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地处北纬 22512359、东经 1010810234之间。北与镇源、新平两县相连,东与元江、红河、绿春三县接壤,南临江城县,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东西横距 64 千米,南北纵距 135 千米,总面积 5459 平方千米,山区占 99.8%。总人口 37.78 万人(2006 年),有哈尼、汉、彝、傣、拉祜、布朗、回等民族。全县辖 2 个镇、13 个乡(其中 2 个民族乡):联珠镇、通关镇、新安乡、孟弄彝族乡、团田乡、新抚乡、景星乡、鱼塘彝族乡、龙潭乡、文武乡、坝溜乡、泗南江乡、那哈乡、雅邑乡、龙坝乡。共有 4 个居委会、163个行政村。县政府驻联
2、珠镇。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即哀牢山脉中段。全县地形北部狭窄、南部较宽,似纺锤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最高点在东北部碧溪乡的大尖山,海拔 2278 米,最低点在南部泗南江乡的榄皮河与龙马江汇流处,海拔 478.5 米。主要河流有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杩木河,简称“三江五河“,均属红河水系。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并从县城而过,并建有游览式大型纪念标志园。全县 2/3 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1/3 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特产有紫米、竹笋、木耳、紫米封缸酒。为全国紫胶、黄金
3、主产县之一。213 国道和楚江省级公路在县城纵横交叉墨江县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即哀牢山脉中段。在地质构造上处青、藏、滇、缅、印、尼“歹” 字形构造体系东支中段及永平一思茅地槽南段的东北部。全县地形北部狭窄、南部较宽,似纺锤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最高点在东北部碧溪乡的大尖山,海拔 2278 米,最低点在南部泗南江乡的榄皮河与龙马江汇流处,海拔 478.5 米。全县山区半山区占 99.8,丘陵谷地仅占 0.1,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据 1984 年墨江土壤普查统计,全县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墨江县境内 “三江五河“ (把边江、阿墨
4、江、泗南江,他郎河、布? 河、坝干河、杩木河、坝卡河)纵横交错,已查明水资源总量达50.35 亿立方米,人均 14370 立方米,理论水电装机容量达 124.24 万千瓦。五年内,将开发泗南江水电站(概算总投资 13.97 亿元,理论水电装机容量 20.1 万千瓦,现已开工建设) 、龙马江水电站(概算总投资 21.39 亿元,理论水电装机容量 28.5 万千瓦) 、居甫渡水电站(概算总投资 22.69 亿元,理论水电装机容量 28.5 万千瓦) 、崖羊山水电站(概算总投资 8.74 亿元,理论水电装机容量 12 万千瓦,现已开工建设) 、石门坎水电站(概算总投资 9.29 亿元,理论水电装机容
5、量 12 万千瓦) 、新平寨水电站(概算总投资 4.21 亿元,理论水电装机容量 6 万千瓦) 、阿墨江三级水电站(概算总投资 29.95 亿元,理论水电装机容量 39 万千瓦)9 个水电项目,投资总额在 110 亿元左右。待全部电站建成后,墨江县的水电站装机容量将达 102 万千瓦、将成为全省中型水电站基地。水电产业年实现利税将超过 1 亿元,成为墨江县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墨江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粮食实现自求平衡;初步形成以烤烟、甘蔗、橡胶、茶叶、松脂、畜牧业为骨干,紫胶、紫米、药材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紫胶产量全国第一,墨江紫米因有“贡品“ 之名而远销京、津、沪、
6、杭,是全国有名的“紫胶之乡“ 、“紫米之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墨江县只有茶厂、土纸厂等几家手工作坊。现已建成冶金、电力、建材、林产、化工等工业门类。墨江金矿是云南省黄金行业最大的生产企业,是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墨江酒厂的产品两次荣获国际金奖,改写了“云南只有名烟没有名酒“的历史。2007 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58728 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3.7%。增幅同比提高7.7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49825 万元,比上年增长 0.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1.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195 万元,比上年增长 31.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2.3%,
7、其中:工业增加值 29208 万元,增长 46.9%;建筑业增加值21987 万元,增长 18.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57708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6.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 GDP 为 4189 元,比上年增加 832 元。墨江县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全县 23 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l3 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有四季如春之称,干湿季明显。全县年平均气温 17.8,最冷月为 1 月,平均气温 11.5;最热月为 6 月,平均气温 22.1。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 1974 年 1 月 5 日,为零下 4。极
8、端最高气温出现在 1969 年 5 月 16 日,为 34.2。以气象学(候温小于 l0为冬季,l0 至 12为春秋季,大于 22为夏季)的划分标准,墨江有 345 天为春秋季,20 天夏季,无冬季。墨江县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因受大陆高原西部干暖气流的影响,天气晴朗少雨,空气干燥,为干季。5 10月,受印度洋孟加拉湾潮湿气流和北部湾太平洋潮湿气流的影响,降雨日多,形成雨季。墨江县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结合产业发展,突出产品特色,组织项目申报,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
9、建设,狠抓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县有民族歌舞团 1 个,国内演出 47 场;图书馆 1 个,馆内藏书 58214 册(件) ;文化馆 1 个,举办展览 3 次,组织文艺活动 11 次,举办训练班 5 次;乡镇文化站 15 个,组织文艺活动 57 次;电影放映单位 3 个;文物管理所 1 个,文物藏品 11 件;广播电台一座,广播人口覆盖率 93.51%,电视人口覆盖率 93.51%。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年内举办运动会 5 次( 单项比赛)。妇女、少年儿童、中老年健身运动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贯彻实施。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增加,
10、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运行,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全县共有卫生机构 21 个,实有病床床位 508 张,卫生技术人员 489 人,每千人拥有病床 1.34 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1.29 人。全县共有 283408 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 94.3%。宁洱县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清初始,普洱城内外就有“城畔荷风” 、 “龙潭秋月” 、 “天壁晓霞”、“仙洞春云”、 “东岑兰萼”、 “西岭温泉”、 “茶庵鸟道”和“ 回龙夕照”素称“普阳
11、八景”的风景旅游点。现部分景点已不存在,但遗址犹存;新建景点有天壁山、观音山、小黑江森林公园、板山古茶树及茶园、把边江和小黑江低热河谷风光及咖啡园等。纪念地有省级文物民族团结誓词碑、省级磨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土陵园等。宁洱县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7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86510 万元(现价,下同) ,比上年同期增长 20.9%,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实现产值 20547 万元,比上年增长 66.9%,重工业实现产值 65963 万元,比上年增长 11.4%。建筑业快速发展。由于受“6.3”地震的影响,我县城乡大量民房和单位办公楼的灾后恢复重建带动下,极大的促进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12、。2007 年,全县实现建筑业产值 54493 万元,比上年增 87.3%。房屋施工面积 1005935 平方米,比上年增 10.9 倍,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875644 平方米,增长 17.9 倍,其中,住宅竣工面积 679509 平方米,增长 42 倍;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11655 万元,同比增 19.2%。交通运输稳定增长。2007 年年末全县拥有民用汽车 5148 辆,比上年增长 9.9%;公路货运量达 140 万吨,比上年增长 18.6%,旅客运输量346 万人,比上年增长 12.0%。邮电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 5991 万元,同比增 21.4%。由于地震影响房屋拆除较多
1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由 27318 户减少到 17169 户,下降 37.2%;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68654 户,比上年增加 26054 户,增长61.2%。宁洱县孕育了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底蕴,是世界茶源、普洱茶都、茶马古道的源头。自清雍正七年(1729 年)设府起,已有 278年历史。勤劳智慧的宁洱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出了独特的普洱茶加工工艺,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使宁洱在历史上就形成了茶事兴旺、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文化昌盛的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中心。这里地灵人杰、人文昌盛。建有百年老校普洱中学,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磨黑中学,点燃了思普区第一颗革命火种,是云南省革
14、命老区;培育了全国英模张培英和著名彝族电影演员杨丽坤;建有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2006 年 6 月 10 日,该碑被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 8 月 17 日,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宁洱县自然资源丰富,其中,林地面积 291.10 万亩,耕地面积(含轮歇地)62.8 万亩,宜农、宜林、宜牧的荒山灌丛 175 万亩。森林覆盖率 40.65%,林木蓄积量 1236 万立方米,是滇南林区之一;有岩盐、煤、铜、铁、铅、锌等矿藏资源和石灰石、彩色石等建材资源;境内河流纵横交错,长 5 千米以上的有 121 条。水能蕴藏量 53.68 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
15、16.1 万千瓦;野生动物种类有猕猴、长臂猿、金丝猴、黑熊、鹿、野猪、豹、岩羊、穿山甲、蟒蛇、灵猫、绿孔雀、锦鸡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宁洱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核算 2007 年报表显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5.2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10 万元,增长 15.1%;第二产业增加值 3.64 万元,增长 10.0%;第三产业增加值 6.49 万元,增长 22.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 7831 元,增长 16.8%。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 34.5:25.1:40.4 调整为33.5:23.9:42.6。财政收支大幅增长,全县
16、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 15115 万元(不含基金收入) ,比上边同期 10327 万元增收 4788万元,增长 46.4%。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322 万元,同比增长 57.2%。完成基金收入 3324 万元,同比增长 430.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6018 万元,同比增长 30.9%;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完成 1531 万元,增长 25.9%,是我县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点;营业税完成 2694 万元,增长 86%;企业所得税完成 67 万元,与上年同期持平;个人所得税完成 75 万元,增长 29.3%。非税收收入完成 3304 万元,增长 147.9%。 “6.3”地震后,财政部门积极
17、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抗震应急资金及时到位,组织完成地方财政支出82631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 54145 万元,增长 190.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7044 万元,同比增长 44.4%;教育支出7605 万元,同比增 17.8%;科学技术支出 361 万元,与上年同期持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48446 万元,同比增 7.7 倍;医疗卫生支出 3358 万元,同比增 40%;农林水事务支出 6026 万元,同比增 59.3%。宁洱县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07 全年农业总产值为 74322 万元(现价) ,比上年同期增长 8.5%;其中,农业产值 39199 万元,增长
18、 17.7%;林业产值 14719 万元,下降 11.2%;畜牧业产值 16980 万元,增长 16.4%;渔业产值 1089万元,增长 0.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2335 万元,增长 4.2%。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 446635 亩,比上年减 0.1%,其中,粮食作物 364398 亩,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 56452 亩,比上年减 2.1%;其他作物 25785 亩,比上年增 3.4%。经济林木大幅增长,年末茶叶面积达 108124 亩,同比增长 40.8%;咖啡面积 28917 亩,同比增长 6.7%。林业生产有所发展。本年新增加造林面积15000 亩,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
1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工作。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13340 万瓦特比上年增 6.8%,大中型拖拉机 125 台,小型拖拉机 1095 台;全年农村用电量 526 万度,比上年增 2.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 14.37 万亩,与上年持平。江城县概况行政区划网 最近更新:2010-06-11 12:46:35 文字大小:大 中 小邮编:665900 区号:0879 拼音:Jingchng Hnz Yz Zzhxin代码:530826 英译:Jiangcheng Hani and Yi Autonomous County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
20、于云南省南部。地处东经 1011410219、北纬 22202236之间。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 183 千米,中越段 67 千米,中老段 116 千米),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与普洱区、宁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西横距 112 千米,南北纵距 64 千米,总面积 3476 平方千米。总人口 11.76 万人(2006 年)。全县辖 2 个镇、5 个乡:勐烈镇、整董镇、国庆乡、嘉禾乡、宝藏乡、康平乡、曲水乡,江城农场。共有 2 个居委会、48 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勐烈镇。地处横断山余脉无量山的尾端,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形成中低山地貌。
21、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 米(狮子岩大山),最低海拔 317 米(李仙江出口处的土卡河寨子),高低相差 1890 米。水源丰富,有曼老江、勐野江、李仙江、曼连河、腊户河、土卡河等 30 条江河及 200 多条溪流。以康平乡营盘山为分水岭,营盘山以西河流注入曼老江,属澜沧江水系,营盘山以东河流注入李仙江,属红河水系。属低纬山区季风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 2292 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温 18.1。有公路通思茅、勐腊、墨江、绿春等地。工业以煤、铜、盐、制糖、建筑、建材加工业为主。农业以种植稻谷、玉米、花生、茶叶、橡胶为主。副业以养殖猪、牛、淡水鱼为多。江城县国民经济实力不
22、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初步测算,2007 全年实现县级生产总值 84824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 ,比上年增长 13.0%,人均生产总值达 7152 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36317 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2.8%,拉动经济增长 5.2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 20956 万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 24.7%, 拉动经济增长 4.7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 7719 万元,同比增 14.7%,建筑业完成增加值 13237 万元,同比增 21.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27551 万元,同比增 9.6%,占生产总值的
23、比重为 32.5%,拉动经济增长 3.1 个百分点。全县第三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 39.725.934.4 调整为 42.824.732.5。一产业比重提高,二、三产业比重下降。县级财政收入、支出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县级财政收入 3568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8.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2783 万元,同比增 19.1%,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完成429 万元,同比减 2.5%;营业税完成 1904 万元,同比增 17.0%,企业所得税 127 万元,同比增 14 倍;个人所得税 117 万元,同比增 148.9%;农四税 36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 111.8%;非税收收入 645 万元,同比增
24、13.4%;政府性基金收入 140 万元,同比增 40.0%。全年组织地方财政支出 29916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6.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4081 万元,同比增42.7%;教育支出 4336 万元,同比增 1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4523 万元,同比增长 76.4%;医疗卫生支出 1677 万元,同比增 71.6%;农林水事务支出 5567 万元,同比增 79.1%。江城县文化、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 1 个,藏书 4.14 万册;有文化馆 1 个,乡( 镇)文化站 7 个,年内江城报发行 2.76 万份。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年内
25、完成光碟制作和发行, 组织开展“ 欢乐新农村”大型公益巡演、县金秋娱乐汇演等演出活动 29 次,其中县金秋娱乐会到北京参加“ 舞动中华全国群众舞蹈展演” 大赛上获金舞奖。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 10 个,放映 2192 场次,观众 33.34 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为 92.5%,电视覆盖率为 95.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 16.7%。全民健身活动方兴未艾,年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 46000 人次。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全县参合人数达到 77953 人,参合率为 81.27%,补偿医药费为 303.0 万
26、元。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含服务站、门诊)18 个,床位 208 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335 人,其中执业医师96 人,执业助理医师 21 人,注册护士 78 人,检验人员 14 人,其他技术人员 126 人。全县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群众知晓率明显提高。江城县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支动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年完成农业
27、增加值 36317 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比上年增长 12.2%;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52358 万元,比上年增 12.9%。其中:完成农业产值 32063 万元,增长 9.7%,林业产值 10808 万元,增长 26.1%;牧业产值 8013 万元,增长 8.0%;渔业产值 469 万元,增长 1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1005 万元,增长 1.4%。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321028 亩,比上年减 2.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63096 亩,同比下降 3.3%;经济作物面积 157932 亩,增长 1.9%。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同时,
28、经济林木种植面积较快增长。年末橡胶面积达到 278283 亩,比上年增 25.3%;现代茶园面积 107540 亩(未含大树茶) ,比上年同期增 27.7%。全县主要农产品甘蔗、橡胶、茶叶、蔬菜等产量普遍增长,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林业生产和护林防火取得好成绩。累计退耕还林面积 17.5 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 2.2 万亩,荒山造林 13.3 万亩,封山育林 2.0 万亩。本年完成造林面积 5.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64.5%。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工作,共完成林地调查登记 17921 宗85.23 万亩,明晰产权到户面积达 82.3%。护林防火再创佳绩,实现了
29、 21 年无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目标。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渔业产量比上年提高。畜牧业生产在克服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畜禽良种繁育,畜禽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促进了畜牧业的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肉类总产量 4499 吨,比上年同期增 1.4%。渔业产量由上年的 514 吨,提高到 573 吨,提高 11.5%。江城县已建立县、乡、村科技服务网络,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仅 2000 年就培训 830 期 36324 人次。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 32%。 “九五”期间共投入教育经费 7787 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到 2000 年末,有完中 1 所,初
30、中 6所,职中 1 所,小学 73 所,幼儿园 3 所,共有教职工 1171 人,中小学在校学生 19237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6%。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力争在 2002 年完成普级九年义务教育。1988 年以来,举办县级运动会 39 次,乡(镇)及各类学校运动会 874 次。2000 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经常性人口达 2 万余人,占总人口的 20%。2 镇 6 乡建立了文化站 10 个,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88%、90%。共有各类医疗防疫机构 26 个,医务技术人员 304 名,病床 235 张,县人民医院达到国家“二级乙等医院” 标准。 2
31、0 年人口出生率 16.83,人口自然增长率 10.1。江城县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在加快资源整合及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同时,多渠道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加大对水电、林业、矿产等优势产业的培植力度,不断巩固和壮大工业基础。随着土卡河水电站 2 台机组发电,以及木制品公司生产能力提高,全县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22817 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 22.7%,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 14232 万元,同比减 2.6%,重工业完成产值 8585 万元,同比增 79.2%。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完成产值 7685 万元,同比增 148.9%,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产值 15132 万元,同比减 7.2%。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7719 万元,同比增 14.7%。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县建筑业由于灾后重建工作、东城区开发建设以及城乡私人建房投资的带动下,促进了建筑市场较快发展。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155234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 108.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 100433 平方米,同比增 209.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122508 平方米,同比增 120.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 8.5 万平方米,同比增 240.0%。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 13237 万元,同比增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