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859760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教学重点:目标 1. 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 “不知何以飞来” ,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三、细读品味:1、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

2、日升。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 ;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 ,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四、合作探究: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明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 “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

3、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 ,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五、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好诗。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七、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