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化艺术传播学.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5880972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艺术传播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艺术传播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艺术传播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艺术传播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艺术传播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 符号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 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6.“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7.内向传播,或称 自我传播 、 自身传播 ,是发生在 主我(I)和 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 、

2、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9.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 、引导舆论 、教育大众 、提供娱乐。10.拉斯韦尔的五 W 指的是:谁 、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以及 取得什么效果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注意 、 选择性理解 和 选择性记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

3、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二、名词解释1、信息: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2、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3、媒介: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4、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来的。 5、两级传播论:1940 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认为媒介信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达到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就是“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一种有限效果论。 6、议程设置论: 由麦库姆斯和肖于 1972 年提出。议程设

4、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及议论的先后顺序。7、“沉默的螺旋”:德国学者诺纽曼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优势,对受众造成压力;同时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最终使他们放弃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态度,造成沉默的螺旋。8、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盛行于 20 世纪 2040 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

5、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40 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地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三、简答1、举例分析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如政府对新闻把关的影响,一个例子是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对新闻采访的约束,另一个例子是我国两会报道;法律也有影响,如美国的诽谤法。(2)经济因素如美国的新闻报道总是不会触动自己广告客户的利益(3)社会、文化因素如流星花园的禁播(4)信息自身的因素如信

6、息自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5)组织自身的因素如媒体组织的所有权、价值观、定位对把关的影响,可以比较一下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与北京晚报的区别。(6)受众因素如受众的喜好、接受过程也会对把关产生影响。(7)技术因素如各种媒介技术手段的影响;各类媒体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影响;一个市级电视台是否可以进行卫星连线报道等。(8)传播者个人因素每一位著名的大众传播者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把关水平和风格。2、比起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来,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1)传播者职业化、组织化(2)讯息复制化,其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3)媒介机械化、电子化、网络化(4)受众大众化,即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分布广泛、相对隐匿(5)

7、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3、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功能?(1)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包括: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当然,在不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正面功能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2)除此之外,大众传播的一个负面功能就是麻醉人的精神,取消人的行动力。(3)另外,大众传播成为一个产业,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功能。4、线性传播模式有何缺陷?(1)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的、单向的过程。(2)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5、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1)线性传播模式主要是以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线性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

8、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点的直线,是单向的过程。将传播环境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2)控制论传播模式以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为代表。它引入了“反馈”概念和机制,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的回路,自我调节能力增强。(3)线性传播过程揭示了传播的最表象的静态的元素,控制论传播过程指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流动特征,但他们都是在传播系统内部的探索研究,揭示的都是其中的微观环节要素。系统传播论认识到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大众传播系统和其他社会子系统一样,都是他组织和自组织的统一。它是开放的,非线性的,不稳定的非均衡的,有序,有规律的,而且是复杂循环的系统。四、论述1、

9、列举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并论述各种理论的特征。1975 年, 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中把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归纳为:1.个体差异论 以“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霍夫兰 1946 年首先提出,德弗勒修正后形成。 德弗勒认为,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在传授者之间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是由于受众的个人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范畴的不同而形成的,其中受众间的个人差异最重要。 个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等的不同,因此,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所注意和理解的东西就不一样,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个人差异论最大的发现在于“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理解”,因此传播者要善于了解、利用来自传受者的经验、态度、立场等,并从尊

10、重传受者的角度来进行传播活动。2.社会分化论(社会类型论或社会范畴论) 该理论是在个人差异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个人差异论的扩展和修正。其差异在于,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的社会群体性上的差异。 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主要受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的影响,而基本群体个参照群体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故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就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只不过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通过群体这个中介来实现的。3.社会关系论 强调群体活动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即群体关系在受众接受信息时产生的重要影响。 该理论认为,手中所属团体的压力和合力,对于受众接受信息时的态度及行为产生的影响很大,而媒介通常难以改变人们固有的信念和

11、态度。 受众作为个体,均有不同的生活圈,并受到其制约和影响。受众接收到的大多信息是经过圈子解释、过滤过的,故人们倾向于接受与其所居住团体意志相符的信息。该团体的观点、信念受到媒体抨击时,其成员就会起来排斥这一传媒,加深原有的观念。传播者应认识到,真正的有效传播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4.文化规范论 它认为传播内容可以促使对象发生改变,如果大众传播经常报道或者强调某事某物,就会造成某事某物是社会文化规范的印象,从而促使受众去模仿,结果就形成了一些间接的影响。 受众可以从大众传媒中获得新的见解,也可以加强其原有的价值观念,或改变其原有的看法或态度,甚至可能发生观念上的变化。传播媒介为社会树立了

12、文化规范,人们看待事物会受到这种新文化规范的影响。 该理论肯定了大众传播对受众所造成的影响,并认为,如果这种影响增强,会造成社会的“一体化”,并为未来社会制造新文化。5.社会参与论 由美国学者巴伦在 1967 年的对报纸的参与权利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源于美国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的一种理论。 巴伦指出:为了维护传播媒介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信息传播媒介的权利,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 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因此,传播媒介和传播者要尊重受众,尽可能的考虑和照顾他们积极参与的愿望、要求和权利。2、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各有什么代

13、表性的研究?(1)枪弹论盛行于 20 世纪 2040 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的宣传分析、李和李的“宣传的七种技巧”等。(2)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也可以叫做“最低效果法则”,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授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

14、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代表性理论:态度劝服理论、两级传播论等。(3)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盛行于 20 世纪 60 年代80 年代,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代表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教养理论、知识沟假说等。(4)强大效果论20 世纪 80 年代后重新兴起的强大效果理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

15、,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代表性研究:沉默的螺旋假说等。3、施拉姆认为,认识和分析媒介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1)他们所刺激的感官,即媒介符号的通道是视觉、听觉、还是其他。但是一个人绝不可能通过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获得双倍于只通过一种感官传播的力量。(2)反馈的机会。不同媒介的反馈速度及数量不尽相同。面对面的双向交流较大众传播而言,反馈的机会更多。(3)速度的控制。不同的媒介在其传播的可控性上有所不同。面对面的交流易于控制,而大众传播中受众则没有传播速度的控制权。(4)讯息代码。不同媒介使用不同的讯息代码。面对面的交流中除语言外还有其他许多非语言。印刷媒介以

16、文字为主。(5)增值的力量。面对面交流增值需要极大的努力。大众传播媒介则不然,它们有具大的能力使单方面的传播增大无数倍,并使它在许多地方收到。(6)保存信息的力量。面对面及电子媒介传播转瞬即逝,而印刷品则始终在保存事实、思想和图片方面拥有极大的优越性。(7)克服弃取的力量,即放弃某种媒介传播的可能性。转换电视屏道比打消面对面交流容易的多。(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大众传播媒介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迅速而有效,其力量不可比拟,然而在满足特殊专门需要上较差,尤其是电子媒介。面对面则更具优势。4、结合近几年大众媒介关于重大事件的传播情况(如奥运会、钓鱼岛、美国大选、十八大等),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谈谈认识。 五:连线 将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 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