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龙概况卢龙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明长城脚下,区位在北纬394300400842,东经 11845541190806之间。东西横距 28 公里,南北纵距 47 公里。县治古城历为郡州路府治所,明清时期为京东第一府,两京要塞,畿辅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周与五县为邻,东连抚宁,南接昌黎,西南隔滦河与滦县相望,西濒青龙河与迁安市为邻,北与青龙满族自治县以长城为界,东距秦皇岛市区 82 公里,西距首都北京 225 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 432 公里。卢龙县境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呈梯状西北东南向倾斜,海拔 22.7627 米,绝对高差 599.3 米,最高点在刘家营乡北尖山槐,最低点在
2、蛤泊乡闫深港村北深水港。全域主要分低山、丘陵、平原和盆地四种地貌类型,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县境中、北部,面积1182949 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81.1%;平原主要分布于县境南部,面积 197562 亩;盆地主要为西洋河扇形盆地,面积 36602 亩。卢龙县属多山的丘陵县,境内山峦丛杂绵亘,起伏络绎不绝。其北部的燕山支脉-都山山脉,西至北京市密云县,东至辽宁省绥中市,经遵化、迁安、卢龙、抚宁北部边界,昔日将此山脉总称为卢龙塞。 卢龙县境北部的几条山脉,均可称为都山的支脉。卢龙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0.6 摄氏度,积温 4010 摄氏度,年均降水量 724.5 毫米,相对湿度 5
3、9,平均日照 2739 小时,无霜期 180 天,昼夜温差较大。土质多为褐色砾质或砂质壤土,通透性好,酸碱度中性偏酸,含有丰富的钙、磷、钾、铁、锌等矿物质。卢龙县境内主要为滦河、西洋河、饮马河 3 水系 18 条河流,分布于西部、东北部和东南部。水资源主要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构成。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 14437万 m,地下水 9441 万 m。现有水库 121 座,其中小(一)型水库 21 座,小(二)型水库100 座,总库容 5746 万 m。现有塘坝 216 座,控制流域面积 46.36 平方公里,蓄水池 128座。卢龙县现辖 6 镇 6 乡,548 个村民委员会,42 万人
4、口,总面积 961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 万亩。6 镇即卢龙镇(辖 80 个行政村) ;燕河营镇(辖 35 个行政村) ;双望镇(辖 45 个行政村) ;刘田各庄镇(辖 76 个行政村) ;石门镇(辖 49 个行政村) ;潘庄镇(辖 27 个行政村) 。6 乡即:陈官屯乡(辖 34 个行政村) ;蛤泊乡(辖 41 个行政村) ;木井乡(辖 55 个行政村) ;印庄乡(辖 40 个行政村) ;刘家营乡(辖 15 个行政村) ;下寨乡(辖 37 个行政村) 。县人民政府驻卢龙镇。卢龙县交通便利。北京-哈尔滨,北京-秦皇岛电气化铁路,大同-秦皇岛三条铁路横贯东西。五个火车站均匀分布,公路交通四通八
5、达,县乡两级柏油公路交织成网,102、205国道、京沈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卢龙县距秦皇岛港、山海关机场分别为 70、80 公里的路程,更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捷条件。卢龙,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孤竹国算起,已有 3600 年的历史,生成了多姿多彩的孤竹文化。夷齐让国、老马识途、李广射虎等历史故事以及陀罗尼经幢、明代长城、白衣庵等文物古迹都昭示出了卢龙历史的灿烂辉煌。孤竹古国、夷齐故里、乒乓之乡、诗词大县、革命老区等系列美誉,为卢龙人留下了可圈可点的记忆。 殷商时期卢龙为孤竹国地,春秋属北燕,后为肥子国。秦汉至晋均属幽州辽西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始设卢龙县,属北平郡。唐至辽、金时期属平州
6、,元属中书省永平路,明清为永平府首县,属直隶省所辖,1913 年(民国二年)裁府设永平县,翌年复置卢龙县,属津海道。1928 年直辖于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迁卢抚昌和卢抚昌联合县,1945 年复卢龙县治,属冀东行署。1949 年 8 月,属唐专署。1958 年 11 月,析卢龙并入昌黎、迁安两县。1961 年 6 月复置卢龙县。1983 年 5 月始,属秦皇岛市管辖。2008 年卢龙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0.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 101691 万元,增长 5.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 130283 万元,增长 7.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 169032
7、万元,增长 14.7%;完成财政收入 18029 万元,上年增长 5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216 元,比上年增长 5.9%;农业总产值 19.5 亿元,比上年增长 7.0%;全县甘薯种植面积 25.1 万亩,鲜薯产量 468315 公斤,生产淀粉 93663 吨。果品产量 116019 吨,比上年增长 3.3%。酒葡萄产地 1.88 万亩,产量达到 2.8 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 9.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实现利税 3340 万元,比上年增长-24.7%。在第六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卢龙县“一奇”淀粉、粉条被评为优秀农产品。这是“一奇”产品连续六年被评为优秀农产品。卢龙
8、在经济上如此态势的形成,来源于科学发展的谋篇布局。锁定项目建设:以几个工业园区为载体,筑巢引凤,择优发展工业项目,着力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用项目建设总揽县域经济发展大局。兴办文化旅游:凭借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培育和壮大文化旅游,进而勃兴文化产业,实现富民与强县的良性互动。得益于政府引导和商家青睐,卢龙旅游已呈现大气开局。拓展现代农业:扩大酒葡萄、甘薯、蔬菜、石门核桃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引进和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与文化、旅游、科技、商贸等领域有机衔接,从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催生商贸物流:以冀东商贸物流中心、规划中的龙城红酒交易中心、谋划中的卢龙味道大市场为先导,建设一批体现城
9、乡统筹、促进经济繁荣的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业市场,形成面向东三省、京津唐、环渤海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提速城乡建设:抓住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文明生态村创建、新民居建设等有利契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国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致力于县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60 年代到 80 年代的接力治水,形成了“吃苦务实、团结奉献”的卢龙精神,多次获得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于 1992 年实现了水利化,步入全国水利化先进县行列。80 年代到 90 年代,乡镇企业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为卢龙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88 年,卢龙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 24
10、7 个开放县之一,并列入河北省秦(皇岛)一唐(山)沧(州)环渤海开放区序列。90 年代末开始,县委、县政府又着力实施龙头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域内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以甘薯、酒葡萄和养殖三大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化建设模式已基本形成。1991 年,卢龙被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 。2000 年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酒葡萄生产基地县” 。卢龙县生产的赤霞珠酒葡萄酿制的干红葡萄酒,呈宝石红色、深宝石红色,澄清有光泽,具有典型的黑加仑香气,贮藏后果香、酒香浓郁;口感醇正,余味足,是佐餐、品尝消闲的佳品。县内企业生产的红堡干红被评为国家食品工业重点产品;2006 年,一品红酒业生产的妙红葡萄酒
11、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选入所属精特产品配送中心;2007 年,香格里拉被评为中国十大葡萄酒品牌。石门核桃因产自石门镇、木井乡一带而得名。石门镇的称谓又因“夷齐读书处”云居寺的石门而得名。也许石门核桃正是托了圣贤之福才扬名天下。卢龙盛产的石门核桃,具有个大、仁丰、皮薄、易取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风味香甜的特点,早在明末清初即已成为地方名产,素有“石门核桃举世珍”之誉。自清末出口国外,销往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并逐渐形成“石门核桃”这一国际品牌。世界上惟一能与石门核桃媲美的是美国的“钻石核桃”。石门核桃被列入全国统编的大中专教材。石门核桃全身是宝, 树皮果皮可提炼烤胶,有广泛用途
12、。核桃树木坚韧、纹理美观,是良好的军工和家具用材,用核桃木做枪托最为理想。核桃果壳可制活性炭,适用于环保、食品、医药、军事等诸多领域。核桃仁是榨取高级食用油和工业油的理想原料。类似人脑的核桃仁既可生食,又可制作各种糕点、果脯、果汁、果奶,营养价值极高。吃核桃对活络人的大脑益处多多。科学家测定,吃 1 公斤核桃仁所摄取的营养,相当于吃 10 公斤牛肉,等于喝 19 公斤牛奶。国际知名核桃专家郗荣庭来卢龙考察时说:“石门核桃不仅是卢龙的宝贝,也是中国的宝贝。 ” 石门核桃易栽好管理,丰产来钱快,所以现在,石门核桃已由石门、木井推及全县,栽植面积 8.6 万亩,力争达到 20至 30 万亩。一批核桃
13、加工、深加工企业正孕育而生。 卢龙甘薯产量可供全国每人一斤。甘薯又称白薯、红薯、地瓜等。东北人爱吃的“猪肉炖粉条子”,那粉条就是卢龙人用甘薯加工而成后运去的。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 12 大类健康食品,第一类的第一项就是红薯,红薯可称健康食品之首。卢龙自清朝咸丰年间引种,到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一直是农民裹腹充饥的食物。改革开放后,甘薯种植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甘薯,面积最多时达 30 多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年产鲜薯 13 亿斤,可供全国每人一斤。1996 年,卢龙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在卢龙,甘薯加工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的格局,全县 8 万多甘薯种植农户
14、 90%以上自备了各种加工设备,拥有甘薯加工设备 6.5 万台(套) 。每年 10 月份,农家在 20 多天时间里就可把全县 95%以上的鲜薯加工成淀粉。为进一步把实现淀粉增值,县里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开发了精制淀粉、粉丝、粉条、粉皮、薯脯、白酒、薯香、冷面等 10 多年品种,正在研发甘薯全粉、甘薯挂面、甘薯饮料、甘薯膳食纤维、甘薯色素、甘薯食用茎尖、甘薯叶柄、燃料乙醇等产品。全县常年粉制品龙头加工企业达到 51 家,其中, “一奇”、 “十八里”等成为国内外响当当的品牌。全国知名企业四川光友薯业在卢龙落户,年产方便面粉丝 5000 吨。2005 年, “卢龙粉丝” 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5、成为第一个生产甘薯粉丝的国家标准。红薯养生坊、卢龙烤白薯也将以连锁经营的方式走向全国。 葱和豆的祖籍在卢龙。在现代生活中,葱和豆的加工产品多如牛毛,各类吃法也是五花八门,在许多人家的饭桌上,小葱拌豆腐依然是传统的当家菜。既然豆腐是用孤竹国产的豆制作的,葱的老家也在孤竹国,那么小葱拌豆腐就称得上“国菜”了。多年来,卢龙民间在豆制品深加工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全县豆片、豆腐、豆干、豆皮等生产经营户遍布城乡,产品甚至出口欧洲国家。张庄子、刘营的豆片全县有名。按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卢龙县将大葱作为特色种植产业加以扶持,不断探索高效种植模式,打造了蒿地、三里店等一批大葱种植基地。目前,卢龙县文化事业呈现出一
16、种强劲的发展势头,秧歌队、文化演出队、农民舞狮队、农民评剧团等多种表演队伍达 40 余个,文学创作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卢龙县委、县政府为此专门设立“ 卢龙县文学艺术创作基金 “每年拿出 10 万元,对文化事业作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重奖。 2003 年以来,卢龙县在中华诗词 、 长白山诗词等数十家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诗词作品;小说红票箱在秦皇岛市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小说北方不北在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舞蹈美美生活好滋味在河北省 2007 年春节晚会节目评选中获二等奖,卢龙县被秦皇岛市评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卢龙县鲍子沟村被评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 “入选河北省民间文学
17、类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 年 12 月,卢龙县整理出版了卢龙记忆一书。全书分夷齐故里、印象卢龙、一箭千秋等 12 个章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了卢龙的文明渊源、风流人物、历史典故、风俗民情、丰饶物产和辉煌业绩,成为一张宝贵的“卢龙名片“ 。 2006 年,卢龙县还拟定了历史文化 100 题,在全市举办了有奖知识竞赛,竞赛优胜者参加了市电视台星光乐园“孤竹文化之旅“专场综艺节目,使得外界进一步增进了对卢龙的认知和了解。2006 年,卢龙县还相继成立了“孤竹文化研究会 “和 “诗词学会“,恢复创办了 孤竹风 ,以深入挖掘孤竹文化的深刻内涵,繁荣民间诗词创作队伍,扩大卢龙文化的知名度和影
18、响力。此外,卢龙县还将文化旅游联袂,规划了孤竹文化主题公园,内设夷齐山、夷齐亭、李广射虎、老马识途、卢龙八景等人文景观。目前,设计方案已经过了专家多次论证,年内有望开工建设。此外,为了给游客提供凭吊祭拜圣贤、领略孤竹文化的核心景点,卢龙县已决定在东山复建夷齐庙,内建浓缩卢龙历史文化的微型景观,对山下遗存的夷齐井进行保护性开启。结合陀罗尼经幢、永平大教堂重修、古城遗址等旅游资源,连点成线,使之渐成旅游气候。卢龙县还对相关进行了发掘整理,正式启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卢龙县还邀请世界乒乓球冠军耿丽娟、邓亚萍的陪练王志军及周边地区卢龙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举办迎奥运“乒乓之乡 “联谊赛,借势重振
19、“乒乓之乡“。扶持“ 蕨薇诗社“等民间诗社,壮大国内少有的农民格律诗创作队伍,培养和造就“ 夕阳红演出队“ 、“青春久久乐队“和“石羊虎舞狮队 “等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能人。坚持以文会友、翰墨传情,适时筹办夷齐故里文学笔会和永平风物书画摄影展, 文化品味桃林口一书已完成组稿,即将适时出版。推出“ 卢龙味道“,让外地游客尽情享受光友方便粉丝、石门核桃、鲍子沟葡萄、夷齐蕨薇、烤红薯等 10 多种美味佳肴,并择优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形成规模,推向旅游市场,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卢龙成拜学圣地,涌现不少英才。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祖籍在此自不必说,唐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也是平州卢龙人。他平素嗜学,建藏书楼
20、聚书万余卷。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田弘正深明大义,将魏博归唐,才使黄河以北的局势出现转机。归顺后,他率军征讨平叛,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非凡贡献。祖居卢龙二街的中国著名地质学教授白眉初,学问高深,曾任邓颖超的老师并为其改名,是当时国内地理学发展的领军人物。革命先驱李大钊于 1905 年进入永平中学堂求学,在这里实现了立志救亡图存的人生转向。祖居新房子村的李书华、李书田兄弟,潜心治学,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李书华曾任民国时期教育部长,李书田在美国开创世界开明大学。李氏家族三代人,博士学位 19 个。境内的百年名校卢龙中学的教育质量一直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县里一个只有 170 多户人
21、家的小村,已培养出 180 名大学生。陀罗尼经幢下,村民刘宝义把陋室变成了展馆,墙上贴有文字、图片,炕上摆着各种实物,卢龙历史在他口中如数家珍。 “夷齐读书处”所在的高各庄村及一个邻村,出了两位正厅级干部,均以儒雅博学而受人敬重。卢龙人常常携子到“夷齐读书处”拜谒圣贤,因为他们坚信圣贤福佑,学有所成。近年来,卢龙县充分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特有自然资源,腾起文化和旅游两大龙头,擦亮了文化旅游品牌。卢龙坐落在明代长城脚下,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秦皇岛卢龙县,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制定了“ 挖掘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开发特色文化、兴办文化产业“ 的思路,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发
22、展之路,实现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经济成为文化支撑的目标。 该县自 2003 年启动乡村旅游,现在已开发谋划了以鲍子沟、柳河北山、段家沟、桃林口为代表的乡村生态旅游,以杏山欧式生态观光园、青龙河流域旅游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山水风光体验旅游,以古城开发、东山公园建设、燕河红山、夷齐读书处开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投资 400 多万元,用于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通过举办农家饭庄厨艺大赛、巾帼文明庭院评比、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多种形式,大力倡导文明行为,不断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对全县 60 多家农家饭庄实行严格验收、挂牌管理,并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特色,通过采摘节、大型会议有重点地
23、邀请旅行社老总现场参观体验,分别在秦皇岛、唐山举办旅游推介会,借助新闻媒体宣传促销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全力推介乡村旅游景点。“老马识途出旱海、李广射虎金石开“ 等“卢龙旅游十大怪“ 引起广大网友和读者对卢龙旅游的浓厚兴趣,大大提升了卢龙县在外界的知名度。 旅游的终极需求是文化,卢龙的特色资源是文化,这昭示着卢龙的旅游主打是文化。以文脉梳理寻求高端,以文化创意谋划项目,以文化运作巧夺先声,以文化内涵吸引游客,以文化转化赢得财富,以文化产业富民强县,从高端起步、从无中生有,已成为卢龙旅游抢占商机、出奇制胜的现实选择。卢龙依照“突出文化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两大景区,做美青龙河畔”的既定思路,抓住和
24、利用京津旅游半径的区位优势和秦皇岛“旅游立市”的战略机遇,把旅游业摆到牵动全局的战略高度,加大旅游项目以及相关产业项目的建设力度,朝着旅游产业化、产业旅游化的方向挺进。在完善规划的基础上,卢龙旅游正着力打造“东方德源、拜学圣地、秦皇岛旅游门户集散地、红酒休闲之都”。卢龙旅游产业板块发展格局,具体体现为“12345”,即:“一大品牌中心(德源文化中心,以古城区“东方德源” 项目为核心区域) ;两条纵深地带(青龙河一线高端旅游发展带,卢昌线国际田园旅游发展带) ;三大动感片区(古城文化旅游区:主要包括东山和西街区。柳河山谷酒堡酒庄度假区:主要包括刘田各庄镇和蛤泊乡。亲水长城休闲区:以山水边城桃林口
25、为主,包括长城沿线的乡镇) ;四大特色基地(书院山拜学圣地、柳河北山红色及长寿基地、红山民俗文化基地、龙城红酒交易基地) ”;五大品位庄园(孙田庄大学生村、首阳山绿色庄园、莲花山庄、六峪山庄、重峪口长城庄园) 。花香蝶自来,树美凤乐栖。靓丽的文化旅游招牌逐渐产生“磁石效应“ ,更多客商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卢龙,开发卢龙丰富的宝藏。蛤泊乡鲍子沟的葡萄采摘文化游引来了八方客,群众增收 800 余万元,人均纯收入 3 年翻了 3 番,达到 1 万元;刘田各庄镇迎宾酒业生产的“永平府“干红葡萄酒及系列白酒迅速占领市场,受到用户的青睐;燕河营镇永平府食品厂的特色小菜,摆上了唐、秦等地市民的餐桌;台商黄新先生投资 3000 万元的“富爸爸“ 杏山欧式生态观光园项目落户该县;高尔夫球场项目、桃林口旅游开发项目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项目,已经完成包装,正在与客商洽谈。 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自 2003年启动乡村旅游以来,鲍子沟、柳河北山、段家沟、桃林口等景区已接待各地游客近 45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 3300 万元,直接拉动农民增收 800 万元。鲍子沟、柳河北山、桃林口、段家沟、孙田各庄 5 个景点全部入选秦皇岛市“最美丽的乡村“ ,卢龙县被市政府评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鲍子沟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