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文场,简介 历史渊源 唱腔分类 主要特征 艺术流派 主要作品 生活现状 特点特征 曲目介绍,目录,简介,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尤以桂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柳州、宜山、平乐、荔浦等地最为盛行。“文场”是与清唱桂剧的“武场”相对而命名的。清代乾隆年间,江浙等地的一些说唱艺术流传到广西以后,逐步与桂林一带的方言相融合,到了清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文场职业艺人曾组成“玩子班子”,或是受雇到举办庆典丧仪的人家演唱,或是拉着胡琴曲牌走街串巷应邀卖唱(叫作唱“排街”)。文场的演唱形式有数人“坐唱”,兼司伴奏乐器;
2、有以唱为主,一人演唱的“立唱”,还有唱做结合的“走唱”。此外,另有穿戏装演唱的“文场戏”,叫作“文场挂衣”。长期以来文场爱好者业余结社组成“玩子馆”、“文场社”等,促使了文场在桂北官话地区桂林、柳州等地广泛流传。专业的和业余的演唱者形成了文场两个艺术流派,前者声腔演唱色采华丽,后者风格质朴深沉。,历史渊源,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浙江一带的时调小曲传入广西,在流传中逐渐与桂林方言融合,并受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至清末逐渐形成了以桂林方言演唱的、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它以唱为主,间有说白。 演唱形式为数人坐唱,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分,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 担一个角色。每个
3、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为扬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云板、碟子等。也有化妆、穿戏装演唱的,叫“文场挂衣”。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场进入剧场走上舞台,表演形式出现了站唱,即演唱者一人手执云板或碟子击节演唱和配以小乐队伴奏和有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走唱”。,广西文场的音乐唱腔分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有“越调”、“丝弦”、“南词”、“滩簧”,俗称“四大调”;小调有“叠断桥”、“剪剪花”、“寄生草”等近50首 “越调”擅表欢乐,“滩簧”宜表怨怒,“丝弦”常表衰思,“南词”则适用于哭诉。 其中除南词外,均各有派生曲调,叫“垛字”或“垛子”、“课子调”,“垛字”节奏明朗,灵活性大,往往在唱
4、词过长唱段过多而情绪又需变化时应用多用。 来演唱有故事、有人物、有唱、有白、韵散结合的成套脚本和单出唱本;小调唱腔现存有“寄生草”、“倒扳桨”、“码头调”等50多个曲牌,多用来演唱描述一事一物的抒情短小段子,有时也在以越调为主的大调曲本中穿插使用。大调唱词多为七言、十言上下句,小调多为长短句,押韵和四声平仄以桂林方言为准,唱时讲究字正腔圆。每个声腔曲调各有特点,在表达喜怒哀乐种种不同情感方面各有擅长,总的特点是柔和细腻而又含蓄。文场的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称为“五件头”,后来又增添了调胡、二胡,以阮代替了一度使用过的月琴、秦琴。击节乐器除鼓板外,还有碟子、酒盅等。小调
5、有“马头调”、“满江红”、“打扫街”、“骂玉郎”、“寄生草”等约50首,由于数量多、各有特色,加上大量衬词衬腔可资运用,使小调色彩显得更鲜明,更生动活泼 大调唱词多为七言、十言上下句,小调多为倚声填词。器乐曲牌,俗称过场音乐,有一枝花、绮罗香、望妆台等约20首,多由民间乐曲或姐妹戏曲移植过来 。,主要特征,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笛子(俗称“五件头”),后来又增加调胡、二胡,以阮代替一度使用过的月琴、秦琴。击节乐器除板鼓外,还有碟子等。文场的艺术名家有清末的李子忠、金紫臣、章幼圃等。著名文场艺人王仁和在20世纪60年代对文场音乐革新 有很多贡献,创造了大调中南词声腔的“诉
6、板”,加强了文 场的艺术表现能力。段子有武二探兄、醉打山门、贵妃醉酒等近100个。新作品有江竹筠、 韩英见娘、江姐进山、漓水情 深等。它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演唱形式为数人坐唱,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分,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每个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为扬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云板、碟子等。也有化妆、穿戏装演唱的,叫“文场挂衣”。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场进入剧场走上舞台,表演形式出现了站唱,即演唱者一人手执云板或碟子击节演唱和配以小乐队伴奏和有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走唱”。,艺术流派,广西文场艺术流派的形成,基本是以专业和业余不同的演唱风格而划
7、分的。文场早期的职业艺人多为盲人,他们结合组成“玩子班”,或受雇为某一家人演唱,或拉着胡琴走街串户卖唱,他们的唱腔朴实无广西文场著名唱家朴实华,被称为“瞎派”。一些志同道合的业余文场者则组成“玩子馆”或“文场社”,他们自唱自娱,并共同切磋技艺,唱腔追求华丽彩,被称为“光派”。广西文场历代 著名唱家有李子忠、金紫臣、王仁和、刘玉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把曲艺艺人组织起来,于1962年建立了桂林市曲艺队,其中亦有文场艺人加入。为了发展广西文场艺术,招收培养了新的 一代文场演员,他们在王仁和、刘玉英的传授指导下取得很大成绩,著名者有何红玉、 陈秀芬、阳继福、李伟群等。今天,广西
8、文场伴随着美丽的桂林山水,以其传统的艺术 魅力,以新的内容和新表现在文艺舞台上。,主要作品,广西文场的传统词丰富。成套的唱本所唱曲目内容多取自明清的传奇小说。如玉簪记、 白蛇传 、西厢记等。近年来创作了一些歌颂桂林山水风光的抒情小段,如画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游等。 琵琶记、西厢记 、 红楼梦 等作品,加上单出唱本双下山、王婆骂鸡、东方朔上寿等60出左右。段子有武二探兄、醉打山门、贵妃醉酒等近100个。新作品有江竹筠、韩英见娘、江姐进山、漓水情深等 广西文场代表曲目武二探兄,其腔结构是典型的小调曲牌连缀形式:扬州满江红叠落金钱银纽丝剪剪花倒板桨安庆调虞美人琵琶玉掐菜苔马头调骂玉郎绣荷包弋
9、板浙江满江红扬州满江红。,生活现状,广西文场历代著名唱家有李子忠、金紫臣、王仁和、刘玉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把曲艺艺人组织起来,于1962年建立了桂林市曲艺队,其中亦有文场艺人加入。为了发展广西文场艺术,招收培养了新的一代文场演员,他们在王仁和、刘玉英的传授指导下取得很大成绩,著名者有何红玉、陈秀芬、阳继福、李伟群等。 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每个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为扬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云板、碟子等。也有化妆、穿戏装演唱的,叫“文场挂衣”。参加这次演唱会的有桂林城区及荔浦、灵川、平乐、柳州、宜州、罗城、融安等地的
10、10支代表队,共约100多人,演员中年龄最大的已73岁。一连三天演出的精彩节目,包括玉簪记白蛇传西厢记等名剧选段,以及画中游七星夜游等小调。演出结束后,代表们还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广西文场的历史和现状,共商繁荣广西文场之大计。 广西文场伴随着美丽的桂林山水,以其传统的艺术魅力,以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手段,展现在文艺舞台上。广西文场是广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广西文场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编号为780-87,申请单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为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广西曲艺家协会主办的2008广
11、西传统文场演唱会于8月27日至29日在桂林举行,受到曲艺迷的热情追捧。,特点特征,广西文场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文场的演唱形式有数人“坐唱”,兼司伴奏乐器;有以唱为主,一人演唱的“立唱”,还有唱做结合的“走唱”。此外,另有穿戏装演唱的“文场戏”,叫做“文场挂衣”。广西文场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分,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场进入剧场走上舞台,表演形式出现了站唱,即演唱者一人手执云板或碟子击节演唱和配以小乐队伴奏和有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走唱”。 广西文场音乐包括大调唱腔、小调唱腔、大小过门、引子、尾子和过场音乐。 大调唱腔有“越调”、“滩簧”
12、、“丝弦”、“南词”,称为“四大调”,多用来演唱有故事、有人物、有唱、有白、韵散结合的成套脚本和单出唱本;“越调”擅表欢乐,“滩簧”宜表怨怒,“丝弦”常表衰思,“南词”则适用于哭诉。 大调唱词多为七言、十言上下句,小调多为倚声填词。器乐曲牌,俗称过场音乐,有“一枝花”、“绮罗香”、“望妆台”等约20首,多由民间乐曲或姐妹戏曲移植过来。 其中除“南词”外,均各有派生曲调,叫“垛字”或“垛子”、“课子调”,“垛字”节奏明朗,灵活性大,往往在唱词过长唱段过多而情绪又需变化时应用。 小调唱腔有“寄生草”、“倒板桨”、“码头调”等50多个曲牌,多用来演唱描述一事一物的抒情短小段子,有时也以越调为主的大调
13、曲本中穿插使用。大调唱词多为七言、十言上下句,小调多为长短句,押韵和四声平仄以桂林方言为准,唱时讲究字正腔圆。每个声腔曲调各有特点,在表达喜怒哀乐种种不同情感方面各有擅长,总的特点是柔和细腻而又含蓄。 广西文场的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笛子(俗称“五件头”),后来又增加调胡、二胡,以阮代替一度使用过的月琴、秦琴。击节乐器除板鼓外,还有碟子等。,曲目介绍,广西文场的传统唱词丰富,所唱曲目内容多取自明清的传奇小说。成套的唱本有玉簪记、白蛇传、琵琶记、西厢记、红楼梦等作品,加上单出唱本双下山、王婆骂鸡、东方朔上寿等60出左右。段子有武二探兄、醉打山门、贵妃醉酒等近100个。新作品有江竹筠、韩英见娘、江姐进山、漓水情深等。还有一些歌颂桂林山水风光的抒情小段,如画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游等。,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