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章 卫气营血辨证,2,概 说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 卫气营血理论作为温病的辨证体系是在清代确立起来的,由温热大师叶天士创立,并经以后的温病学家如吴鞠通、王孟英、章虚谷等加以充实和完善,从而最终形成的具有独特证治内容的辨治体系。,3, 温病的定义: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相当或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种: 多种急性传染病; 多种感染性疾病; 还包括某些非传染性的热性病。,4, 温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 燥热病邪、暑湿病邪、疠气、温毒等。发于冬春风热病邪 温病 发于夏季暑热病邪 因与四时有关,故发于长夏湿热病邪 又称为四
2、时温病。发于秋季燥热病邪 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5,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广义伤寒 隶属关系 温病 狭义伤寒 并列关系,6,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7,立论基础卫气营血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有关“营卫气血”生理、病理方面的论述。,8, 实践依据叶天士汲取前人学术经验和运用传统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诊治问题,不断总结、探索,提出新的思维,创建了新的学说 。叶天士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践依据。,9,二、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证候类型的区分1.卫分证 2.气分证 3.营分证 4.血分证,10, 分析病变机理 在温病过程中的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是指
3、人体在温邪作用下所导致的卫气营血某一部分的功能失调或实质损害,它体现了温病过程中不同证候的内在本质。 卫分、气分的病机变化以功能失调为主。营分、血分的病机变化以实质损害为主。,11, 判定病情轻重 识别病情传变卫分(初期阶段) 肺卫 气分(中期) 病位 肺、胃、肠、胆、脾、膀胱等 营分(严重阶段) 心与心包 血分(晚期阶段) 心、肝、肾,12, 指导立法制方卫 汗 之-银翘散 气 治疗大法 清 气-白虎汤 营 透热转气-清营汤 血 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13,第二节 卫分证辨证,14,一、基本内容生理功能: 灵枢本脏篇:“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又说:“卫者,卫外而为
4、固也”。卫气是人体的阳气之一,主要敷布于人的体表,以温养肌肤。有抵御外邪的侵袭和驱邪外出的作用。它内与肺气相通,外司毛孔,汗腺的开合。,15,卫分证的概念: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 卫分证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别。,16,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病因病机 :邪郁卫表,肺卫失宣。治疗措施: 疏卫透表-代表方银翘散。,17,二、常见的卫分证 风热在卫证发热,微恶风寒 偏于卫者-银翘散咳嗽, 疏风散热苔薄白,脉浮数 偏于肺者-桑菊饮,18, 暑湿在卫证发热恶寒 脘闷心烦 外散表寒,内清暑湿-新加香薷
5、饮舌苔薄腻,19, 湿热在卫证恶寒头重胸闷脘痞 芳香透泄,宣肺祛湿-藿朴夏苓汤苔白腻,20, 燥热在卫证发热微恶风寒,干咳痰少,咽干 辛凉甘润,清透肺卫-桑杏汤 鼻燥,苔薄白欠润,21, 风热毒邪犯卫证恶寒发热全身酸楚 疏风透表,宣肺利咽-葱豉桔梗汤头面红肿,22, 温热毒邪犯卫证憎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 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肌肤丹痧隐隐 -清咽栀豉汤,23,三、卫分证的辨证思路 首先确立邪在卫分。 (注意与风寒表证区别,并辨别病邪的性质为温邪) 次审卫分具体病因。 (病因与季节相关,并有时毒侵袭) 再察卫分病位重心 。,24,第二节 气分证辨证,25,一、基本内容:生理功能: 灵枢决
6、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输布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抗御外邪,维持体温;是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26,气分证的概念: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的证候皆属气分范围。气分证的病变范围较广泛,涉及的脏腑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临床上可分为温热性的气分证和湿热性的气分证两大类,临床表现较为复杂。,27,临床表现: 气分证可分为温热性的和湿热性的两大类,气分证因病变部位及其证候类型不同而症状各异。病因病机 : 温热性的气分证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湿热性气分证病机复杂, 以内外合邪,湿热交蒸,阻滞气机,流连气分,缠绵难愈
7、为特点。治疗措施:清解气热-代表方是白虎汤。,28,二、常见的气分证 热郁胸膈证心烦懊憹轻清宣气-栀子豉汤舌苔微黄,29, 阳明热盛证壮热、多汗、渴饮、 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白虎汤脉洪大,30, 热郁胆腑证身热,口苦 胸胁不舒,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脉弦,31, 湿热困中证发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 辛开苦降,燥湿泻热-王氏连朴饮心中烦闷,苔黄腻,32,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动风见证 凉肝熄风-羚角钩藤汤舌红苔黄,33, 毒盛气分证壮热烦渴头面红肿 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普济消毒饮疼痛明显,34,三、气分证的辨证思路 掌握基本特点,首辨温热湿热:,35,气分证有温热与湿热的不同
8、,证情相对复杂。温热性的气分证 多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 渴喜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气分证湿偏盛者-身热不扬,舌苔多白腻;湿热性的气分证 热重湿轻 身热汗出,不为汗衰,或湿热俱盛 舌苔黄腻或黄浊。,36, 次辨病位所在,区别具体证型:邪热壅肺、热郁胸膈、气分证涉及上,中,下三焦 热郁胆腑 阳明热炽 湿热困脾暑湿弥漫三焦,37, 分清外蒸内郁,辨察痰湿兼挟 分清外蒸内郁体表壮热 外蒸-里热蒸腾于外,症见 面赤大汗 治当辛寒泄热外达脉象洪数有力心烦 内郁-热郁于里,症见 口苦 治当苦寒直清里热溲赤,38, 辨察痰湿兼挟胸闷咯痰 气分证伴见 或脘痞呕逆 属兼挟痰湿之象舌苔粘
9、腻,39, 注重动态观察,把握传变趋向,邪正剧烈交争 证候易于变幻,气分证,故应详辨,邪热传营-斑疹隐隐、心烦不宁、舌色转深等. 热盛动风-惊搐、手足震颤、两目直视等。,有无邪热深陷内传的征象,有无正气欲脱的征兆,骤然发生的身热陡降,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象细数等。,40,第三节 营分证辨证,41,一、基本内容. 生理功能: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营气源于水谷之精微,运行于经脉之中,内则营养五脏六腑,外则润泽筋骨皮毛;营气通于心,心主神明,主宰人体的一切精神活动。,42,.营分证的概念:营分证是指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因为营为血之标,所
10、以营分证为血分证的前期。,43,.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病因病机 :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治疗措施:清营泄热-代表方清营汤。,44,二、常见的营分证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时有谵语,口干反不甚渴饮, 清营泄热-清营汤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45, 热入心包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热,舌謇肢厥, 清心凉营,豁痰开窍-清宫汤舌质纯绛鲜泽,脉细数。,46, 毒燔气营(血)证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肌肤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 清气凉营,解毒救阴 壮热,汗多,口渴,烦躁, -凉营清气汤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47,三、营分证的辨证思路1、辨识营分特征,重视神志变化.舌象变化: 舌质由红渐转红绛。.神志症状: 营分证各证型均有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