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丽 江 古 城 建 筑 特 点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以其有序的城市空间、保存完整的建筑拜体.以及独具风格的边地少数民族风俗等方面而闻名于世。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伦理、宗教信仰及哲学价值观念。研究丽江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及其体现出的“和合”文化的本质特征等内容,不仅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史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更主要的是它为当代人在建设居住环挽时提供了“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等方面可资借鉴的素材。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是一座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的格局不同于中原地区建城所遵循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2、经九纬,经途九轨”礼制。古城内没有森严的城墙,路网结构也不规矩;穿城而过的三条自然水系通过毛细血管流入家家户户;“经络化”设置的街道总体特点可以用“曲、幽、窄、达”四字概括。以丽江古城为典型代表的纳西族聚落这种错落有致的艺术处理,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这种聚落是纳西族先民结合本民族传统,并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而创造的成果。平面特点 纳西族民居以面阔三开间为一单体单元叫“一坊” ,以一楼一底二层楼为主,以院子为中心组成内向庭院是其特点之一;家家都有宽敞的厦子(外廊) ,各坊房屋均由厦子相联系,是其特点之二;辅助用房设置于“漏角”内,即相邻两坊房屋的拐角处,入口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
3、,并设门控制,保持正院的整洁与宁静,是其特点之三;因院子面积较大,周边房屋高度适中,通姓名:刘天慧 学号:20114120302132风采光良好,是其特点之四;正房是庭院中的主导建筑,正房座西朝东或座北朝南,体现“紫气东来” 、“彩云南现” ,取其“反宇向阳”好风水的东、南朝向,是其特点之五。 组成庭院的平面基本类型 四合天井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五坊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除中间的院子外,四角还有四个“漏角”的小天井。一般正房两端各带两开间进深较浅、房高降低的耳房,耳房由一天井相隔与正房相邻厢房的山墙相望,即为“三间两耳组成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正房一坊、左右厢房各一坊,四合五天井中的正
4、房所对的下房由一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 两拐房在经济条件暂不许可时,先盖两坊,此两坊屋不能对面建盖,必须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其他两面由照壁及围墙合成庭院。四合头它与“四合五天井”一样,由正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所不同者有三:一是前者相邻两坊屋面错落相叠、正房高于厢房。既有空间层次,又避免了斜沟,建造上有“十斜九漏”的说法;而“四合头”相邻两坊房屋屋面等高,相交处产生了斜沟,也就是合头之处。二是“四合头”楼面厦子四坊相联,即成为“跑马转角楼” 。三是前者列三种平面的木构架可任意选用各种形式;而后者只局限于采用无腰檐的“冲天蛮楼”构架。 前后院“三坊一照壁”
5、 、 “四合五天井” 、 “四合头” 、 “两拐房”四种平面,都是以院子中心的基本平面类型,为小型民居;“前后院”则是由上述两类型组合成两个院相连的平面类型。它的特点是用花厅联系两个院,前院作花园,后院为正院,两个院的轴线均在房的轴线上。前院房屋一般是小巧玲珑的厅阁等与宅园相协调的建筑。 两进院它不同于“前后院”的是两院不是在正房轴线上排列,而是左右并行,两院由过厅相联系。一般两院各有一轴线相互平行。 “前后院”及“两进院”一般皆属中型民居。 一进两院其含意是进大门后,有一过渡空间,然后由分别两个庭院的入口,各院又有上述四种基本平面型式,由花厅、过厅相联系,组成多进套院。 多进多套院是由上述四
6、种基本平面型式的多院综合,有纵向发展的,有横向发展的,也有纵横向同时发展的, “一进两院”式及“多进多套院” ,一般属于富家大户住宅,皆属大型民居。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丽江大研古城内,自古就为纳西族传统聚居地,纳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 、 “四合五
7、天井” 、 “前后院” 、 “一进两院”等。这些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方式,而丽江民居中最常见的形式是“三房一照壁” ,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3壁” ,在建筑布局中,一般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立面相对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
8、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抗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以禳压火灾的侵害。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当地人的常在厦子吃饭、会客等,这也替代了一部分房间功能。厦子这种构造是纳西民居建筑较为典型的组成,也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早期纳
9、西族建筑基本都是木结构的“木楞房” 。这类建筑室内空间进深大,采光比较暗,现在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部分遗存。木楞房建筑立面主要是二层楼,建筑基础以石料垒成,墙体部分以土坯或砖砌筑,建筑的最上部多用木板隔断:为保护木质墙体不被雨水浸淋,其屋檐出檐较多。侧面横梁的两端还有“风火板” ,既起到保护横梁的作用,视觉上也特别美观。风火板上往往还有一块木条状的装饰,名叫“垂鱼” 。在一些较富裕的主人家里,垂鱼上刻着花饰,并仿造鱼的形态雕刻为鱼形.建筑的门窗上也雕刻有花鸟鱼虫题材的图案,其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纳西族先民在建筑的细节处理上,如浮雕、壁画、地面铺装等还融合了汉、藏等民族的风俗,反映了
10、其兼收并蓄的民族特征。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
11、了极大的影响。表现在:民居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此外,纳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一直着重考虑抗震性能,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这从1996 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墙大量倒塌,但主体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况中可以看到。纳西族民居构造与周围地理环境和民俗有一定的关系。(1)灵活性。纳西族习俗:兄弟成人后,尤其在农村,为便于农事活动,兄弟之间得另立门户组织新家庭,一般哥哥得另建新居,分到的房屋要搬迁。因木架具有折除和安装的灵活性,照原来组装时构件的编号,按顺序拆除,从甲地迁往乙地即可重新组合建盖。(2)适应性。文化名城丽江古城区内有山有水、随坡多变的地势,随河流
12、弯曲的地形,故民居建筑因势利导,组织成不拘工整而自由布局的一条条街道,汇集于古城中心广场“四方街” ,构成古城的整体。使古城既有山城之秀,又有水乡之美,而建筑完全保持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格,说明了纳西传统民居具有4对复杂地貌的适应性。 纳西民居外貌特征:外墙砌不到顶,后墙上部用板枋材隔断,两端山墙用“麻雀台”压顶与山尖隔断,出檐悬桃显得很深邃。山尖悬串一块很长的悬鱼板。墙体从下到上往里微微倾斜,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构造轻盈飘逸。纳西民居是木构为骨架,以木结构为主的土、石、砖、木混合构造体系。因构造种类众多,房屋造型多样,内容丰富。每种构架式都有其名称,各种构架组成的房屋以构架式命其名称。木构架分
13、类、特点及使用功能。(一)平房类构架:按瓦屋面下覆盖空间尺度分有三种:无厦平房构架,该构架所组成房屋通常叫小平房;有厦平房构架,该构架所组成房屋通常叫平房;削京(金)后京大平房构架,该构架所组成的房屋通常叫两面厦大平房。前后院中宅园部分要求采光较强的书房采用小平房;在城镇,组织庭院时鉴于经济原因或宅基地制约,多采用小平房,在城郊及乡村的农舍很少采用小平房,经济条件较差者,采用有厦平房作厢房来组织庭院;多进多套院的大型民居中,常用两面有厦的大平房作花厅或过厅,每逢家里喜庆宴客时常作客厅招待贵客,一则不受楼上传来的干扰,二则该构架较高,与相邻房屋相交部分屋檐便于错落叠交,且室内便于设置悬灯树红等。
14、尤其是座落于东、南位的花厅或过厅,采用平房对庭院采光向阳更为有利。(二)闷楼类构架:它以底层厦子顶上有无数板面区分,有三种构架形式:闷楼大辟、闷楼走京、蛮闷楼。三种形式组成的楼房皆无腰檐,房屋较矮小,尤其是楼层,民间传说是木土司的戒规,百姓只许盖这种楼,其用意为“见木低头” 。虽然房屋的楼层较矮,与阁楼有些近似,但不雷同,三间一坊有一通道可过人,从一端间到另一端间。民间经验,闷楼较防风,故常年风流量较大的地段,多采用闷楼组织庭院。(三)两步厦构架: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现存传统民居中,建盖年代最早的是“两步厦”楼房。它的构造特点是厦子顶上没有楼隔屋传来的干扰,是强调厦子的一种楼房。楼的纳西语叫“蹉”
15、 ,与汉字词义“跳”是同音,从楼下“跳”到楼上,从平房演进为楼房。 “两步厦”的纳西语意叫“两节楼” ,其含意为平房顶上再加一层,房屋变成楼房。纳西民居中,几种类型的楼房称谓均用汉语词汇,不管城镇还是边远山区,而“两节楼”的称谓一直延用至今。在组织庭院中, “两步厦”常作主导房屋的正房,官绅宅第尤其如此。(四)明楼类构架:明楼构架的特点是没有厦子。即“两步厦”构架减去厦子部份,故两步厦构架也叫“明楼大辟” 。明楼体量较小,又称“小楼” 。 “四合五天井”中的耳房由明构架组成。丽江因烧柴做饭及煮猪食,烟子自由排出,对厨房的空间要求高,一般在西北漏角里的小楼除去楼隔层作厨房。在城市民居中,宅基地较
16、小者,也把明楼作两边厢房组织庭院;厨房以外的其他漏角里的小楼,常作为较幽静的书轩;城区常把其中一漏角作马厩,用以饲养坐骑。把明楼构架加一腰檐与正房相呼应,其做法有二:一是吊脚楼的做法叫“明楼吊厦” ,二是骑楼的做法叫“明楼骑厦” 。临街面时两面均加腰檐作铺面,这时即成为前店后院的商业店铺或手工业兼经营的作坊。或饮食店铺。(五)蛮楼类构架:这类构架的厦子在楼层下,农舍中常作“草楼” ,楼层可储存更多的草料。蛮楼也像明楼一样可以加腰檐,即吊脚楼式的称“蛮楼吊厦” ,骑楼式的称“蛮楼骑厦” 。无腰檐的称“冲天蛮楼” ,“跑马转角楼”式庭院由它组合而成。不过,朝内一边的出檐经技术处理,挑出更长,一般从
17、前檐柱挑出150 厘米。手工业户及商业户基本上用蛮楼类组合庭院,其檐下可利用空间较大,手工业户便于布置作坊房,晾晒产品,商户便于储放更多的转化、周转商品。(六)骑厦楼构架:此种构架构造上介于“两步厦构架”与“蛮楼类构架”之间。 “两步厦构架”厦子结构完全与楼层空间脱离;“蛮楼类构架”厦子全在楼隔层下;而“骑厦楼构架”厦子的一半在隔层下。其特点比蛮楼明亮,楼上空间利用率比“两步厦”好。调查资料表明,不论是农舍还是城市居民,不论是5遗存下来的还是近现代建盖的,采有此种构架的民居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它有很大的优点,最主要的是它的防震性好;而“两步厦”构造上房与厦分离,坚固性差,蛮楼头重脚轻, “骑厦楼
18、”则稳定性强。(七)两面厦类:两面厦类构成做法很多,它的叫法也很多,比如一面两步厦、另一面呈骑厦楼造型的叫“大辟一面骑厦的两间厦” 。两面厦呈两步厦造型的叫“钟鼓楼架” 。它是组织多进多套庭院的花厅或过厅房屋,两面厦类能灵活地满足所面向两院各坊房屋的造型保持一致的要求。除上述七种构架组成一坊房屋的构架,分中间架和两端山架两种。中间是括梁式构架。使房屋可以在复杂地形地势的地段上建盖。由各种类型构加组成一坊房屋的构架,分中间架和两端山架两种。中间是括梁式构架,托梁由珍珠等美丽轮廓的构件所成,故称“珍珠架” 。两端是相应类型的山架,山架又有两种:一是穿斗式的“立人(童柱称矮人)架” ,用于硬山房屋;
19、二是叠梁式的“垛山架” ,用于悬山式房屋。传统的纳西民居中,悬山式房屋最多,最有普遍性与代表性。顺水依山 是古城建筑的规律,也是你观赏古城建筑的方法。 沿河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一个特点。下大石桥,顺流没河左岸走,你会发现七一街的走势,几乎与中河流向同步,构成一条土木瓦屋的建筑长廊,这是古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格式。建筑沿河走,临街为铺,临河为楼,前铺后楼,是古城建筑的一大特征。沿西河流向走,在新院巷和兴文巷一带,因为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水渠东家进,西家出,穿墙过屋,在兴文巷“激沙沙”一带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水城景观。在水的利用上,古城建筑自然天在,主街傍河,小巷临渠。 依山建筑
20、,是古城建筑的第二个特点。出四方街西走,沿新华街黄山下段拾级而上,古城盘桓于狮子山间,沿街建筑此起彼伏,因山势起伏而不断变化。有的房屋附势竞上,有的则居高临下,逛古城如爬山,上一层,景一层,道转坡斜,房屋错落,山城印象是你此时最好的感觉。光义街的光碧巷和金星巷一带建筑,没有沿河的喧哗,而多了依山的幽静。狮子山东南麓松柏葱郁,掩映着条条街巷,粉墙灰瓦,一片山村景色。 临街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三个特点。四方街东南走,进光义街和七一街,临街两排建筑,都是低矮的平 房,俗称“地楼” 。近看发现,上层临街一面是为铺面,从街面看是平房,一层临河一看又是楼。站在街面上,你向北眺望,空间开阔而深远,可以看雪山
21、、蓝天,较少阻拦。明代的建筑,古朴而又自然。四方街南走,进现文巷,临街建筑都是两层楼房,下层为铺面,上层为起居。现文巷曾是白族商人聚集之地,一度为丽江的“小上海” ,临街为全木吊厦建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楼外的壁板上多吊了一部厦子,典型的清代建筑。这里楼高天窄,往日的繁华历历在目。四方街东走,进饮食一条街,临街建筑也是二层6楼房,下层是宽大的店铺,上层是低矮的阁楼。仔细看,你会发现是平房多加一层变楼,外加一部厦子,再骑一节楼板,俗称骑厦楼。沿街观赏,看不完的是明清建筑,赏不尽的是自然古朴。纳西民居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门楼斗拱重叠,照壁飞檐出角,外廊宽敞明亮,特别是门窗隔扇都雕饰各种
22、精美图案,天井花坛栽种梅花、桂花、菊花、兰花一类品性高洁雅致的花卉,整个庭院古雅秀丽,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纳西族民居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大研地区的建筑。其在聚落设计、装饰特征及视觉效果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纳西族建筑装饰细腻、空间开朗的特点。大研地处丽江坝,其北面是象山和景虹山,狮子山位于其西部,东西方向较为平坦的。大研城中,发源于象山的玉泉河自西北方向至玉龙桥下,在这里分成三条支流,又分为更多股小溪穿流于城内大街小巷。由于天然形成的水系条件优越,因此大研的街道没有依照中原地区规整的街巷布局,反而体现了轻松活泼的性格。三条主要街道边的溪水被称为“河”:分支的小巷边的被称为“渠” 。街巷的走势主要是顺着小溪
23、的延伸而蜿蜒向前,同时各个大小民居院落也依着地势而高低起伏。沿街的建筑主要被当地人开发为铺面,经营些手工艺品。从很久开始,纳西族先民就形成了尊崇自然,善于向其他优秀民族学习的优良传统。以上传统对民族风俗,尤其是对传统聚落建筑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即建筑风格典型、构造形式灵活、装饰手法细腻成熟,平面布局讲求合理。由于滇西地区处于较为活跃的地震带上,纳西族在建筑结构的营造上慎重考虑了抗震性能,在长期的营造活动中,总结了一套成熟有效的避震抗震的结构方式。基于这样一种长期的实践活动,在 90 年代的“2.3”地震中,丽江地区建筑的墙体虽然倾倒,然而建筑的结构框架没有遭受致命损毁
24、,依然耸立于地面,简单保护恢复即可使用。这在世界抗震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古城的街道丽江古城街道顺山势蜿蜒,就着小溪的流向。街道主要铺设红色角砾岩,石材表面有天然花纹,材质温润,其与古朴含蓄的古城环境搭配和谐。石材铺路的优点还在于晴天不会产生灰尘,下雨时也没有泥泞。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 150平方米的矩形广场。它是古城最著名的街道,坐落于古城的中心,其自古以来便是大研古城的中心,同时还是滇西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商业中心。四方街西面的最高处是“ 科贡坊”,其形式 为牌楼。有四条主街从四方街四个角延伸出去,它们又分出了更多小巷,这些小巷又相互连通。四方街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广场为主,层层
25、向外扩展,开放又完整的立体空间形态。7二、白沙及束河聚落建筑群白沙聚落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以北约 8 千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白沙聚落建筑群是滇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筑群的中心位置也有一个矩形广场,四条主街从四个角延伸出去。北面有一条小溪流入四方街,接着又拐入各个院落。自沙聚落建筑群发展早于大研古城,其为后来大研古城的建筑规划提供了一种范例。束河聚落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西北约 4 千米,是大研辐射出去的一个市集。束河的建筑形态灵活丰富,屋顶高低起伏,十分生动。一条青龙河流经束河建筑群腹地,建成于约 500 年前的青龙桥从河面穿越。 桥长 23 米、宽约 4 米、高 4 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
26、石拱桥。建筑群中心的四方街,与大研的四方街相似,也能引河水冲洗街巷。三、木氏土司衙门木氏土司衙门又叫木府,是元代以来丽江地区世袭土司的官邸。重新开放的木氏土司衙门占地约 3 万平方米,东西向布局。建筑群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布局,从前往后,依次建有忠义坊、前议事堂、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请殿戏台、过街楼等15 幢。整个建筑群有 100 余间房屋。木府现在依然保存着数十块历代皇帝牌匾,木府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司衙门之一,其对研究中国古代土司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四、福国寺五凤楼五凤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层鉴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 24 个飞檐,8就象
27、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 风楼。全楼共有 32 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 12 米,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风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特点,是中国古代塔楼建筑中的典型范例。丽江古城以其有序的城市空间、保存完整的建筑群体,以及独具风格的边地少数民族风俗等方面而闻名于世。丽江古城不论是建筑群落、民居庭院,还是建筑装饰、槛联匾额,从许多细节处反映出纳西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无不体现滇西高原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神韵,这些特点集中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民族传统,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丽江古城是一座以平民
28、特色为主的古城,以尊重自然、亲和自然为其内涵、理念,体现出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深沉的历大沉途,而平民化、世俗化、自然化是其民居的主要特色: 丽社古城于 1997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 l 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建筑经典。与诸多皇官、古城不同,丽汉古城是平民的古城。是淹没在民居中的古城,同时,因地处边地,只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尤其纳西族作为丽江的主体民族,为丽江古城的生成、 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也使这一古城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与美学特点。一个民族的建筑也是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的产生幕于特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最开始突出的是 实用性和功能
29、性,其后才越来越注重审美性、文化性。居住建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问 和场所,本身也 钩成民俗环坡的一部分,由此反映出一个民族、地方所独具的文化色彩。人与自然和 谐 相 处 是 丽 扛古城的生成及 发 展理念,也是古城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9 纳西族民店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建筑格局,前期以井千式的木锣房及其天柱、母柱为代表。后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建筑为主,但二者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尤其是 纳西人一直源远流长的建筑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的。 纳西先民认为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尊重自然、亲和自然是深入到纳西民众的心灵世界的人生观,在这古城民居建筑中也
30、得到了充分体现。 依山傍水,户户垂杨、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发展,民居与官署混触在一起;街随水走,屋随水建,没有汉式传统的中轴线建筑及官民不同等级的建筑风格.它尊崇的是不拘一格又自成一体,无意为之又妙手天成.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改土:归流后,流官依据汉制建设了流官府衙门,风水理论是汉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指导思想,至今仍在流传着不少流官留下的风水传说.当时任丽江府儒学教授的万咸燕进士,看到丽江风水有龙脉之象,就有意破坏了丽江的龙脉,认为蛇生角就会生成龙种,就把 东元白塔拆毁;狮子山上开了一条铜匠街,意为断了狮子腰身;在束河“丹凤含书” 的地脉开辟了铁匠村,打断了凤嘴。万咸
31、燕做了 这些事后,他的母亲莫名地瞎了眼睛。他认为在丽江做事太绝,为了弥补罪过,在下八河建了 锁脉寺,意为把丽江风水留在本地,不让它外流。其 实,万咸燕在丽江任职十七年,为丽江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纳西民众间流传的传说从侧而反映了自己的生态伦理观念:不能随意破坏山脉、地脉、水脉,甚至每一棵树木都有神贝依附,不能任意砍伐。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是纳西先民从漫长的生存经验中提炼加工而成,渗透整个民众的心灵世界之中,继而也影响到了具体的建筑10风格。多元民族 .文化的融合 .与深沉的 历 史沉淀,是古城民居的特色之二。檐边、转角等各种曲线,柔和而壮丽;院落的组织上,除主要建筑殿堂外,附属建筑多
32、用配厢、夹室、廊庑、前殿、围墙等,并为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以及建筑色彩的使用这些都明显借鉴了汉族建筑艺术。白族对纳西族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在门窗、墙壁、装饰绘画等方面。丽江一带的蛮楼的建筑风格及式样承袭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如古城物有的见尺收寸的筑墙技术与藏族的碉堡建筑有相似之处,居 各民族文化有一个互相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纳西民族建筑吸收了汉族、白族、藏族的建筑特色。如在古城居民建筑中,大多以木构架为主,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以斗拱为结构的关键并作为度量的单位;在外部轮廓中,有高大的台基,屋顶式样繁多,有 庑殿、歇山、悬山、固定、攒尖
33、顶、 单破、十字脊、丁字脊、拱券顶、盔顶、 圆顶等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的形体,并相对有各种脊吻、民中的蛮楼式建筑也有藏式建筑的风格,白族的照壁、木雕、墙基, 汉族的福禄寿禧、庭院布局、四季博古等等,但这些不同民族风格都融入到纳西民居建筑中,与纳西风格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是历史上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结果,在这兼容了多个民族风格的民居里,诗书礼仪、耕 读传家、祭拜祖先,生老病死,迎请送往等思想、民俗又以软文化的形势沉淀下来形成了古城民居深厚的历史意蕴。平民化、世俗化、自然化是民居特色之三。纳西族民居建筑从整体特色上来看,讲究布同的均衡对称,过渡、衍接的自然、变化。首先是
34、从一栋房屋的结构来看,房屋的结构讲究楼上与楼下、前后左右的均衡对称纳西族民间房屋问敌以单数为主,绝少有双数的,这样以中间为轴.两边为平街点,显得稳重大方。这种对称均街也体现在村落布局上,以河道、道路或以两家中间墙壁为中轴线,相互对着中轴而居。当然,这种均衡是相对的,如夹河或夹路而对居的民居是随着河道、道路的改空而改变的,随山顺水错落有致而结庐。正房、偏房、墙壁之间也是有个高矮起落,突出了美观性。虽有“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座落于古成中,但它是淹没在整个古城的民居建筑中,共享一条街11道,一条河流,一个市场,不像传统的官民井然有别的封建等级建筑色彩。同时,古城民居透露出的不炫耀、尚质朴、崇自然风格正是营造了其特有的一种平民的亲和力,加上市井中的生意往来,邻里往来,城乡往来.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古城生活画卷。大户人家有花厅,小户人家也喜欢在庭院内种植花草.人与自然在这方天地中得以和谐共处,一方天井.几权绿树,数丛鲜花,一尊石笋.一种可亲、可爱而又自然、自在的家居环境浮现于现实之中,不是天堂,肚似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