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畜牧学概论知识重点 绪论 一、畜牧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存 之本,而畜牧业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报道,在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在 65%以上,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至少占农业用地面积的 55%以上。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动物性产品(尤其是蛋白质营养)在人类膳食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畜牧业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畜牧业在农业和 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促进
2、农业持续协调发展 1. 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有机肥 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主要 是氮肥)虽然可使产量提高,但也带明显的不良后果,如土壤板结、土壤结构严重恶化,致使作物缺乏营养,生长发育不良。因此,化肥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养料来使用。以牧促农是确保种植业高产、稳产的基础。农业要高产,必须培育有机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结构和性能的肥沃土壤。动物粪尿是优质的有机肥。畜牧业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这些肥料,不仅氮、磷、钾三要素齐全,还能供给作物所需的钙、镁、硫、铁、硼、锌、铜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多种养分的需要。 据测定(表绪-1) ,每吨畜粪平均含有氮(N )4.54kg、
3、磷(P )2.27kg和钾(K )4.54kg 。粪肥的价值受到畜禽种类,饲料及畜圈垫料种类,最初的处理方法(如粪水分离等),粪肥施用方法和施用量,施用土壤和作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但动物粪肥的真正价值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如所含的有机质几乎全可为土壤所利用,粪中氮的肥效缓慢且可为土壤提供腐殖质等,能增加土地肥力;尤其 猪粪内含有较多的胡敏酸,具有胶性,能使土壤内形成团粒结构,有利于保持水分和空气,从根本上避免长期使用化肥所造成的土壤板结化问题。因此,畜粪作为肥料的来源,其经济价值应予以重视。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抗旱保墒的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及有效养分的有效性,又可降
4、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畜多、肥多、粮多,这是被大量事实所证明 的一条客观规律。 表绪-1 成年畜禽一年粪尿量及主要肥分含量 主要肥分含量(kg) 类别 年排粪尿量 (kg/ 头)硫酸铵 过磷酸钙 硫酸钾 猪 16203240 30.561.5 23.046.8 9.518.5 牛 7500 150 55 45 马 5000 150 75 50 羊 500 20 10 8 鸡 20 1.65 1.7 0.35 鸭 25 1.4 1.95 0.3 鹅 30 0.85 0.85 0.55 2.为农业发展提供畜力 虽然世界农业必将朝着机械化方向发 展,但目前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
5、况下,在许多地区,黄牛、水牛、马、驴、骡等役畜仍将继续为农业提供动力。即使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时,役畜也可能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动力。役畜存在的基础,一是具有役用、奶用和肉用的兼用性,能从多方面满足农民的需要;二是在缺少能源的地区,以消耗饲料为主的役畜成为必不可少的动力;三是在交通不便或崇山峻岭之中,役畜可能比机械动力更为方便;四是在旅游业中,役畜尤其是马的驮、乘、拉作用能给人带来田园情趣和古老感觉。 3.可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助于 生态平衡。从对太阳能的转化利用来看,由光合作用固定于农作物中的太阳能,可以直接为人类所利用的部分,仅为全部能量的 25%,其余 75%是农副产品(如秸秆、
6、糠麸)构成。畜牧业生产能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畜产品,这是完成生物循环,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 由此可见,实行农牧结合,以农养牧 ,以牧促农,反映了全面发展农业的客观规律,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二)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性食品 调整人们生活的膳食结构,从现在以 植物性谷物和蔬菜为主的低级食谱转变为以肉、乳、蛋为主的高级食谱,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离不开畜牧业。 畜牧业可为人民生活提供肉食来源。 猪肉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副食品,肉食消耗中,猪肉占的比重很大,据 1999 年统计,我国年人均肉产量为 46.52kg,其中猪肉占 67.88%、 牛肉 8.52%、羊肉 3.93%、
7、禽肉 19.367%。猪肉味道鲜美,含热量高,一般含脂肪 28%,蛋白质 14%。禽肉蛋白质含量为 23.3%,超过其他肉类,且富于各种氨基酸。牛肉的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中等肥牛肉含蛋白质 20.6%,脂肪 5.5%。羊肉含蛋白质16.4%,脂肪 7.9%,胆固醇含量低于牛肉、猪肉。此外,还可向人民提供马、驴、兔肉等。随着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今后将给人民提供更多的特种动物肉食品。禽蛋营养丰富,为人类优良食品。全蛋中含蛋白质13.3%,且其蛋白质容易消化,还含 有维持生命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及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乳及乳制品所含营养物质完善,且易于消化吸收。经济发达国
8、家牛乳及其制品占人们食品总营养的 20%,世界上人均牛奶量最高的国家是新西兰, 1999 年达到 2970.74kg,而我国仅为5.63kg。未来乳及乳制品将成为我国 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动物性食品的营养价值比植物性食品 高,主要表现在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更为平衡,尤其是含有植物蛋白质所缺乏的人类生产所必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等) ;同时,动物产品也是铁、锌及其他许多微量元素的良好来源。据 FAO 报告,人类膳食的蛋白质总需要量中,动物性蛋白质应占 1/3,其作用是通过向占蛋白质 2/3 的植物性蛋白质中补充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 ,以使其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得到自然平衡,而大豆粉、鱼
9、粉及合成赖氨酸等难以达到此目的。因此,有人说动物生产的实质是蛋白质生产并不为过。按人体可利用蛋白质(即蛋白质净利用值, NPU)来评定,各种蛋白质品质的顺序分别为蛋 94%、奶(全乳)82% 、牛肉 73%、玉米仅为 53%,这说明各种蛋白质品质适合性上有 很大差异。当前,世界动物蛋白质生产与消费的主要问题是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发展动物生产的任务依然是很艰巨的。 (三)为加工业提供多种原料,促进出口创汇 动物产品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原料来源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加工业既是畜牧产业延伸的若干增值环节,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
10、,能促进食品、制革、毛纺、医药工业的发展。以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为例,其产值在可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16%20%,而其原料的80%来自动物产品, 15%来自水果和蔬菜,仅有 5%来自谷物粮食。按照使用动物产品的类别,相关的加工行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业,以肉、蛋、奶等为原料;毛纺工业,以绵羊毛、兔毛、山羊绒、驼绒等为原料;皮革加工业, 以绵羊皮、山羊皮、牛皮、猪皮等为原料;服装加工业,以羔皮、裘皮、獭兔皮和其他特种经济动物毛皮等为原料。 我国畜牧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 要地位。活畜禽、冻肉、蛋及其制品、蜂蜜、鬃尾、肠衣、绒毛、羽绒及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裘皮及其制品、地毯等是我国的重要出口物资
11、,可直接换取外汇,用于进口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对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四)为人类提供药材和保健食品 动物能够提供的名贵药材如鹿绒、麝 香、牛黄、羊黄、阿胶、胶骨、乌骨鸡等。利用动物脏器可以提取肝浸膏、肝宁片、胰岛素、胰酶、胆汁酸、胃膜素、胃蛋白酶、肝素(兔肠中)等药物。 二、世界畜牧业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生产结构 指动物生产内部各种动物饲养业的构 成及其所占比重,常用主要畜禽的存栏头数和主要畜产品量来表示。 1.主要畜禽存栏量 2.主要畜禽产品量 3.人均占有畜产品量及结构比例 (二)生产水平 指饲养动物的畜产品生产能力,常用 出栏率、个体单产量和劳动生产率表示。 1.出
12、栏率和平均胴体重 2.平均产奶量和产蛋量 3.劳动生产率 (三)发展趋势 1.从培育良种和科学饲养入手,提高畜禽个体生产极限 2.从改进生产条件和饲养工艺入手,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从土地利用饲料加工入手,提高饲料转化率 4.从产品质量和环境净化入手,促进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畜牧业生产的现状、问题与趋向 (一)生产现状 1.主要畜禽存栏量及结构 2.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 3.人均占有畜产品量及结构比例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生产水平较低 2.饲料资源紧缺 3.基础设施薄弱 4.生产结构不合理 5.管理机制滞后 (三)发展趋向与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动物生产保障体
13、系 2.大力开发饲料资源,保证饲料供应和合理利用 3.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形成基地化生产格局 4.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 四、畜牧生产学的内容和任务 (一)畜牧科学的发展与形成 (二)畜牧生产学的发展、特点和内容 1.发展概况 2.学科特点 畜牧生产学是畜牧科学的分支学科,与其它分支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 (1 )综合性 (2 )实践性 (3 )最优化 3.研究内容 畜牧生产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概 括起来,大体可以分为畜牧业生产系统、生产力原理、生产技术和生产效果评价 4 大部分。 (1 )畜牧业生产系统(畜牧生态经济系统) (2 )畜牧业生产原理 (3 )畜牧业生产技术 (4
14、 )畜牧生产效果评价 第一章 畜牧业生产概述 第一节 畜牧业生产的概念及特点 一、畜牧业生产的概念 目前关于畜牧业生产概念的解释,主要有利用 系统论观点 对畜牧业生产的解释和利用经济学理论 对畜牧业生产的解释两种版本。 (一)利用系统论观点对畜牧业生产的解释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畜牧业生产是 指以家养动物为核心,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土地、水等) 、生物资源(畜禽、饲草、饲料等) 、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市场等),进行畜产品生产、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称为 畜牧生产系统。它是农业生产系统的亚系统,其 实质是人类通过饲养动物参与自然界的能量流
15、动和物质循环 来满足自身食品需求的一种生产方式,其功能是将植物性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动物性的能量和物质并以畜产品形式储存,完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其构成要素为畜禽的繁殖、生长、发育及其与之有机地联系着的饲料、环境、疾病防治、人的参与等,其水平的高低表现在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效率上。 畜牧生产系统要求畜牧生产的各个环 节,既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和周转效率,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要是整个畜牧生产系统发挥最大的生产效能,必须是畜牧生产技术、生态、经济和社会 4 个方面协调一致的整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畜牧生产系统也可称之为 畜牧生态经济系统。 (二)按照经济学观点对畜牧业生产的解释 按照
16、经济学的观点,畜牧业生产是人 类利用驯养动物的自然再生产能力,以植物性和部分动物性产品为主要食物(饲料) ,获取人类必需的动物性产品的整个经济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有机整体。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看,动物是生产者,通过其特有的新陈代谢机能,一方面不断繁衍后代,维系物种的延续性,同时生产出各种畜产品如肉、奶、蛋、皮、毛、绒等;从经济再生产的角度看,动物又成为一种生产、生活资料,既可直接作为畜产品供人们消费,又可像“机器”一样把饲草饲料加工成为人类需要的各种畜产品(图 1-1)。 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分析,其生产过程 的实质是人类通过饲养动物参与自然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满足自身食品需要
17、的一种生产方式,其水平的高低表现在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效率上。 图 1 畜牧业生产过程示意图二、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一)畜牧业生产中的 动物具有双重性 前已述及,畜牧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 和经济再生产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动物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动物在整个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这种双重性,也是畜牧业区别于其它行业的主要特点。 (二)畜牧业生产是以植物生产为基础的 第二性生产 植物生产是第一性生产,经过光合作 用将太阳能转化为以碳、氮等物质为媒介体的植物化学能(仅能转化到达地面太阳能的 1%) 。而动物生产则是利用动物(尤其是草食动物)的生理机能,把绿色植物产品转化成为动物性产品,同时将一
18、部分动物不能吸收利用的物质排出体外,作为肥料归还土地而成为植物生产所需的养分,这就形成一个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植物生产是第一性生产,动物生产是第二性生产, 动物生产应以植物生产为基础,其功能是将植物化学能转化成动物化学能并以动物产品的形式储存下来。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 的逐步提高,动物性产品(尤其是蛋白质营养)在人类膳食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畜牧业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要求动物饲养量和个体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仅仅依靠粮食生产的剩余粮食及其秸秆作为动物饲料已无法满足动物生产的需要,此时植
19、物生产应适应动物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结构调整。据资料报道,在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在 65%以上,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至少占农业用地面积的 55%以上。 另外在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化学能中, 其中只有 5%固定在适于人类直接食用的物品中,而 95%则以草原、灌木、林地及作物秸秆等形式储存下来。从长远的观点看,人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食物,将会越来越多的依赖草食动物对草地及其他不为人食的粗饲料的转化能力,这也意味着食草动物在未来畜牧业中的重要位置。 (三)畜牧业生产周期长且饲养管理 具有连续性 动物生产过程包括种用动物生产和商品动物生产两大部分, 故其生产周期
20、长主要来自于动物繁殖周期、生长周期和生产周期这和较长。例如,蛋用种鸡的育雏育成至少需要 20 周,产蛋期要至少持续 45 周,一个完整的繁殖周期需要 450 天以上;牛、马等动物因妊娠期(280 天)长而使繁殖周期更长。在动物生产周期内,尽管会出现一些生产间歇如母畜配种产仔间歇、奶畜干乳期、蛋鸡冬夏季停蛋期等,但此时仍需要按时饲喂和消耗饲草料和人工,而不像植物生产对物 资消耗、劳动力消耗具有间歇性。 三、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沿革与基本特征 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开始驯养动物并 利用动物产品为食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畜牧业生产曾有多次兴衰更迭,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原始畜牧业生产、传统畜牧业生产和现代
21、畜牧业生产三个阶段。 (一)原始畜牧业生产阶段 原始畜牧业生产阶段起始于渔猎时代 晚期。当人类发明了弓箭并狩猎时,获得的动物增多,食而有余,就把剩下的猎物保存起来,以备猎物不足时食用。在长期保存多余猎获动物的实践中,人类学会了驯养某些动物的技术,使其能够在人类的饲养管理下繁衍后代,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之一。世界各地驯化野生动物的年代有早有迟,驯化动物的种类有多有少。但可以推断,首先被驯化的是鸡、狗、猪、羊等比较容易驯化的小动物和蚕、蜂等昆虫,随后,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区驯化了牛、马和骆驼;后来这些驯化的动物随着人类的迁移和陆地开发,从原产地(即原始畜牧业的发源地)迁移、散布到世界各地。 中
22、国是驯养动物较早、范围较大的国 家。据记载,在原始社会就有伏羲氏“结网罟(音古)以数畋(音田)渔,养牺牲以供疱厨”的传说。公元前六七千年前,我国先民已开始饲养家猪、家犬和家鸡以及马、牛、山羊和绵羊等。在商朝(公元前 1562-前 1066 年) ,马、牛、羊、鸡、犬、猪成为动物生产的主体畜种(被称为“六畜” ) ,并普遍实行了牛、羊和猪的圈养方式;还零星饲养牦牛、驴、骆驼、免、鸭、鹅、鸽、鹌鹑等特用经济动物。自周朝开始,由于农牧结合经营区域的扩大、反复分裂与统一战争的频繁等原因,动物生产出现四个明显的特征性变化: 一是某些畜种经济用途的改变,如牛 由于主要用作祭祀的牺牲变成役用为主(出现了牛耕
23、法) ,马因战争和耕作的需要已成为兼用畜种并得以大力发展,体格较小的畜种成为主要的肉食来源等。 二是草原畜牧业的产生,主要原因是 战争造成黄河流域农牧业生产的破坏导致少数民族的外迁,形成了北方以草原放牧食草畜种和以动物产品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游牧性草原动物生产方式。 三是出现了规模化饲养管理的雏型, 如西汉时期的官办军马场养马达到 30 万匹,西晋的官办牛场养种牛达到 4.5 万多头,唐朝设有 60 多处规模在 1000-5000 头以上的牧场等。 四是种质资源得到广泛的交流,主要 通过收纳贡畜、贸易往来、战争掠夺等方式,促进畜禽品种的遗传改良,如西汉时期输入了大量的种马和驴,输出了种猪,尤其是
24、19 世纪初,英国 、美国等从中国引进猪改良本地猪,培育成了大约克夏猪(曾称为大中国猪) 、波中猪等。 (二)传统畜牧业生产阶段 在世界范围内,近代畜牧业起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工来革命。近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畜产品市场的需求,表现为役用或骑乘动物的作用逐步为机械所替代、畜禽粪便的作用逐步为化肥所代替、植物性食品部分地由动物性产品所代替等。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给动物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如通过人工接羔、育幼等方法,以提高动物繁殖成活率;通过留优去劣、定向培育等手段,培育出了乳牛、乳羊、细毛羊、粗毛羊等专门化的高产品种等,使动物生产的范围得以扩大,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动物产品数
25、量有了明显增加。但传统动物生产是在封闭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即粮- 畜 -肥- 粮)中的一个环节,加之粮食产量低造成的人畜争粮矛盾较为突出,使其对植物生产的依赖性加大而成为农业中的副业。同时,受传统农业生产以扩大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增产措施的影响,动物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也主要依靠饲养头数的增加,使其生产效率不高。例如,传统的猪肉生产中,饲料转化为猪肉的效率只有 15%左右,而 85%的能量损失在维持体温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生理活动上,不仅效率低,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中国近代畜牧业普遍认为起始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和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帝国主义国家
26、的武装侵略和财富掠夺,导致畜牧业的起伏不定而迅速落后于新兴的工业国家。在中国近代畜牧业中, 传统的动物生产有三个明显变化: 一是农牧结合更为密切,互相促进作 用更为明显。农民在小块土地上耕种,家养畜禽以舍饲为主,并成为农民家庭食物供应和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增加收入又全部或部分被投入到种植业上,促进了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由于缺乏专用的饲料地,充分利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品成为解决动物饲料供应问题的办法。 二是专门化品种的引进,良种饲养业 兴起。例如,在清朝,由外籍传教士带入的奶牛和奶羊,从自养自用发展成为中国人独立经营的奶牛场;后由政府引进了澳洲牛、欧洲种马及其饲养繁殖技术,促进了本地畜禽品种
27、的杂交改良,也为后来培育新品种(如三河牛等)打下了基础。在民国时期,上海出现了至少 23 家中国人经营的规模畜牧场,这是中国近代畜牧企业的先驱,也为国外畜禽良种和饲养技术传入中国提供一条重要的渠道;此间,还先后引进有兰布里羊、美利 奴羊、大约克夏猪、娟姗牛(等 9 个牛种约 3325 头) 、考力代羊(约 1000 只)等畜禽良种。 三是形成了以精细为特征的动物饲养管理技术 体系雏型。主要表现在:(1 )采用全年舍饲、舍饲与季节性放牧相结 合、全年放牧与季节性补饲相结合等多种饲养方式,力求充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 (2 )采用适于动物生物学特性的各种饲料加工方法,力求 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和畜禽采食
28、量; (3 ) 采用适时配种、保护孕畜、助产育羔 等方法,力求提高繁殖成活率; (4 )根据动物不同用途,采取特殊管理,如役畜的精心调教、马的钉掌护蹄、肉畜的阉割催肥等,力求提高动物生产经济效益。 (三)现代畜牧业生产阶段 在 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之间,动物营养学、饲料生产学、动物遗传学和动物育种学科门类的起步,以及部分工业化国家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兴起,为现代动物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到 20 世纪中期,计算机、生物学、电子学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许多动物生产环节走向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动物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现代动物生产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成果,力求以最少的投资和
29、劳力,获得最多质优的动物产品,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之需要。它与传统动物生产的主要区别是更多地强调提高各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依靠增加饲养头数来达到增产的目的。衡量现代动物生产水平主要有三项指标:一是饲料转化率,即饲料转化成动物产品的效率;二是劳动生产率和饲养规模,即现代动物生产应当有适当规模以发挥最佳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三是资金利润率和周转率即投资少、收益高,获得的经济效益大。现代动物生产的发展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由依附于植物生产分散性饲养, 转向独立的商品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二是由完全依靠原有生产性能低的地 方品种,转向广泛利用适于高度集约经营的培育的高
30、产品种。例如,高产的瘦肉型长白猪和大白猪曾席卷欧美各国,从 20 世纪 40 年代占猪只总数的 10%到 70 年代达到 90%。高产品种的另一种利用方式是广泛用作经济杂交或改良杂交的父本生产商品畜禽,以获得杂种优势,其增产效果非常明显。例如,欧美诸国及日本的肉鸡生产几乎 100%为良种鸡的杂交群,鸡蛋和猪肉生产约 90%为杂种,羔羊肉生产 70%80%来自杂交羊。 三是由全部依赖人工操作,转向半机 械化或全自动化管理。为了提高集约化条件下的动物生产效率,一方面要培育适应高密度饲养的高产品种,另一方面就是为规模化饲养下的动物创造更为舒适的环境。因此,环境条件的人工控制化和机械化,饲养管理环节(
31、如供料、供水、清粪、挤奶、剪毛等)的半机械化或机械化 ,经营管理过程(如生产报表、计划制定、帐目结算等)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成为从事现代动物生产的重要内容。 四是由依赖自产自配饲料,转向全价 配合饲料的商品化生产。在传统动物生产中,饲料生产和供应基本是由养殖户自己解决,从完全自己生产原料到部分由市场购进,经历了“有啥喂啥”和“混合饲料”两个营养供给时期。但随着现代动物生产的发展,先后出现动物饲养总量增加导致饲料原料相对不足、饲养规模扩大造成饲料原料的市场化供应、生产水平提高要求营养物质供应更加全价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利用现有有限饲料资源的合理配合提高饲料转 化效率,从而产生了饲料加工
32、业。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的目的与任务 一、畜牧业生产的目的 畜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畜牧业生产的目的就是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和环境代价,获取数量最大、 品质优良和安全卫生的畜产品,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健康水 平,同时带动经济发展。 上述关于畜牧业生产目的的论述,用 非常简练的语言准确地阐述了畜牧业生产应该具备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二者间的辩证关系。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畜牧业生产的社会属性是第一位的,其经济属性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以“安全卫生” 、 “优质” 、 “高产”和“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畜牧业生产 的社会属性得到基本满足时, “高效”是发展畜牧业生
33、产的最根本目的。正因为如此,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是每一个畜牧业生产者永恒的追求,而如何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就成为了一个长期不变的命题。 1.“安全卫生”是畜牧业生产的基本前提 化学性污染(各种有害金属、非金属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放射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微生物、寄生虫、虫卵和昆虫) 来自工业生产的污染工业三废 来自农业生产的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人畜共患病 来自畜产品加工、贮存过程的污染 2.“优质” 是现代畜牧业生产的不断追求 高蛋白、低脂肪 红心鸭蛋 高锌蛋 高碘蛋 低胆固醇鸡蛋 3.“高产” 是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基本要求 4.“生态” 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5.“
34、高效” 是现代畜牧业生产的永恒主题 二、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任务 (一)农牧结合,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 (二)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性食品 (三)为加工业提供多种原料,促进出口创汇 (四)为人类提供药材和保健食品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技术 一、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思路 技术思路 (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率集约化生产 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 畜禽资源提高畜禽生产力水平 饲草、料资源提高饲料转化率力社会资源利用率 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物力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集约化生产) 财力资源提高资金周转率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 政策资源争取政府扶持 市场资源畜牧场
35、经营管理 二、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技术 如前所述,畜牧业生产过程是一个十 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构成要素为畜禽的繁殖、生长、发育及其与之有机地联系着的饲料、环境、疾病防治、人的参与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 总结、完善并发展 形成了一系列关键实用技术。这些关键实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家养动物的生产力水平和动物性产品质量品质、逐步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一)保障畜产品安全卫生的关键技术 (二)提高畜产品品质的关键技术 (三)提高畜禽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技
36、术 (四)畜禽生产对环境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 (五)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 畜牧业生产 的关键技术 保障畜产品安全卫生的关键技术 提高畜产品品质的关键技术 畜禽生产对环境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 提高资金周转率的关键技术 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的关键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 畜牧场经营管理 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 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 提高畜禽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技术 畜禽场环境控制关键技术 畜禽育种关键技术 畜禽繁殖关键技术 畜禽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畜禽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 第二章 动物营养原理及其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动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从 外界摄取食物,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
37、饲料被动物采食后,经过动物 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过程,满足动物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进行 畜产品生产对各种养分和能量的需要,因此说饲料是动物生产的物质基础。 依据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特点、动物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进行畜产品生产对各种养分的营养需要以及不同饲料的营养价值,合理利用各种饲料资源,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配合饲料,在既充分发挥动物生产潜力、又符合经济生产原则的基础上生产优质畜产品以满足人类对各种畜产品的需求,是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第一节 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 家畜的饲料除少数来自动物、矿物质 和工业产品外,大多数来自植物。动物与植物均由化学元素所组成,绝大
38、部分化学元素相互结合,构成复杂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要研究饲料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一般采用化学分析方法。 (一)饲料中营养物质分类 按照常规分析, 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为 水分、 粗灰分、粗蛋白质 ( CP)、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 EE)、粗纤维(CF )和无氮浸出物( NFF) 6 种成分。6 种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如下: 动植物体 乙醚浸出物(粗脂肪)无机物质(粗灰分或矿物质)含氮化合物(粗蛋白质)有机物质 无氮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粗纤维(植物) 无氮浸出物水分 干物质 1.水分 动植物体内的水分一般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含于动植物体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称为游离水或自由水;
39、另一种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胶体外面的水膜,难以挥发,称结合水或束缚水。构成动植物体内的这 两种水分之和,称为总水。 2.粗灰分 在 550 灼烧后所得残渣,残渣中主要是氧化物、盐类等矿物质,也包括混入饲料的泥沙、故称粗灰分或矿物质。 3.粗蛋白质 根据凯氏法, 测定出饲料中的总氮, 用总氮值再剩以6.25所得的积,称为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多粗粗蛋白质的含氮量相当接近,一般14%19%,平均16%,故测定蛋白质,只要测定样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含量=样本含氮量100/16=样本含氮量6.25 在动植物体中,除蛋白质外尚有 非蛋白质氮,所以按上述测定的含氮量
40、而求得的蛋白质,通常称为粗蛋白质。 4.粗脂肪 粗脂肪包括了饲料中可溶于乙醚中的所有成分(脂肪、蜡质、有机酸、脂溶性色素、脂溶性维生素等,因此,通常把粗脂肪称为乙醚浸出物。 5.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性饲料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约占干物质的 50%80%,是动物日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按常规分析,可将碳水化合物分为 粗纤维 和无氮浸出物两部分。 (1)粗纤维(CF)由 纤维素、半纤维素、多缩戊糖及镶嵌物质(木质素、角质)所组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 成分,也是饲料中最难消化的营养物质。 纤维素是葡萄糖分子的配糖键相联结而成的一 种低聚糖 ,化学性质稳定,只有在一定浓度的H2SO4作用下,才可达
41、到水解的目的,其营养价值与淀粉相似;半纤维素在植物界的分布最广,能被稀酸或稀碱所水解;木质素是最稳定、最坚韧的物质,在植物中它不是一种营养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影响着饲料的营养价值,当木质素含量达40%时,一般微生物几乎不能分解。 饲料中CF含量与养分的消化率呈负相关,但常规分析法测得的 CF比实际含量低(部分半纤维素、木质素在酸碱处理时被水解) 。为改进CF 分析方案,Van Soest(1976)建议改用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纤维(ADF) 、酸性洗涤木质素(ADL) ,作为测定饲料中纤维性物质的指标。 (2)无氮浸出物(NFE)为饲料中有机物质中的无氮物质除去脂肪及粗纤维以外的部
42、分,总称为无氮浸出物或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及多糖类(淀粉)等物质。植物 性饲料中分布最广的糖是单糖 类和双糖类,单糖主要存在于植物果实中,一般饲料中含量很少;双糖在甜菜中含量丰富;淀粉是植物的贮备物质,在植物的种子、果实及块根、块茎中含量丰富,如玉米籽实中的淀粉含量约为70%。 常规饲料分析不直接分析无氮浸出物 ,由原样本重与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总中之差得来。 (二)饲料与畜体组成的差异 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的异同: 植物性饲料都含有粗纤维,而动物 没有。植物性饲料中的粗蛋白质中包括氨化物,而畜体组成中除体蛋白外,只含有游离氨基酸和某些激素。此外,动、植物性蛋白
43、质的氨基酸组成比例不同,如动物蛋白质中的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的含量比植物蛋白质高。绝大多数植物性饲料中含有的脂肪不多,性质也与动物脂肪有别。植物性饲料中所含的无氮浸出物以淀粉为主,而畜体内仅含有少量的糖原和葡萄糖。植物性饲料矿物质钙较缺乏,钾、镁、铁较多,而动物体则相反,钙多,钾、镁较少。 二、动物的消化系统及消化方式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除水、矿物质和维生素可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都是较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在消化道内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消化,分解成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 饲料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叫 消化 。饲料经过消化后
44、,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 1.单胃类:猪、马 2.反刍类:牛、羊 3.禽类 (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动物按其采食习性可分为肉食类,如 狗、猫等;杂食类,如家禽、猪等;草食类,如牛、马、羊、兔等。它们消化道的构造和功能均有差异,但是它们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却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其消化方式主要归纳为 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 1.物理性消化压扁、撕碎、磨烂等 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 胃肠内的物理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主要是酶的消化 3.微生物消化 两个优点 (1)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分解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
45、半纤维素等物质,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2)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物质供宿主利用。 两个缺点(1)微生物发酵使饲料中能量损失较多(2)优质蛋白质被降解和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生 成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 第二节 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 饲料的各种养分在动物消化道被消化 和吸收后,作为营养源供其维持生命、保持健康和生产动物产品所需。 一、水与动物营养 二、蛋白质与动物营养 三、脂肪与动物营养 四、碳水化合物与动物营养 五、矿物质与动物营养 六、维生素与动物营养 第三节 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动物为了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繁衍 后代,需要从
46、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 动物的种类不同、生产目的与水平不 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不同。 动物营养不仅要研究阐明不同种类动 物需要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作用,而且还要研究阐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通常是由动物 营养学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而得出的具有规律性的成果,是合理配制日粮的依据,也是动物饲养实践的科学指南。 营养需要量 饲料营养价值表 一、营养需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一)营养需要 营养需要 也称营养需要量,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达到一定的生产水平时,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最低需要量。分为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两大类。 (二)营养需要的衡量指标 1.营养需要指标 种类 2.营养需
47、要量的度量单位 3.营养需要的表达方式 (1)每日每头需要量 (2)单位饲粮中营养物质浓度 (3)单位能量中养分含量 (4)体重或代谢体重 (5)生产力 二、营养需要的测定 (一)综合法 饲养试验、平衡试验、屠宰试验、生物学法 (二)析因法 营养需要=维持需要+生产需要 三、饲养标准 根据动物的不同种类、性别、年龄、 体重、生理状态及生产性能,以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能量与物质代谢试验和饲养试验的结果,科学的规定每头动物每天应给予的能量和各种养分的数量,称为 饲养标准。一般以表格形式出现,以每日每头(只)具体需要量或占日粮的百分含量表示。 一个完整的饲养标准应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 动物营养
48、需要量表 和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表 。 第四节 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一、饲养营养价值评定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化学分析法 动物营养试验方法(饲养试验、屠 宰试验、消化试验、代谢试验) 体外模拟试验方法 二、化学分析方法 (一)近似分析法概略养分分析法,常规分析法 (二)范氏分析法 (三)其他分析法-分析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 三、消化试验 (一)全收粪法 1.直接法 %100121NNN养分表观消化率()%1001321NNNN )()养分真实表观消化率(N1采食饲料中养分含量 N2粪中养分含量 N3代谢性粪产物中养分含量 2间接法 BFBAD + %100式中:D 为被测饲料某养分表观消化率,A 为
49、混合日粮中某养分表观消化率,B 为基础日粮中某养分表观消化率,F 为被测饲料提供的某养分占混合日粮中某养分的比例。 (二)指示剂法 )(100100%100dcabcadbca=养分表观消化率() a采食饲料汇总养分含量(%) b粪中相应养分含量(%) c饲料中三氧化二铬含量(%) d粪中三氧化二铬含量(%) (三)尼龙袋法 %100培养前袋中样品含氮量残渣中含氮量培养前袋中样品含氮量)饲料蛋白质降解率(四)离体消化试验法 四、代谢实验 五、饲养试验 (一)饲养试验设计 1.单因子试验设计 (1)配对设计 (2)非配对随机化分组设计 (3)随机区组设计 2.复因子试验设计 3.拉丁方设计 (二)试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1.数量要求:牛每组5以上,猪羊1015头,蛋鸡30 羽,肉鸡 5060羽 2.健康要求 3.一致性 4.个体差异:组间差异5%,组内差异 10% 5.准备工作 (三)试验动物的分组与试验期别 1.试验动物的分组按目的和设计 2. 试验期别 预试期1015d 正试期根据试验动物和目的确定,生长试验30d以上 (四)试验测定项目和结果计算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