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第二册 知识梳理 全.docx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5854977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册 知识梳理 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二册 知识梳理 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二册 知识梳理 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二册 知识梳理 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二册 知识梳理 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时间:距今 1 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内容: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意义: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特色:1、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2、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局面(南稻北粟)3、 粟,黍,水稻,稷,大豆(五谷)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农业起源的意义: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居住有了保障,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族聚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典型:陕西的姜寨遗址文化遗址 满天星斗(B)早期记忆以神话传说为形式考古遗址的发觉显示出社会原始平等关系

2、已被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表明部族间的冲突已经激化,凌驾于一般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已产生。地点: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第 2 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国家的基本特征:左右设有专职的文武官员,有一定数量上的军队,有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B)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是大同之世向小康之世的转折。这一转折的关键是国家私有制的产生。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二重证据法)1、宫殿的遗迹: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了2、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3、已经入青铜时代(礼器和祭器)第 3 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内外服制时

3、间:公元前 1600 年商朝建立商朝以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 “外服”是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青铜时代青铜器1、 工艺日趋成熟2、 数以万计3、 著名的“司母戊鼎”主要以礼器,用于礼典和祭祀。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冶炼成熟,但农业仍以石、木器为主甲骨文地位:甲骨文是我国日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文字的前身。出土:河南安阳的殷墟特点:1、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 “六书”规律2、真实的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

4、,与文献考古资料的结合,应证商朝历史为信史。农业是当时的经济部门商人的特点:宗天,尚鬼,嗜酒第 4 课 封邦建国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时间:公元前 1046 年地点:周武王带兵在牧野打败商军都城:镐创立封邦建国制: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影响: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井田制礼乐制1、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范围作用推广到维护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2、 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

5、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 5 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济:以铁质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生产力提高的表现)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利益追逐、实力竞争的新局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文化:启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文化领域,空前繁荣百家争鸣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不同,立场不同,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孔子:仁儒家 孟子:仁政 荀子:礼法融为一体韩非法家 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李斯道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矛盾对

6、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墨家 墨子:非攻兼爱第 6 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战国时代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影响:完成了局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从公元前 230 年到前 221 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1、 嬴政自称“始皇帝”2、 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掌管军事)丞相是百官之长, “助理万机”辅佐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3、 设立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4、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5、 建造驰

7、道与直道6、 建筑长城7、 开边移民8、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第 7 课 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征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第一次农民起义起因:暴政、滥用民力、法律严苛、赋役沉重。沿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天下的需求,统治集团内讧加速秦的灭亡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公元前 206 年,秦朝灭亡秦灭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年 202 年,刘邦即皇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第 8 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逢汉承秦制汉朝建立之后,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

8、制度,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布衣将相之局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内容: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一致文帝、景帝时期“清静无为” “与民休息” ,倡导以民为本。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史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9、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 9 课 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内容: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又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五经博士,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武帝的执政原则:儒表法里西汉的盛世1、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2、

10、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3、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第 10 课 东汉的兴衰光武中兴公元 9 年,王莽篡汉,建立“ 新”朝,绿林军与赤眉军相继起义群雄争战中,刘秀于公元 25 年登上帝位,史称“光武帝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在位 30 余年,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会乱,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后人誉为“光武中兴”东汉的衰败外: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落,豪强势力不断膨胀。1、 经济上自给自足2、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3、 并把持地方舆论有些名

11、门贵族世代把持中央地方大权和文化势力内:朝廷上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错综复杂的激烈斗争致使中央政权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第 11 课 割据与分立三国鼎立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闻风而动,他们凭借私人武装形成个霸一方,武装割据的局面,展开连年厮杀,致使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 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分天下是各方势力趋于均衡的结果,在一段时间中形成了比较稳定而有序的状态。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有利

12、一些。这一平衡不会永远维持,某方因各种有利因素而获得长足发展后,均势就会被打破区域经济的发展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充足的劳动力) ,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北方:曹操实行屯田蜀汉:诸葛亮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也的发展,还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孙吴:造船技术日益进步第 12 课 南北对持与民族融合北朝与南朝五胡十六国北:鲜卑族拓拔部原为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民族,后向西南歉意,建立政权,

13、国号魏,史称“北魏” ,至 439 年,统一北方南:南方的东晋于 420 年被宋取代,农业技术、手工行业、海外贸易都有所发展民族融合冯太后,孝文帝改革时间:485 年内容:1、在地方基层实行“ 三长制” ,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2、推行“均田制” ,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全面推广汉化:1、将都城南迁至洛阳,通用汉语、汉服2、改鲜卑族复姓为汉族单音姓氏3、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4、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影响: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名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第 13 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581 年,杨坚篡周建隋,是

14、为隋文帝。589 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618 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任意隋都长安为都城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意义:三省六部制是在总结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之争。内朝与外朝制约的结果。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1、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消除了相权对相权的威胁。2、三省的职权分明,各有所司,即可分工合作,又可以相互制衡,防护专断3、六部的设立,使各事物

15、的管理更加具体,因而一直延续到清科举制起因:魏晋以来经济、阶级发生变化的结果,士族势力日益落寞,不学无术,却垄断仕途,并且有很强的割据垄断一方的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的难度也最大。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使庶族地位提升,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 ,于是,门阀势力守道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科举制为历朝沿用,17、18 世纪西传,被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影响: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16、,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备注:明清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1、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致力于四书五经,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其进取的精神2、 培养了皇帝忠实的奴仆皇帝中书省 尚书省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户部 工部门下省表示上下隶属关系表示政令下达关系3、 阻碍了科技的进步使近代中国自然科技人才短缺是造成中国落后西方的文化因素第 14 课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以隋亡的鉴戒,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采取舒缓刑法、宽政爱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2、他深知“为政

17、之要,唯在得人 ”,所以广招贤才,知人善任3、他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虚心纳谏,勇于改过4 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政期间基本沿袭了贞观年间的政策,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前期的开元年间宽简、慎刑,精简机构,鼓励直言极谏,重视生产,减免徭役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但后期怠问政事,宠信佞臣,开边扩张第 15 课 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全盛西部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物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由丝绸之路

18、输入中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东亚文化圈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遣唐使)大唐盛世,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在 19 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第 16 课 灿烂的文学艺术诗歌李白生性放荡不羁,作品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称为“诗仙”杜甫诗风沉郁,语言精炼,艺术技巧炉火纯青,称为“诗圣”王维善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悠远,称为“诗佛”书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绘画画圣:吴道子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画科为主的格局基本成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