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研究方法论关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途径和手段的一般理论 。科学与技术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的科学方法的性质和发展性质和发展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获取科学事实整理科学事实整理科学事实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构建理论体系构建理论体系“科学 ” 词义的来源 :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首次把 Science译为 科学 (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的学问), 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次提出 “科学家 ”( scientist)一词。 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 “科学 “一词引进中国。随后,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严复在天演论中,都使用了 ”科学 ”一词,将科学研
2、究机构译为 “格致大馆 ”。从此科学一词便在我国广泛使用。 什么是科学 ?科学概念的三个内涵:1、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版,第 1746页) 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1987年出版,第 404页)2、 科学不只是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未知事实和规律,并使知识体系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实践是密切结合的。3、 科学是一种 “ 社会建制 ” ,即现代化的社会事业 。(贝尔纳于 1954年 历史上的科学 首次提出)
3、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科学成为一项国家事业。自 然 科 学 的 特 征客观性和实证性自然科学必须有实证材料和数据,必须反映客观真理,经过实践检验。 理 性从感性表象经过理性概括表现为理性形式的(概念、判断的)经验知识。探索性和 创造性不确定性;提出新问题;揭示新属性;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创造新的物质成果。 通用性和共享性自然科学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无国界(李森科事件) 。 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未与物质生产结合之前,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一旦用于生产,便物化为直接生产力。1998-2002年 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较多的前二十所高校排序 单位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序 单位
4、累积被引用次数1 北京大学 18456 11 上海交通大学 54032 清华大学 14738 12 武汉大学 49163 南京大学 14387 13 兰州大学 40814 中国科技大学 13805 14 厦门大学 37425 复旦大学 10616 15 四川大学 36576 浙江大学 10603 16 北京师范大学 33837 吉林大学 7083 17 华中科技大学 30548 中山大学 6918 18 中南大学 24609 南开大学 6621 19 大连理工大学 234510 山东大学 5456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2206学科 论文数 被引次数 被引用次数世 界排序 我国论文篇均被引 用
5、次数 A 世界论文篇均被 引用次数 B 相对优势 A/B 相对优势 排序数学 12563 20134 8 1.60 2.51 0.64 1工程科学技术 29876 54764 8 1.83 2.91 0.63 2农学 1681 4537 27 2.70 4.47 0.60 3材料科学技术 30891 65811 6 2.13 3.89 0.55 4地学 8718 32520 12 3.73 7.33 0.51 5临床医学 18863 93771 21 4.97 9.93 0.50 6计算机科学技术 5864 6747 15 1.15 2.32 0.50 6社会科学 2441 3864 23 1
6、.58 3.21 0.49 8植物与动物学 9095 25482 22 2.80 5.80 0.48 9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2394 18041 22 7.54 15.66 0.48 9物理学 54501 175017 11 3.21 6.82 0.47 11微生物学 1441 8955 28 6.21 13.33 0.47 11精神、心理学 1158 3891 24 3.36 7.73 0.43 13环境、生态学 4534 14050 20 3.10 7.14 0.43 13化学 70332 218268 9 3.10 7.51 0.41 15空间科学 3261 14484 21 4.44 1
7、0.93 0.41 15综合类 2556 3582 10 1.40 3.97 0.35 17药理学与毒理学 3831 11744 21 3.07 8.86 0.35 17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2538 20311 21 8.00 23.8 0.34 19免疫学 792 4490 33 5.67 18.81 0.30 20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10933 38481 22 3.52 14.76 0.24 21科学的划界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 :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意义标准与可证实性相联系;后来用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代替可证实性。 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经验证伪。 历史主义 :科学与科
8、学之间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为代表,认为科学渗透着社会心理因素;一派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没有绝对界限。 科学实在主义 :邦格的多元论认为不满足 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什么是技术 西方: 技术 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 中国古代:技术泛指 “百工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指出 ,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天、地、材为自然界和物质的特征。工有巧 工匠的技术。 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 Art) 定义成 “ 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
9、 ” 。当代对技术本质的认识: 人类活动的行为方式,做事或制作的方法。 劳动手段的总和 对自然规律有意识的运用,是科学的物化。何谓 “技术 ”: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哲学大词典 1992年版 779页)技术的基本特征1、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2、技术是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主体要素:知识、经验、技能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3、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 程。科技论文、发明是技术活动中的一个环节。4、 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
10、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从目的和任务看:科学 认识自然界,回答 “是什么 ”, “为什么 ”。技术 利用和改造自然,回答 “做什么 ”, “怎么做 ”。2、从活动过程看:科学 从实践到认识,物质精神。特点: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强。技术 从认识到实践,精神物质。特点:计划性强3、形态:科学 一元性的东西,即排他性。技术 多元性,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工艺方法,从系相同原理去作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4、评价标准:科学 是非,讲真理性标准。技术 合理性,讲效用性标准。5、与社会的相关程度:科学较远离现实经济法律、政策资源。技术则注重可靠性、安全性、宜人性及经济、
11、法律、伦理、资源、环境等因素。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与技术的共同性: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一、 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恩格斯在论及近代工业技术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时就指出: “从十字军东征以来,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产生了许多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以及物理学上的(眼镜)新事实,这些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使新的工具成为可能,可以说, 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 ”二、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19世纪电磁理论 第二次技术革命;光受激辐射理论,微波波谱学 激光技术;原
12、子物理学 核工业技术分子生物学 基因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技术科学与技术的比较科学方法的性质和发展l 科学方法的概念科学方法是认识主体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为了探索未知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为了有所发现和知识创造而采取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采取的途径、程序和手段。要点要点 : 方法:认识主体的方法 目的:探索事物的属性和规律 目标:发现和创造 实质: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l科学方法的特点 目的性:满足主体认识上的需要 合规律性:与客体对象性质相匹配,与主体的认识规律相适应l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关系到科学研究成功与否,成就大小,进程快慢,效率高低。伽利略: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 数学方法与实验
13、方法相结合爱因斯坦:思想实验;相对论科学方法的层次1.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专门研究方法2. 适用于各门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如, 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模型方法、假说方法3. 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如 矛盾分析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三 者的关系:第一层次是基础;第二层次是总结和提炼;第三层次是最高的概括。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1. 古代 数学演绎方法2. 近代:弗 培根的经验归纳方法论强调用观察实验为主要手段,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认为科学认识来源于实验和观察,认为只有归纳法才能加工和整理科学事实,提出了从个别特殊上升到一般的原理。笛卡尔的逻
14、辑演绎方法论强调演绎法和数学方法的作用,认为科学知识是由逻辑和数学手段而推导出来的知识体系,认为演绎是科学知识包括发现和证明的唯一方法 。3.现代:概念创造方法论、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横断学科、探索复杂性的方法认识主体 : 与一定的自然客体构成某种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个人(科学家)或群体(科学共同体)。中介 : 仪器设备(硬件);理论、知识、语言、符号等(软件)。认识客体 : 自然界中进入主体的特定认识领域中的物质系统,主体认识和理解的对象。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系统科学认识的过程1.人类一般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过程应遵循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发展规律。但是科学认识有其特
15、殊性:科学认识 科学实验和观测(获取科学事实和检验假说的基本手段 )2.科学认识基本过程:科学 问题 实验与观察 科学假说 理论的证实或证伪 新的问题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及其分类1. 科学问题的概念: 科学问题泛指科学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已知与未知的矛盾。2. 科学问题的结构 :问题的指向;研究目标;求解的应答域。应答域:指在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内。3.科学问题的分类 :根据内容、性质和角度不同分类 陈述性、过程性和因果性问题( what,how,why) 真问题和假问题 待解问题和无知问题 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
16、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但是由于科学理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科学问题还可以有别的来源。u 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u 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问题。u 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u 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生产问题。科学问题的意义1.规定着研究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2.决定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 爱因斯坦说: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 2
17、0世纪初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数学研究的 23个问题,对该世纪数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研选题n 科研选题及步骤 科研选题: 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选题步骤 : 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提出选题范围;初步论 证(科研查新);专家评议和确定课题;问题迁移n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 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3.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获取和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p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一 客观事实、经验事实、与科学事实二 科学观察方法三 科学实验方法四 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p 整理科学事实的逻辑方法一 比较与分类二 归纳与统计三 演绎与类比四 分析与综合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一、客观事实、经验事实与科学事实1.客观事实:在时空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特点: 客观性 可观察性,即可以被人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所观察、反映和认识。2.经验事实:是指用某种语言或文字对观察的事实所作出的陈述性判断。特点: 可错性3.科学事实: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描述。特点: 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