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关节疾病,病理教研室,刘巍,学习目的:了解和掌握几种骨关节疾病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佝偻病的病变、 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常见骨肿瘤的特点 课时数:理论课2学时:其中骨折愈合20分钟,骨质疏松症、佝偻病和骨软化症30分钟,类风湿关节炎20分钟,常见骨肿瘤30分钟 实习课0.5学时,骨折愈合的过程 四个阶段 血肿形成 纤维性骨痂形成 骨性骨痂形成 骨痂改建或再塑,骨折愈合,血肿形成 骨折部断端出血形成血肿 纤维性骨痂形成 2-3天血肿机化 肉芽组织取代血肿及坏死组织形成梭形的纤维性骨痂。 骨内、外膜的骨及软骨母细胞再生,一周后形成透明软骨(骨外膜部分)。,骨性骨痂的形成 骨母细胞形
2、成类骨组织,后钙盐沉积形成编织骨(骨性骨痂)。 软骨钙化化骨 骨痂分为外骨痂(形成层状骨即骨皮质)和内骨痂(形成编织骨) 骨痂改建或再塑 按照骨组织承受应里的作用改建。 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协同作用 根据生理功能和原来的关系再连接,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一、全身 二、局部 参见总论中组织创伤愈合的影响因素,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概念:是以骨基质钙盐沉着障碍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表现为骨组织内类骨组织过多聚积。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钙磷代谢障碍,类骨组织钙化不良。 佝偻病 发生在儿童长骨发育期 骨软化症 发生在成人,病变,佝偻病 儿童 由于膜内化骨及软骨化骨的钙化过程发生障碍,表现
3、为 干骺端膨大 手镯、脚镯 X或O形腿 方颅、囟门闭合延迟 串珠肋、肋膈沟、鸡胸 发育营养障碍、盗汗、夜啼,骨软化症,成人 主要是膜性化骨的发育障碍,致过量类骨组织堆积在骨表面。表现为 骨质变软,因重力而畸形。 骨盆畸形(鸟喙状骨盆) 脊柱侧突 长骨弯曲,概念 骨小梁的数量绝对值减少,而骨小梁的结构及骨基质的钙化正常(骨缺乏症)。 发生于中老年人,女多于男。 类型 废用性骨质疏松和全身性骨质疏松。后者多是老年或绝经期后骨质疏松,可能与雌激素缺乏有关。范围 局限型、弥漫型,骨质疏松症,病理变化,大体:骨皮质变薄,密度降低,重量减轻,骨髓腔变宽。 镜下:骨小梁变细,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类风湿关节
4、炎,概念: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病变为慢性非化脓性增生性炎症,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 病因:自身免疫、EB病毒感染 临床:多发性小关节炎、全身乏力、贫血、发热、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血清类风湿因子(RF)滴度升高、关节畸形(因关节软骨破坏、纤维化及关节内渗出物机化而成),病理变化,基本病变: 类风湿性肉芽肿(类风湿小结)和血管炎 大体 关节病变:多发性、对称性。以小关节为主,后可累及大关节。急性期:红肿痛。慢性期:关节强直畸形 关节外改变:皮下结节、心肌炎、淋巴结炎、肺的改变、血管改变,镜下 炎症区淋巴、浆细胞浸润形成淋巴小结。血管炎,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类风湿小结 主要见于皮肤、心、肺等 中央
5、 大片纤维素样坏死 周围 类上皮细胞,核栅状排列 外面 增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伴淋巴、浆细胞浸润。,类风湿病和风湿病病理和临床鉴别表,骨软骨瘤,亦称骨软骨外生性骨疣 最常见,有单发和多发两型 好发部位 四肢长骨干骺端 病变 肉眼 外生菜花或息肉状 镜下 从表至里分三层 表层 软骨膜(薄层纤维组织) 中层 软骨帽 基底部(主体) 海绵状松骨质。与正常骨相连。,软骨肉瘤,较常见恶性肿瘤 多在中年以后发病 按病变部位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 分化程度差异很大,骨肉瘤,最常见骨恶性肿瘤,青少年多。 好发部位 长骨干骺端。膝关节上下端最多和肱骨上端。 性质 高度恶性,生长迅速,预后差。 转移 早期即有血道转移,多到肺。 跳跃性转移骨内形成孤立性转移结节 淋巴结转移极少,病理,大体 从骨膜向周围作浸润性生长。 肿瘤破坏骨组织形成梭形肿块。 切面 黄白色或灰红色,多彩状。 刀切有砂粒感 镜下 大量梭形瘤细胞伴不同程度异型性 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形成,临床病理联系,疼痛性肿块 病理性骨折 血硷性磷酸酶升高 X线 日光放射状阴影及Codman三角(新生骨) 肿瘤内密度增高的片点状阴影,结束,骨折愈合,骨质疏松症,类风湿小结,类风湿小结,纤维素性坏死,类上皮细胞,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改变,骨软骨瘤,骨软骨瘤,软骨肉瘤,软骨肉瘤,软骨肉瘤,肱骨骨肉瘤,日光现象,骨肉瘤,骨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