辞海是一部兼有字典、词典和现代百科的综合性大型辞书,历经四次大型修订,进步多多,至 2009 年版(通称第六版)出版,无疑是我国辞书编纂史上一大卓越工程,是当代最高水平的大型辞书之一,学界声誉甚隆。然而,以其卷帙浩繁,涉及的知识遍及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与现代百科知识,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可能穷尽,有所疏漏实所难免。白璧容有微瑕,无损其光辉,为使其下次修订更加完善,笔者拟就新闻史上部分人物条目有所商榷,如蒙读者、编者是正,则十分感谢。1邓拓(一册 P425.1)注释说: ”福建闽侯人。原名子健、云特,笔名马南邨、丁曼公、向阳生等。1930 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

2、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1944 年主持编辑出版第一部选集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著有燕山夜话 ,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主要著作收入邓拓文集(4 卷) 。 ”此条注释,觉得有三点必须辨正、补充:一、注释中“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的说法,行文表达有二点不够准确 一是当初三人合作分写杂文之行动,确乎是写,而后合集成书,即为著作,已不再是零篇散帙之

3、文,则其行为已成“著” ,非止于写了;二是于书名之前只以杂文体制冠之,易误解为单篇杂文,则行文逻辑表述不周延,失却文篇集合之类名,必于杂文体裁类别之后加个集字,才显得行文逻辑周延而准确。二、于词目人物平生著作仅举杂文二书,而于治学重要一面却失举其史学著作 中国救荒史 、 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二书;又于文学方面失举邓拓诗词选 、 邓拓散文二书,则于人物平生事业的表述即显得残缺不全了。三、注释仅以政治人物叙其经历略备,而于其学术文化历史之贡献失举史学、文学著述四书,就不见其学者(史学家) 、诗人的身份了。由此及彼,亦见释文失其学术定位的概括语,显得注释有目无纲。那么,注释之首须先总释作 “中国当代

4、杰出新闻工作者、史学家、散文作家、诗人” ,而后叙其简历、著作,才显得注释完备。顺便提,邓拓平生所作旧体诗词五百余首,寓意深刻,雅韵铿锵,清新刚健,出色当行,向为读者所称道。故其诗人之文化定位牢牢其确,绝不是虚誉。2范长江(一册 P572.2)注释略作: “中国新闻工作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5 年 7 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采访西北,发表大量旅行通讯。1936 年任大公报 记者,西安事变后赴西安、延安,向全国报道西安事变真相、陕北革命根据地景象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1939 年 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 年在香港与邹韬奋等创办华商报 。1942 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苏皖

5、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 新华日报 华中版社长。1946 年任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 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著作编为范长江新闻文集 。 ”此条注释不够完善,需补充三方面:、注释所言: “1935 年 7 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采访西北,发表大量旅行通讯” ,未明通讯是如何写出、内容如何、影响如何,皆须说明,实则历时十月,行程四千余里,首次向全国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真象,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 年由天津大公报馆出版,此书与其时斯诺西行漫记同样

6、,成为震撼全国的著作。故于注释中应点出书名、内容、影响。此书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一大贡献,应该表出,不应隐没其革命历史的功绩。二、注释失叙:1937 年 2 月 9 日,与范长江做通宵长谈,此行撰写 陕北之行及塞上行二书,报道陕北革命面貌及领袖人物,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注释应当谈到这一点,而不隐没其革命历史的功绩。三、注释失叙其非正常死亡一事。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折磨与人格凌辱,于 1970 年 10 月 23 日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于博闻新闻河南确山。记录此事,既彰“四人帮”之历史罪恶,也可引为革命的历史教训,所以注释不应隐没历史真

7、象,以 为殷鉴。本条请参考:杨钟岫、文世昌风雨传媒范长江跑新闻重庆出版社,2006.12.1;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重庆出版社,1994 年版:蓝鸿文著 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年 5 月版。3邵飘萍(三册 P1984.2)释文略作: “中国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名镜清、振青,浙江东阳人。1911 年辛亥革命后,在杭州主编汉民日报 ,因反对袁世凯,三次被捕入狱。1918 年创办京报 ,并任社长,同时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 年 8 月京报被军阀查封,被迫再度赴日本。1920 年秋回国,复刊京报 ,兼任平民大学、法政大学

8、教授。1925 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 4 月 26 日被奉系军阀杀害。著有实际应用新闻学 、 新闻学总论 、 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 、 新俄国之研究等,所撰新闻通讯和评论编为邵飘萍选集 。 ”此条注释缺漏、释义未明,需补充四点:一、注释于其名字之表述缺失有二:一是未点明“飘萍”为其笔名,大行于世,本名反为所讳,故宜明确点出于本名之后日: “以笔名行” ,就恰当了。二是于报刊署名尚有“阿平、青萍”等,因同时尚有新闻记者林白水(名万里,字少泉) ,以倡言无忌,触怒反动军阀,被借端杀害,1985 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则青萍、白水恰成佳对,二人不幸皆以倡言民主自由、揭露军阀阴私丑行而同遭

9、杀害,此亦传诵一时。故本条释文亦应点出:“时署青萍” ,为宜。二、注释中“因反对袁世凯,三次被捕入狱” ,语义未明反对袁世凯之原因,易误解为个人恩怨,谬矣。故宜点出“窃国专制” ,乃使语义、逻辑完善。三、注释所谓“1919 年 8 月京报被军阀查封” ,原因未明,削弱了文章的表达力度。须点明: “五四运动时,飘萍激于爱国义愤,于报端公开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罪行,触怒段祺瑞政府,下令查封京报 。 ”时至今日,何必隐讳而致义不明。四、注释“次年(1926)4 月 26 日被奉系军阀杀害” ,其因未明,宜点出: “三 -一八惨案发生后,支持群众反帝反军阀斗争,以及揭发军阀秘闻,时值奉系军阀

10、张宗昌兵败冯玉祥,奉直联军入京,即以勾结苏俄,宣传赤化之名逮捕,杀害于天桥。 ”以明因果。以上可参郑逸梅选集一卷 P184 -185,二卷 P120 -124: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P139-324。4张季鸾(四册 P2879.1)注释略作: “中国新闻记者。1905 年留学日本,l912 年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1913 年在北京创办民立报 。宋教仁被刺后,著文声讨袁世凯,被捕。出狱后返沪,1916 年重返北京,接办中华新报 。1918 年因揭露安福系将胶济铁路抵押给日本的秘约再次入狱。1919 年任上海中华新报 总编辑。1926 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天津 大公报 ,任总编辑兼副总

11、经理,直至病故。著作编为季鸾文存 。 ”张季鸾乃我中华 20 世纪上半叶杰出的老报人,忠勇果毅,刚正率直,功业多多,大业煌煌,而本条释文平平叙事,多有未彰,宜为拈出,以再现历史的真象,不掩人之善绩。本着不溢美、不隐恶的传统史德,其可拈而出之的约有六个方面:一、1913 年以宋教仁被刺案,著文讨袁而遭牢狱之灾:1918 年以揭露安福系出卖国家主权,将胶济铁路抵押日本的卖国行径,而再陷图圄,却未堕报人之职志与爱国之忱。1926 年,与吴鼎昌(任社长) 、胡政之(任经理)携手合作,执掌大公报 ,出任总编辑,遂高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大纛以为办报大政方针。不党,即不结党营私,不偏不倚,不党同伐

12、异,一本公心,评点世间万象;不卖,即不出卖灵魂,不损人格道德,不为功名利禄而出卖报人之职志,绝不出卖国家民族之利益;不私,即不谋取小集团及个人之私利,而言行必出以一派公(国家、民族、时代、社会、历史)心:不盲,即处事必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严守正直立场,而不盲目随声附和某派之宣传、言论、观点和主张。这种报人品格,注释遗漏,遂成缺憾,宜为拈出而彰明之,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以见实事求是的史德。二、1924 年 1 月 1 日马克思主义传承而发扬光大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张季鸾时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即于显著版面撰文刊发长篇社论列宁逝世 ,赞颂“列宁之理想则为人类的,其事则为世界的。 ”彼时能

13、有此等见识,殊为难能可贵。注释岂得疏漏,漏则陋也,必当补而完善之,才见出历史的真面目。三、抗日战争爆发,力主团结、抗战,救亡图存。1931 年“九 一八”事变后,张即撰文日军占领沈阳长春营口等处的社评,主张“明耻教战,救亡图存” ;1937 年“七七事变” ,消息传来,张即于上海版大公报发表艰苦牺牲的起点之社评,鼓舞国人抗战到底:同年 12 月 8 日,又于武汉版刊行社论最低调的和战论 ,呼吁“不分党派,同心奋斗” ,提出抗战到底,必定胜利的信念,并鼓励士气, “中国就永不亡,民族精神也就永不至衰落” ,文章刊出,影响极大。1938 年 12 月 1 日, 大公报迁重庆,2 日即刊社评抗战大局

14、 ,大声疾呼: “唯有忍受一切苦难,不怕一切牺牲,战下去!战下去!”如此言论甚得民心,致使重庆大公报发行量达九万七千余份。此等爱国热忱,殊堪表彰,则注释亦不当漏而不宣。四、由于张季鸾主持笔政的大公报坚持“团结抗战”的言论与主张,为国际新闻界所关注,1941 年 5 月, 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理新闻学院荣誉奖,重庆新闻界为之举行庆祝会,这都是张季鸾的功绩,注释亦当表而出之,以再现历史之天然。五、张季鸾劬劳积瘁,于 1941 年 9 月 16 日病逝重庆, 、秦邦宪、陈绍禹、吴玉章等特发唁电: “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 ”周恩来、董必武

15、等唁电称: “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痛悼何堪!”蒋介石唁电称, “季鸾先生,一代宗师,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斯人不作,天下所悲。怆悼之怀,非可言罄。 ”国共两党高端之唁电,可见张氏功业,于国于民于时于史关系之重大,皆可证成其“爱国民主人士”之历史地位,则注释之概括语中亦当补此,才成完整的注释。六、注释总括语仅将张氏定位于“中国新闻记者”而已,失之于浅而并不确切。考张氏非止一般新闻记者,乃国际驰名之新闻记者、业绩显赫之老报人,兹依其平生行事著述、品格似宜概括为 “中国著名报人、报刊评论作家、爱国民主人士” ,才与其实际学术文化历史地位与贡献相称。

16、国共两党高端人物皆称其为报业一代宗师,可证其历史地位与客观评价。以上参:杨钟岫、文世昌编著风雨传媒P9-Pll、P24-P26 、P92-P95。重庆出版社,2006 年 12 月第 1 版。5林白水(二册 P1392.2)注释略作 “中国新闻记者。原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笔名白水、白话道人等。(1903 年)在上海创办 中国白话报 ,并参与编辑俄事警闻 (后改称警钟日报 ) 。1905 年,再度赴日本留学。l916 年起专门从事报刊工作,先后创办北京公言报 、上海平和日报 、北京新社会报 (后改名社会日报 ) ,自任社长兼主笔。1926 年 8 月 7日,因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被军阀张宗昌

17、杀害。198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此条注释缺失需补充四点:一、注释于人物行状只叙创办、参编报刊中国白话报及俄事警闻 ,而漏叙“宣传反清革命及揭露沙俄侵华活动” ,则失其重大历史意义,当为重新注释,才见出历史人物活动价值与历史意义。二、注释“1905 年再度赴日本留学 ”云云,既失就读学校又失所学专业,则于其归国后之从政、办报活动,失其思想根源,显得突兀,故当补出就读学校及专业:“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兼习新闻” ,才见出叙事的完备。三、其人以办报宣传革命,揭露、讽刺北洋军阀丑行而惨遭杀戮,亦与其文风相关,则于其文风应当有所评点。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于中国近代报刊史评述

18、林白水文风: “意到笔随、挥洒自如,能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于政局,冷隽尖峭,淋漓尽致,似可参酌取舍焉。四、注释于此等革命老报人却失著译之表述,实为漏项。其于日本留学期间曾译历史小说大彼得 、 俾斯麦等,且于其逝世后,辑得林白水先生遗集 ,皆应补叙而完善之。6萧乾(四册 p2513.1)释文略作: “中国作家、翻译家,原名秉乾,北京人,蒙古族。1935 年燕京大学毕业,主编 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 年到英国,曾任伦敦大学讲师, 大公报驻英国记者等职。 1946 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中国 、 文艺报 、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部门工作。1989 年任中央文史馆馆长。著有小说集,回忆录未带地图

19、的旅人等,译作有好兵帅克 、 尤利西斯 (合作)等,有萧乾文集行世。此条注释缺漏,须补充八点,才称得起完善:一、注释文叙经历,失叙 1942 至 1944 年为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二、叙经历,失叙 1946 至 1948 年负责上海 大公报国际司题社评,兼复旦大学教授。三、叙经历,失叙 1948 至 1949 年参加香港 大公报起义,并协助中共地下英文刊物中国文摘翻译,历史功绩,不宜埋没。四、注释“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中国 、 文艺报 、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部门工作” ,囫囵而言,不确,人不知其为何种工作。而于前二刊物皆任副总编辑:1961 年 6 月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乃以 1957

20、 年打成右派,黜落降职使用,剥夺写作权利达 23 年之久。皆应确切表述,以见历史之本来面目。五、叙经历,失叙 1944 至 1945 年,任二战西欧战场随军记者,第 批进入柏林采访记者,深入希特勒元首府,目睹第三帝国之覆灭,撰写大量战地报道,控诉希特勒法西斯暴行,讴歌欧洲人民反法西斯的英雄业绩,给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以极大鼓舞。战后又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及纽伦堡战犯审判等,据实报道,功不可没。皆应补叙,以不掩人之历史功绩。六、由上项史实,则注释概括语中应补出“杰出新闻记者”的学术文化历史定位,才见出注释的完善。七、叙经历,失叙 1949 年英国剑桥大学成立中文系,其系主任何伦亲赴香港诚邀其主讲现代中国文学,并允诺为终身教授,而萧乾婉辞,毅然于开国大典前夕回归北平,此等爱国之举应予以表彰,载入史册,补入释文。八、注释失叙尤利西斯译事之艰难、毅力之坚卓,以及因此而获得之荣誉 “1990 年,以八十高龄乃与夫人文洁若应译林出版社之邀,历时四年而译出世界文学名著尤利西斯 ,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彩虹翻译奖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作者单位: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新闻/广播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