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雅人深致【摘要】:晚清的“同光体 ”诗派,在整个中国传统诗学的历史发展中,位居链条的最末端,其诗学理论的性格是为整个诗学传统作总结,无论是调和唐宋,沟合诗与学方面,都有突出的表述。但是,五四新文学的迅速崛起,其理论中所内含的新文学的倾向却被白话文学平民文学所掩埋、所遗忘。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沈曾植及其诗学理论,同样也是被遗忘了,沈曾植(1851-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安徽护理巡抚。宣统二年辞官归里。清亡后以遗老居上海。生平事迹载于清史稿本传、宋慈抱嘉兴沈曾植传 、谢凤孙沈公墓志铭 、王蘧常沈寐叟年谱 。沈曾植是近代杰出的学者,陈寅恪称为“近世通儒” ,
2、王国维称他是集有清三百年学术之大成且继往开来的学者(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胡先骕海日楼集跋以为他是“ 同、光朝第一大师,章太炎、康长素、孙仲容、刘左庵、王静庵先生,未之或先也”。而且做为诗人,被陈衍等人尊称为“同光体之魁杰” ,其诗被钱仲联先生推尊为近代“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 的典型代表,其诗学钱仲联先生称是“发千古之秘 ”(梦苕庵诗话) 。他邃于旧学,于经、史、音韵训诂、西北与南洋地理、佛、道、医、古代刑律、版本目录、书、画、乐律等,无不精通。且与当时闻人多有交游,举其著者,如与张之洞论新政,与李慈铭、李文田、洪钧等论西北地理,与杨文会、欧阳竟无论佛学,与王国维论音韵,与陈衍、陈三立、朱
3、祖谋、张尔田论诗词等等。钱仲联先生在论沈曾植的学术成就一文中,从经学、史地、佛学及道教、文学、版本目录校雠、碑帖书画、刑律等方面,对沈氏的学思世界作了大致的勾勒,但多是引而不论、案而不说,因此很值得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而且,王国维认为沈氏言论颇精微, ”趣博而旨约,识高而议平” ,在近代学术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若学者有所取法, “得其片言,具其一体,犹足以名一家、立一说”(寿序) 。而且,对整个“ 同光体”及其具体诗人的研究,在近代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显得十分薄弱,甚至是忽略或者一笔带过。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是,对诗人的具体研究尤其缺乏。有鉴于此,本文尝试着对沈曾植的诗学作一论述。
4、论文分三章加以论述(第三章存目)。前两章是对沈曾植诗学的讨论,而第四章主要是考察“同光体” 诗学的一般特征,是为沈曾植诗学提供一背景式、衬托式的讨论。第一章是对沈曾植生平经历、学术范围与方法以及学术性格与思想史意义的介绍。在对沈曾植的一生作简要的概述中,着重突出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对其学术范围的介绍,主要陈说他的经学、史学舆地与佛学三个方面的见解与卓识,并说明他的治学风格与方法是究源委、观会通与虚实迭用、知类通达的融合.而其学术性格与思想史意义,则根据对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一文的理解加以阐说.认为沈曾植的学问内容及其变迁与递进,所表现出的讲求义理与用世就是“汉宋兼采” 的进路.在对清代学术继
5、承的基础上,表现出由注重证据向注重解释转移的倾向,并且在研究淦释中有浓厚的对生活时代的存在感受,透露出对当前国事的忧伤、感叹以及对现实、未来的关念。第二章是对沈曾植诗学的论说,由六节组成,分别以六个议题展开.第一个议题是对沈曾植诗学渊源的介绍。在解说中,突出他与袁叔的诗学交往,表明他们之间有相近的诗学路径,而且沈曾植十分欣赏袁起诗中所表现出的玄理思致。在对袁艇、樊增祥、李慈铭关于唐宋诗争论的评论时,透露出沈曾植对宋诗的推重。由此而转入对沈曾植诗学、诗法所从出的秀水派的解说.秀水派诗人师法黄山谷,是以学入诗的典型,而沈曾植又把秀水派发挥到了新的高峰。值得特别表出的是,在以宗宋为主的“同光体 ”诗
6、人中,沈曾植对近代诗人龚自珍的领会与接受,正是他的诗学思想之“不取一法,不坏一法” 主张所含有的兼容并包性格的具体表现。第二个议题是对沈曾植诗学“三关” 说的分析。沈曾植诗学“三关 ”说,是在陈衍诗有 “三元”说的基础上易“ 开元”为“元嘉”而成。这一变换,使原有的意蕴大变。本文尝试着从两个层面,即玄理与义理层面加以论说。在玄理层面,沈曾植着重论说通元嘉一关的方法,纠正了刘舰“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之说的片面,从玄、佛之学对诗风影响的角度来阐说支、谢二诗相续的关系,二人都是秉其所学以入山水景色中,情与景与理的结合,在通神会性中发挥了诗在理致情思上的表现功用。这一见解说明了诗风的转变也缘于玄风(
7、学风) 的转变。有见于此,沈曾植更把诗人之学扩之到对儒学、理学与佛学等学理都要有深入的研究和所得。在论说中,更重要的是沈曾植对诗之三要素“意、笔、色” 的诊释。他借助佛教天台宗之“三谛 ”与唯识宗之法相 “三性”的理论思维,深入阐发了这三要素的关系,说明意、笔、色各自内涵在具体诗篇中是融洽统一、不相妨碍而又统体含摄。这是对新诗境如何营造的全新说明。在义理层面,沈曾植对杜韩一系诗人诗作的解说,表明他们都有从儒家经?【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3【分类号】:I207.25【目录】:插页:沈曾植止庵诗集叙手迹 4-6 中文提要 6-11 英文
8、提要 11-13 引论 13-15 第一章沈曾植的生平、学术及思想史意义15-30 一、生平经历 15-18 二、学术范围与方法 18-23 三、沈曾植的学术性格与学术史贡献 23-30 第二章沈曾植的诗学思想 30-3 第一节、诗学渊源 30-35 第二节、 “三关” 说之分析 35-551、 “三关”说的诗玄层面 36-432、 “三关”说的义理层面 43-453、 “三关”说的特征 45-484、 “华严诗境”:沈曾植诗学 “三关”说的意向 48-554.1、 “解脱月” 与“活六朝”的象喻意指 48-504.2、字字华严法界来 50-524.3、生命的证悟 52-534.4、典型的综合
9、与顽强的超越:来自书法的佐证 53-55 第三节、 “雅人深致”说的分析 55-671、 “雅人深致”的内涵 55-602、 “雅人深致” 说的政治文格 60-643、 “雅人深致” 说与“以禅喻诗 ”论的对反 64-67 第四节、字重光坚:沈曾植的“以经发诗” 观念 67-791、释 “字重光坚”67-702、言与道:人文文学与文化精神 70-713、意义之网:“以经发诗”的根源71-774、学道如学诗 77-79 第五节、沈曾植诗学的“因时” 观念与文化视域 79-881、诗史诸现象的论说 79-842、时义的“观” 场 84-88 第六节、沈曾植诗学与书学的精神意向同构 88-31、问题的导出 882、沈曾植书学述要 88-943、诗学与书学的对勘 94-984、 “尚文”:文化社会的取向 98-3 第三章沈曾植的藏书题跋与诗学( 存目)3-102 第四章美感兴味的转移-“同光体”诗学特征的一般考察 102-119 一、唐宋诗学的发生语境 102-106 二、与时相通的意念 106-109 三、 “学人诗” 的提倡109-113 四、诗人主体精神的高扬 113-114 五、对近代诗学风尚的继承及政治倾向 114-119 附录一“同光体” 诗学系年简表 119-128 附录二参考文献举要 128-13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