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最大威胁-美国文化战略及其“第五纵队”戴旭戴旭:2014 年乌克兰危机和同步发生着的委内瑞拉、泰国社会危机,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类似骚动,其实是当代文化帝国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一种新战争样式。钢铁战争兵临城下的情形可能很遥远,但网络舆论战争及其背后的信息思想战争,已经在心理层面兵临城下。中国须警醒!中国最大威胁:美国文化战略及其“第五纵队”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说:“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 。这既是美国现代战略经验的总结,又是对美国未来一个时期全球战略特别是
2、对华战略特点的描述,值得中国重视。一、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安全方面的双重压力,意识形态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安全的重心。今天在中国沿海,几乎集结了当今世界强大国家的最先进海陆空天兵器,各类战争预演从太平洋延展到印度洋,主要是对着中国来的。就在外部战鼓擂响的同时,中国互联网上也连续发生反对政府决策、质疑法律判决,甚至围攻军人和爱国人士,歪曲解读国家政策、误导公众的事件。由于国内大型门户网站几乎全被外资及接受西方价值理念的人所控制,其网络动员能力巨大,差不多到了任意制造舆论和绑架民意的程度。最紧张的时刻,笔者喊出“网络是捍卫国家利益上甘岭”的口号,与广大的自发爱国的网络义勇军,一起顽强阻击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本
3、质的网络舆论进攻。文化搏杀、 思想争夺,网络大战虽无硝烟炮火,其实一样惊天动地,惊心动魄,对中国安全领域的启迪,将日益凸显。联想到二十年前拥有几万枚核弹头和近 400 万大军的苏军,被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的信息思想战彻底侵蚀、肢解的场景,联想到不久前被“推特”轻易推倒的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及乌克兰,国家倾覆始于思想瓦解,网络时代“政权一夜垮台”的事实,让人不寒而栗。正所 谓静水流深,中国打击网络谣言引发境外“非民间力量”大举网络攻击等,已经显露这种新形态战争的端倪。而美国总统候选人洪博培试图依靠几亿中国手机用户和网民“扳倒中国”的公开演说,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第五纵队”应该成为中国政治安全关注的焦
4、点。二战以来,几乎每一次美国的战略转移都包含着一场由新技术引起的世界军事革命,冷战是核武器,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此次美国战略东移包含着的是由网络技术引发的网电空间战和信息思想战的混合物。前者被局限在传统军事领域,而后一种隐然成形的战争形态则突破军事概念。当中国人从漫天的沙尘暴和雾霾当中抬起头来,打量逼近眼前的对手和威胁的时候,战争的模样已经似是而非:看起来常规战争和核战争的轮廓还在,但实际上真正发生着的却是信息思想战。这是一种似曾相识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战争。中国人清清楚楚地看到眼前躺着苏联的尸体、中东列国的“尸体” ,但一些人就是不肯相信中国可能会遭遇同样的“战争” 。但我不能不说,这的确是中国
5、面临的真正的“现代”战争,而且这种战争正在不分昼夜地进行着。相当多的中国人,还在准备着飞机对飞机、航母对航母甚至卫星对卫星、导弹对导弹的战争。这也是需要的。但对于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决战来说,只准备这种金属武器的战争,有可能会像马奇诺防线里的法国军人手握枪炮,等待永远也没有的德军坦克出现。我说这话的依据是那具已成僵尸的苏军。在我为祖国效力的几十年中,每天枕戈待旦。但是,苏联的解体和中东北非事变让我认识到新战争已经来临。这不仅是一个需要新技术的时代,还是一个需要新思维的时代。当互联网技术出现,战争不仅从此将进入无名将时代,战争平台和战役、战术的概念都将与原来脱胎换骨。而原来泾渭分明的军事、政治、
6、经济、外交、文化等概念,则似乎混成为一个民族综合体。国防的界线早已被突破,战争已经超越军队和军事层面,省略肉体血战阶段,直取对方人心意志二战后,美国国家战略已经根据时代的最新特点,从军事帝国主义转向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在对苏冷战胜利之后,又在中东进行了文化帝国主义和军事帝国主义配合使用的实验。现在,美国将这三种帝国主义战略同时用于对中国的立体夹击。也就是说,今日中国不仅面临着五维一体的物理空间的威胁,还面临着超物理空间的社会和心理空间的全方位合击。对此,只从纯军事的层面强调国防意识已经远远不适应新的安全现实。中国的经济需要抓住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技术特征布局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需
7、要从抵御入侵、捍卫族群特征的角度重建、振兴,意识形态不再仅仅是一种政党政治教育,而是国家和民族安全的重心。中国的军事,因此也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许多新内涵的大安全概念。在这个时候,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的话听起来就如暮鼓晨钟了: “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 。我们因此也理解了伟大的毛泽东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的跨时代意义。由于网络把世界事实上组织在一起,世界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和政治理念,不同价值观念对某一个国家传统意识形态的冲击,以远远大于对于一个国家领土、领空、领海的直接武力威胁。换言之,其政治安全,远比一般性国防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更严峻、更致命
8、。因此,加强心防,就成为国防建设的第一要务。二、威胁中国“内部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要敌人,是美国和西方的中国代理人即“第五纵队” 。“第五纵队”是国际政治学界一个通称的俗语,用来描述那些隐藏在敌人(国)后方的内应力量。它们不属于正规军队编制,但却起着远比正规军队更大、更广泛的破坏作用。他们也不是一般性间谍,中性地说他们是敌方政治思想盟军更贴切些,其受害母国一般指称其为国家叛徒和民族内奸。“第五纵队”一词来自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的一位将领率领四个纵队的法西斯军队,进攻共和军控制的首都马德里。战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该将领说他会用四个纵队围城,但另外还有一个潜伏在城内的纵队会做内应。从此, “
9、第五纵队”就作为敌后内应力量的总称,流传开来。希特勒非常钟爱使用“第五纵队” 。从二战前期几次不流血征服,到二战爆发后对众多国家的大规模入侵,德军每次行动几乎都能得到不同国家内部支持纳粹的“第五纵队”协助。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是德国“第五纵队”的直接培育者和指挥者,他认为,就算在对手内部不存在这股力量或力量很小,也要虚张声势,造成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第五纵队”的假象,以扰乱对手的阵脚。二战后,美国对国际政治的本质有了全新认识,其世界观和战略理论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形成以经济、文化力量为主,以军事力量为辅的征服形式。这是冷战的根本原因,也是二战后近七十年,世界没有发生以军事对决形式为主的第三
10、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实际上,以苏联被解体、东欧和中东社会发生根本性政治巨变为标志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当前,美国的战略东移和对中国的战略围堵,是以网络为主战场,以心理战和思想战为主战样式,以传统军事力量为佯攻和辅攻的第四次世界大战。它与解体苏联和里应外合解决中东国家的样式从战略上说有类似之处,但在技术手法上又有不同,主要是依据中国的特点,更加重视各类反政府、反华势力组成的“第五纵队”的思想文攻和舆论围攻,借助美资控制的中国的互联网舆论和经济平台,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争夺人心和经济控制权,伺机策动社会动荡,挑起民族内争,最后以武力介入方式,完成其征服中国的战略目的。美国现在借助互联网的优势
11、,正在对中国展开全面战略进攻, “第五纵队”在十八大后近乎以总攻的姿态,一边展开宪政攻击,一边疯狂制造网络谣言,绞杀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保卫者。美国在互联网方面对于中国的优势,远远超过核武器和信息化军事体系的优势。在这样的新型战争面前,中国的核武库、中国庞大的常备军毫无用处,这已经被苏联的解体所证明。打开中国互联网,即使是在严厉打击谣言的大环境下,各种反共、反毛、反华的言论仍然比比皆是,渲染暴力和道德沦丧的网站多如牛毛,一些在文化和思想毒害方面堪称罪大恶极的人仍然盘踞在某些高校,日复一日地毒害着中国青年。在新时代的新战争模式下,网络舆论思想战远比军队之间的任何作战样式都现实。 “第五纵队”通过
12、他们的言行,利用强大的互联网优势,每时每刻把中国的青年变成他们的媒体战士,并进一步被塑造为下一步社会动乱的主力,如埃及那样的“傻子革命”的炮灰。 “第五纵队”的威胁,已经超过核武器和美国的传统军事威胁,成为中国政治安全领域的心腹之患。三、美国的文化帝国战略和对“第五纵队”的战略性重视因为有着长时间的隔岸观火,美国从双方的整体性国家对抗中发现了不少战略秘密,并通过一个叫摩根索的德裔美国学者深刻地揭示出来:1,普世价值舆论界不存在。摩根索认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在国际政治领域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强国用来美化自身、控制对手的策略。2,国际法、跨国经济合作靠不住。和虚假的普世价值不同,国际法、经济合作是真
13、实存在的,但都靠不住。国际法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的世界政府,也没有真正的世界警察和世界军队,所以,国际法的裁决无法落实,最终沦为强者的游戏。至于经济合作,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一战前的英德,二战前的日美,经济合作和相互依赖程度非常深,但丝毫不妨碍二者刺刀见红,干个你死我活。3,帝国主义正在由军事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过渡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是最隐蔽、最持久也就是最有效的帝国主义形式。摩根索认为苏联已经抢占先机,美国要紧紧跟上。4,普世化的民族主义最可怕。就像前面所说的,摩根索不相信有普世价值,但很多国家在标榜自己代表普世价值。摩根索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披了普世价值外衣的新民族主义。这种普世化的
14、民族主义更据攻击性和欺骗性,是未来国际社会中的重大隐患。5,摩根索认为共产国际就是一种“第五纵队” ,说真正的“第五纵队”早于法西斯而出现,也没有随着法西斯的灭亡而灭亡,更不会随着共产国际的解体而解体,而是会长期延续下去。因此,摩根索提议美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战略和“第五纵队” ,要严防被别国鼓吹的普世价值所忽悠,但要不停用美国版的普世价值去忽悠别的国家。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崛起为世界性帝国,和苏联开始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争霸战。由于核武器的出现,美苏两大阵营的庞大常备军虽跃跃欲试,但谁都不敢先跨第一步,打出第一枪,只能通过代理人推推搡搡。谁都知道,核国家间的战争必将导向互相毁灭的战争和没有胜利
15、者的战争,大国之间的战略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十分尚武的美苏,在争霸中都选择冷战模式的根本原因。于是,双方情报系统大显身手,中情局和克格勃不相上下,除了基本的暗杀、窃密之外,双方博弈的重点就是煽动对方阵营国家的社会动乱,在对方政府内扶持自己的力量,掀翻自己不喜欢的政府,做的其实都是操纵“第五纵队”的事情,不同的是,美国有着清晰的理论做指导,而苏联则没有。摩根索针对冷战的新形势,指出在后殖民时代,大量新独立的国家存在先天缺陷,可供“第五纵队”进行渗透。美苏中三国未来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谁能更有效的渗透、颠覆、控制最多的新生国家。这个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美国官方和学界的重视,他编
16、写的国家间政治一书也成为了风行美国高校数十年不衰的超级教科书,为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中情局、兰德公司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战略力量。四、核战争烟幕下的心战争:“第五纵队”是打垮苏联的主力军1945 年二战结束,美苏对峙态势初现。美情报机构负责人艾伦.杜勒斯,在美国总统杜鲁门参加的国际关系委员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说:“战争将要结束,一切都会有办法弄妥,都会安排好。我们将倾其所有的黄金,全部物质力量,把人民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改变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不知不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偷换的价值观念。用什么办法来做?我们一定要在俄罗斯内部找
17、到同意我们思想意识的人,找到我们的同盟军” 。杜勒斯说:“一场就其规模而言无与伦比的悲剧-一个最不屈的人民遭到毁灭的悲剧-将会一幕接一幕地上演,他们的自我意识将无可挽回的走向消亡。比方说,我们将从文学和艺术中逐渐抹去他们的社会存在,我们将训练那些艺术家,打消他们想表现或者研究那些发生在人民群众深层的过程中的兴趣。文学,戏剧,电影-一切都将表现和歌颂人类最卑劣的情感。我们将使用一切办法去支持和抬举一批所谓的艺术家,让他们向人类的意识中灌输性崇拜、暴力崇拜、暴虐狂崇拜、背叛行为崇拜,总之是对一切不道德行为的崇拜。在国家管理中,我们要制造混乱和无所适从只有少数人,极少数人,才能感觉到或者认识到究竟发
18、生了什么。但是,我们会把这些人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把他们变成众人耻笑的对象;我们会找到毁谤他们的办法,宣布他们是社会渣滓。我们要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根挖出来,把精神道德的基础庸俗化并加以清除。我们将以这种方法一代接一代的动摇和破坏列宁主义的狂热。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赌注押在青少年身上,要让它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我们一定要做到!”1947 年,美国冷战教父乔治?凯南的那篇著名的八千字长电报苏联行为探源 ,堪称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奠基石。凯南敏锐地发现,苏联高层的政治权力移交并不稳固:“一种巨大的不确定因素给苏联的政治生活蒙上了阴影。那就是把权力从某
19、个人或一批人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批人手中的难以预测的局面。 ”当政治权力从列宁转移到斯大林手中后,斯大林用了十二年时间才巩固这次权力转移的成果,为此“牺牲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动摇了国家的基础,余震波及整个国际革命运动,对克里姆林宫本身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可以想见,类似的不稳定以后还会周期性出现,而每一次动荡都是美国的机会。美国在摩根索理论的基础上,完全采纳了凯南和杜勒斯的主张,制定了分化中苏同盟,肢解社会主义阵营,进而渗透苏联,进行“第五纵队”颠覆行动的计划。冷战开始,对苏联的思想战全面展开。美国和整个西方的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文化战略为主,经济战略和军事战略为辅;
20、二是在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组建“第五纵队” 。美国的努力很快收到了丰硕的回报,连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成了“第五纵队”成员。结果就是,庞大的苏联空有百万雄师,和无数的先进武器,却在一夜之间,因为内部的“第五纵队”而土崩瓦解。美国在苏联扶持的“第五纵队”:作家、艺术家,学者。简单地说,他们使用笔和嘴代替枪炮飞机坦克在作战。美国之音是他们的放大器。冷战,美苏军队始终未在核战和热战中交手,但美国“第五纵队”不分昼夜进攻苏联的体制,苏联的人心,苏联的经济。美国为苏联植入了致命的病毒,病毒在苏联体内发作。美国前总统塔夫特曾经宣称, “美元将代替士兵而战斗,美元将比炮弹更有杀伤效果。 ”1989 年
21、 8 月 15 日的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写道, “对苏联的伟大美元攻势正成功地发展。3 万颗核弹头和用最新科技成果装备的世界上最大的军队却不能掩护自己国家的领土拒绝渗透的美元,它已把俄国的工业消灭一半,打垮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瓦解了苏联社会。苏联已不能抵抗,所以专家们预言说,它的覆灭是最近 2-3年的事而我们则应当对那些伟大计划给予应有的评价,塔夫特制订了它,罗斯福润色了它,而且尔后的历届美国总统都彻底地执行它” 。 基督教箴言报的预言惊人地准确,2 年后,苏联解体了。1995 年 10 月 25 日,克林顿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秘密会议上说:“最近 10 年来对苏联及其盟友的政策清楚表明,我们所采取的
22、清除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最强大军事联盟的路线是多么正确。我们利用苏联外交的失误,戈尔巴乔夫及其一伙的非同寻常的自以为是,其中还包括利用那些公开站在亲美立场上的人,我们获得了杜鲁门总统想要通过原子弹从苏联获取的东西。不过,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我们还附带获得了原料供应,而不是原子弹毁掉的国家。如果是那样,恢复起来可就不容易了。 ”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一支曾经打败了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军队,在这样的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中灰飞烟灭。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军队所遭遇的最彻底的覆灭。而消灭它的不是全副武装的对手,而是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的敌人 这又创下一个人类之最。苏联是具有尚武传统
23、的国家,他们打赢了欧洲的两大枭雄拿破仑和希特勒,冷战时还拥有了原子弹,拥有了中国和东欧盟国这样的全球盟友,苏联踌躇满志,欲与美国西方阵营一决雌雄。但是,它没有意识到,对手采取的是一种全新的决战方式,而自己已经悄悄地中招了。五、配合美国全球扩张的“第五纵队” ,在东欧、中亚颜色革命中大获全胜苏联被和平打败之后,美国把战略征服的主要对手锁定为伊斯兰世界、俄罗斯和中国等三大潜在对手。就在苏联行将就木的时刻,美国战略学者约瑟夫?奈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美国注定领导世界 。他认为,传统的帝国太依赖硬实力,容易因扩张过度、树敌过多而瓦解。美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软实力优势,通过灌输美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4、,从而控制世界。苏联解体后,美国按照摩根索的主张,一边嘲笑苏联模式的失败,同时大肆宣传美国梦、美国模式和美国代表的普世价值。利用美国掌控下的全球贸易体系,将麦当劳、转基因、好莱坞和华尔街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经济理念, “合法”输入目标国家,既洗劫赚钱又“洗脑赚人” 。对于那些原苏联阵营的“孤儿”国家,美国则毫不客气,文武并用,果断、彻底地予以清除,南联盟就是这样被强行肢解的。早在科索沃战争爆发半年前的 1998 年10 月,中情局就先行一步的进入了科索沃地区。当时,在欧安会的名目下组建了一个停火观察员小组前往科索沃,进行所谓的和平调查。实际上其中美国使团的很多成员是中情局成员,或与中情局关系
25、密切的人员。他们利用了这次机会,成功的和科索沃的阿族非法武装建立了联系,并秘密向后者转交了有关南联盟军队和警察的战略情报。在单靠“第五纵队”无法颠覆该政权的情况下,美国于 1999 年的 3 月 23 日,在北约的框架下,以科索沃发生人道主义危机为理由发起了科索沃战争。而前述欧安会的停火观察员小组则直到战争爆发前一周才离开科索沃。中情局的相关人员临行前又将卫星电话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重要通讯设备给了阿族武装部队,为日后联军的空袭提供了地面引导。战争结束后,当各方以为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而放松警惕的时候,好戏其实才刚刚开场。美国及西方情报机构花费巨额资金收买了大量的南联盟原军队人员、反对党和媒体,通
26、过美国第二中情局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 ,在 1999 年和 2000 年两年时间里资助塞尔维亚反对派 4100 万美元,反对派趁机迅速发展壮大。南斯拉夫发生颜色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在 2000 年大选中,米洛舍维奇和反对派争执不下,都宣布自己获胜。西方主流媒体一边倒地指责米洛舍维奇选举舞弊。最后,在中情局的协调组织下,反对派于 10 月 5 日发动政变,他们占领了议会大楼和电视台,关键时刻米洛舍维奇的安全特种部队“红色贝雷帽”也倒戈。第二天,米氏被迫宣布辞职,由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反对派中的各派系随之瓜分了国家政权里的各个要职。第二年的 4 月 1 日,米洛舍维奇被逮捕,随后移交给受美国操纵
27、的海牙国际法庭。四年后,米洛舍维奇离奇死亡。“9.11”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美国又以打击基地组织为名,出兵并控制了阿富汗。和科索沃战争时一样,在美军的军事行动展开之前,中情局的人员即先行进驻,负责搜集情报,接洽反塔利班武装,收买线人,笼络地方部落首领。开战后又为美军的空袭指引目标,并为地面行动提供信息。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据 CIA 的初步统计,他们共计花费了 7000 万美元(内含建立战地医院的费用)。在一场现代化战争中,这个数字不过两架俄制三代战斗机的价格,尚不及一架美制四代战斗机价格的三分之一。所以连小布什也不无得意的赞扬:“这实在是太便宜了。我真的很奇怪,前苏联在对阿富汗的战争中花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到最后还是一败涂地?看来在这点上,他们没有我们聪明。 ”与此同时,美国也意识到,中情局之类的机构不宜频频露面,所以开始更多的借助带有 NGO 头衔的非政府组织,更加巧妙、间接的达成美国的国家战略意图。成立于 1983 年末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此类机构。用该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艾伦?温斯坦的话说:“我们今天做的许多事情,就是 25 年前中情局偷偷摸摸做过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