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9--明清的陶瓷.ppt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5851896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7.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9--明清的陶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9--明清的陶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9--明清的陶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9--明清的陶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9--明清的陶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参考书:,公共邮箱: 邮箱密码:Ceramic,最后的辉煌明、清代的陶瓷,明朝时期,景德镇的瓷业在元代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更加繁荣,成为名闻遐迩的瓷都。“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说明景德镇作为瓷业中心的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也说“若大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根据文献记载,明政府从洪武二年(1369年)、一说建文四年(1402年)起,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为宫廷生产供奉瓷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官窑。还用官搭民烧”的制度,对民窑进行盘剥。所谓“官搭民烧”,是指官窑在完成每年由工部额定的烧造任务(“部限”)外,把宫廷大量临时加派的烧造任务(“钦限”)强派给民窑

2、去完成。民窑如无法完成或烧造后经官窑检验不合格,则要高价购买官窑的产品以充“钦限”,这是一种变相的剥削行为。当然由于民窑参与烧制官器,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制瓷水平。,清代瓷业生产的中心仍在景德镇,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工艺达到历史的高峰。 清代的御器厂与明代不同,废除了明代的编役制度,采用金钱雇佣劳动力的方式,普遍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出现了“官民竟市”的空前繁荣局面。明代以太监任督窑官,时有扰民之举,甚至引起窑工的愤怒反抗。清代则以内务府、工部或地方官担任督窑,其中有的作风较深入,与窑工一起改进技术,创新品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较著名的有康熙时工部郎中臧应选督造的“臧窑”,江西巡抚郎

3、廷极主持的“郎窑”,雍正时年希尧督管的“年窑”乾隆时唐英主持的“唐窑”等。,本章主要内容,青花与釉里红缤纷多彩的彩绘瓷风姿各异的单色釉瓷器明清陶器,青花与釉里红,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成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三期:明早期(洪武至天顺),明中期(成化至正德),明晚期(嘉靖至崇祯)明初洪武时青花瓷的呈色大多蓝中泛灰黑,所用为国产青料,以民间用瓷居多。也有用进口青料而呈色艳丽者,则为官窑产品。器型多大件器,仍见元代遗风; 但装饰已由繁复向疏朗转化。纹饰以扁菊花纹为多见,其次有缠枝牡丹、松、竹、梅及云龙纹等。,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期,也是中国青

4、花瓷的典范,一直为后世所追仿。这时官窑多用进口料,即所谓“苏麻离青”,呈色浓艳,苍翠荣润,色浓处呈现点点黑斑,于浓艳中别具天成之美。造型丰富多样,并出现了一些具有西亚风格的新颖器型,如抱月瓶、八角烛台、花浇、葫芦形扁瓶等。纹饰以植物纹为主,常见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石榴、枇杷、葡萄、荔枝等;动物纹以龙凤为多见,亦有少量的麒麟和海兽波涛纹。,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高4.9厘米,口径9,2厘米。据明谷泰博物要览记载,压手杯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者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时价 甚高。此杯为花心“永乐年制”款,传世甚少,十分珍

5、贵。关于压手杯的得名,陶瓷史家众说纷纭,有谓“拿在手中正好将拇指和食指稳稳压住,故名”,有谓“将杯覆合手中,大小恰合掌心, 并有凝重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青花海水龙纹扁瓶明宣德/高45.8厘来。口略外撒,长颈,扁圆腹,平底。颈饰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两侧在汹涌的波涛中绘出两条饰有暗花的白龙。巧妙地运用留白手法,青白相映,视觉效果十分强烈。采用进口青料,发色浓艳,勾勒处,黑痕深入胎骨,为画笔所不到。,明中期(成化至正德)。 成化青花瓷是明代中期青花瓷的代表,堪与永乐,宣德媲美,但其呈色淡雅,与永、宣的浓艳迥然异趣。这是因为典型的成化青花器已不用进口青料,而改用江西乐平所产的“玻塘青”,又名

6、“平等青”,其呈色幽靓淡雅,别具风韵。在装饰手法上采用勾线平涂、浓淡有致,清新典雅。纹饰以各式龙纹最多见,此外还有麒麟纹、庭院婴戏、岁寒三友、梵文、藏文等流行玲珑精巧的小件器,史有“成化无大器”之称。正德青花瓷,早期制品与成化、弘治相似,中期采用江西瑞州“石子青”着色,青花浓中带灰,不如成化淡雅。胎体也较成化、弘治厚重。器型多样,大型器物逐渐增多。纹饰流行伊斯兰教和道教题材,以波斯文为主题图案的也较常见。,青花麒麟纹盘明成化/高6.5厘米,口径34.2厘米。麒麟纹为明代早中期青花器常见纹饰。但青花大盘绘双麟麟者很少见。,明晚期(嘉靖至崇祯)。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青花的用料又发生变化,呈现由

7、一种蓝中泛紫的浓艳色调,据说采用的是从云南输入的“回青”料。部分回青料中加入石子青,由于配比的差异,在呈色上又有蓝紫、黑灰等不同。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后,回青料断绝,改用浙江所产的浙青料,蓝中闪灰,呈色较浅,颇有沉静之感。 明末官窑衰退,民窑则空前发展,所产青花瓷器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大量运销欧洲和日本,日本人称之为“芙蓉手”。,青花云鹤八仙葫芦瓶明嘉靖/高58厘米。瓶呈变体葫芦形,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上部绘云鹤及八卦,下部绘八仙人物。明嘉靖帝迷信道教,葫芦瓶的造型和纹饰,都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青花婴戏纹长颈瓶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高14.8厘米。江西新干县出土。颈部饰

8、蕉叶纹,颈以下绘缠枝花草纹,花草间绘一裸体孩童,作奔跑欢跃状。这类婴孩戏花图样,北宋耀州窑就已出现,后成为一种传统的婴戏纹饰。,明代釉里红瓷在元代初创的基础上逐渐趋于成熟。元代因釉里红呈色较难控制,数量远少于青花。至明初洪武时,则釉里红盛行,数量明显多于青花,且多大件器,表明烧制技术已有提高,唯呈色仍偏淡或偏灰,不太鲜艳。元代釉里红由于无法克服晕散飞红现象,往往先在胎上刻划纹样,然后以釉里红填绘地色或以之填绘纹样而留出白地,很少用釉里红线描。洪武时釉里红的描绘技法已有明显进步,不须借助刻划纹样,而能直接用釉里红进行线描。这是一大进步,也是区别元代和明初釉里红的要点之一。永乐时还恢复了元代创烧的

9、青花釉里红品种,宣德时续烧,制作风格相似,但传世品很少。,釉里红缠枝菊纹大碗明洪武/高16.2厘米,口径40.4厘米。形 制硕大而规整,内外均饰釉里红缠枝菊纹,布局繁密,而纹样清晰。,清代的青花瓷,仍是景德镇最大宗的产品。其生产的高峰期是康熙朝,无论数量质量,均为清代之冠。 康熙青花,早期产品造型厚重,发色灰暗,多为石子青料,仍带晚明特征。而康熙后期青花较前期有很大进步,采用提炼纯净的浙青料,呈色浓翠艳丽,有如蓝宝石。并采用“分水”(用青花料在瓷器坯胎上勾勒纹饰后,在纹饰的轮廓线内,以含不同分量青花料的浓淡料水,分出深浅不同的色调,这一过程谓之“分水”或“混水”。分水是表现和处理画面色调的一种

10、技法)画法,使青花产生多种深浅不同的色阶变化,犹如中国画的“墨分五色”,故有“青花五彩”之称。,康熙青花五彩鱼藻纹盘,康熙青花黄龙纹碗,雍正官窑青花,色泽仿永乐、宣德,其鲜艳有相似之处,而深浅浓淡之变化不如。青色浓处之黑斑,永、宣为自然发色所致,雍正则出于人为点染,故有天工人巧之别。 雍正民窑青花呈色变化较多,有浓艳如永、宣者,有如康熙之青翠亮丽者,亦有色调灰暗浅淡或深沉者。雍正青花器的器底和器表釉色相一致,釉面多见橘皮痕。康熙青花则底釉较白,且多见细小黑斑。,清雍正青花瓷盘(正面),清雍正青花瓷盘(背面),青花云龙纹瓶 清雍正/器形类似赏瓶而略显粗壮。颈饰蕉叶纹,腹饰五爪行龙纹。青花深蓝沉着

11、,为官窑青花呈色的特点。底有青花双圈“大清 雍正年制”楷款。,乾隆官窑青花瓷为雍正之延续,风格较相似。青花呈色明快纯正,较雍正稳定,釉面较白或白中微微闪青。纹饰渐趋繁缉,造型新颖奇巧。所仿宣德、成化青花,虽亦步亦趋,却仍显本朝特征。 民窑青花呈色有浓艳与浅淡两类,器型多为民间日用瓷与外销瓷,纹饰以花鸟、山水、人物和吉祥图案为多见。康熙时出现的浆胎青花,此时更为流行。,青花六联瓶 清乾隆/为多联瓶之一。有三联、四联、五联、六联甚至九联组成,瓶体各自独立,只有肩腹部相互联接。乾隆时最为流行。此器由六只撒口观音瓶联接而成。除口沿下饰蕉叶纹外。所饰均为莲纹,颈下部及腹部饰缠枝莲纹,肩、胫部分别饰变形覆

12、莲和仰莲瓣纹。,釉里红,釉里红瓷,明中期后曾一度衰退,至清康熙时则不但恢复了釉里红的制作,而且在烧成工艺上较明代有较大提高。呈色鲜艳稳定,晕散现象已得到控制。能以线条勾勒纹样轮廓与细部,并能显示不同的色差变化,具有层次感。青花釉里红瓷的制作也有所发展,其佳者蓝、红两色都能达到鲜艳的程度。同时还烧制成功以青花、釉里红、豆青三色组合的釉下三彩,以及在不同色地上以釉里红描绘纹样或书写诗文的装饰,把釉里红的烧制工艺大大推进了一步。,清康熙锦地釉下三彩松竹梅纹梅瓶,康熙釉里红海水云龙纹缸,雍正朝釉里红瓷,在康熙朝的基础上更趋精进,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其呈色红艳鲜亮,纯正明净,俗称“宝烧红”。乾隆朝釉里

13、红的色调大致与雍正时相似,但呈色稍淡。这时青花釉里红较流行,数量多于单一的釉里红。呈色大体稳定,青、红两色相比,则青花较浓艳,釉里红较淡雅,红中常见绿色苔点。,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清雍正/高11.6厘米,口径6.6厘米。 外壁用釉里红绘桃、橘和石榴三果,以青 花绘叶,色泽极为鲜艳。离意多寿(寿桃)、 多福(福橘)、多子(石榴多子)。高足内沿青 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横款。,乾隆青花釉里红狮球纹蒜头瓶,缤纷多彩的彩绘瓷,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彩绘瓷高度发展,品种繁多,争奇斗妍,揭开了中国制瓷史上灿烂的一页。 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是釉下青花与釉 上红、绿、黄、紫等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品种。它与斗彩的区别

14、,在于斗彩用青花勾绘纹样轮廓,从而起主干作用;五彩的青花则仅仅作为一种色调,与釉上其他色彩相互配合和映衬而已。青花五彩最早见于宣德朝,西藏萨迦寺所藏六德莲池鸳鸯纹碗,为迄今所见最早而完美的青花五彩器。近年景德镇官窑遗址也发现了色彩、纹饰与之类似的器物。,青花五彩,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 明宣德/高8厘米主题纹样为莲池鸳鸯图,色彩艳丽。口沿内外及圈足处的辅助纹样分别为藏文、云龙及海水波涛。藏文意为“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样”。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双圈楷款。西藏萨迎寺收藏。,青花五彩,万历朝历时48年,在明代享国最长,青花五彩瓷的生产达到鼎盛期。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工艺水平上都超

15、越前代,也令后世难望项背。其造型和装饰追求高大、新颖和奇巧。装饰上除彩绘外,还辅以镂空、开光、堆贴等工艺,华丽繁缚,开乾隆五彩瓷装饰之先河,而古艳过之。,五彩凤纹镂空瓶明万历/高49.6厘来。纹 饰遍体,腹部镂雕九凤,隙地衬以云纹,组成主题纹饰。通器集彩绘、浮雕、镂雕于一体,色彩斑斓,为万历 五彩典型器。,青花五彩麒麟纹罐明万历/高30厘米。腹 部四面开光,内绘麒 麟、盆景、山石花卉 等,纹饰遍器,浓翠红 艳,体现了万历五彩 的典型风格。,青花五彩,作为明代彩绘瓷主要品种的青花五彩瓷,入清后因釉上蓝彩的发明和粉彩、珐琅彩的问世,而失去彩绘瓷的主导地位。清初顺治、康熙两朝承晚明遗风,仍有所烧造,

16、此后则几乎绝迹。,釉上五彩,釉上五彩是在白瓷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烧成的品种。早在元末明初,景德镇民窑已在磁州窑的影响下,烧制成以红、绿、黄等色描绘的釉上彩器,但制作稍粗,多为杯、盘、碗等小件器。官窑釉上五彩器的生产晚于青花五彩器,目前所见以弘治制品为早。纹样装饰仍受磁州窑的影响,如五彩云龙盘,先在胎上刻划龙纹,再在釉上用红、黄、孔雀绿等颜色描色满绘,手法与磁州窑相似。 嘉靖的釉上五彩器较前有显著进步,色彩比弘治时增多,出现了“黄土红”。,红绿彩缠枝莲纹梅瓶明嘉靖/高28.3厘米。通体饰红绿双彩,纹层分五层,腹部两层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红叶绿,纹样有所不同。装饰风格朴实粗放。,清代釉上

17、五彩器的杰出代表是康熙朝的制品。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所谓“硬彩”,就是指釉上五彩。因其彩色深厚凝重,鲜明透澈,具有晶体般的硬质感,不褪色,不剥落,故名“硬彩”,又名“古彩”。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这种以钴料呈色的釉上蓝彩,其浓艳程度超过青花,从而结束了明代以釉下青花映衬釉上五彩的历史,使画面更协调统一,色彩更娇艳动人。同时康熙五彩器上还出现了黑彩和金彩,黑彩漆黑明亮,不仅用于勾勒廓线,还作填绘之用,使呈色更为丰富,纹样更为生动。康熙的金彩不同于以往粘贴金箔的方法,而以金粉与铅粉、胶水等合成,可与其他彩色一样勾勒渲染,既自然流畅,又不易剥落,

18、画面熠熠生辉,使器物显得雍容华贵,气度不凡。,康熙五彩棒棰瓶,清康熙五彩桃纹盘,康熙五彩花鸟凤尾纹尊 口径大于足径,如凤尾张开,因名“凤尾尊”。创制于元代龙泉窑,清康熙时最为流行。,斗 彩,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勒纹样的全部或大部轮廓,釉上再填以多种色彩,经高温和低温二次烧成的品种。明人通称之为“五彩”或“青花间装五彩”。明代斗彩瓷器创始于成化,大多为官窑产品,数量多,质量精,在明代晚期已是难得的珍品了。 成化斗彩的突出成就是设色的丰富和多变化。其釉上彩,一般都有三、四种,有的多达六种以上。著名的斗彩鸡缸杯和斗彩高士图杯十分贵重。,斗彩鸡缸杯明成化/高3.3厘米,口径8.3厘米。杯面绘雄鸡昂首长鸣

19、,母鸡啄虫哺雏, 并辅以牡丹山石等纹饰。胎薄体轻,迎光透影,制作精巧,绘画工细。杯底有双线方格“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款。,斗彩高士图杯杯身绘斗彩纹饰二组,一组绘陶渊明爱菊,陶站立双手下垂,作观菊状,童子腋下夹琴侧立,一组绘王羲之爱鹅,王坐于岸旁观鹅,一童子捧书侍立。空间衬以松、柳、梅、菊等纹饰,足内青花双方格双行六字“大明成化年制”款。此杯虽小,圆饰丰满,人物色彩鲜艳,乃罕见的珍品。高3.4厘米,口径 6.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斗彩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品为佳,继成化之后,出现了一个斗彩器复兴的时期。康熙斗彩器仍用成化勾勒平涂的技法,但釉上填彩往往溢出釉下青花的廓线,显得不够严谨。

20、有的还在彩绘纹样上加施一层透明釉,使纹样微微凸起,且有晶莹之感,也为前所未见。在品种上除白地斗彩外,还出现了黄地、洒蓝地斗彩器。其仿成化斗彩之作,仍具鲜明的本朝特征。,清康熙斗彩荷塘鸳鸯纹卧足碗,雍正时期是斗彩器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工艺水平大大提高,从纹样布局到色彩的配合,以及填彩的严谨工整程度等,都比康熙时进步。其突出成就,反映在既善于继承传统,如所仿成化斗彩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同时又敢于创新发展,如在斗彩中融入粉彩的渲染技法,使花叶有阴阳向背之分,山石有凹凸不平之感,人物衣着有内外层次之别等等,从而打破了成化斗彩勾勒平涂的局限,创造了新的审美风范。,清雍正官窑斗彩五伦提梁壶和斗彩团菊纹杯 提

21、梁壶壶体造型别致,腹部绘凤凰、仙鹤、鸳鸯、鹡鸰、黄莺五种鸟类图案,寓意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表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常,乾隆斗彩器又与雍正异趣,以华丽繁褥、绚烂缤纷为特点。其斗彩还常与五彩、粉彩、珐琅彩、黑彩等相组合,时有喧宾夺主之感。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乾隆彩瓷装饰之病,即在贪多而反失其本,乾隆斗彩中喜用金彩,以增加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清乾隆 斗彩缠枝莲团菊纹盖罐 (一对),素三彩,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黄、绿、紫三色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烧成的品种。因不用红色,故称。 素三彩始于明代,可能是景德镇窑仿金、元磁州窑下彩演变而成。但是它与成

22、化斗彩一佯,不但不见干明清文献记载,早期也不见专门论述。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当以明代成化制品为早,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极负盛名,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蓝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还发明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素三彩香薰清康熙/高17. 8厘米。器呈平顶八方形,每方均为钱 形镂空格式,饰以黄、绿、紫三彩,下连束腰底座,两

23、相扣合。器内燃香时,香烟可从孔中冉冉飘散。,珐琅彩,珐琅彩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瓷器新品种,为宫廷御用器。先在景德镇烧成瓷坯或精白瓷,然后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后低温烧成。因仿铜胎画珐琅的装饰,故称“瓷胎画珐琅”,简称“珐琅彩”。珐琅彩器以清雍正朝出品为典型代表。 雍正珐琅彩逐渐摆脱了仿效铜胎画珐琅的风格,形成了本朝的特征。大多是在洁白的瓷器上画彩,质地莹白,画笔工细,施彩远较康熙朝丰富,有时一件器物上可使用二三十种珐琅彩,使画面更为艳丽多姿。绘画题材广泛,而以花鸟、山水、竹石、人物等为典型。 雍正珐琅彩瓷,器底都有“雍正年制”双行蓝料楷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双行青花或蓝料楷款。此外还有少量

24、胭脂红款和黑款,红款用于喜庆,黑款用于丧事。,大清雍正珐琅彩花鸟小碗,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乾隆珐琅彩基本上沿袭雍正风格,但在绘画上吸取了一些西洋绘画技法,如画山水注重远近透视的变化,人物脸部的渲染具有西洋画的光影效果。有的则完全仿西洋风格,这是前所未见的。构图较雍正时繁复,一件器物上往往组合数组图案。,清乾隆珐琅彩花卉蒜头瓶,清乾隆珐琅彩红金地开窗粉彩龙纹凤耳赏瓶,北京荣宝2010年秋季拍卖会古董文玩专场于11月14日举行。在本场拍卖中,一直备受关注的一对清乾隆洋彩厂官釉榴开百子瓶最终以3472万元成交价,拔得全场头筹,成为当日最大亮点。洋彩是景德镇御窑厂摹仿西洋绘画技法烧制的珐琅彩

25、瓷。洋彩的烧制与乾隆皇帝的品味喜好相关,更是当时督陶官唐英的杰出成就。唐英在洋彩的制作过程中,大胆运用锦上添花和堆塑的技法,极尽巧思设计出“洋彩厂官釉榴开百子瓶”,将瓷胎洋彩技艺发挥至极致,烧制出乾隆朝风格独特的瓷器佳品。这对瓶高20.5厘米,估价800万至1200万元,经过多轮叫价,最终以3100万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高达3472万元,夺得全场成交桂冠。此对瓷瓶流传有序,曾于1977年5月16日在香港苏富比上拍,编号214。两瓶器形相同,唯堆贴构图有别,图样如镜像,相伴成趣。瓶体以洋金铺锦地,用五月石榴花果堆贴,艳丽瞩目,与景德镇常见粉彩不同。比较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

26、”,造型、纹饰相类似,该作品曾收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页157,图139。保存至今尤为难得。 同场另一件,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罐,也以896万成交,取得不错成绩。,粉 彩,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

27、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粉彩茶梅纹盘 清雍正,雍正粉彩蟠桃纹橄榄瓶,乾隆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粉彩观音菩萨像 清乾隆,2010年11日,在英国伦敦郊区的一场私人遗产拍卖会上,一只来自中国的清乾隆官窑花瓶引来多位中国买家激烈竞争,最终这只花瓶以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成交,再次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风姿各异的单色釉瓷器,明代景德镇的单色釉瓷器种类繁多,其前期成就更为显著,如永乐之甜白,宣德之鲜红、雾蓝,弘治之娇黄等,均为一代名品。清代单色釉瓷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不仅创烧出许多新品种,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可为典型代表。

28、,白 釉,明代白釉是在元代卵白釉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 永乐官窑所制半脱胎白瓷,胎体轻薄,釉色莹润,迎光透视呈肉红色,有甜美之感,故称“甜白”。其中有的饰以若隐若现的印花,名为“暗花;有的刻有精巧的纹样,线条纤细如针刺,名为“锥花”.都是甜白瓷中的上品,十分名贵。,明代,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白釉刻花双耳瓶 明宣德/器形受中亚文化影响。通体施白釉,并刻划暗花。,红 釉,明代铜红釉烧制的鼎盛期是永乐、宣德二朝。 永乐红釉器胎质细腻,釉色茶润,还原气氛适宜,呈色鲜艳如初凝鸡血,因称“鲜红”。又因其色如红宝石,亦称“宝石红”。 宣德红釉在永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数量增多

29、,器型亦较永乐丰富。,明永乐,鲜红釉高足碗,高9.9cm, 口径15.8cm,足径4.2cm,明宣德 鲜红釉描金雲龍紋碗,明代中期以后衰落的铜红釉技术,到清代康熙才得以重兴。 康熙红釉品种较多,而以“郎窑红”最负盛名。相传因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1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御器厂时烧制成功的,故名。其特点是色泽深艳猩红,如初凝牛血。釉面有清澈透亮的玻璃光,且有开片。圈足修削讲究,釉多不垂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底部呈透明的米黄色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器底均不落年号款。,郎窑红釉瓶 清康熙,清 康熙郎窑红釉印盒 故宫博物院藏,豇豆红,豇豆红是康熙时创烧的

30、又一名贵品种。色调淡雅娇嫩,红如豇豆,故名。又有“桃花片”、“美人醉”等别称。因用多次吹釉法施釉,烧成后釉面略有深浅层次的变化,又因烧成过程中氧化的作用,而产生点点绿斑,与淡红的釉色相映成趣。清代诗人洪亮吉有诗云:“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可谓形容得恰到好处。豇豆红多为宫廷御用器,烧成难度极大,很少大件器。,豇豆红柳叶瓶 清康熙,高15.3厘米造型细巧优美,在淡雅的红釉中,呈现点点深绿的斑点,妙不可言。小底 无釉,可插入底座。,蓝 釉,蓝釉瓷以钴为呈色剂,创烧于元代。入明以后,以宣德朝烧制较多,质量也最精。釉色深沉如蓝宝石,故名“宝石蓝”。又名霁蓝、霁青、祭青等。釉质肥腴滋润,釉面多

31、有橘皮纹。器物口沿有明显的“灯草边”。装饰以刻暗花云龙纹为多见。清人把它与甜白、霁红并提,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洒蓝釉器主要流行于康熙朝,制作比明代精美,大多为民窑制品,釉色浅淡清新,釉层较薄,有玻璃光。 康熙时还创烧了天蓝釉,釉色淡雅,如万里蓝天,澄澈明净,故名。多为官窑小件器,可与豇豆红相媲美。,明宣德鱼子蓝釉莲瓣梨行壶 壶身饰仰莲瓣纹,立体感强,具有浮雕效果。釉色深沉晶莹,如蓝宝石。,清康熙洒蓝釉笔筒,黄 釉,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的品种。最初见于汉代陶器,呈橙红色泽。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见于明初,所见完整器以宣德制品为早。明中期弘治黄釉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釉色淡雅

32、娇艳,清澈晶莹,素有“娇黄”之称。又因用浇釉法施釉,故又称“浇黄”。除碗、盘类小件器外,还有形制高大的罐类器皿。,大明弘治黄釉暗刻二龙戏珠盘,绿 釉,绿釉 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

33、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绿釉碗,明嘉靖,孔雀绿釉碗,明嘉靖,明成化内黄外绿釉撇口盘,紫金釉 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乾隆茶叶末釉(铁结晶釉),清乾隆仿古铜金釉三足炉,金釉梅瓶,明清陶器,明清时期的陶器制作,在瓷器生产大规模发展的冲击下,仍保持着为瓷器所难以取代的一角之地。一些民间日用的粗器,如缸、坛、瓮、罐之类,陶器仍以其价廉实用而常产不衰,甚至朝廷也给地方窑场派烧这类应用陶器,如明代宣德年间,光禄寺每年要河南、河北等地的窑场烧造缸、坛、瓶等日用陶器5100

34、0余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见陶器并不会因瓷器的勃兴而寿终正寝。,宜兴紫砂陶器,紫砂陶器是用江苏宜兴所产的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烧成的无釉陶器。其泥料有紫泥、绿泥、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烧成后呈红褐、淡黄、紫黑等色。烧成温度介于11001200之间,比一般陶器高。其气孔率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吸水率小于2%。紫砂陶由于透气性适当,耐热性和隔热性强,冷热骤变时不易炸裂,因而特别宜于制作茶壶,其陶质特性可使茶叶得到最佳发挥,且因紫泥的可塑性强,也能使壶的造型丰富多样,别出心裁。史籍记载最早的紫砂壶作者是明代正德年间的供春(龚春)。他是宜兴吴仕的家僮,伴侍吴仕在金沙寺读书,抽空跟着寺里

35、的老和尚学做茶壶,所作“栗色暗培,如古金铁,敦庞周正”,人称“供春壶”。,宜兴紫砂提梁壶明/江苏南京吴经墓出土、 高17.7厘米。壶呈赤褐 色,砂质较粗。球形腹, 管状流,海棠形提梁, 平底。流腹相接处饰柿 蒂纹。圆饼盖,宝珠钮, 盖内以十字形梁作子 口。壶腹有拼接的节腆 痕。造型简朴。,时大彬紫砂壶,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

36、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陈鸣远紫砂壶,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相传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艺人陈子畦。陈鸣远技艺精湛,雕镂兼长,是紫砂史上技艺最为全面而精熟的大师。他无穷的创造力为紫砂工艺开拓了更为宽阔的发展道路,是继供春、时大彬后成就最高的大家.陈鸣远的创作题材广泛,刻画逼真,构思和谐巧妙,取材自然雅而不俗.“形制款识,无不精妙”,历来受到藏家的喜爱和追捧。,邵大亨,川埠乡上袁村人,清嘉庆间(1796-1861)制壶大家。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

37、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石湾陶器,广东佛山石湾窑,又称广窑,创烧于宋代,极盛于明清。它善仿各地名窑的产品,如仿哥窑、龙泉窑、建窑、磁州窑和唐三彩等,而最负盛名为仿钧窑的产品,被称为“广钧”。元代已开始烧制仿钧窑的釉陶器,明代继续发展,至清代声名远播,不仅受到沿海地区的欢迎,还远销东南亚一带。石湾仿钧的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蓝等为佳,其中一种蓝釉中流淌葱白色雨点状的釉色,宛如夏天蔚蓝色的晴空中突然洒下一阵骤雨,因而俗称“雨淋墙”,堪称广钧的代表。,石湾窑雨淋墙釉(翠毛蓝)乳钉扁瓶,清代石湾陶器受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瓷塑的影响,陶器雕塑艺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工匠们细心观察生活,借鉴传统,充分利用泥料的可塑性,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人物陶塑被称为“石湾公仔”,从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人物、佛祖神仙到渔樵耕读等普通百姓,无不形神兼备,姿态各异。这些人物陶塑,还被置于屋脊之上,成为精致华丽的脊饰;或移置于山石盆景之中,成为别具情致的点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