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代谢(生物转化):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的统称。二、细胞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胆固醇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 1/3,其功能是提高脂质分子层的稳定性,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
2、的渗透性。生物膜性质:1 膜的流动性 2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3 膜结构的半透性。膜转运途径:1 细胞通道转运 2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被动转运: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被动转运的特点:1 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2 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 不消耗能量 4 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药物外排转器:P-糖蛋白(P-gp) ,属于多药耐药蛋白,抑制 P-gp 的表达可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胃肠道是由胃、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胃:黏膜、肌层、浆膜层。上接食道( 门) ,下接十二指肠(幽
3、门)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全场 2-3m,直径约 4mm,有绒毛大肠:盲肠、结肠、直肠、黏膜皱纹无绒毛。生理因素消化系统因素循环系统因素:1 肝首过作用: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肝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2 肠肝循环: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药物因素药物的解离度、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溶出多晶型:稳定型、亚稳定型(制药选用的剂型) 、无定型。溶剂化物:药物含有溶媒而构成的结
4、晶称为溶剂化物。溶剂为水的称为水合物,不含水的为无水物。在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是以水合物混悬剂颗粒剂 胶囊剂片剂包衣片。2 制剂与药物吸收。体外吸收实验:外翻肠囊法:研究小肠吸收或外排药物的方法外翻肠囊法:是将动物一定长度的小肠置于特制的装置中,通过测试药物透过肠粘膜的速度和程度,定量描述药物透膜性。在体动物实验:肠灌流法:小肠单向灌流,小肠循环灌流。肠灌流法:可以用来进行药物在肠道的吸收程度,辅料对药物透过率的影响,药物吸收促进剂的转运能力,机制以及毒性等各方面的研究。三、注射给药的途径与药物吸收:1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与皮肉注射(注射容量仅 0.10.2mL) 、
5、其他部位(动脉注射、鞘内注射)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 生理因素:肌内注射药物吸收速率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2 药物理化性质 3 剂型因素: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水溶剂水混悬液油溶液 O/W 型乳剂W/O 型乳剂油混悬液。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向角质层扩散角质层内的扩散活性表皮和真皮中的扩撒真皮中毛细血管的吸收进入人体循环。药物经两种途径扩散通过角质层(分子量600 的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1 通过细胞间隙扩散 2 通过细胞膜扩散。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1 生理因素:种族皮肤:黑人耳后 腋窝区 头皮手臂 腿部胸部。2 剂型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系统性质、pH 的影响 3 透皮吸收
6、促进剂:常用的有表面活性剂类、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氮酮类化合物、芳香精油。4 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5超声导入技术的应用。四、血液循环对分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组织的血流速率,又称灌注速率。是药物分布的主要限速因素。血管通透性对分布的影响:毛细血管通透性取决于管壁的类脂质屏障和管壁微孔。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受到组织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五、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课发生改变,这一过程即为药物代谢。药物代谢的临床意义:1 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 2 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 3 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 4 代谢使药物作用激活 5 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
7、、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参与反应的药物代谢酶依次为氧化酶、还原酶和水解酶,通常是脂溶性较强的药物通过 I 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相反应:即结合反应,参与该反应的药物代谢酶为各种不同类型的转移酶,通常是药物或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与剂型因素。生理因素:包括种属、种族、年龄、性别、妊娠、疾病的;剂型因素:包括给药途径、剂量、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系统称药物消除。肾排泄与胆汁排泄是最重要的排泄途径。某些药物也可以从肠、肺、乳腺、唾液腺或汗腺排出。影响药物排泄的因
8、素:1、生理因素-血流量的影响、胆汁流量的影响、其他(年龄、种族、性别)2、药物及其剂型因素2.1 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分子量、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的 pKa 和解离状态2.2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2.3 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的性质对排泄的影响2.4 药物剂型因素对外排的影响-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制剂中不同药用辅料或赋形剂对药物排泄的影响3、疾病因素-肾脏疾病的影响、肝脏疾病的影响4、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4.1 对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4.2 对肾脏排泄的影响4.2.1 影响药物的肾小球滤过4.2.2 影响药物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4.2.3 药物竞争性结合重吸收位点4.
9、2.4 尿液 pH 或尿量变化导致解离型药物排泄量的变化4.3 对胆汁排泄的影响-影响胆汁的流量、竞争性的和载体蛋白结合药物动力学的概念: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出来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致力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代谢与排泄综合效果称为消除,分布与消除过程称为处置。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动物体内和体外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新药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
10、态变化规律。新药的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 实验目的明确 2 实验设计合理 3 分析方法可靠 4 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5 对实验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6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验对象的选择:常用的有犬、小鼠、大鼠、豚鼠、兔。选择实验动物应遵循的原则:1 首选动物应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一致 2 动力学研究应从同一动物多次取样,尽量避免合并样本的研究方法 3 创新药应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一种为啮齿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动物 4 其他类别药物可选用一种那动物进行试验 5 口服给药不宜选用兔等食草动物 6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试验。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利用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人体循环的相对量。相对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人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药学等效性: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相同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