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A C C A C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C C C B D D B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D D D D A B A B B1C 【解析】题干中列举夏朝和商朝的历时与王位传承次数。这反映了王位世袭制的结果“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出现的,A、D 项错误;B 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因此本题选择 C 项。2D 【解析】从材料中“率乃师伐夙夷” ,可知周王
2、命令诸侯出征作战,A、B、C 项虽然是诸侯应尽的义务,但与材料不符,故 D 项符合题意。3A 【解析】依据材料“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 ,可知强调的是宗族血缘的沿袭,体现了宗法制,故 A 项正确;郡县制下打破了血缘关系,废除了世卿世禄,与材料强调的传宗接代不符,故 B 项错误;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上,并不是强调传宗接代,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强调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与传宗接代无关,故D 项错误。4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破坏,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动摇,正确答案为 A 项。B 项不能反映题干主旨;C 项从题干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3、D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5C 【解析】皇帝的称号、言行等都有专用的称呼,秦嬴政是要用这种做法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突出皇权的地位和尊严,故 C 项正确。题干是主要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不是彰显秦始皇功绩和维护中央政府的尊严,排除 A、B;D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6C 【解析】题干中提到“制曰”可见是一种制度。 “始皇帝”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是秦始皇将帝位传之子孙。故选 C 项。7A 【解析】驰道是秦都咸阳通达各地的官道,驰道的修建有利于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与郡县制的作用相似,故 A 项正确;B、D 两项是加强皇权的措施,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直接关联,故排
4、除;秦朝废分封,行郡县,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8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郡县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9D 【解析】公元前 221公元前 206 年属于公元前 3 世纪晚期,正确答案为 D 项。10B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出身寒门,升官无望,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晋时期世家大族把持着政治特权,实行九品中正制,所以本题选 B 项。A、C、D 不符合题意。11D【解析】由材料“唐代制度选拨人才行政事务”等关键信息可知, “这两种制度”分别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所以答案选 D。察举制在汉代,凭借孝
5、廉选拔人才;秦朝开始设立三公九卿制,协助皇帝管理全国事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2A 【解析】诗 中 所 涉 及 的 制 度 是 科 举 制 。 科 举 制 的 实 行 有 利 于 社 会 阶 层 的 流 动 , 故A 项 正 确 。 B 项 说 法 过 于 绝 对 ; C、 D 两 项 说 法 不 符 合 史 实 。13C 【解析】材料中说到:“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可知该朝代重用文人,是宋朝吸收唐朝灭亡的教训重文轻武的结果,所以 C 项正确。14C 【解析】 “对辽阔疆域的管辖”说明它是个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排除 B、D 两项;由题干材
6、料中“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可知是元朝的行省制,而非西汉的郡国制,故正确答案为 C 项。15C 【解析】材料中“万年红”说明朱元璋推行贴春联的目的是希求朱家统治万年永驻,即企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答案选 C,A、B、D 三项含义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16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代宰相制度的废除,题眼是“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材料无法体现官员晋升相对容易,故 A 项错误;由“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信息可知,明朝初年对中枢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即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选拔趋向严格,故 C 项错误
7、;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D 项错误。17D【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说明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所以答案选 D。18D 【解析】材料提到,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 D 项正确。A、B、C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19B 【解析】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地反侵略战争,故 B 项正确。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A 项错误;三元里抗英发生于广州郊外;D 项明显与史实不符。20B 【解析 】依据所学,题干所
8、给材料中“在清朝咸丰年间” “ 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 ”描述的是 18561860 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故 B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与题干中“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 ”不符,故 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干中“英法”不符,故 C、D 两项错误。21C 【解析】依据所学,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故 C 项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属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故 A,B 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 1900 年,此时洋务运动已破产,故 D 项错误。22D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提示词“东沟海战”和“致
9、远” ,可以判断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有关。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抗敌,在舰艇受重创的情况下,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故答案选D。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23D 【解析】根据题目中“拳匪”即义和团的别称,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即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故 D 项正确。24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与该运动相符合的是 D 项。A、B、C 三项明显与义和团运动不符。25D 【解析】根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
10、叙用”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禁止中国人民反帝,出自辛丑条约 ,故应选 D。26A 【解析】材料中提到遭受日本侵略的地区是东北松花江,根据所学可知为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妥协退让,1932 年日本占领东北,东北地区沦陷。A 符合题意;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上海;七七事变发生在华北。27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主要在华北地区进行抗战的武装部队。它是由长征到陕北的红军改编而来,全称是“国民革命第八路军” ,按投入抗战的序列又称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故帽徽应该是国民政府的标志。A是新中国的国徽;B 青天白日标志是国民政府的国徽;C 是
11、建国后人民解放军的帽徽;D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帽徽。故应选 B。28A 【解析】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正确答案为A。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 29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1940 年 8-12 月”“破坏交通线 2000 多千米”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百团大战的特点,故 B 项正确,A、C、D 项错误。30B 【解析】 “中国捷克日本”的意思是中国经过八年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 “克”是“战胜”的意思;“南京重庆成都”的意思是抗战胜利了
12、,再次庆祝南京成为首都(南京本来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沦陷前夕蒋介石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 “重”在这是“又”的意思,因此综合分析是指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 B。二、材料题31参考答案:(1)实行察举制。 (1 分)标准:孝、廉(品行和才能) 。 (2 分)(2)由地方官员负责;根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 (2 分,照抄材料不得分)原因:地方骚乱,交通不便。 (2 分)(3)特点: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按考试成绩录取) 。 (2 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
13、会稳定。 (4 分,任答四点即可)32参考答案:(1)特权: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设置官员管理通商;协定关税。 (4 分,任答两点即可)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 分)(2)特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 分)(3)要求:于所属境内保平安;对反抗镇压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 (2 分)问题:说明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 分)(4)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分)33参考答案:(1)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
14、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4 分) 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 (2 分)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 (2 分)(2)变化: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 分)编写细目表题号 分值 测试范围 考查知识点(主干知识) 难度控制 命题意图1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夏商的政治制度 中 考查分析知识2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分封制的内容特点 中 考查阅读能力3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宗法制 易 考查基础能力4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分封制的瓦解 中 考查分析能力5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皇帝制度的建立
15、易 考查基础知识6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 考查迁移知识7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郡县制 中 考查分析能力8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难 考查分析能力9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秦朝统治的时间范围 中 考查理解能力10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九品中正制 易 考查基础能力11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唐朝的政治制度 中 考查基础能力12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科举制社会功效 中 考查分析能力13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宋代重文轻武的特点 中 考查分析能力14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元代的行中书省 易 考查基础能力15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对联体
16、现的明代统治者的政治意图易 考查分析能力16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明代制度的变革 难 考查分析能力17 2 必修 1 第一单元 清代的密折制 中 考查分析能力18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 考查分析能力19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三元里抗英 中 考查分析能力20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 考查分析能力21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甲午中日战争 中 考查基础能力22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邓世昌 易 考查基础能力23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易 考查基础能力24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义和团运动 难 考查分析能力25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辛丑条约 中 考查基础能力26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九一八事变 易 考查基础能力27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抗日 难 考查分析能力28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淞沪会战 易 考查基础能力29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百团大战 易 考查基础能力30 2 必修 1 第二单元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 考查基础能力31 13 必修 1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 考查综合能力32 17 必修 1 第二单元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易 考查基础能力33 10 必修 1 第三单元 抗日战争 易 考查基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