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推荐几种写作妙法.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5859624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几种写作妙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推荐几种写作妙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推荐几种写作妙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推荐几种写作妙法阅卷中遇到的四大模式作文:“流水账”型从婴儿开始讲起,讲童年的故事、小学故事、初中故事,讲完就完了。“悲惨遭遇”型父母不是死了就是离婚,然后讲述自己多么坚强。“故事总结”型讲述一个故事后,总结几句感受。“地震、雪灾、环保”型讲述这些大事,没有细节描写。这四种类型的作文占了大多数,但都难得到高分。几种较出彩的文体模式:记叙文(6 法):物象贯穿、细节刻画、侧面映衬、哲理感悟、景色点染、寓言虚拟。议论文(4 法):物象比喻、假设推想、人物评价、时事点评。抒情散文(4 法):借景抒情(含游记) 、托物言志(情志) 、咏物寓意、虚实结合。下面推荐几种写作妙法:妙招一:细节放大法(写长法

2、)1.让细节产生故事感:将细节构思为一个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故事发展发展再发展,使其有完整性。 (聪明地放大)2.让细节铺陈层次感:将观察到的细节描述为一个有时间感的过程。使文章发展有了依托。(清晰地放大)3.叙述细节有详略感:用描述语言写过程的重要阶段,清楚地放大重点,文章思绪又明了,就是好文章。 (有意识地放大)4.描述细节产生丰厚感:在叙述中应当有些穿插、波澜。如“散步”穿插了景物描写,把南方初春景色写得很美,走大路走小路的争执又使文章产生了波澜。 (生动地放大)5.所叙的细节应有情味感:在文章中写好抒情、议论、描绘要巧妙、开头用些描绘也是可以的,否则文章看上去笨傻。 (智慧地放大)

3、妙招二:以小见大法(具体法)抓住社会或生活的一件小事来反映生活时代或表现人物形象。例如要表现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变化:示例 1:歌曲越来越好: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哎越来越好,活得有奔头人会步步高,想做到你要努力去做到。示例 2:“我桌上的番薯呢?”奶奶问道。“我倒掉了。 ”爸爸说, “等下有人来,不好看。不要人家说我们家还这么穷。 ”“番薯,番薯怎么啦?”奶奶声音有点大了, “前个二十年,没番薯,你都饿死了。哼。 ”“那是以前, ”爸爸站了起来, “现在谁还吃番薯,那是猪吃的。 ”“你呀,

4、真不讲道理。 ”妈妈急急从厨房出来, “你不是说,以前吃的野菜,不也放在大宾馆桌上?”奶奶不吭声了。“你自己不吃,就让别人也不能吃, ”妈妈脸好像拉下来了, “人家换换口味都不行啊?”爸爸没应了。过了一会儿, “好,好,我端出来。 ”奶奶一见,皱纹有些舒展了。妙招三:波澜起伏法(生动法)不让事件“顺利”发展,而以悬念、误会、抑扬等方式,使事件曲折跌宕。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部分,是全书最为精彩的一幕。纵观范进中举一章,基本情节如下:范进进学、岳丈祝贺一借钱遭骂,范进偷试一范进卖鸡,捷报到家一范进送银,屠户回家。这些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生发繁衍,平中生奇,有一波三折、曲径通幽之妙

5、,深刻而生动地展示了范进与屠户这两人的各具特色的性格和当时的人情世态。妙招四:物象贯穿法(清晰诗意法)选一个景物(或物象)特征贯穿全文。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示例:过节(作者:蔡倩云)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我最喜欢过中秋。因为在中秋节,我能和外祖父一起仰望圆圆的月亮。记得乡下外祖父家门后有一口不深不浅的井、井口不很大,圆圆的,如同八月十五的月亮一般。而这不起眼的普通水井,却联系着我和外祖父的深深感情。还在很小的时候,每到中秋节,爸爸、妈妈就会把我带到外祖父家。妈妈告诉我,外祖父也像个孩子,喜爱和我玩耍。见我回家,刚一踏进大门,外祖父便慈祥而微笑地站在院子中央,看着我一蹦一跳地向他跑去。有时

6、跑得快,一头撞进外祖父的怀里,外祖父便会“生气”地在我肥嘟嘟的两颊上轻轻捏两下以示“惩罚” 。晚饭过后,外祖父喜欢搬把椅子到后门井边坐着,我则喜欢爬上他的腿,依偎在他怀里。我们祖孙俩仰望着星空,外祖父开始絮絮叨叨讲起月亮的故事。外祖父说:“我的外孙女想要什么,我就能送给她什么,即使是天上的月亮。 ”“真的吗?”我惊异张口, “给我一个。 ”于是外祖父让我在井前放上一个月饼:“我把月亮引下来,月亮也是小馋猫呢。 ”我笑嘻嘻地期待着。没过多久,外祖父用手指了指井里,我探头一瞧。呀!还真是又大又圆的月亮,在井里晃悠悠的,外祖父见我看得起劲,便自个儿哼起了小曲:月光光/走四方/四方亮/走田埂井里的月亮

7、,便成了外祖父送我的中秋礼物。时光飞逝,外祖父渐渐老去,我觉得那口不起眼的井里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中秋节的礼物,更多的是外祖父带给我的那种浓郁乡土气息的深深情意。可当我明白的时候,外祖父已永远离开了我。如今每逢中秋,我仍会来外祖父的家。我会径直走到后门井边,俯下身去看看外祖父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这时的月亮虽然不那么圆,可它却像极了外祖父慈祥的脸庞。井口依旧,依旧在那儿期待,期待那中秋月光的笼罩与装饰提醒:(1)文章越独特越好(2)文章角度越小越好(3)文章越清晰越好(4)重视景色的点染作用。给老师作文教学的三点建议:(1)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依存,不容割裂。阅读,一种是直接指向阅读能力考查的,重

8、点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一种指向偏重于积累与熏染,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丰满学生的精神垫底子。曹文轩先生强调“阅读经典写出有心性的文章” 。阅读经典,就是种植精神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清明与健朗,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仁爱和智慧。这些都是作文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元素。那种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行为自然是狭隘的,事实也证明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中考也是难以真正奏效的。提醒: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特别适合作为写作教学的范文。(2)训练指导的步骤是否能匠心独运。在毕业班的作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前一年的中考作文题成为学生练笔的“范题” ,前一年的满分作文成为学生练笔的“范文” ,中考作文题、满分作文对中

9、考作文复习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的教师认为中考题练得多了,学生对付中考作文就有感觉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还有所谓“万能作文法”大行其道。这些很显然,把中考作文教学简单化、随意化和技术化了。缺乏精心指导,再多的训练也是徒劳的。这几乎是常识。说到底,作文训练一在于科学的步骤。余映潮老师在中考作文教学中仅复习过程就精心设计了诸如:读题训练、材料训练、构思训练、成文训练、修改训练、应变训练。如此细密的规划,匠心独运,不仅仅有利于应对中考作文,重要的是更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终身受益。二在于有效的训练指导的落实。诸如审题、立意、谋篇等写作知识在新课改的“淡化”要求之下,在教学

10、实际中已经被忽略了,作文教学更显随意和无序。读懂文题是立意谋篇的第一步。审题不到位造成作文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主题不鲜明、思路不清等等问题,与作文有效的规范训练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必要的作文规范要循序渐进,扎实训练。没有充分的入“格”训练,是很难实现作文的出“格” ,更难做到升“格” ,走向作文的自由和个性。(3)生活积累的厚重或浅薄关键在于是否有智慧引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下中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不是这真就成为学生写作言之有物,无病呻吟的理由呢?丰富多元、多姿多彩的世界真的无法走进学生的生活吗?那缺少的是什么呢?缺少的是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欣赏,用阅读

11、去感悟。正如一中考作文提示语所言:“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风景线;一位哲人说过,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也许,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如果真的去倾听了,真的去发现了,真的去欣赏了,真的去感悟了,学生的生活还会因空间的狭窄而贫乏吗?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生气,缺乏真情,是因为少了一份智慧的选择。智慧的选择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引领学生去梳理、归类属于自己的生活,引领学生去回味属于自己的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的感觉” ,把这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单元形成系列。我想,学生在整理归类中、在回味感悟中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意趣的提升。让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看自我,去看世界,作文自然有“真意” ;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作文自然有“真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