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5857205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丰宁一小 刘占丽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教学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教学目标1学会“澡、械”等 5 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

2、、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5体会本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听写生字词,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设计意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

3、点,它的核心是问题意识。激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可选择教材结论这个传统意识里的正确权威进行质疑,没有比这个更顺其自然、贴近课堂的材料了,尤其是学生经历了第一课时的感知性学习,基本上认同了这个观点。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相信这个真理。随即,教师质疑:真理难道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这样轻轻叩开问题之门,探究意识之门,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非同寻常的“高峰体验”情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基于体验的质疑与探究品质的唤醒过程。)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

4、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2学习第一个事例。2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3学习第二个事例。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按步骤自主学习第

5、二个事例。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学习第三个事例。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5学习一、二自然段。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自读六、七、八自然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此环节前两个部分是学生深层理解事例内容的过程,更是人文目标的浸润过程。第

6、一课时,学生初步知道了文本是“由几个事例说明一个观点”,但学生对“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认识并不深刻。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朦胧的感受变成清晰的感悟。同时,这些过程也是质疑与探究的实践过程,对于本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达成,发挥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义。 )三、回归整体,总结写法。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四、拓展阅读,写法借鉴。读类似写法的文章。推荐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五、拓展写作,迁移练笔3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

7、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 布置作业。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再从整体视野关照文本,是语文学习应有的过程。找出核心词句并进行真情诵读,既是对工具意义的文本结构领悟的强化,也是对本文人文精神的强化。另外,科学精神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一个需要个体不断体验,不断认识建构的概念,对于其中的元素质疑品质的认识同样如此。因此,工具性目标的达成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故布置了作业。)注:板书设计: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不断追问 见 不 独 锲 找到真理微 断 立 而知 探 思 不著 索 考 舍教后反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又是一篇议论文,我在设计

8、时思考了很多,怎样用一个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把观点的含义阐述清楚?又如何把握对议论文这种题材的渗透?又怕这样的文章上起来枯燥无味。没想到一堂课上完,效果还不错,综合同事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感受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1、以“?”拉直变成“!”为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 2、紧抓事例,理解观点,感悟精神,能举一反三,对课文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3、注重了学生的拓展训练,搜集了很多类似的事例,进行了仿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 4、对议论文这种题材渗

9、透得不够,主要体现在由于时间不够,仿写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只作为作业布置了,在板书上也没有体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5、在细节上还要注意。如:在学完科学家的精神之后,应用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敢于发问为今后找到真理作好准备。附: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

10、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4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

11、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