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0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6ye.doc

上传人:rav7596 文档编号:584905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6ye.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0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6ye.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0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6ye.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0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6ye.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0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6ye.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3、1869 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 2000 多万种) ,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 100 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 6mm

2、的尼龙绳能吊起 2t 的汽(1nm=10-9m)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要求: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一、物质的变化(考点 1)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二、物质的性质(考点 2)1、概念:物理性质:物质不需

3、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2、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考点 3) 。1、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 可以”或“易”“会”“难于 ”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

4、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确定

5、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课题 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考点 4)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1、实验探究的方法:A、提出科学问题; 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2、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考点 5)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

6、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 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4、结论: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燃烧时: 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 H 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 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中含有

7、C 元素。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 C 元素。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点燃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点燃蜡烛 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 后取出

8、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熄灭蜡烛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考点 6)1、原理:A、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供给呼吸。2、结论:“两多一少” 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9、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 CO2 的含量高。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气体无色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

10、空气大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四、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考点 7):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分别倒入澄清的

11、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考试要求:1、能记得常用仪器的名称、认识图样、了解用途及使用请注意事项(试管、烧杯、酒精灯、水槽、量筒、托盘天平、锥形瓶、长颈漏斗等)2、能进行药品的取及(包括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 、连接仪器、给物质加热等一、常用的仪器(考点 8) (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 、细口瓶(液体) 、滴瓶(少量液体) 、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 、量筒(量液体

12、体积)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 、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 、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 、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1、试管: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注意: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

13、(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 1/3 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 ,使试管与桌面约成 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 ,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2。2、烧杯: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注意: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 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平底、圆

14、底): 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 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4、锥形瓶:加热液体;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 ;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 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5、蒸发皿: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注意: 盛液量不能超过 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 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6、胶头滴管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 先排空再吸液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

15、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 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7、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一般精确到 0.1mL。注意: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

16、0.1 克。 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用途: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注意: 不能加热 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10、广口瓶:(内壁是磨毛的): 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11、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注意:棕色的细口瓶

17、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12、漏斗: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13、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注意:若用来制取气体,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 液封, (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14、分液漏斗 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15、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注意: 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 1/3) (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16、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

18、作。注意: 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17、酒精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注意: 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 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 2/3,也不应少于 1/4。 (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 酒精灯的外焰最高, 应在外焰

19、部分加热 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 (以免灯内酒精挥发浪费酒精;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易点燃) 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18、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 : 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 用后及时擦洗干净19、温度计: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20、药匙: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20、(考点 9)1、 “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即: 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 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三、固体药品的取用(考点 10)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

21、一横二送三直立)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四、液体药品的取用(考点 11) “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步骤: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 ,标签向外放回原

22、处。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 6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步骤:选、慢注、滴加注意: 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若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五、 固体试剂的称量(考点 12)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 0.1 克)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注意: 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回盒,游码回零。正确操作: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即

23、: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 游码读数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六、加热(考点 13) 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注意: 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试管与桌面成 45 度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注意: 被

24、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七、仪器的装配(考点 14) 顺序: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八、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考点 15) 连接装置;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加热;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九、仪器的洗涤(考点 16)方法: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标准: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