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 A F LD ) :“ 肠 一 肝轴” 学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肠道细菌移位使内毒素水平升高 ; 内毒素激活肝脏枯否细胞引起炎症细胞因子及活性氧中介物的产生, 通过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加剧了 N A FL D 的病程进展。 调整肠道菌群能够改善 N A FLD 患者肝脏损伤情况。 应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肝功能, 使内毒素水平降低, 从而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降低, 并缓解氧化应激。2 酒精性肝病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 LD ) :肠道细菌参与了乙醇的代谢, 产生高浓度乙醛进入肠腔, 乙醛能够增加肠道通透性, 间接改变肠道微生态平衡, 增加了
2、进入肝脏的 LPS 量;慢性饮酒还能增加肠动力, 使肠道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产生的内生性乙醇增加。急性和慢性酒精摄入均可影响机体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从而改变胃肠道的屏障功能。 调节肠道菌群, 可使 A L D 患者肠道有益菌增加,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 有效改善肝功能。给 A L D 患者短期内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内双 歧杆 菌和 乳酸杆菌 的恢复 , 能更有效地改善肝 功能。3 病毒 胜肝炎 : 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 炎患者肝小叶坏死、 肝细胞再生和储脂细胞分化等与内毒素有直接联系。HBV 和 HCV 感染的慢性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 肠道有益菌数量下降, 而致病菌
3、数量增加 ,反映出肠道定植抗力均有下降, 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肠道定植抗力下降最为显著, 提示肠道定植抗力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改善慢性肝炎患者肠道定植抗力,有助于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肠道内微生物定植抗力的细菌主要是包括双歧杆菌在内的厌氧菌,双歧杆菌等通过菌膜屏障、产生 乙 酸 、乳 酸 降 低 肠 道 局 部 pH 值、 及 产 生 具 有广 谱抗菌样作用的物质甲醇丙酮等对肠道需氧的潜在致病菌群起抑制作用。因此应用一些窄谱抗生素制剂选择性地杀灭需氧菌,为厌氧菌的生长留出空间,和/或 通 过 补 充 有 益 菌 如 双 歧 杆 菌 等 抑 制 潜 在 致病菌群过度生长繁殖可起预防二重
4、感染作用)服用拉克替醇后, 肠道有益菌增加更显著, 肠道定植抗力增加, 肝脏清除内毒素能力增强 吲 。4 肝硬化和肝性脑病 : 肝硬化患者肠道中肠杆菌属明显增加, 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属明显减少, 提示肠道微生态屏障可能失调 , 也可能有发生肠道内细菌移位的倾向而引起机会感染。 给肝硬化患者应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同时预防感染的发生。 肝硬化患者应用益生菌后肠道有较低的大肠杆菌数目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减少,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改善肠道微生态还有益于肝性脑病的治疗。肝硬化伴有 M H E 的患者中早期应用合生元和发酵纤维可以有效缓解病情, 并可作为乳果糖的替代治疗方法。5 肝细胞癌
5、(H C C ) :肠道细菌改变了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和(或) 受体活性, 引起有害细菌本身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 肠道内细菌引起肠道及肠系膜淋巴结释放许多细胞因子作用于肝脏引起损伤肠道细菌可能干扰了肠肝反馈环路,比如胆汁酸再循环反馈环路。 Dapito【apito D H ,M enci n A ,Gw ak GY , et a 1Prom ot ion ofhe p atocellularcarci n o m a by t h e i n testin al m ic m b io ta a n d T L R 4 C a n ce r C ell, 20 12 ,2 1: 50 4 5
6、16 】等指出慢性损伤性肝脏的肿瘤形成依赖于肠道菌群和非骨髓衍生的肝细胞中 Toll 样受体 4 (toll-like receptor 4 , T LR 4) 的激活, 肠道菌群和 T LR 4 并不是 H C C 发生的始动因素, 但由于长期的慢性肝脏损伤、 炎症和纤维化, 它们促进了 H C C 的发生, 包括调节其快速增殖、 促使肝细胞有丝分裂表皮素表达和抑制细胞的凋亡。 临床中发现炎症性肠病可影响 H C C 的进展, 考虑是由于改变的肠道菌群可能影响到肠肝的内稳态, 从而加速了 H C C 的进展 。 然而 , 这需要大样本 的临床病例和进一 步的研究来揭示肠道菌群与 H C C 发生风险性增加的相关陛。6 结语:综上所述, 肠道菌群与肝脏有着重要的联系, 肠-肝轴加深了我们对一些肝脏病和肠道菌群的认识。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表明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多种肝脏病, 并且益生菌对于临床患者来说安全 I 生较为可靠。 尽管如此, 对于一些病情危重、 免疫抑制合并肝脏病的患者, 使用益生菌时必须要谨慎。 鉴于肝脏与肠道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于肝脏病与肠道菌群变化的问题值得更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