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滴定检验法一、一般介绍1.1 滴定检验用于产品哪类项目的测定 ?【答】滴定检验用于产品主体含量的检验为主,也用于产品部分杂质项目的测定。产品主体含量测定多使用常量滴定法,也有少数项目用半微量方法。另外还有有机物元素分析,即测定有机物中的碳、氮、硫、卤素等项目,这类测定多使用微量滴定法。产品中杂质项目测定多使用半微量或微量方法。 1.2 滴定检验法有什么特点?【答】滴定检验法有以下 5 个特点。滴定检验所用的时间比重量检验法少,即检验速度较快。滴定检验法(常量法)准确度较高,一般可以准确至 0 2。滴定检验法能检验的产品范围广,有很多产品在滴定前用适当的预处理,可以在其性能、克服干扰等方面为较准
2、确的滴定检验制造条件,甚至使原来不适于滴定检验的产品能够被滴定检验。滴定检验所用仪器简单,所用检验费用少。一些滴定检验的特效性不如相应的仪器检验方法,例如其检验乙醇含量,实际上测的“羟基”的量,这会包括甲醇、丙醇等,这就不如用气相色谱法检验乙醇,能较特效地测乙醇含量。1.3 滴定检验法的量值溯源是什么 ?【答】 滴定检验法使用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测定产品待测项目,其量值溯源于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数值。例如产品氢氧化钠的主体含量测定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其量值溯源是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更进一步考虑,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浓度值溯源于基准试剂碳酸钠的含量;基准试剂碳酸钠的含量值溯源于标准物质碳酸钠。 1.4
3、 滴定检验法一般包括哪几种 ?【答】从滴定方法类别看,一般可分为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有机产品的其他滴定法、卡尔费休滴定法。从滴定时对滴定终点判断的仪器分析法看,一般可分为电位滴定法(包括固定电位测定法、电位滴定法和死停法),电流滴定法,电导法、库仑法等。二、仪器和试剂1.5 简述滴定检验所用仪器。【答】 滴定管有酸式、碱式、自动控制零点式的,体积 50mL、25mL、10mL 、5mL 的。滴定管应有体积校正值。容量瓶和移液管有不同体积的,也应有体积校正值。电位滴定中有电位计,一般应准至 2mV,个别产品要求用准至1mV 的电位计。电流滴定中使用检流计,例如重氮
4、化滴定要求其测准至 10q 安培格。还有电导滴定仪等。1.6 从用途看判断滴定终点的指示剂分哪几类 ?【答】有酸碱指示剂(包括非水滴定用指示剂 ),氧化还原指示剂(包括重氮化滴定的外用指示剂) ,沉淀滴定用的指示剂,配位滴定用的指示剂,还有有机产品用的偶合法指示剂等。1.7 滴定检验中要配制的试剂有哪些类 ?【答】除指示剂外,还有以下几种:预处理用的试剂,例如离子交换树脂,乙酰化试剂等;缓冲溶液;掩蔽剂;置换滴定用的试剂,例如乙二胺四乙酸镁;特性溶剂,例如无二氧化碳的水,中性丙三醇等;标准色阶溶液;催化剂溶液,例如二价锰溶液,用于催化高锰酸钾滴定速率。内标法与外标法一、内标法什么叫内标法?怎样
5、选择内标物?内标法是一种间接或相对的校准方法。在分析测定样品中某组分含量时,加入一种内标物质以校谁和消除出于操作条件的波动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内标法在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中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使用内标法时,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它可被色谱拄所分离,又不受试样中其它组分峰的干扰,只要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组分的峰面积与相对响应值,即可求出待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采用内标法定量时,内标物的选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理想地说,内标物应当是一个能得到纯样的己知化合物,这样它能以准确、已知的量加到样品中去,它应当和被分析的样品组分有基本相同或尽可能一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化学结
6、构、极性、挥发度及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等) 、色谱行为和响应特征,最好是被分析物质的一个同系物。当然,在色谱分析条什下,内标物必须能与样品中各组分充分分离。需要指出的是,在少数情况下,分析人员可能比较关心化台物在一个复杂过程中所得到的回收率,此时,他可以使用一种在这种过程中很容易被完全回收的化台物作内标,来测定感兴趣化合物的百分回收率,而不必遵循以上所说的选择原则。在使用内标法定量时,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内标和被测组分的峰高或峰面积的比值?影响内标和被测组分峰高或峰面积比值的因素主要有化学方面的、色谱方面的和仪器方面的三类。由化学方面的原因产生的面积比的变化常常在分析重复样品时出现。化学方面的因素包括
7、:1、内标物在样品里混合不好;2、内标物和样品组分之间发生反应,3、内标物纯度可变等。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来说,色谱方面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色谱上常见的一些问题(如渗漏)对绝对面积的影响比较大,对面积比的影响则要小一些,但如果绝对面积的变化已大到足以使面积比发生显著变化的程度,那么一定有某个重要的色谱问题存在,比如进样量改变太大,样品组分浓度和内标浓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检测器非线性等。进样量应足够小并保持不变,这样才不致于造成检测器和积分装置饱和。如果认为方法比较可靠,而色谱固看来也是正常的话,应着重检查积分装置和设置、斜率和峰宽定位。对积分装置发生怀疑的最有力的证据是:面积比可变,
8、而峰高比保持相对恒定,在制作内标标准曲线时应注意什么?在用内标法做色话定量分析时,先配制一定重量比的被测组分和内标样品的混合物做色谱分析,测量峰面积,做重量比和面积比的关系曲线,此曲线即为标准曲线。在实际样品分析时所采用的色谱条件应尽可能与制作标准曲线时所用的条件一致,因此,在制作标准曲线时,不仅要注明色谱条件(如固定相、柱温、载气流速等) ,还应注明进样体积和内标物浓度。在制作内标标准曲线时,各点并不完全落在直线上,此时应求出面积比和重量比的比值与其平均位的标准偏差,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单点校正,若所得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小于 2,曲线仍可使用,若大于 2,则应重作曲线,如果曲线在铰短时期内即
9、产生变动,则不宜使用内标法定量。二、外标法用待测组分的纯品作对照物质,以对照物质和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响应信号相比较进行定量的方法称为外标法。此法可分为工作曲线法及外标一点法等。工作曲线法是用对照物质配制一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确定工作曲线,求出斜率、截距。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准确进样与对照品溶液相同体积的样品溶液,根据待测组分的信号,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或用回归方程计算,工作曲线法也可以用外标二点法代替。通常截距应为零,若不等于零说明存在系统误差。工作曲线的截距为零时,可用外标一点法(直接比较法) 定量。 外标一点法是用一种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对比测定样品溶液中 i 组分的含量。将对照品溶液与样品
10、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多次进样,测得峰面积的平均值,用下式计算样品中 i 组分的量: WA(W)(A) 式中 W 与 A 分别代表在样品溶液进样体积中所含 i 组分的重量及相应的峰面积。(W)及(A)分别代表在对照品溶液进样体积中含纯品 i 组分的重量及相应峰面积。外标法方法简便,不需用校正因子,不论样品中其他组分是否出峰,均可对待测组分定量。但此法的准确性受进样重复性和实验条件稳定性的影响。此外,为了降低外标一点法的实验误差,应尽量使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与样品中组分的浓度相近。外标法 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色谱分析中的一种定量方法,它不是把标准物质加入到被测样品中,而
11、是在与被测样品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单独测定,把得到的色谱峰面积与被测组分的色谱峰面积进行比较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外标物与被测组分同为一种物质但要求它有一定的纯度,分析时外标物的浓度应与被测物浓度相接近,以利于定量分析的准确性。三、定量分析中怎样选择内标法或外标法 选一与欲测组分相近但能完全分离的组分做内标物(当然是样品中没有的组分) ,然后配制欲测组分和内标物的混合标准溶液,进样得相对校正因子。再将内标物加入欲测组分的样品中,进样后测得欲测组分和内标物的定量参数。用内标法公式计算即可。 内标法是将一定量的纯物质作内标物,加入到准确称量的试样中,根据被测试样和内标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应的色谱峰面积之比,
12、来计算被测组分的含量。 选择内标物有 4 个要求:1.内标物应是该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2.它必须完全溶于试样中,并与试样中各组分的色谱峰能完全分离;3.加入内标物的量应接近于被测组分; 4.色谱峰的位置应与被测组分的色谱峰的位置相近,或在几个被测组分色谱峰中间。 内标法的优点是测定的结果较为准确,由于通过测量内标物及被测组分的峰面积的相对值来进行计算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操作条件等的变化所引起的误差。内标法的缺点是操作程序较为麻烦,每次分析时内标物和试样都要准确称量,有时寻找合适的内标物也有困难。 外标法简便,但进样量要求十分准确,要严格控制在与标准物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进行,否则造成分析误
13、差,得不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内标与外标都是定量的一种方法而已,至于哪一种方法好与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做不同的分析,面对着不同的要求,再加上分析成本分析效率等等问题,我想简单而有效进行定量分析来满足要求才是最重要的。 1、以前做过很多医药、农药中间体的芳香族卤代化合物的常量定量分析,没有自动进样器,用外标法定量,确实重现性与稳定性非常差,结果经常受到搞合成同事的质疑。其实,仔细分析原因不一定就是外标法不适合这种定量分析,首先我们的实验室仪器和手段是否调整到一种稳定而合理的状态了,比如,衬管是否洁净,玻璃棉的位置是否合适恰当(能否使样品尽可能的汽化) 、汽化温度是否合适、色谱峰形是否对称(也就是样品
14、与色谱柱健合相是否匹配) 、附近有没有其它色谱峰的干扰、选用什么进样方式(如快速进样还是热针进样)等等因素的影响都需要考虑,如果这些因素都考虑了,按照 GMP 方法验证对于精密度的要求,同一样品进 6 针以上的 RSD 和配制 6 个样品的定量结果 RSD 都能满足小于1.5%的要求,那么这个方法用外标法就是完全适用的,但是前面的影响因素是一定要都考虑到的,否则谈论这个方法是否适用就有失偏颇了。在做过的许多出口产品的定量分析方法当中有许多是一些医药公司提供的比较完善而验证过的方法,内标与外标都有(他们用的都是自动进样)精密度都能满足 RSD 小于 1.5%的要求,当一个方法能够满足测试要求的时
15、候,无论内标外标,都是可行的,当然有一个分析成本和分析时间的问题,内标的成本和控制溶液、样品溶液的配制当然要比外标要高和麻烦一些了。而有些时候,可能受你实验室现有仪器和附属设备的影响,达不到一定的要求,而还必须进行定量分析,有时外标的结果可能就要差一些,这时,你可能就要考虑用内标法了,可以排除手动进样的误差、分流歧视的影响、包括一些未知因素平行误差的影响,这时内标可能就显示出它的优势来了。2、上面已经提到当做方法验证的时候,当同一样品配制 6 个样品溶液用所选用的外标法进行定量的时候,RSD 都满足 1.5%的要求时,也分为两种情况,小于 1%和大于 1%小于1.5%。如果 RSD 的结果小于
16、 1%,那这个方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如果 RSD 的结果大于 1%而在 1.5%略低一些的范围活动时,这个方法的可行性就将受到质疑,毕竟这是方法验证,你就要考虑上面 1 所提到的影响因素的影响了,如果排除掉以上的影响因素,RSD 还是在 1.5%附近,就要尝试内标了,如果内标结果的 RSD 很好,就证明你的这个方法受实验条件的影响很大,只能用内标了,或者干脆将原方法做大的变动,再尝试用外标法测试。 3、而对于微量分析,比如农药和兽药残留的分析、环境分析等,根据不同的限量标准要求对于精密度的要求也比常量分析的要求要宽松的多,RSD 有时可以允许达到 10%甚至更高,这时可能外标法有更大的应
17、用空间。 4、单从精密度方面去考虑,排除其它成本和效率的因素,个人认为还是内标优于外标。曾经做过一个中间体二氨基丙醇的常量定量分析,以二乙醇胺为内标,RTX-5 amine(碱改性) 15m*0.32mm*1.0um 色谱柱分析,将配制好的控制溶液(含有内标物)自动进样器进 6 针,目的物(二氨基丙醇)与内标物(二乙醇胺)峰面积比率的 RSD 为 0.18%,而只对这六针样品的目的物峰(二氨基丙醇)面积求 RSD,结果为 0.71%,通过这一实例的结果大家就会发现到底哪个方法精密度更好了,当然是内标更好了。当然这个化合物的检测方法最后根据上面的验证数据用内标和外标定量都是可以的,实验室可以自由
18、选择。但内标与外标精密度结果的差异是显然存在的事实。 结论:应用外标法能够满足要求,首选还是外标法了,毕竟简单而省事。对于精密度要求比较高、结果准确度会产生重大影响、实验室条件不是很理想的等等条件下,用内标法还是必要的。无论应用那种方法,方法的验证和确认都是很重要的,只要是按照程序经过验证和确认的方法,都有其应用的空间的。基本操作技术沉淀的过滤、转移1、沉淀法作为重量分析法的主要方法,获得满意的沉淀致关重要。因此在沉淀法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标准(操作规程 )所规定的条件进行。沉淀完毕待溶液澄清后 (或过滤前)应滴加 12 滴沉淀剂于上层清液上,液滴下落处无浑浊现象,表示沉淀已经完全,否则应补
19、加沉淀剂使其沉淀完全。2、沉淀的过滤方式分为两种:(1)常压过滤。沉淀需要灼浇的,使用滤纸和普通玻璃漏斗进行过滤。滤纸应使用定量滤纸(无灰滤纸) ,这种滤纸每张灼烧后的灰分重量应0.1mg。滤纸分为慢速 (红带)、中速(蓝带) 、快速(白带),晶形沉淀一般用慢速滤纸,非晶形沉淀一般用中速或快速滤纸。滤纸多用四折法折叠,放开后为 60角,滤纸折叠好后应撕去一角,放入漏斗应与漏斗吻合,再用蒸馏水润湿滤纸压紧,使其紧贴漏斗壁,并将空气全部排出 (已经定容需进行干过滤的不在此例) 。漏斗颈最好能充满无气泡的水柱,以加速过滤速度,盖上表皿待用。过滤时,左手拿烧杯,右手持玻璃棒。玻璃棒从烧杯内抽离液面后,
20、应在杯壁轻轻点靠一下,使玻璃棒上带出的溶液顺势流回烧杯,然后再开始过滤。过滤时,玻璃棒应垂直于滤纸的厚层处,溶液应沿玻璃棒流到滤纸上,其液面高度不超过滤纸的 2/33/4 处。停止倒液时玻璃棒暂不要离开烧杯,将烧杯往后倾,此时玻璃棒仍在漏斗上方,溶液回到杯口以下后,再将玻璃棒轻轻上提离开杯口,放入烧杯内,使玻璃棒靠向里侧放回实验台上,盖上表面皿。如果滤液还要进行其他项目的测定,漏斗颈的斜尖端处,应紧贴下方接滤液的容器内壁,滤液从颈管顺杯壁流下,以免溅出。(烧杯应加盖表皿)(2)减压过滤。使用这种方法过滤只适应于烘干称重,不需灼烧。它是使用微孔玻璃坩埚(或微孔玻璃漏斗)过滤,一般与小型真空泵相连
21、接,过滤沉淀速度比较快,过滤方法同(3)条。3、为了不影响过滤速度和便于清洗,沉淀过滤多采用“倾泻法” 。其方法为:过滤时每次只将上层清液倾入漏斗中,全部清液倾倒完毕后,沉淀仍留在烧杯内,洗涤时用洗瓶将洗涤液沿杯上沿淋入烧杯,用玻璃棒搅起沉淀,澄清后再将上层清液倾入漏斗,一般在烧杯中洗 45 次,再将全部沉淀转入漏斗中。4、转移沉淀时(操作应小心,此时 1 滴沉淀物的损失,将导致很大误差),将玻璃棒横在烧杯口正中,用左手食指压在玻璃棒的 1/3 处,用洗瓶将烧杯内沉淀全部( 通过玻璃棒)洗入漏斗中。5、漏斗内沉淀的洗涤,用洗瓶沿滤纸上沿将洗涤液冲下,并轻轻冲洗沉淀,使其在漏斗内搅起,以达到充分
22、洗涤的目的。每次洗涤溶液用量有必太多(以没住沉淀为宜) 但次数应多一些,沉淀洗涤干净与否,一般是检查滤液的 pH 值,或是否有 Cl 存在来判断。方法:将下方接滤液的器皿偏离漏斗颈并用洗瓶吹洗颈管,用点滴板或表面皿承接 12滴滤液,加 1 滴 AgNO3 溶液,如不显白色 AgC1 沉淀,证明已经洗净。(检查酸碱性用pH 试纸)6、将带有沉淀的滤纸卷裹好,( 沉淀应包裹在里层)放入已经恒重的坩埚内,置于电炉上初步灰化,再放入高温炉进行灰化,继续升温,其间应将炉门打开 12 次,使炉内空气流通促使灰化完全,当升至规定温度沉淀灼烧完成后,用长坩埚钳将坩埚取出,小心平稳置于炉边石棉板或其他干净耐热台面上,盖上坩埚盖放置 35 分钟,再放入干燥器内。待放置至室温后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