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答案(PDF版).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833947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1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答案(PDF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答案(PDF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答案(PDF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答案(PDF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张 家 口 市 2018 2019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阶 段 测 试 卷 高 三 生 物 答 案 第 1页 张 家 口 市 2018 2019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阶 段 测 试 卷 高 三 生 物 答 案 第 2 页张 家 口 市 2018-2019 学 年 第 一 学 期阶 段 测 试 卷高 三 生 物 答 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答案】D【解析】根据杂交实验可判断亲代含有白花基因,表现为紫花,为杂合体,由此可判断紫花为显性,白花为隐性;根据杂交实验可判断白花基因在子代没有表现,由此判断白花为隐性。选D。2【答案】C【解析】性状由基因决定,因此化验分析

2、其化学成分不能判断其基因型,A错误;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可判断其基因型,但不能保持其遗传特性,B错误;要判断其基因型可采用测交法和自交法,但要保持其遗传特性,应采用自交法,即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上玉米粒色,C正确;玉米是单性花,不能进行自花传粉,D错误。3【答案】B【解析】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假说是用遗传因子来解析的,他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但孟德尔在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时,还没有出现过基因、染色体的概念,所以B说法与科学史不吻合。B正确。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题意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

3、其中一个亲本为YyRr,分解为黄:绿=3:1,则另一个亲本中有Yy,圆:皱=1:1,另一个亲本中是rr。所以综合起来D正确。5【答案】B【解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包括:选用自然状态下为纯种、相对性状明显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研究时采用单因素到多因素的方法,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后分析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采用了假说演绎法。B正确。6【答案】B【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分离是考虑一个性状,而自由组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性状,因此基因分离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A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

4、,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B错误;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Y与y、R与r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C正确;孟德尔进行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产生雌雄各4种配子,有16种结合方式,且结合的机会均等,D正确。7【答案】A【解析】图中D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图应是雄性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图像,所以图中B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用D细胞表示,B正确;图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在人体性腺中两种分裂方式都存在,C正确;C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配对过程,应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有

5、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D正确。8【答案】C【解析】图中c表示受精作用,d表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联会形成四分体,A错误;b为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b表示减数分裂,a表示有丝分裂,两者的主要差异之一是b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C正确;d和b分别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它们在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D错误。9【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核DNA含量加倍;中期时染色体数目不变,即2n,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是染色体数的2倍,即4n,核DNA含量与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也是4n,即图像(4)。减数

6、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核DNA含量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染色体数目减半,核DNA含量恢复原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与体细胞相同,此时核DNA含量也与体细胞相同,都是2n,即图像(2)。故C正确。10【答案】C【解析】蝗虫精母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精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在低倍镜下找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后,用高倍镜仔细观察,可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B正确;蝗虫是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得到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在

7、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观察不到同源染色体,C错误;由于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D正确。11【答案】D【解析】精子形成过程中需要变形,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无变形期,正确;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正确;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会发生联会现象,错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会出现四分体,错误。D正确。12【答案】D【解析】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和精子在受精过程中是随机结合的,A正确;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B正确;减数分裂和

8、受精作用可维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C正确;受精卵中继承了双亲不等量的遗传物质,因卵细胞细胞县(市、区):_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场:_考号:_内装订线张 家 口 市 2018 2019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阶 段 测 试 卷 高 三 生 物 答 案 第 3 页 张 家 口 市 2018 2019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阶 段 测 试 卷 高 三 生 物 答 案 第 4 页质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DNA,D错误。13【答案】C【解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间没有重叠区域,A正确;基因与基因的区别主要在于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B正确;如图分析,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在同一条染色

9、体的不同位置,是非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D正确。14【答案】B【解析】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且雌雄比例为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为显性性状,不能推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F1杂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果蝇全部为雄性,说明这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具有该性状,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F1雌性果蝇与白眼雄性果蝇杂交,后代出现白眼果蝇,且雌雄比例为11,该结果不能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错误;D项实验是一个测交实验

10、,是用来验证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推断的正确性,但不是最早推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15【答案】C【解析】II片段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主要在片段,A错误;片段是同源区段,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等于女性,B错误;片段位于Y的非同源区段,其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患病者全为男性,C正确;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D错误。16【答案】B【解析】分析题意可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F2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XaY、XaXa、XAY,F2中出

11、现红眼果蝇、白眼果蝇的概率均为1/2。故选B项。17【答案】B【解析】8是白化病患者,所以其基因型是aa,而10没有白化病症状,所以其体内肯定含有一个正常的基因A。从系谱图中可知,9是一个白化病患者,推知其父母5和6的基因型均是Aa,所以10的基因型为2/3Aa、1/3AA,8和10婚配后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2)1/3,那么生一个非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2/3。10是一个色盲患者,所以其基因型是XbY,8不患色盲,但7是一个色盲患者,但其双亲都不是色盲患者,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男性(7)体内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所以推测:3为XBY,4为XBXb。由此可推知8的基因型有两

12、种可能,即XBXB或XBXb,概率各为1/2。8和10婚配后生一个色盲孩子的概率为(1/2)1(1/2)1/4,生一个非色盲孩子的概率为11/43/4。根据上述两种单独计算的结果进行综合,有四种组合,见下表:从以上分析可知,10有两种基因型,A错误;8和10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1/12,B正确;8和10所生孩子只患白化病的概率为3/12=1/4,C错误;8和10所生孩子只患色盲的概率为2/12=1/6,D错误。18【答案】B【解析】实验一中S型细菌的DNA不会被RNA酶水解,所以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因而培养皿中存在两种菌落;实验二中S型细菌的DNA会被DNA酶水解,所以不能使

13、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因而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实验三中S型细菌的DNA不会被蛋白质酶水解,所以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因而培养皿中存在两种菌落。B正确。19【答案】A【解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就不能从细菌表面脱落,离心后蛋白质外壳随细菌到沉淀物中,导致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如果对32P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就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到上清液中,从而使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A正确。20【答案】C【解析】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

14、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由细菌提供,因此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中不含35S标记,A错误;R型活细菌没有毒性,不会使小鼠死亡;加热杀伤的S型细菌失去侵染能力,不会使小鼠死亡,故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均不死亡,B错误;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技术不相同,艾弗里采用物质提纯技术和化学分析法,而赫尔希和蔡斯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但两者的实验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C正确;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

15、染病毒,D错误。21【答案】C【解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双螺旋结构;(2)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故A、B、D正确,C错误。22【答案】C【解析】DNA分子多样性是由于碱基对排列张 家 口 市 2018 2019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第 一 次 调 研 考 试 试 卷 高 三 生 物 答 案 第 5页 张 家 口 市 2018 2019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第 一 次 调 研 考 试 试 卷 高 三 生 物 答 案 第 6

16、页顺序的多样性造成的,A错误;200个碱基是100对碱基,所以其排列组合的方式有4100种,B错误;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则导致生物个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C正确;DNA分子多样性是指DNA分子的种类具有多样性,D错误。23【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过程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复制形成DNA的过程,即DNA的复制;乙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RNA的过程,即转录;丙过程表示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的翻译过程。甲、乙、丙过程依次为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A错误;甲、乙、丙三个过程

17、都需要酶的催化,且乙过程不需要DNA聚合酶,需要RNA聚合酶,B错误;甲、乙、丙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甲、乙、丙过程所需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错误。24【答案】B【解析】甲图所示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A错误;甲图中,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到左,B正确;乙是转录过程,其产物是RNA,包括mRNA、rRNA、tRNA,其中只有m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C错误;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25【答案】D【解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A正确;转录是以DNA的一条

18、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B正确;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以约20种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肽链)的过程,需要的“搬运工”和细胞器分别是tRNA和核糖体,C正确;基因控制性状,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直接控制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生化反应,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人的白化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D错误。26【答案】D【解析】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RNA含有A、G、C、U四种碱基。遗传信息蕴藏在组成DNA分子的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遗传密码。综上所述,遗传信

19、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构成的碱基不相同,A、B、C三项均错误,D正确。27【答案】D【解析】表示乙肝病毒的DNA复制过程,该过程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引起乙肝病毒的变异,A正确;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即转录,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B正确;是以RNA为模板合成衣壳蛋白的过程即翻译,需要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完成,C正确;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是逆转录过程,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U-A、C-G、G-C,表示DNA的合成过程,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T-A、C-G、G-C,因此过程与过程相比,其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D错误。28【答案】A【解

20、析】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A正确;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可改变基因的种类但是不能改变基因的数量,B错误;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不能够观察到基因突变,C错误;DNA复制过程出现差错可能引起基因突变,转录过程出现差错不是基因突变,D错误。29【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即可通过外界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诱发产生,也可以自发产生,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的特点,所以并不都是有害的,B错误;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C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人工诱变只能增加

21、突变的频率,但不能控制基因突变的方向,D错误。30【答案】D【解析】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从而可能形成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能产生许多个基因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A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正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属于无性繁殖、有丝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能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30分31(8分,每空1分)【答案】(1)常隐Aa(2)初级精母细胞1(3)男AaXBXb 9/16【解析】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

22、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则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1)分析图甲,5号和6号正常,后代女儿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的基因型是Aa。(2)乙图表示的是精子的形成过程,代表的是初级精母细胞,代表的是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此时细胞内含有1个染色体组。(3)7色觉正常,基因型是AaXBY,他与一表现正常的女性婚配后生下一个患此遗传病且色盲(相关基因用B

23、和b表示)的孩子,这个孩子是男孩,色盲基因来自母亲,这个孩子的基因型是aaXbY,精子是aY,卵细胞张 家 口 市 2018 2019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第 一 次 阶 段 测 试 卷 高 三 生 物 答 案 第 7 页 张 家 口 市 2018 2019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第 一 次 阶 段 测 试 卷 高 三 生 物 答 案 第 8 页是aXb,另一个精子的基因型是AXB,则该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XBXb。这对夫妇(父亲:AaXBY,母亲:AaXBXb)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为3/43/4=9/16。32(9分,每空1分)【答案】(1)基因突变、交叉互换

24、3(2)3/32(3)杂交、选择亲本中多对雌雄个体进行杂交测交、选择F1中的棕色小香猪与白色小香猪测交,不出现性状分离的即为纯合(4)统计大数据量的具有该性状小香猪的性别比例(例如统计500至100头)结果:若患病猪雄性多于雌性,则h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患病猪雄性与雌性差不多,则h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患病猪全是雄性,则h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解析】(1)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是由于复制而来,理论上基因组成相同,不同的原因可能是DNA复制时发生的基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如是基因突变,该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可形成3种配子,如是交叉互换,则可形成4种配子。(2)两只黑色小香

25、猪交配产下一只白色雄小香猪,即A_B_A_B_aabb,所以两只黑色小香猪的基因型都是AaBb,它们再生下一只棕色(A_bb)雌小香猪概率3/4*1/4*1/2=3/32。(3)可采用杂交的方法让需要的基因进行重组获得棕色小香猪,再利用测交进行筛选,选出符合要求的性状。(4)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可采用调查法,与性别有关则为伴性遗传,如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33(8分,每空1分)【答案】(1)苯丙酮酸(2)酪氨酸酶(3)蛋白质的结构(4)随机(5)相同(6)AABbXHXh 7/8(7)母亲【解析】图A一号家庭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有苯丙酮尿症病的女儿,说明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6、;二号家庭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有尿黑酸尿症病的女儿,说明尿黑酸尿症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B所示为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苯丙酮尿症患者缺乏酶;合成黑色素需要酶,尿黑酸尿病患者缺乏酶,据此答题。(1)据图B可知,若某患儿缺乏酶,苯丙氨酸就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其通过另一种代谢途径生成苯丙酮酸,导致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可通过尿液诊断。(2)据图可知,黑色素无法合成会导致人患白化病,合成黑色素需要酶即酪氨酸酶。(3)图B所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除此之外,基因还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4)图中三

27、种以及其他多种人类遗传病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据此可知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多害少利性。(5)由分析可知,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尿黑酸尿症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二者的遗传方式相同。(6)若两个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致病基因,则对于苯丙酮尿症这种病来说,I-3的基因型是AA;对于尿黑酸症这种病来说,二号家庭I-3与I-4不患尿黑酸症,而其女儿患病,因此I-3与I-4均为Bb;对于血友病这种病来说,I-3与I-4不患血友病,而其儿子患有血友病,因此I-3的基因型为XHXh,综合考虑I-3的基因型为AABbXHXh,据系谱图分析,II-2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BBXHY、2/3A

28、aBBXHY,II-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bbXHXh、1/2AAbbXHXh。II-2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BXH、1/3ABY、1/6aBXH、1/6aBY;II-3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4AbXH、1/4AbXh,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41/3(AABbXhY)+1/41/6(AaBbXhY)=1/8,因此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是1-1/8=7/8。(7)II-4的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有血友病,而其父亲不患血友病,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34(5分,每空1分)【答案】)(1)解旋酶(2)N(3)相对分子质量(4)鸟嘌呤核苷酸(5)GATGCGTTCG【解析】(1)活细胞内DNA双链解旋需要靠解旋酶的参与(2)模板链中有N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则在每个T处都可以形成一次终止,以形成长度不同的核苷酸链,故可以形成N种。(3)依据题干小括号内的提示电泳时根据核苷酸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进行分离。(4)G代表鸟嘌呤,实验需要在核苷酸链的G的位置形成链终止,则需要加入具有终止作用的鸟嘌呤类似物。(5)依据图1及碱基序列可知,图1中从左至右代表的碱基依次是A、C、G、T,且阅读方向向上。因此图2所对应的碱基序列应为GATGCGTTC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